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方言的反诘副词“未必”
1
作者 周敏莉 李小军 《方言》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444,共10页
反诘副词“未必”主要分布在西南官话、湘语、江淮官话的部分方言中。当语气副词“未必”的弱否定义不能满足说话人主观上的强否定意图时,会引发其所在陈述句向反问句转变,“未必”被重新分析为反诘副词。该形成过程体现了从“否定”到... 反诘副词“未必”主要分布在西南官话、湘语、江淮官话的部分方言中。当语气副词“未必”的弱否定义不能满足说话人主观上的强否定意图时,会引发其所在陈述句向反问句转变,“未必”被重新分析为反诘副词。该形成过程体现了从“否定”到“反诘”的语义演变规律,反诘副词“未必”还进一步发展出了测度疑问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官话 湘语 江淮官话 反诘 否定 测度 未必 语义演变
原文传递
语气副词“不必”与“未必”
2
作者 曹丽双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70-74,共5页
"不必"与"未必"是现代汉语中两个词形相近,词义却完全不同的语气副词。通过对二者的委婉用法和主观推断两个方面的详细考察,认为"不必"具有一定的委婉用法,但无论是从说话者的视角、委婉用法的使用情况... "不必"与"未必"是现代汉语中两个词形相近,词义却完全不同的语气副词。通过对二者的委婉用法和主观推断两个方面的详细考察,认为"不必"具有一定的委婉用法,但无论是从说话者的视角、委婉用法的使用情况还是语符序列位置来看,"未必"的主观性程度都强于"不必"。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分析影响二者主观性差异的因素,包括语法化进度、语体色彩、"不"与"未"的语义差异等内容。二者共同的演变机制为词汇句法层面的重新分析和语用层面的高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必 未必 主观性差异 演变机制
下载PDF
近代汉语“为当”“为复”研究
3
作者 張曉英 楊宗紅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08年第1期129-140,共12页
近代汉语学界一效认为,'为当'和'为复'是用于选择问句的连词。但从语义、语用、句法上分析,'为当'和'为复'又表示揣度和反诘,与方官语气副词'未必'的用法相同。据考察,'未必'实为'... 近代汉语学界一效认为,'为当'和'为复'是用于选择问句的连词。但从语义、语用、句法上分析,'为当'和'为复'又表示揣度和反诘,与方官语气副词'未必'的用法相同。据考察,'未必'实为'为复'的不同记音,并且保留在方言中一直沿用到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汉语 为当 为复 未必
原文传递
概括故意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永红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87,共9页
概括故意是指行为人对于认识的具体内容并不明确,但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根据行为人认识的具体内容的不同,概括故意可以分为对行为认识不明确的概括故意、对行为对象认识不明确的概... 概括故意是指行为人对于认识的具体内容并不明确,但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根据行为人认识的具体内容的不同,概括故意可以分为对行为认识不明确的概括故意、对行为对象认识不明确的概括故意以及对危害结果认识不明确的概括故意三种。对于概括故意的犯罪,应该考察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及其结果,在概括故意的范围内按照主客观统一的原则予以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括故意 不确定故意 未必故意 择一故意 认识错误
下载PDF
公务行为合法性认识错误问题的教义学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丁胜明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1-159,共9页
我国公务执法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冒充执法人员诈骗的案件也频繁发生,这导致司法实务中经常出现执法相对人对公务行为的合法性产生认识错误的案件。对这一问题的处理结论,直接关系到罪与非罪的界限,因而具有重大实务意义。公务行... 我国公务执法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冒充执法人员诈骗的案件也频繁发生,这导致司法实务中经常出现执法相对人对公务行为的合法性产生认识错误的案件。对这一问题的处理结论,直接关系到罪与非罪的界限,因而具有重大实务意义。公务行为合法性的认识错误问题,与此要素在妨害公务罪中的体系地位密切相关。认为公务行为合法性是构成要件要素的观点,被认为存在刑事政策上的难题;而客观处罚条件说则会导致自相矛盾的结论,也无法妥善处理基于合理原因的认识错误;违法要素说没有成功区分合法性的基础事实和合法性的评价本身,并且与二分说一样,都建立在公务行为的合法性等于反抗行为的违法性这一错误假设基础之上。既然妨害公务罪的行为构造是反抗合法的公务行为,那么,公务行为的合法性就应该属于构成要件要素,至于构成要件要素说可能引发的刑事政策上的难题,可以通过行为人所属外行人领域的平行评价理论和未必的故意理论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妨害公务罪 公务行为合法性 外行人领域的平行评价 未必的故意
原文传递
论“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与例外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学斌 《法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67,共3页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是司法文明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案件中只要有疑问,就必然做出对被告人有利的裁决。“存疑”只是对定罪量刑有重要意义的事实的合理疑问。择一认定和未必的故意是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原则的例外。
关键词 存疑 案件事实 择一认定 未必故意
原文传递
未必的违法性认识——关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 被引量:7
7
作者 赵天琦(译) 《南大法学》 CSSCI 2021年第4期150-166,共17页
在刑法理论上有必要厘清未必的违法性认识、违法性错误以及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之间的区别。未必的违法性认识和违法性错误之间,应从作为违法性认识本质的认识的侧面来区别。处罚以未必的违法性认识实施的行为时,根据具体案情可能存在阻却... 在刑法理论上有必要厘清未必的违法性认识、违法性错误以及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之间的区别。未必的违法性认识和违法性错误之间,应从作为违法性认识本质的认识的侧面来区别。处罚以未必的违法性认识实施的行为时,根据具体案情可能存在阻却责任或减轻刑罚的情况,但阻却责任的根据不是缺乏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在确定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时,应考虑行为人计划实施行为的违法严重性、会危及什么利益、放弃行为造成的损害严重性、行为是否可以推迟直至获得明确的信息时再进行,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责任被阻却。当客观上法律状态不明确、判例等法律信息存在冲突时,大多数情况下未必的违法性认识都能被承认。在同等可信度的或不同可信度的法律信息产生冲突的情形下,根据不同情况应分别作为罪刑法定问题、违法性错误问题或者期待可能性问题予以具体化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必的违法性认识 违法性错误 期待可能性 法律信息冲突
下载PDF
杨乃武案的再解读(三)
8
作者 茆巍 《文史知识》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关于杨乃武案的另一说法是,朝廷用其来打击湘军势力。这个说法可能颇受今日宫斗权谋剧爱好者的认可,但分析的结果未必如此。(一)杨乃武案中的官员处分分析认为借机打压湘军者,或许与御史王昕的奏中提到“大臣倘有朋比之势,朝廷不无孤立... 关于杨乃武案的另一说法是,朝廷用其来打击湘军势力。这个说法可能颇受今日宫斗权谋剧爱好者的认可,但分析的结果未必如此。(一)杨乃武案中的官员处分分析认为借机打压湘军者,或许与御史王昕的奏中提到“大臣倘有朋比之势,朝廷不无孤立之忧”的耸动之语有关,再加上浙江巡抚杨昌是湘军出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巡抚 未必如此 湘军 杨乃武案 再解读
原文传递
法定犯未必的违法性认识:界定与适用
9
作者 储志豪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在法定犯时代,司法实践常以被告人认识到可能的违法性来回应违法性认识错误的抗辩,这涉及我国刑法理论关注不多的“未必的违法性认识”。界定未必的违法性认识时,不能直接挪用间接故意与过失的界分方案,而是应提倡侧重认识因素的“可能... 在法定犯时代,司法实践常以被告人认识到可能的违法性来回应违法性认识错误的抗辩,这涉及我国刑法理论关注不多的“未必的违法性认识”。界定未必的违法性认识时,不能直接挪用间接故意与过失的界分方案,而是应提倡侧重认识因素的“可能性说”。在行为人陷入不可消除的不法怀疑,且选择适法行为的能力受到影响的条件下,未必的违法性认识会引发期待可能性和责任的降低。未必的违法性认识在法定犯处存在典型的适用场景。在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当行为人因执行上级命令而构成法定犯时,前置法会就未必的违法性认识的处罚规则作出特别规定,执行者的罪责可能会据此被排除。此外,对超标车是否属机动车之争,也可借助法定犯未必的违法性认识的思路建立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必的违法性认识 法定犯 可能性说 期待可能性
下载PDF
论刑法中未必的危险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文科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33,共18页
未必的危险,是面对人类认知事物的能力极限时,为积极周全地保护可能存在的法益,而有必要在刑法中明确其构造与功能的重要解释工具,可有效说明部分未遂犯的处罚根据与部分犯罪的罪质。未必的危险是独立的危险类型,构造上有别于确定的危险... 未必的危险,是面对人类认知事物的能力极限时,为积极周全地保护可能存在的法益,而有必要在刑法中明确其构造与功能的重要解释工具,可有效说明部分未遂犯的处罚根据与部分犯罪的罪质。未必的危险是独立的危险类型,构造上有别于确定的危险(包括具体危险、抽象危险等),指行为与现实出现的法益实际受损结果之间具有因果上的高度盖然性。达至既遂的未必的危险是一种法律评价,以凭借人类认知能力无法查明法益状况这一“行为时”确定的事实为前提,超出了有利被告原则的射程。未必的危险犯在类型上包括行为时无法查明法益本身事实上是否存在(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法益是否被有效放弃(如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以及是否保护了更加优越利益(如非法植入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罪)等三种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必的危险 未遂犯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 非法植入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罪
下载PDF
同源词系联:同部未必同源 同源不必同部 被引量:1
11
作者 温敏 《语文知识》 2007年第4期53-56,共4页
同源词指音同或音近、意义相关且由同一语源孳生出来的词。同源词的系联须从音义着手,传统词源学从汉语书面文献出发,优势在于以汉字形体为线索,但其局限性也在于它常常拘泥于汉字形体。文章拟从“介”、“加”、“问”谐声偏旁系联... 同源词指音同或音近、意义相关且由同一语源孳生出来的词。同源词的系联须从音义着手,传统词源学从汉语书面文献出发,优势在于以汉字形体为线索,但其局限性也在于它常常拘泥于汉字形体。文章拟从“介”、“加”、“问”谐声偏旁系联入手说明同一声符系列下的不同情况.从而说明系联同源词应音义并重,二维交叉,防止系联“同部不同源”及缺漏“同源不同部”的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词 凡同声必同部 同部未必同源 同源未必同部
下载PDF
副词谓语句的句法语义考察——以“不必”、“未必”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显赫 《语文知识》 2012年第2期118-120,共3页
副词作谓语是汉语中存在的语言事实,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自有多个方面的特点。以"不必"、"未必"两个副词为例,句法上,副词谓语句的主语往往具有[+回指性]和[-论元性],作谓语的副词常受其他成分修饰。语义上,这类... 副词作谓语是汉语中存在的语言事实,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自有多个方面的特点。以"不必"、"未必"两个副词为例,句法上,副词谓语句的主语往往具有[+回指性]和[-论元性],作谓语的副词常受其他成分修饰。语义上,这类句子的自然焦点在句末的副词谓语上。与谓语省略句相比,副词谓语句绝大部分能语义自足,并且副词的语义指向在主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词 谓语 不必、未必 句法 语义
下载PDF
研一题 悟一法 通一类——一节高三试卷讲评课的课堂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2
13
作者 金明 叶东芳 《中学教研(数学版)》 2015年第10期19-22,共4页
1问题提出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教学的一种常见课型.高质量的讲评课可以矫正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弥补不足,提升以思维品质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与素质.然而试卷讲评课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上课时教师讲得滔滔不... 1问题提出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教学的一种常见课型.高质量的讲评课可以矫正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弥补不足,提升以思维品质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与素质.然而试卷讲评课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上课时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希望在课堂上多讲一些题,让学生领悟多一点,但教学效果却未必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课 课型 未必如此 知识的理解 教学启示 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 变式 参数法 课堂教学
下载PDF
网络共同犯罪中意思联络的重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缑开心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8-93,共6页
意思联络作为共同故意的特殊构成要件要素,在互联网犯罪中难以按照传统理论加以认定。我国实定法对意思联络已作出明确规定,在互联网犯罪的场合下也仍应坚持意思联络这一共同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呼应网络犯罪这一特殊场合,对意思联络应... 意思联络作为共同故意的特殊构成要件要素,在互联网犯罪中难以按照传统理论加以认定。我国实定法对意思联络已作出明确规定,在互联网犯罪的场合下也仍应坚持意思联络这一共同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呼应网络犯罪这一特殊场合,对意思联络应作符合时代要求的解读,对缓和说也应当作出肯定和拥簇。在意思表达形式上加入符号语言等新型沟通表意方式,故意的程度选择未必故意即可达到意思联络的缓和认定。对于处罚范围有可能扩展的风险,应通过个罪的考察加以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犯罪故意 意思联络 未必故意
下载PDF
地区与周边视域中的中日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怀中 《世界知识》 2016年第21期20-21,共2页
安倍2012年底二次上台执政以来的近四年时间里,中日关系始终没能稳下来、好起来。有评论认为安倍上台以来,每年的中日关系是“前紧后松”,应该说未必如此。如果说有什么规律性现象可言,那就是在中日关系处于复杂磨合期和过渡期的大背景... 安倍2012年底二次上台执政以来的近四年时间里,中日关系始终没能稳下来、好起来。有评论认为安倍上台以来,每年的中日关系是“前紧后松”,应该说未必如此。如果说有什么规律性现象可言,那就是在中日关系处于复杂磨合期和过渡期的大背景下,两国关系时有紧张震荡,但这种不正常到了一定程度后,双方会踩刹车,双方也会想办法将之晾一晾、缓一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两国关系 南海问题 未必如此 磨合期 日本外交 亚非峰会 日本首相 对华战略 万隆
原文传递
猪肉吃对了就能补营养
16
作者 范志红 《饮食科学》 2022年第6期4-7,共4页
很多人认为,鸡肉、牛肉都是健康的,但猪肉是低档的,是营养价值低的,其实未必如此。如果选材正确、烹调正确、搭配合理,那么猪肉不仅是一种营养价值很好的食材,而且可以对营养膳食做出不小的贡献。
关键词 营养膳食 食材 猪肉 营养价值 未必如此 牛肉 鸡肉 烹调
下载PDF
便秘问题“肠”知道
17
作者 吕传彬 《养生月刊》 2022年第10期876-879,共4页
便秘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临床常见的各种排便困难症状,因此必须根据便秘的类型和个体情况来决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轻松吃喝,快乐拉撒,看似理所当然,现实却未必如此。拉不出或无法顺畅排便,令许多现代人羞于说出口,而你也许正是其中一个受害... 便秘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临床常见的各种排便困难症状,因此必须根据便秘的类型和个体情况来决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轻松吃喝,快乐拉撒,看似理所当然,现实却未必如此。拉不出或无法顺畅排便,令许多现代人羞于说出口,而你也许正是其中一个受害者。了解便秘成因,才能摆脱便秘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必如此 便秘 排便困难症状 治疗方案 受害者 现代人
原文传递
关于德国刑法中故意的论争
18
作者 格雷格.泰勒 李立丰 《刑法论丛》 CSSCI 2009年第3期397-423,共27页
德国学者对于传统故意学说有很多种论说。而目前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在德国刑法学界已经成为一个课题,而此种论争无疑对于目前英美法系举步维艰的故意理论研究大有裨益。尽管德国刑法理论界对于故意问题的研究投入了空前的热忱与努力,学... 德国学者对于传统故意学说有很多种论说。而目前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在德国刑法学界已经成为一个课题,而此种论争无疑对于目前英美法系举步维艰的故意理论研究大有裨益。尽管德国刑法理论界对于故意问题的研究投入了空前的热忱与努力,学说众多,但较为合理的是由沃尔夫根·佛莱彻(wolfgang Frisch)教授提出的相关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 未必故意 盖然性 或然性
原文传递
“克隆转忆人”真的当求吗?——兼与韩东屏教授商榷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锐锋 鲁琴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5-27,32,共4页
韩东屏教授试图通过"克隆转忆人"技术,实现"永生不死"的梦想,但"克隆转忆人"即使技术上可为,也未必当求。因为"克隆转忆人"并不是人们追求的此生永在。由于肉体和精神的分裂有可能滑向身心二... 韩东屏教授试图通过"克隆转忆人"技术,实现"永生不死"的梦想,但"克隆转忆人"即使技术上可为,也未必当求。因为"克隆转忆人"并不是人们追求的此生永在。由于肉体和精神的分裂有可能滑向身心二元论、不断地自我重复移植不仅有可能消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还违背了新陈代谢的根本法则。"克隆转忆人"技术的实质是对自然生命的"限定"、"促逼"和"强求",使新生个体处于不自然、非本真状态,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转忆人 永生不死 未必当求
下载PDF
关于“字正未必腔圆”说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金泉 《人民音乐(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27,共3页
“字正腔圆”是用于中国戏曲和曲艺声腔范畴的一个术语,被用于歌唱艺术范畴历史并不是很长。在歌唱艺术范畴,“字”多指吐字、咬字部分,而“腔”多指的是声音运行部分。有学者将“字”的含义扩大为咬字和传情,将“腔”的含义理解为... “字正腔圆”是用于中国戏曲和曲艺声腔范畴的一个术语,被用于歌唱艺术范畴历史并不是很长。在歌唱艺术范畴,“字”多指吐字、咬字部分,而“腔”多指的是声音运行部分。有学者将“字”的含义扩大为咬字和传情,将“腔”的含义理解为行腔的韵味和声音,当然还有其它理解。“字正腔圆”被中国声乐界沿用至今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腔 歌唱艺术 声乐教学 “字正未必腔圆” “字正腔圆” 咬字 唱腔 发声技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