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成藏机理和分布 被引量:1226
1
作者 张金川 金之钧 袁明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5-18,共4页
对页岩气成藏机理进行了全面分析 ,获得了四个方面的认识。①页岩气成藏机理兼具煤层吸附气和常规圈闭气藏特征 ,体现出了复杂的多机理递变特点。②在页岩气的成藏过程中 ,天然气的赋存方式和成藏类型逐渐改变 ,含气丰度和富集程度逐渐... 对页岩气成藏机理进行了全面分析 ,获得了四个方面的认识。①页岩气成藏机理兼具煤层吸附气和常规圈闭气藏特征 ,体现出了复杂的多机理递变特点。②在页岩气的成藏过程中 ,天然气的赋存方式和成藏类型逐渐改变 ,含气丰度和富集程度逐渐增加。③完整的页岩气成藏与演化可分为 3个主要的作用过程 ,自身构成了从吸附聚集、膨胀造隙富集到活塞式推进或置换式运移的机理序列。④相应的成藏条件和成藏机理变化对页岩气的成藏与分布产生了控制和影响作用 ,岩性特征变化和裂缝发育状况对页岩气藏中天然气的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具有控制作用。研究了我国的情况 ,认为我国的许多盆地存在工业性页岩气藏发育的基本地质条件 ,其中 ,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的水西沟群是页岩气发育的重要区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成藏机理 分布特征 天然气 干酪根 有机质 压力 渗透率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33
2
作者 潘剑玲 代万安 +1 位作者 尚占环 郭瑞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6-535,共10页
秸秆还田作为全球有机农业的重要环节,对维持农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提高陆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秸秆还田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获得高农业生产能力。有效的秸秆还田能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 秸秆还田作为全球有机农业的重要环节,对维持农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提高陆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秸秆还田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获得高农业生产能力。有效的秸秆还田能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源,刺激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矿化的秸秆组分能促进土壤氮循环和矿化,提高氮素有效性。秸秆还田能够促使集约化高氮输入的农田生态系统维持正常的碳氮比例,减少氮素淋洗损失,改善土壤结构板结和连作障碍等现象。目前我国农田秸秆还田率不足50%,与欧美国家高达90%多的秸秆还田率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加强我国秸秆还田率能够逐渐改变我国耕地土壤存在的有机质含量和品质下降、氮素损失严重等现象。目前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秸秆还田对有机质及氮素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并结合长期监测试验,以及多种秸秆还田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展适合当地秸秆还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质 氮素有效性 碳氮比 土壤 可持续农业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7
3
作者 武玉 徐刚 +1 位作者 吕迎春 邵宏波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9,共12页
生物炭是有机物原料在完全或者部分缺氧条件下,经过高温热裂解(通常<700℃)产生的一类富碳、高度芳香化和稳定性高的有机物质。生物炭为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危机和生态污染修复等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生物炭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 生物炭是有机物原料在完全或者部分缺氧条件下,经过高温热裂解(通常<700℃)产生的一类富碳、高度芳香化和稳定性高的有机物质。生物炭为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危机和生态污染修复等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生物炭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其多孔特性和比表面积有利于土壤聚集水分、提高孔隙度、降低容重,从而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生物炭是酸性土壤一种理想的改良剂。其含有的养分元素可直接输入土壤,其表面电荷和官能团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保留。但是,生物炭由于受原材料和制备条件的影响,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综述了生物炭输入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的方面,从而为生物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改良 有机质 物理性 化学性
原文传递
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12
4
作者 宁川川 王建武 蔡昆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5-181,共7页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补充养分的重要措施,但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农田生态环境。目前,化肥减量和增施有机肥逐渐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和提倡的施肥方式,但仍然存在对有机肥的认识不全面,利...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补充养分的重要措施,但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农田生态环境。目前,化肥减量和增施有机肥逐渐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和提倡的施肥方式,但仍然存在对有机肥的认识不全面,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机肥施用对农田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并对有机肥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对策。研究表明,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水平、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和温室气体排放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机肥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缓解土壤酸化,增加土壤有效养分,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特性,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然而有机肥(主要来源于畜禽粪便)的长期过量施用会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加大作物吸收积累重金属的风险,另外,有机肥还可能促进土壤温室气体(CO2,CH4等)的排放,加重温室效应。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有机肥的管理,选择安全优质的有机肥(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含量低),建立有机肥施用的配套技术,改革施肥方式,适时适地施肥,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尽量降低有机肥施用所带来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土壤肥力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重金属 温室气体
下载PDF
煤系有机质生烃潜力评价标准探讨 被引量:220
5
作者 陈建平 赵长毅 何忠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5,共5页
根据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中2300余个岩样(煤、炭质泥岩和泥岩)的有机地化分析数据,详细研究了3类煤系烃源岩的热解生烃潜量与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的关系。对于煤系烃源岩的评价,不能简单套用一般湖相泥岩的评价标准... 根据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中2300余个岩样(煤、炭质泥岩和泥岩)的有机地化分析数据,详细研究了3类煤系烃源岩的热解生烃潜量与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的关系。对于煤系烃源岩的评价,不能简单套用一般湖相泥岩的评价标准。有机碳含量为2%~5%的煤系泥岩是煤系中最好的油源岩;煤的生烃能力主要取决于煤中富氢显微组分的含量,其有机碳含量与热解生烃潜量没有相关关系;炭质泥岩(有机碳含量为6%~40%)的热解生烃潜量与其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很差,用热解生烃潜量和氢指数来评价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有机质 生油岩评价 生油指标 生油气量
下载PDF
有机质、全氮和可矿化氮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意义 被引量:177
6
作者 李菊梅 王朝辉 李生秀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2-238,共7页
用 2 5个表层土壤样品和 6个土壤 3 6个不同层次的土壤样品研究了可矿化氮与有机质、全氮的关系。可矿化氮由通气培养法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不论表层土壤或不同层次剖面土壤中的可矿化氮都与有机质、全氮高度正相关。但是由于可矿化氮... 用 2 5个表层土壤样品和 6个土壤 3 6个不同层次的土壤样品研究了可矿化氮与有机质、全氮的关系。可矿化氮由通气培养法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不论表层土壤或不同层次剖面土壤中的可矿化氮都与有机质、全氮高度正相关。但是由于可矿化氮与有机质、全氮有自相关存在 ,他们之间的相关有一定的不真实性。而且 ,土壤的可矿化氮并不与全氮或有机质成正比 ,可矿化氮与有机质或全氮的比值因土壤而不同 ,差别很大。特别重要的是 ,可矿化氮对有机质或全氮的比率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可矿化氮与有机质或全氮的关系。这些结果显示 ,矿化氮的数量取决于有机质和全氮中的可矿化部分 ,而不是其总量。土壤剖面中累积的硝态氮数量低时 ,作物的吸氮量与可矿化氮的关系远较与有机质或全氮的关系密切 ,更证明了测定可矿化氮有其特定意义 ,有机质、全氮的测定并不能代替可矿化氮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全氮 可矿化氮 土壤 供氮能力
下载PDF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8
7
作者 章明奎 何振立 +1 位作者 陈国潮 黄昌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59-366,共8页
本文研究了五种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林地>旱地>荒地>茶园>果园。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的水稳定性均与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红壤开垦后,有机质分解加快或补... 本文研究了五种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林地>旱地>荒地>茶园>果园。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的水稳定性均与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红壤开垦后,有机质分解加快或补充减少是导致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和水稳定团聚体减少的主要原因。同理,恢复和改良红壤结构性及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是增加有机质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利用方式 水稳定性团聚体 有机质
下载PDF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8
8
作者 窦森 李凯 关松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2-418,共7页
团聚体和有机质是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场所,后者是前者存在的胶结物质。在现有资料中,分别以团聚体和有机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报道较多,而团聚体中有机质性质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土壤有机质... 团聚体和有机质是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场所,后者是前者存在的胶结物质。在现有资料中,分别以团聚体和有机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报道较多,而团聚体中有机质性质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与化学分组相结合的角度,介绍国内外有关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的数量和特性及其对农业措施的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团聚体分组、数量和稳定性,团聚体中的有机质的数量、未分组有机质的性质和腐殖物质组分的性质,颗粒分组中的有机质数量和性质,团聚体-密度联合分组中的有机质的数量和性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长期耕作施肥对团聚体中的有机质的影响等。以期推动不同粒级团聚体和不同HS组分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固碳和肥力贡献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探索土壤有机质物理保护与化学保护之间的关系,揭示土壤固碳和培肥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有机质 腐殖物组分 农业措施
下载PDF
pH和有机质对土壤中镉和锌生物有效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50
9
作者 杜彩艳 祖艳群 李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39-543,共5页
综述了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镉、锌生物有效性国内外研究态势,尤其是土壤pH、有机质和石灰对土壤中镉、锌生物有效性及镉、锌形态的影响机制。就目前研究状况,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治理土壤镉、锌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PH 有机质 石灰 生物有效性 形态
下载PDF
湘西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意义 被引量:150
10
作者 吴朝东 杨承运 陈其英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6-39,共14页
本文采用GC_MS、ICP_MS、形态硫分析、硫同位素、物相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了湘西晚震旦世-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条件。湘西黑色岩系以富有机质为特征,其来源为藻、菌类生物,形成于缺氧环境。缺氧标志包括... 本文采用GC_MS、ICP_MS、形态硫分析、硫同位素、物相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了湘西晚震旦世-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条件。湘西黑色岩系以富有机质为特征,其来源为藻、菌类生物,形成于缺氧环境。缺氧标志包括有机碳、黄铁矿含量、硫同位素、稀土元素的分布、δU、DOP和生物标志物等参数。在黑色页岩中富集V、Ni、Mo等微量元素,并在局部地区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研究认为,生物、有机质对一些元素的吸收、络合作用是黑色岩系中富集多种元素的主要原因。稀土元素的分布和硫同位素的组成表明湘西黑色岩系形成于缺氧的陆架边缘浅海环境,海底热液活动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地球化学 缺氧环境 有机质 湘西 页岩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9
11
作者 孙星 刘勤 +1 位作者 王德建 张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2-786,共5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别在江苏常熟和江西进贤布置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乌栅土及红壤性水稻土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乌栅土还是红壤性水稻土,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下,土壤全N、全P、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与不施肥的CK处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别在江苏常熟和江西进贤布置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乌栅土及红壤性水稻土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乌栅土还是红壤性水稻土,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下,土壤全N、全P、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与不施肥的CK处理相比显著提高;另外,红壤性水稻土的秸秆还田土壤全N、全P、速效P含量与单一施用化肥处理相比显著提高(P<0.05)。同样,上述两种土壤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单一施用化肥的处理显著增加,而且从腐殖质的组分分析可知:腐殖酸C、胡敏酸C与富里酸C的比值均显著提高,表明土壤有机质品质得以改善。因此,长期的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全氮 有机质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158
12
作者 王佩 卢少勇 +3 位作者 王殿武 许梦爽 甘树 金相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3-709,共7页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湖>梅梁湾>南部沿岸>东部沿岸>西部沿岸;TN含量在458~5211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梅梁湾>西部沿岸;TP含量在128.56~1392.16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竺山湾>梅梁湾>东太湖>南部沿岸>贡湖>东部沿岸>西部沿岸,OM与TN分布趋势相似,TN与OM之间极显著正相关(r=0.903,P<0.01),TP与OM之间弱相关(r=0.073,P<0.332).结合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指数评价法可知,太湖湖滨带底泥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氮、磷污染除东太湖和竺山湾属重度污染外其他各区属轻中度污染;有机污染除东太湖外大部分区域属较清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湖滨带 总氮 总磷 有机质 评价
下载PDF
页岩气的形成与开发 被引量:145
13
作者 张林晔 李政 朱日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28,共5页
以自给系统为特征的页岩气藏的勘探开发在北美获得了巨大成功,拓宽了天然气勘探的空间。页岩气形成的成熟度较宽,在页岩演化的各个阶段均发现了页岩气藏,处于高演化阶段的页岩成藏的规模更大。页岩中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矿物组成... 以自给系统为特征的页岩气藏的勘探开发在北美获得了巨大成功,拓宽了天然气勘探的空间。页岩气形成的成熟度较宽,在页岩演化的各个阶段均发现了页岩气藏,处于高演化阶段的页岩成藏的规模更大。页岩中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矿物组成、孔隙含水量、可诱导的裂缝发育程度等均与页岩气的产能密切相关。Bar-nett页岩气的生产历史表明,页岩气地质储量评价方法的进步、针对页岩储层的有效压裂方式和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应用在页岩气的有效开发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有机质 矿物组成 裂缝 压裂技术 水平井钻井
下载PDF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13
14
作者 朱广伟 陈英旭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2-279,共8页
水体沉积物是重金属、有毒有机化合物等环境污染物及C、N、P等营养元素的汇和释放源 ,而有机质对这些污染物和营养元素在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等地球化学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近期有关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方... 水体沉积物是重金属、有毒有机化合物等环境污染物及C、N、P等营养元素的汇和释放源 ,而有机质对这些污染物和营养元素在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等地球化学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近期有关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重点评述了有关沉积物中有机质本身的来源、性质、迁移和矿化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沉积物 地球化学行为 环境效应 重金属 营养元素
下载PDF
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水稳性团粒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104
15
作者 吴彦 刘世全 +1 位作者 付秀琴 王金锡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5-49,共5页
以长江中上游几种常见的水土保持林为对象,就植物根系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林木根系通过径级≤1mm须根的作用,可以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其原因在于死根提供有机质,活根提供分泌物,作为... 以长江中上游几种常见的水土保持林为对象,就植物根系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林木根系通过径级≤1mm须根的作用,可以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其原因在于死根提供有机质,活根提供分泌物,作为土粒团聚的胶结剂,配合须根的穿插和缠结,促进土粒团聚,使土壤中直径>3mm的大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增加,从而增强土壤抗分散、悬浮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水土保持 胶结剂 有机质 回归模型
下载PDF
江西省兴国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布格局 被引量:113
16
作者 程先富 史学正 +1 位作者 于东升 潘贤章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4-67,共4页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的支持下 ,以变异函数为工具 ,初步分析了江西省兴国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 ,并应用克立格法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 ,得出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 :全氮的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的支持下 ,以变异函数为工具 ,初步分析了江西省兴国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 ,并应用克立格法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 ,得出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 :全氮的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 ,有机质为指数模型 ;两种养分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均属中等的空间自相关 ;全氮和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尺度范围不同 ,分别为 5 .4 1km和 9.36km .它们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 ;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具有北部高、中部和南部低的分布特征 .图 3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GIS 空间变异 KRIGING 全氮 有机质 土壤 江西 兴国县
下载PDF
香港土壤研究Ⅱ.土壤硒的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8
17
作者 章海波 骆永明 +3 位作者 吴龙华 张甘霖 赵其国 黄铭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4-410,共7页
基于香港地区51个剖面土壤和44个表层土壤中总硒量的分析,对香港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香港土壤总硒量变幅在0.07~2.26mgkg-1,平均含量为0.76mgkg-1,在湿润铁铝土中的硒含量最高,平均为1.05mgkg-1,含量... 基于香港地区51个剖面土壤和44个表层土壤中总硒量的分析,对香港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香港土壤总硒量变幅在0.07~2.26mgkg-1,平均含量为0.76mgkg-1,在湿润铁铝土中的硒含量最高,平均为1.05mgkg-1,含量最低的为旱耕人为土,平均为0.45mgkg-1;在土壤剖面中硒主要分布在心土层和底土层。林地土壤硒含量(1.36mgkg-1)较高,农业土壤较低(0.36mgkg-1)。影响香港土壤硒含量及其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成土母质。土壤pH值、有机质、粘粒和Fe、Al的含量也是影响土壤硒富集与分布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土壤 含量 分布 PH值 有机质 粘粒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地形对坡地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87
18
作者 王百群 刘国彬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22,共5页
根据黄土丘陵区坡地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次降雨条件下,坡地地形因素中的坡长及坡度与土壤养分流失的关系和土壤可溶性养分离子随径流液而流失的状况。初步结果表明,坡地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养分的流失强度与坡长呈指数函数关... 根据黄土丘陵区坡地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次降雨条件下,坡地地形因素中的坡长及坡度与土壤养分流失的关系和土壤可溶性养分离子随径流液而流失的状况。初步结果表明,坡地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养分的流失强度与坡长呈指数函数关系(NL=a1·exp(b1x),a1>0,b1>0),养分流失强度随坡长的增加呈指数增加趋势;坡地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强度与坡度呈指数函数关系(NS=a2·exp(b2x),a2>0,b2>0)。径流液中的养分离子流失强度大小顺序为:钙离子>钾离子>无机氮(NO-3-N+NH+4-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流失 地形因素 坡地 黄土丘陵区 有机质
下载PDF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及其对污染物吸附和解吸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84
19
作者 陈同斌 陈志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01-210,共10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已成为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土壤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DOM对重金属、养分和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开展DOM与污染物(或养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系统地评述了DO... 溶解性有机质(DOM)已成为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土壤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DOM对重金属、养分和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开展DOM与污染物(或养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系统地评述了DOM的来源、组成、分级及其对土壤中污染物吸附一解吸行为的影响。尽管关于土壤中DOM的研究还不完善,许多工作也只是刚刚开始,至今对土壤中DOM的性质、组成和分类方法等问题都不是很清楚,但现有的结果已经表明,DOM是土壤圈中一种十分活跃的重要化学组分,它对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吸收、迁移和生物毒性等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溶解性有机质 土壤 污染物 吸附 解吸
下载PDF
乌梁素海野生芦苇群落生物量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95
20
作者 段晓男 王效科 +2 位作者 欧阳志云 苗鸿 郭然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6-251,共6页
对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野生芦苇 (Phragmitesaustralis)生物量的调查基础上 ,探讨了富营养化湖泊湿地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芦苇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 )由于环境因子的影响 ,芦苇群落生物量变化较大 ,介于 1 .73~ 3.0 0kg·m-2... 对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野生芦苇 (Phragmitesaustralis)生物量的调查基础上 ,探讨了富营养化湖泊湿地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芦苇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 )由于环境因子的影响 ,芦苇群落生物量变化较大 ,介于 1 .73~ 3.0 0kg·m-2 之间 ;地下和地上生物量之比介于 1 .1 4~ 2 .1 9之间 ;2 )芦苇群落生物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水深是最主要的限制因子 ,水上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 ,而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则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 ,这主要是由于水深改变了芦苇群落的结构 (群落密度 )和个体形态 (株高和株茎 ) ;3)芦苇群落生物量随着水体N浓度增加而增加。芦苇各器官 (叶、茎、根状茎和根 )的N∶P为 7.5 9~ 1 2 .2 1 ,小于 1 4 ,这也说明该水体中的N负荷是影响芦苇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乌梁素海 湿地 野生芦苇 生物量 水深 营养负荷 有机质 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