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期望间距的车辆跟驰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9
1
作者 贾洪飞 隽志才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86-87,共2页
:以“期望间距”为基准参量 ,考虑驾驶员的心理和生理因素 ,建立了车辆跟驰模型 。
关键词 期望间距 驾驶行为 车辆跟驰模型 驾驶员
下载PDF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车辆跟驰建模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德慧 刘小明 +1 位作者 荣建 胡江碧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8-401,共4页
驾驶员在车辆跟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模糊的、不确定性的行为特征,难以对驾驶员的行为进行精确的数学描述.本文在以往跟驰模型基础上,采用以实际间距与期望间距的比值和相对速度作为双输入、后车加速度作为单输出的模糊神经网络建立数学... 驾驶员在车辆跟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模糊的、不确定性的行为特征,难以对驾驶员的行为进行精确的数学描述.本文在以往跟驰模型基础上,采用以实际间距与期望间距的比值和相对速度作为双输入、后车加速度作为单输出的模糊神经网络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该网络能较好的反映一定道路条件下的跟驰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跟驰 驾驶行为 模糊神经网络 期望间距
下载PDF
微观交通流中跟车模型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周静 陈森发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5-548,共4页
在研究跟随状态中车辆运行特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跟车模型 .与传统的跟车模型相比 ,新模型考虑了车辆的长度 ,并将传统模型中的期望间距转换为期望车头时距 ,反映了后车速度对跟车状态的影响 .采用实际道路上的车辆跟车数据 ,在S... 在研究跟随状态中车辆运行特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跟车模型 .与传统的跟车模型相比 ,新模型考虑了车辆的长度 ,并将传统模型中的期望间距转换为期望车头时距 ,反映了后车速度对跟车状态的影响 .采用实际道路上的车辆跟车数据 ,在Simulink环境下 ,对 2种跟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 ,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 ,由于考虑了更多实际情况 ,新模型优于传统模型 .为了能反映车辆在实际中加速、减速以及不同跟车类型的差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车模型 期望间距 期望时距 交通流仿真
下载PDF
对智能驾驶员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朱山江 屈山 史其信 《中南公路工程》 2006年第3期135-139,共5页
传统的跟驰模型在自由流附近不能得到车辆以自由流速度行驶的结论,分段描述的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却破坏了模型的统一性和简单性。智能驾驶员模型(IDM)能够以较少的参数和统一的形式描述从自由流到拥堵流的车辆行为。然而IDM模型在期望... 传统的跟驰模型在自由流附近不能得到车辆以自由流速度行驶的结论,分段描述的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却破坏了模型的统一性和简单性。智能驾驶员模型(IDM)能够以较少的参数和统一的形式描述从自由流到拥堵流的车辆行为。然而IDM模型在期望距离非负和反应时间问题上存在缺陷,改进了这2点不足。并在分析模型特性的基础上采用北京实测数据,标定了该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研究了快速路出口车队遇到下游信号灯路口后排队和拥堵的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驰理论 智能驾驶员模型 期望间距
下载PDF
基于模糊推理的车辆跟驰行驶仿真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萌 孙永厚 +1 位作者 刘夫云 杨帅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69-74,共6页
针对车辆跟驰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问题,利用模糊理论对车辆跟驰行驶进行仿真研究。根据车辆的制动过程得到车辆行驶的最小安全距离和期望间距,根据两车之间的相对速度和车间距,建立一个双输入单输出的车辆跟驰行驶模糊推理系统... 针对车辆跟驰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问题,利用模糊理论对车辆跟驰行驶进行仿真研究。根据车辆的制动过程得到车辆行驶的最小安全距离和期望间距,根据两车之间的相对速度和车间距,建立一个双输入单输出的车辆跟驰行驶模糊推理系统。采用该方法对前导车匀速和匀减速2种工况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推理的车辆跟驰行驶系统能够实现与前导车保持期望间距安全行驶,保证了乘坐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跟驰 期望间距 加速度 模糊推理
下载PDF
相邻车道车辆并道预测与跟车控制改进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付锐 袁小慧 +1 位作者 郭应时 马勇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06-1113,共8页
为在自适应跟车控制中,预测相邻车道车辆的并道行为,提前调整自车速度控制策略,以提高自车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通过采集和分析实际道路上自车与周围车辆的运动状态信息,建立相邻车道车辆并道行为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期望间距... 为在自适应跟车控制中,预测相邻车道车辆的并道行为,提前调整自车速度控制策略,以提高自车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通过采集和分析实际道路上自车与周围车辆的运动状态信息,建立相邻车道车辆并道行为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期望间距跟车模型进行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自车车速vM、自车与前车的车头时距t1、自车与前车的相对速度vML和自车与相邻车道车辆的相对速度vMF可作为预测并道行为的表征参数;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可提前2s预测并道行为的类型,对两种并道行为预测的准确率分别达到88%和90%;改进的期望间距模型使跟车过程更加平稳,可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车 并道预测 期望间距 Fisher判别法
下载PDF
考虑速度对期望间距影响的车辆跟驰模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邱小平 孙若晓 +1 位作者 杨达 于丹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49-1652,共4页
为了真实地反映驾驶员在道路行驶中的车辆跟驰机理,使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找出影响期望间距的关键因素,从而提出改进的基于期望间距的车辆跟驰模型(improved desired distance model,IDDM)。利用NGSIM数据对IDDM和经典的Gipps车辆跟驰模型... 为了真实地反映驾驶员在道路行驶中的车辆跟驰机理,使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找出影响期望间距的关键因素,从而提出改进的基于期望间距的车辆跟驰模型(improved desired distance model,IDDM)。利用NGSIM数据对IDDM和经典的Gipps车辆跟驰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标定,之后对标定的模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前后两车的速度以及相对速度主要影响跟驰过程中驾驶员采用的期望间距;IDDM与传统Gipps模型相比,其加速度、速度与位置的仿真精度分别提高了0.24 m/s2、0.72 m/s、0.53 m,可以为车辆跟驰行为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跟驰 期望间距 相关性分析 下一代模拟
下载PDF
车辆跟驰模拟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8
作者 贾洪飞 隽志才 袁少波 《山东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40-42,共3页
在微观交通流模拟中 ,由于驾驶行为的不确定性 ,难以建立精确模型。本文以“期望间距”为基准参量 ,考虑驾驶员的心理和生理因素 ,建立了车辆跟驰模型 。
关键词 期望间距 驾驶行为 车辆跟驰模型 微观交通流模拟
下载PDF
Analysis of distance headway
9
作者 周伟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3年第4期378-381,共4页
By mea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d and distance headway, this paperattempts to directly determine the road capacity based on a new concept. At first it makes a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distance headway, includ... By mea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d and distance headway, this paperattempts to directly determine the road capacity based on a new concept. At first it makes a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distance headway, including safe distance headway and desired one. Theformer is decided by the demand for the degree of safety, and the latter depends on the motorists'behavior, i.e. the model of traffic flow. Both of them are functions of speed. According to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urves, we can find a crossing point that is the capacity of a roadsegment. This capacity represents the maximum flow rate meeting the minimum safety requi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fe distance headway desired distance headway capacity analysis
下载PDF
考虑期望间距的全速度差模型及其能耗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大侠 陈建忠 +1 位作者 史忠科 杨晓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1-126,共6页
基于全速度差(full velocity difference,FVD)模型,通过考虑期望间距,提出了一种推广的车辆跟驰模型,即扩展的全速度差(extended FVD,EFVD)模型;并给出能量耗散的计算公式,对EFVD模型的能耗进行了研究。信号灯车队启动问题的模拟结果表... 基于全速度差(full velocity difference,FVD)模型,通过考虑期望间距,提出了一种推广的车辆跟驰模型,即扩展的全速度差(extended FVD,EFVD)模型;并给出能量耗散的计算公式,对EFVD模型的能耗进行了研究。信号灯车队启动问题的模拟结果表明EFVD模型的启动延时时间和启动波速均在允许的范围内,加速度较优化速度(optimal velocity,OV)模型和FVD模型略小,且加速过程更贴近现实情况。车队刹车问题的仿真结果表明EFVD模型不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减速度问题。通过车队碰撞问题的模拟,可知EFVD模型模拟的车头距大于车辆长度,避免了车辆的碰撞。车流扰动问题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考虑期望间距的影响可以增强交通流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交通阻塞。能耗仿真结果表明,EFVD模型的能耗比FVD模型的能耗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速度差模型 期望间距 交通流 能耗 扩展的全速度差模型
下载PDF
基于期望间距的加速度补偿跟驰模型与仿真
11
作者 陈城辉 傅晓莉 徐永能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6期74-77,81,共5页
通过仿真手段说明了传统GM跟驰模型的缺陷,针对这一问题,结合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紧随心理,明确了跟驰过程中驾驶员期望的车头间距;提出基于期望间距的加速度补偿概念,并利用量纲分析法构造加速度补偿项函数形式,充分考虑最大加速度和速... 通过仿真手段说明了传统GM跟驰模型的缺陷,针对这一问题,结合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紧随心理,明确了跟驰过程中驾驶员期望的车头间距;提出基于期望间距的加速度补偿概念,并利用量纲分析法构造加速度补偿项函数形式,充分考虑最大加速度和速度等实际跟驰条件约束,建立了基于期望间距的加速度补偿改进跟驰模型.实例仿真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很好地弥补传统GM模型的不足,与实际跟驰情况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跟驰模型 期望间距 加速度补偿 量纲分析 仿真
下载PDF
考虑车辆动力性能的跟驰模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樊小红 贺昱曜 于福华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2,共3页
针对传统跟驰模型产生过大的加速度问题,采用可变的期望间距模型,并考虑车辆所允许的速度与加速度取值约束,建立了考虑车辆动力性能的微观跟驰模型,模拟加速度与速度、车间距的变化关系,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加速度最大值取4 m... 针对传统跟驰模型产生过大的加速度问题,采用可变的期望间距模型,并考虑车辆所允许的速度与加速度取值约束,建立了考虑车辆动力性能的微观跟驰模型,模拟加速度与速度、车间距的变化关系,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加速度最大值取4 m/s2时,流量-密度曲线由线性区自由流和非线性区协同阻塞流组成;当加速度最大值为5 m/s2时,流量-密度曲线分成3段,分别是线性区自由流、非线性区协同阻塞流和交通量基本恒定的宽幅阻塞流;随着加速度的变大,流量-密度曲线由2相变成3相,且协同阻塞区变宽,交通流的稳定性变差;同Bando模型及多相模型相比,该模型能更好地反映交通流的实际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跟驰模型 可变期望间距 最大加速度 流量一密度曲线 稳定性
下载PDF
考虑加速度取值约束的跟驰模型及仿真研究
13
作者 樊小红 巨永锋 邱彦章 《现代电子技术》 2010年第19期165-167,共3页
针对传统跟驰模型产生过大的加速度问题,采用可变的期望间距模型,建立了考虑加速度取值约束的微观跟驰模型。对提出的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与Bando模型不同的稳定性条件。通过仿真发现,加速度取值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加速度的逐渐变... 针对传统跟驰模型产生过大的加速度问题,采用可变的期望间距模型,建立了考虑加速度取值约束的微观跟驰模型。对提出的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与Bando模型不同的稳定性条件。通过仿真发现,加速度取值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加速度的逐渐变大,滞后性曲线范围变小,交通流的稳定性增强,与稳定性分析的结果一致。当加速度取值超过合理范围时,交通流的稳定性变差。因此,考虑加速度取值约束的模型有利于维持交通流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跟驰模型 最大加速度 可变期望间距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高速实车驾驶数据的驾驶人跟车模型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袁伟 付锐 +2 位作者 马勇 郭应时 杜春臣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9-685,共7页
通过实车试验采集驾驶人在高速公路的跟车数据,分析了跟车过程中加速、稳速和减速阶段的划分标准,探讨了稳速跟车阶段驾驶人的期望跟车间距与跟车速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期望间距跟车模型,并与自适应巡航控制(ACC)系统所用的安全距离模型... 通过实车试验采集驾驶人在高速公路的跟车数据,分析了跟车过程中加速、稳速和减速阶段的划分标准,探讨了稳速跟车阶段驾驶人的期望跟车间距与跟车速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期望间距跟车模型,并与自适应巡航控制(ACC)系统所用的安全距离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加速和减速阶段,驾驶人的反应并非对称,加速阶段的车辆状态变化更频繁;在稳速跟车阶段,驾驶人的期望跟车间距随车速的升高而增加;与安全距离模型相比,所建立的期望间距跟车模型更符合驾驶人跟车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跟车 稳速阶段 期望跟车间距 反应时间 驾驶人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车辆换道交互行为特性及其模型 被引量:12
15
作者 曲大义 邴其春 +2 位作者 贾彦峰 周警春 林璐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74,共7页
传统换道模型中,把前后临界空隙作为参数固定数值,忽视了车辆和车道间的动态交互作用等因素.从分子动力学角度,系统考虑跟驰需求安全特性,从动态的需求安全距离角度研究车辆在“跟驰换道跟驰”过程中的行驶状态转换.确保在换道完成时,... 传统换道模型中,把前后临界空隙作为参数固定数值,忽视了车辆和车道间的动态交互作用等因素.从分子动力学角度,系统考虑跟驰需求安全特性,从动态的需求安全距离角度研究车辆在“跟驰换道跟驰”过程中的行驶状态转换.确保在换道完成时,换道车辆和目标车道后车能以需求安全距离进行跟车行驶,建立了模拟分子动力学的期望安全间距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分子动力学特性模型可以把跟驰行为和换道行为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为分析车辆运行交互特性,车辆可变限速技术,自适应巡航控制技术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换道行为 分子动力学 需求安全距离 期望安全间距
下载PDF
期望车头间距的混沌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杜振财 王丽 荣建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4-127,151,共5页
通过对跟驰车队刺激———反应过程以及人车单元组合的微观特性分析,说明跟驰车队中具有产生混沌现象的必要特征。首先运用数学方法给出4种期望车头间距理想模型,将Rossler混沌吸引子模型分别引入4种模型中,然后选择能更好地描述实际交... 通过对跟驰车队刺激———反应过程以及人车单元组合的微观特性分析,说明跟驰车队中具有产生混沌现象的必要特征。首先运用数学方法给出4种期望车头间距理想模型,将Rossler混沌吸引子模型分别引入4种模型中,然后选择能更好地描述实际交通流状态的期望车头间距模型,并利用高精度车载GPS设备在城市快速路上采集的实测跟车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标定和验证后,认为改进的期望车头间距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实际交通流的跟驰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望车头间距 速度 Rossler混沌吸引子 跟驰车流
下载PDF
基于期望跟驰间距的跟驰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龙海 赵顺 罗沂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6年第4期580-584,591,共6页
搭载高精度车载GPS设备进行车辆跟驰实验,采集不同速度和交通流状态下的车辆跟驰数据.对车辆跟驰中的速度、车头间距、速度差,以及加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构建了基于期望车头间距的跟驰模型.通过参数标定和数值模拟,比... 搭载高精度车载GPS设备进行车辆跟驰实验,采集不同速度和交通流状态下的车辆跟驰数据.对车辆跟驰中的速度、车头间距、速度差,以及加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构建了基于期望车头间距的跟驰模型.通过参数标定和数值模拟,比较了安全距离模型和期望车头间距模型,结果表明,期望车头间距模型与实测数据的拟合精度更高,且在加速度变化的平顺性,以及车辆减速行为的表现上更符合实际跟驰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望跟驰间距 跟驰模型 车载GPS数据 安全距离模型
下载PDF
基于驾驶特性的ACC系统安全间距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施卫 万广轩 刘斌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21年第1期156-160,共5页
为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提出一种基于驾驶特性的行车安全间距策略,在分析对比现行CTH和VTH算法各自的优劣后,考虑驾驶员动态跟车特性,以此为基础对VTH算法进行改进设计。在Matlab/Simulink和Carsim联合仿真平台下使用经典PID控制算... 为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提出一种基于驾驶特性的行车安全间距策略,在分析对比现行CTH和VTH算法各自的优劣后,考虑驾驶员动态跟车特性,以此为基础对VTH算法进行改进设计。在Matlab/Simulink和Carsim联合仿真平台下使用经典PID控制算法设计的ACC系统上层控制器对CTH、VTH及本文改进VTH策略进行稳态波动速度、急加/减速、恒定车速的复合工况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基于驾驶特性设计的改进VTH能够在传统VTH及CTH之间获取良好的平衡性能,既能对前车速度激变做出快速响应,也能以平滑且较低的加速度跟踪期望加速度,保证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动态驾驶特性 可变车头时距策略 期望安全间距
下载PDF
城市快速路期望车头间距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丽 杜振财 荣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98-603,共6页
通过对跟驰车队刺激-反应过程以及人车单元组合的微观特性分析,说明了跟驰车队中具有产生混沌现象的必要特征.首先运用数学方法给出了4种期望车头间距理想模型,将Rossler混沌吸引子模型分别引入这4种模型中,然后选择能更好地描述实际... 通过对跟驰车队刺激-反应过程以及人车单元组合的微观特性分析,说明了跟驰车队中具有产生混沌现象的必要特征.首先运用数学方法给出了4种期望车头间距理想模型,将Rossler混沌吸引子模型分别引入这4种模型中,然后选择能更好地描述实际交通流状态的期望车头间距模型,并利用高精度车载GPS设备在城市快速路上采集的实测跟车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标定和验证后,改进的期望车头间距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实际交通流的跟驰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望车头间距 速度 Rossler混沌吸引子 跟驰车流
下载PDF
实时道路条件的跟驰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龙海 龚节坤 赵顺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6年第1期127-129,共3页
为了研究实时道路条件对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应用车辆动力学结合车载GPS和传感器数据实时估算路面与轮胎间的附着系数,并应用附着系数对智能驾驶模型的最小期望跟驰间距进行修正,建立考虑实时道路条件的跟驰模型。对模型的分析表明:考... 为了研究实时道路条件对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应用车辆动力学结合车载GPS和传感器数据实时估算路面与轮胎间的附着系数,并应用附着系数对智能驾驶模型的最小期望跟驰间距进行修正,建立考虑实时道路条件的跟驰模型。对模型的分析表明:考虑实时道路条件的跟驰模型在保证乘客舒适性的基础上能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着系数 最大减速度 跟驰模型 期望跟驰间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