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建坊巷文化肌理: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宗杰 《文化艺术研究》 2012年第2期19-27,共9页
今天人们对坊巷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局限于梁思成时代的有形建筑文物之中,这导致诸多无法确认建筑原真性的街区得不到遗产标准的认可,从而面临被拆除的危机。本文打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线,跳出西方遗产话语范式,从中国本土,尤其是... 今天人们对坊巷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局限于梁思成时代的有形建筑文物之中,这导致诸多无法确认建筑原真性的街区得不到遗产标准的认可,从而面临被拆除的危机。本文打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线,跳出西方遗产话语范式,从中国本土,尤其是古代地方志的视角重新认识坊巷文化。本文基于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从文化肌理、文化碎片、遗产叙述的取"义"等视角展现水亭门坊巷文化的丰富意义,并探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肌理 坊巷 遗产 本土话语
下载PDF
夏商周三代社会形态为封建社会说 被引量:9
2
作者 谢乃和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31,共8页
学界以往对夏商周三代社会形态的探讨多聚焦于经济层面,对社会政治与文化形态却少有着墨,或多或少遮蔽了社会形态的完整面貌。三代"封建"不仅从历史事实上形塑了夏商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而且十分契合经典作家的社会... 学界以往对夏商周三代社会形态的探讨多聚焦于经济层面,对社会政治与文化形态却少有着墨,或多或少遮蔽了社会形态的完整面貌。三代"封建"不仅从历史事实上形塑了夏商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而且十分契合经典作家的社会形态理论。缘此,夏商周社会形态为封建社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且颇有助于新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理论本土话语概念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社会形态 本土话语 经济层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 政治与文化 概念体系 封建社会
原文传递
社会创新概念:世界语境与本土话语 被引量:9
3
作者 臧雷振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6-171,共6页
社会创新作为新兴的实践程序和话语体系,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释放社会活力、弥补市场与政府失灵、促进组织间整合协作与公民社会成长方面体现出其应有的实践价值。但是由于本土话语与世界语境存在尚未弥合的理解鸿沟和... 社会创新作为新兴的实践程序和话语体系,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释放社会活力、弥补市场与政府失灵、促进组织间整合协作与公民社会成长方面体现出其应有的实践价值。但是由于本土话语与世界语境存在尚未弥合的理解鸿沟和认知差距,无法令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文章对这一富有增值性的理论话语和内蕴挑战性的现实课题进行系统考察和比较分析,提出了中国社会创新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创新 世界语境 概念 本土话语
原文传递
冯纪忠的比较园林史研究及其审美文化启示 被引量:8
4
作者 彭孟宏 唐孝祥 《南方建筑》 2017年第6期106-110,共5页
冯纪忠先生在《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一文中,以人与自然共生问题为核心,紧扣不同时期的审美主客体关系,用"形、情、理、神、意"五字中文范畴概括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审美历程的重点阶段,并以此为参照对日... 冯纪忠先生在《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一文中,以人与自然共生问题为核心,紧扣不同时期的审美主客体关系,用"形、情、理、神、意"五字中文范畴概括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审美历程的重点阶段,并以此为参照对日本(古坟晚期至江户时期)和英国(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园林史进行梳理,其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跨文化美学意义。通过解读此文中有关中国传统园林史的断代思路、三国园林艺术的优缺点比较以及全球审美环境发展趋势展望等观点和论述,认为他的综合比较研究模式和"形情理神意"五字逻辑范畴序列,可为研究、整理、发掘、传播中国乃至世界各个地域传统园林发展史中的生态智慧提供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美学 冯纪忠 形情理神意 跨文化 本土话语
下载PDF
别现代之“别”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建疆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90,255,共10页
别现代理论在西方现代、后现代话语中穿行,受到美欧国家学者的重视,并以机构的形式在美欧国家安营扎寨,其表面现象是本土话语的国际化,但深层原因却在于别现代理论对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精准概括,对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全新的探讨... 别现代理论在西方现代、后现代话语中穿行,受到美欧国家学者的重视,并以机构的形式在美欧国家安营扎寨,其表面现象是本土话语的国际化,但深层原因却在于别现代理论对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精准概括,对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全新的探讨,从而在本土现实中生成有别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思想和理论。别现代的"别"与"后理论""后真相""复数的现代性"作了切割,具有复句和反转批评的功能。别现代从现实出发的理念和方法,构成解剖中国问题的一个切口,也因此而形成了中西对话的端口。别现代理论的实质性创新很多,但最主要的创新还在于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思和批判伪现代的理论主张和求真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现代 “别” 本土话语 反思与批判
原文传递
中国艺术批评本土话语的回归与重构 被引量:7
6
作者 史爱兵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第2期41-52,共12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艺术批评成果丰硕,形成了重品、厚意象,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特点。自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我们源于强国之梦师法他者。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和盲目地求新声于异邦中,中国传统的艺术批评思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失语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艺术批评成果丰硕,形成了重品、厚意象,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特点。自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我们源于强国之梦师法他者。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和盲目地求新声于异邦中,中国传统的艺术批评思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失语的尴尬之境。对此,本文呼吁中国艺术批评本土话语的回归与重构。回归和重构不是对传统的复制,单纯地对古典批评话语的重新启用,而是对传统艺术批评话语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在立定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艺术理论、归纳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建立一套能够呈现中国人文精神内涵、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话语表达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批评 失语 本土话语 重构
下载PDF
逼真的幻象:西洋镜、透视法与大观园的梦幻魅影(下) 被引量:7
7
作者 商伟 《曹雪芹研究》 2016年第3期38-62,共25页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红楼梦》现象"谈起,在考察18世纪以后的大观园图像呈现时,强调了现代视觉技术工具的重要性。例如,现存苏州桃花坞单色木刻《红楼梦》系列,采用透视灭点,夸张画面空间的纵深感,便是为了配合西...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红楼梦》现象"谈起,在考察18世纪以后的大观园图像呈现时,强调了现代视觉技术工具的重要性。例如,现存苏州桃花坞单色木刻《红楼梦》系列,采用透视灭点,夸张画面空间的纵深感,便是为了配合西洋镜的使用而绘制的。因此,仅仅看图还不够,而应该重构西洋镜的视境与视觉经验。中篇指出,伴随西洋镜等现代西方视镜而来的,并不是现代认知观念、空间想象与"模仿"、"再现"模式,而是中国本土的"魅影"话语的再生。下篇集中分析《大观园图》,揭示它如何通过真假虚实的时空演绎,将西洋镜所展示的魔幻"魅影"效果推向极致,从而完成了中国艺术史上一件稀世杰作,也以视觉艺术的全新方式对《红楼梦》做出了精湛的诠释。文章的上、中篇已分别见于《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1期和第2期,这里刊载的是下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镜 现代视觉技术 魅影魔幻 本土话语
下载PDF
周道对大运河的启示:本土遗产话语的道统源流 被引量:6
8
作者 吴宗杰 姚源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62,共13页
在国际遗产名录话语下,大运河的遗产意义定位面临诸多难题,无论作为水利工程、交通网络、景观或者民俗文化都不足以体现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文深度。从经传所载的路径文化遗产,如《诗经》的"周道"、《尚书·禹贡》的"... 在国际遗产名录话语下,大运河的遗产意义定位面临诸多难题,无论作为水利工程、交通网络、景观或者民俗文化都不足以体现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文深度。从经传所载的路径文化遗产,如《诗经》的"周道"、《尚书·禹贡》的"随山浚川"、《左传》的"邗沟",以及其他相关记载,可探寻运河遗产的本土意义。周道所承载的德政之流、王道空间观,以及古人用注疏接续和再生遗产意义的阐述方式,对于打破运河作为物质还是精神遗产的争议、确立用经义申明遗产大义、以本土话语平衡西方遗产表述都有重要启迪。大运河遗产申报应该是"以古为新"、重新发现中华遗产道统源流的创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道 大运河 文化遗产 道统源流 以古为新 本土话语
原文传递
逼真的幻象:西洋镜、透视法与大观园的梦幻魅影(中) 被引量:5
9
作者 商伟 《曹雪芹研究》 2016年第2期103-123,共21页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红楼梦》现象"谈起,在考察18世纪以后的大观园图像呈现时,强调了现代视觉技术工具的重要性。例如,现存苏州桃花坞单色木刻《红楼梦》系列,采用透视灭点,夸张画面空间的纵深感,便是为了配合西洋镜... 本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红楼梦》现象"谈起,在考察18世纪以后的大观园图像呈现时,强调了现代视觉技术工具的重要性。例如,现存苏州桃花坞单色木刻《红楼梦》系列,采用透视灭点,夸张画面空间的纵深感,便是为了配合西洋镜的使用而绘制的。因此,仅仅看图还不够,而应该重构西洋镜的视境与视觉经验。中篇指出,伴随西洋镜等现代西方视镜而来的,并不是现代认知观念、空间想象与"模仿""再现"模式,而是中国本土的"魅影"话语的再生。下篇集中分析《大观园图》,揭示它如何通过真假虚实的时空演绎,将西洋镜所展示的魔幻"魅影"效果推向极致,从而完成了中国艺术史上一件稀世杰作,也以视觉艺术的全新方式对《红楼梦》做出了精湛的诠释。文章的上篇已见于《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1期,这里刊载的是中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镜 现代视觉技术 魅影魔幻 本土话语
下载PDF
中国历史研究中话语提炼的新探索——蓝勇《话语提炼与中国历史研究》评介
10
作者 张亮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3年第2期240-241,共2页
近年来,如何基于扎实深入的史学研究,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进而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桎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话语体系,是学界积极探讨的重大议题。为此,前辈学者基于自身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 近年来,如何基于扎实深入的史学研究,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进而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桎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话语体系,是学界积极探讨的重大议题。为此,前辈学者基于自身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为后辈学者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近来,蓝勇教授新著《话语提炼与中国历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亦是对“如何构建中国史学话语体系”这一宏大议题的回应。该书以个案研究与话语提炼为切入点,围绕碎片化与整体史、历史规律的总结与研究方法的反思、史学研究与现实关怀等构建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做了探讨,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担当。对后辈学者而言,如何从个案中总结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本土话语,该书亦多有可资借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研究 四川人民出版社 史学话语 西方中心论 史学研究 本土话语 现实关怀 整体史
原文传递
班级规模意蕴的本土诠释——倾听班级规模变化亲历者农村教师的声音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维玉 秦玉友 +1 位作者 单成蔚 曾文婧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95,共7页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人为改变班级规模的行动。班级规模变化面临的尴尬处境是持有、诠释乃至"缔造"班级规模意义的教师缺乏话语权甚至处于失语状态所造成的,对班级规模意义的理解不能忽视教师的声...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人为改变班级规模的行动。班级规模变化面临的尴尬处境是持有、诠释乃至"缔造"班级规模意义的教师缺乏话语权甚至处于失语状态所造成的,对班级规模意义的理解不能忽视教师的声音。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入现场深度访谈经历班级规模变化的教师,通过教师的本土话语来理解班级规模对作为班级中最重要活动的教师课堂教学及课堂教学组织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数量和生源差异是教师描述班级规模内涵的两个维度,班级规模从小到适度有利于体现理想规模班级的"气氛"和教学组织优势,而从适度规模到大规模班级则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级规模 农村教师 本土话语 课堂教学 学苗 气氛
下载PDF
笔尖上的天使栖居——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田泥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65,共4页
迟子建一改小格局的情态叙述,将笔触伸展到历史、生命大背景上,考察人类文明在历史进程中的遭际,以现代文化视角进入原始文化生态,展示原始文化元素、自然与人的和谐共栖,和现代文明所遭遇到的进入原始文化生态的尴尬。但迟子建承接本... 迟子建一改小格局的情态叙述,将笔触伸展到历史、生命大背景上,考察人类文明在历史进程中的遭际,以现代文化视角进入原始文化生态,展示原始文化元素、自然与人的和谐共栖,和现代文明所遭遇到的进入原始文化生态的尴尬。但迟子建承接本土生态女性话语的写作实践,很具有先锋性,她避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等对中国本土现实的直接影响与对接,按照自己的叙述逻辑与经验书写,以文学展开与现实、历史、生命的对话,在现代、传统的潜在关联上,在民间文化资源中掘进,寻找生态文明生长点,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为中国女性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与生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原始文化元素 历史现实 生态叙事 本土话语
下载PDF
前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理论译介与本土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霖 《青年探索》 2011年第4期12-18,共7页
通过对1978至1998年的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我们从国外青年亚文化理论译介、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理论话语、具体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这三个方面,检视了前互联网时代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由此揭示了这一... 通过对1978至1998年的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我们从国外青年亚文化理论译介、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理论话语、具体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这三个方面,检视了前互联网时代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由此揭示了这一时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特点,同时反思了其在理论资源的挖掘、思想观念的引导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以期对目前新媒介情境下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互联网时代 青年亚文化 理论译介 本土话语
下载PDF
当代中国台湾历史小说中的日据时代书写——以《花开少女华丽岛》《大港的女儿》为中心
14
作者 任晓珊 《华文文学》 2023年第5期5-14,共10页
杨双子《花开少女华丽岛》(2018)、陈柔缙《大港的女儿》(2020)作为重写日据时代的历史小说,近年受到中国台湾文艺界的推介与讨论。两篇小说皆透射出自当代回返殖民时代时既连续又断裂的历史书写,可通过两部文本的对读来分析小说家重述... 杨双子《花开少女华丽岛》(2018)、陈柔缙《大港的女儿》(2020)作为重写日据时代的历史小说,近年受到中国台湾文艺界的推介与讨论。两篇小说皆透射出自当代回返殖民时代时既连续又断裂的历史书写,可通过两部文本的对读来分析小说家重述历史的策略。首先经由梳理殖民历史在台湾地区不同时期的解读,以及“历史小说”作为一个书写门类在中国台湾文学场域的意义流变,并以“日据时代”和“历史小说”定位两部小说;其次分析两部小说为何倾向于以“少女”和“都市”为主要元素结构全文;再分析两部小说中叙事作为构造认同的实践性特征,其“本土话语”是通过想象台湾地区少女之于殖民者的某种“胜利”而达成的:在小说叙事中,并不坚持弱者的哲学,而是蕴含着取代殖民者的希望;最后,对两部小说及其中蕴含的本土叙事提出反思,指出当下中国台湾历史小说具有感觉结构混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时代 历史小说 后殖民 本土话语 感觉结构
下载PDF
从野性的呼唤到文化的寻根——论吴煦斌小说《牛》里的“寻索”主题
15
作者 石鎏 李奕琪 《汉字文化》 2023年第7期157-159,共3页
吴煦斌的《牛》在香港地区“城与文学”中独树一帜,其笔下不再仅专注于城市的中心,而是转向城市的“边缘”——自然。“寻索”是小说的一个永恒主题,作者思考着自然与社会这双重空间的关系,以期寻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回应“野性的呼唤”... 吴煦斌的《牛》在香港地区“城与文学”中独树一帜,其笔下不再仅专注于城市的中心,而是转向城市的“边缘”——自然。“寻索”是小说的一个永恒主题,作者思考着自然与社会这双重空间的关系,以期寻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回应“野性的呼唤”。同时,“后现代”文化语境里,她以现代都市文明人的身份,在内心世界进行探寻与索问,于现代社会中“寻根”。两者的“寻索”,促使着吴煦斌的《牛》最终走向对于本土文化话语的寻找与怀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煦斌 《牛》 自然 寻索 本土话语
原文传递
论印度女性思想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结合——以奈都夫人为中心的考察
16
作者 王春景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28-35,共8页
印度女性思想的发展有着与西方女性主义不同的历史语境,诗人奈都夫人的创作及思想变化体现了印度女性运动和女性文学的发展规律。奈都夫人的写作有一个从西方向东方、从世界向本土的转向过程。她在诗歌中重新阐释了印度传统文化,从积极... 印度女性思想的发展有着与西方女性主义不同的历史语境,诗人奈都夫人的创作及思想变化体现了印度女性运动和女性文学的发展规律。奈都夫人的写作有一个从西方向东方、从世界向本土的转向过程。她在诗歌中重新阐释了印度传统文化,从积极的方面认识古老传统,并表现了古典诗学的“味论”传统。奈都夫人肯定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女性美德,其思想有着明确的本土立场,并有意识地与西方女性运动、女性主义思想进行对话,反映了民族独立时期女性思想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奈都夫人女性思想中的本土观念及创作实践具有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女性文学 萨洛季尼·奈都 本土话语
下载PDF
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的内在线索与本土话语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宁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0-66,共7页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生,往往被学界归结为受西方美学思想及学科体系影响的结果。这虽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却忽略了中国美学思想层面的转型诉求。事实上,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应包含学科和思想两个层面:中国现代美学的学科体系是在引...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生,往往被学界归结为受西方美学思想及学科体系影响的结果。这虽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却忽略了中国美学思想层面的转型诉求。事实上,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应包含学科和思想两个层面:中国现代美学的学科体系是在引进西方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思想体系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线索。以往学界较为关注学科层面的“引进移植”问题,而忽视了思想层面的“继承转型”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前中国美学研究过于局限于学科框架内,忽略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基础。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本质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规模探索人性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戴震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通过对个体情感欲望和认知能力的肯定,建构了以“人”为核心的本体论,提升个体的主体地位,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学 本土话语 人性结构 认识论 存在论
下载PDF
基于本土话语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祁志祥先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评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端伟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0年第1期580-590,共11页
在当前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本土话语体系的著作中,祁志祥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极具特色的一部。该著建构了一套架构完整、逻辑清晰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从历史节点看,它承前启后;学术理念上,它中体西用;编写体例上,它... 在当前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本土话语体系的著作中,祁志祥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极具特色的一部。该著建构了一套架构完整、逻辑清晰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从历史节点看,它承前启后;学术理念上,它中体西用;编写体例上,它体大思精;在传播环节,它纲举目张,适教宜学。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史上刻下了历史坐标,而且对其他学科的话语体系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文学理论 本土话语 体系建构
原文传递
功能与维度:法治的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策略 被引量:2
19
作者 邢路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12期119-131,共13页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形成完整、有效陈述、评价、归纳和阐发并进行意向表达和传递的符号体系,即法治的话语体系成为法治建设的内在需求。法治的话语体系的本质是主体间性交互过程,基本功能是对法治行动实践和法学研究实践...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形成完整、有效陈述、评价、归纳和阐发并进行意向表达和传递的符号体系,即法治的话语体系成为法治建设的内在需求。法治的话语体系的本质是主体间性交互过程,基本功能是对法治行动实践和法学研究实践的信息和意向进行归纳与传递,对广泛的社会主体产生影响力,改变社会意识结构。当前关于法治的话语体系以移植自国外法律体系的概念、理论和叙事为主体,与中国法治实践不具有共同的社会结构基础,无法准确阐述和表达不断发展的法治实践的意向。遵循本土法治实践的建构策略,以法治话语体系的功能实现机制为核心,从申扬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坚持以法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内涵、在中国社会历史的特定时空背景中拓宽法治话语元素的外延等三个维度出发,建构法治的中国话语体系,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共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本土话语 价值引领 内涵 外延
下载PDF
“反者道之动”原理融入高校语文教学评价本土话语的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莹 《汉字文化》 2022年第12期37-39,共3页
“反者道之动”是道家重要的思想基础,以“反”的辩证思维与“道”的精神实质构筑了“反者道之动”的丰富内涵。“反者道之动”原理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与高校语文教学评价本土话语构建有着深层的紧密联系,集中表现为理念的同一性... “反者道之动”是道家重要的思想基础,以“反”的辩证思维与“道”的精神实质构筑了“反者道之动”的丰富内涵。“反者道之动”原理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与高校语文教学评价本土话语构建有着深层的紧密联系,集中表现为理念的同一性、方法的可借鉴性与内容的交融性。本文以“反者道之动”原理为思想源流,实现与构建高校语文教学评价本土话语的多维联动,尝试增强本土话语理念革新,加强渗透原则运用;促进本土话语主体建设,健全双向互动机制;丰富本土话语内容,实现守正创新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者道之动 高校语文教学 教育评价 本土话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