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本体-现象二分、信息领地与貌似句的解读游移
被引量:
2
1
作者
唐正大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74,共15页
前人都注意到了"貌似"的多义特征:相似、表面上像(而实质不是)、可能是,本文分别称为"似"类、"非"类、"或"类貌似句,并试图作统一描写和解释。首先从现象-本体二分思想出发,认为"似-非&qu...
前人都注意到了"貌似"的多义特征:相似、表面上像(而实质不是)、可能是,本文分别称为"似"类、"非"类、"或"类貌似句,并试图作统一描写和解释。首先从现象-本体二分思想出发,认为"似-非"之间解读游移,是因为言者意图分别聚焦于"现象相似"和"本体不同",而决定意图聚焦的因素可归结为信息领地状态,即言者(和其他认知主体)对目标和参照"本体不同"信息的知晓程度。K^(+)(熟知)则意图聚焦于现象相似,貌似句取"似"类解读;若言者K^(+),且认为他者K^(-)(少知或不知),取"非"类解读。若言者自己K^(-),取"或"类解读,此时"貌似"提升为认识情态标记。文章将本体-现象、信息领地等理论与句法语义限制条件、关联和例外统一起来进行描写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
现象
信息领地
意图聚焦
类指/属性NP
认识情态
原文传递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2
作者
张志伟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1-59,共9页
形而上学动机贯穿了康德的整个哲学,其出发点是以理性批判作为准备性的工作,彻底贯彻笛卡尔所开创的主体性原则。针对一般形而上学和特殊形而上学这两个分支,康德以先验分析论取代存在论的位置,成就了一种“内在形而上学”,同时以先验...
形而上学动机贯穿了康德的整个哲学,其出发点是以理性批判作为准备性的工作,彻底贯彻笛卡尔所开创的主体性原则。针对一般形而上学和特殊形而上学这两个分支,康德以先验分析论取代存在论的位置,成就了一种“内在形而上学”,同时以先验辩证论揭示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的先验幻相,通过“先验的自由”将超越的形而上学转移到超感性的德性领域,强调实践理性相对于理论理性的优先地位。康德将现象与本体这一对概念从存在论转向伦理学,使本体的积极意义体现在自律的意志上,最终为弥合理论理性(现象)与实践理性(本体)之间的鸿沟而引入了目的论,将之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整体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自律
本体
与
现象
目的论
原文传递
本体与现象:郭象“独化论”的两个层次——关于本体运动的证成从“自”展开
3
作者
周志远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29-135,共7页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贯穿着"玄之又玄"的"有无之辩",为了从本根上调和社会政治规范与个体本性的紧张关系,郭象从自然创始和宇宙生成基本问题出发,发展出一套基于本体论和认识论,兼含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和美学思想的...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贯穿着"玄之又玄"的"有无之辩",为了从本根上调和社会政治规范与个体本性的紧张关系,郭象从自然创始和宇宙生成基本问题出发,发展出一套基于本体论和认识论,兼含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和美学思想的完整的玄学理论体系。郭象反对简单地将"无"或"有"作为万物的本体,反对神创论的宇宙生成说,强调事物的"自性"与"相因",强调事物的永恒变化。郭象用这种调和了有无对立的"独化""自生"理论,阐述了一种个体主义本体论的宇宙生成观,不仅将原本对立的儒道思想结合起来,还从两个层次——本体层与现象层,阐述了本体运动的方式和逻辑。对"独化论"的探究,应该在秉持联系观和运动观的基础上,从本体层和现象层的两个层次来把握,发掘"彼我相因"的本体运动条件、"掘然自得而独化"的本体运动关系。借鉴本体与现象二分的框架,从不同层次对"独化论"进行分割,分别考察"独"与"化"的内涵,就能逐步发现郭象证成本体运动的逻辑,发现他那些独创性的巧妙的思维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与无
独化论
本体
与
现象
自性
造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熊十力体用观检正
4
作者
彭荣
《船山学刊》
2016年第2期88-95,共8页
熊十力综合儒佛,会通西方哲学,以乾元实体为本体,实体变成的乾阳、坤阴二种势用为现象,并以乾阳为生生,为遍在,为主导,指出乾阳便是本心之仁、智、勇,分别对应知、情、意,三者互摄,是本心的三种面向,是用而不是体。这种体用观会造成佛...
熊十力综合儒佛,会通西方哲学,以乾元实体为本体,实体变成的乾阳、坤阴二种势用为现象,并以乾阳为生生,为遍在,为主导,指出乾阳便是本心之仁、智、勇,分别对应知、情、意,三者互摄,是本心的三种面向,是用而不是体。这种体用观会造成佛教成佛意涵与儒家成仁意涵的流失,使传统体用观的复杂结构无用武之地,更造成中道精神的失落,而这种损失仅靠接引西方文化是无法弥补回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不二
称体起用
体一用二
本体
与
现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本体-现象二分、信息领地与貌似句的解读游移
被引量:
2
1
作者
唐正大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74,共15页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汉语古今演变与梵汉比较研究”资助。
文摘
前人都注意到了"貌似"的多义特征:相似、表面上像(而实质不是)、可能是,本文分别称为"似"类、"非"类、"或"类貌似句,并试图作统一描写和解释。首先从现象-本体二分思想出发,认为"似-非"之间解读游移,是因为言者意图分别聚焦于"现象相似"和"本体不同",而决定意图聚焦的因素可归结为信息领地状态,即言者(和其他认知主体)对目标和参照"本体不同"信息的知晓程度。K^(+)(熟知)则意图聚焦于现象相似,貌似句取"似"类解读;若言者K^(+),且认为他者K^(-)(少知或不知),取"非"类解读。若言者自己K^(-),取"或"类解读,此时"貌似"提升为认识情态标记。文章将本体-现象、信息领地等理论与句法语义限制条件、关联和例外统一起来进行描写和论证。
关键词
本体
-
现象
信息领地
意图聚焦
类指/属性NP
认识情态
Keywords
noumena-phaenomena
territory of information
locus of intention
generic/characterizing NP
epistemic modality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2
作者
张志伟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1-59,共9页
文摘
形而上学动机贯穿了康德的整个哲学,其出发点是以理性批判作为准备性的工作,彻底贯彻笛卡尔所开创的主体性原则。针对一般形而上学和特殊形而上学这两个分支,康德以先验分析论取代存在论的位置,成就了一种“内在形而上学”,同时以先验辩证论揭示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的先验幻相,通过“先验的自由”将超越的形而上学转移到超感性的德性领域,强调实践理性相对于理论理性的优先地位。康德将现象与本体这一对概念从存在论转向伦理学,使本体的积极意义体现在自律的意志上,最终为弥合理论理性(现象)与实践理性(本体)之间的鸿沟而引入了目的论,将之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整体框架。
关键词
形而上学
自律
本体
与
现象
目的论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本体与现象:郭象“独化论”的两个层次——关于本体运动的证成从“自”展开
3
作者
周志远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出处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29-135,共7页
文摘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贯穿着"玄之又玄"的"有无之辩",为了从本根上调和社会政治规范与个体本性的紧张关系,郭象从自然创始和宇宙生成基本问题出发,发展出一套基于本体论和认识论,兼含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和美学思想的完整的玄学理论体系。郭象反对简单地将"无"或"有"作为万物的本体,反对神创论的宇宙生成说,强调事物的"自性"与"相因",强调事物的永恒变化。郭象用这种调和了有无对立的"独化""自生"理论,阐述了一种个体主义本体论的宇宙生成观,不仅将原本对立的儒道思想结合起来,还从两个层次——本体层与现象层,阐述了本体运动的方式和逻辑。对"独化论"的探究,应该在秉持联系观和运动观的基础上,从本体层和现象层的两个层次来把握,发掘"彼我相因"的本体运动条件、"掘然自得而独化"的本体运动关系。借鉴本体与现象二分的框架,从不同层次对"独化论"进行分割,分别考察"独"与"化"的内涵,就能逐步发现郭象证成本体运动的逻辑,发现他那些独创性的巧妙的思维设计。
关键词
有与无
独化论
本体
与
现象
自性
造化
分类号
B016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熊十力体用观检正
4
作者
彭荣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船山学刊》
2016年第2期88-95,共8页
文摘
熊十力综合儒佛,会通西方哲学,以乾元实体为本体,实体变成的乾阳、坤阴二种势用为现象,并以乾阳为生生,为遍在,为主导,指出乾阳便是本心之仁、智、勇,分别对应知、情、意,三者互摄,是本心的三种面向,是用而不是体。这种体用观会造成佛教成佛意涵与儒家成仁意涵的流失,使传统体用观的复杂结构无用武之地,更造成中道精神的失落,而这种损失仅靠接引西方文化是无法弥补回来的。
关键词
体用不二
称体起用
体一用二
本体
与
现象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本体-现象二分、信息领地与貌似句的解读游移
唐正大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2
原文传递
2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张志伟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3
本体与现象:郭象“独化论”的两个层次——关于本体运动的证成从“自”展开
周志远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熊十力体用观检正
彭荣
《船山学刊》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