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森林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
作者 杜雪 王海燕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1,共6页
森林土壤碳库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降低大气CO_(2)浓度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对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为了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为森林经营和土壤管... 森林土壤碳库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降低大气CO_(2)浓度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对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为了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为森林经营和土壤管理提供参考,文中从全球、全国和区域尺度上综述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各活性组分的定义和划分标准,并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土地利用、植被类型、气候和人为干扰等)进行分析,基于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活性组分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有机储量 有机活性组分 影响因素 中国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山区土壤养分及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廖洪凯 龙健 李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81-2090,共10页
通过对喀斯特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土壤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最高,其中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通过对喀斯特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土壤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最高,其中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4.80 g.kg-1、477.86 mg.kg-1、102.87 mg.kg-1、17.54 mg.kg-1、7.72 g.kg-1和166.43 mg.kg-1,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总体按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依次下降。除旱地与经自然恢复15 a的退耕草丛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较为接近,大多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是影响活性组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花椒林对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的累积效应仅次于林地,且明显高于火龙果林和旱地。研究阐明了喀斯特土壤的自然修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辅以必要的造林措施加速其恢复,花椒林可以作为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或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活性组分 养分 土地利用方式 喀斯特山区
原文传递
九龙江河口潮滩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活性组分及稳定性沿淹水梯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黄小清 仝川 +6 位作者 罗敏 杨洋 谭凤凤 潘哲妍 刘娜 陈欣 黄佳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26-2236,共11页
淹水频率是影响河口潮滩湿地固碳潜力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为了揭示淹水频率增加对河口潮滩湿地土壤碳动态的影响,对福建省九龙江河口潮滩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储量、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稳定性指数CSI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淹... 淹水频率是影响河口潮滩湿地固碳潜力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为了揭示淹水频率增加对河口潮滩湿地土壤碳动态的影响,对福建省九龙江河口潮滩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储量、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稳定性指数CSI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淹水频率的增加,SOC的储量减少54%,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MBC、DOC和LOC的含量亦随着淹水频率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淹水频率的增加,活性组分中DOC/SOC和LOC/SOC分别增加80%和26%,而MBC/SOC减少29%,说明随着淹水的增加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中MBC的相对累积速率变缓,LOC和DOC的相对累积速率增加.土壤POC和MAOC的含量随着淹水频率的增加分别减少81%和35%.土壤POC含量降低与土壤pH的增加有关,而土壤MAOC含量降低则与土壤黏粒的含量减少有关.土壤稳定性指数CSI随着淹水频率增加而增加246%.随着淹水频率的增加,河口潮滩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降低,但是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增加.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是河口潮滩湿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主要保护机制,对河口潮滩湿地土壤碳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梯度 有机活性组分 颗粒性有机 矿物结合态有机(MAOC) 稳定性 河口潮滩湿地
原文传递
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4
作者 申楷慧 魏识广 +4 位作者 李林 储小雪 钟建军 周景钢 赵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334,共12页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脆弱,为了探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的碳储潜力,揭示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的空间分布格局,探寻各驱动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驱动作用途径及贡献,为评估该区域喀斯特森林的碳循环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脆弱,为了探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的碳储潜力,揭示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的空间分布格局,探寻各驱动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驱动作用途径及贡献,为评估该区域喀斯特森林的碳循环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以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为对象,研究漓江不同流域段(上、中、下游)、不同深度土层的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构建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揭示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途径,并量化了各类因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比例.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整体土层较浅,土壤有机碳具有表聚性.在不同流域段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为:上游>下游>中游,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与之相一致,而微生物碳(MBC)的分布为:上游>中游>下游.各类驱动因子对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驱动作用途径和贡献不同,其贡献按从大到小排序为:土壤理化因子>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样地海拔>样地物种多样性,总效应分别为:1.148、0.574、0.284和-0.013.其中,样地海拔对土壤有机碳仅有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对土壤有机碳仅有直接影响.各驱动因子中,土壤总氮、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样地物种丰富度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均可作为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预测因子.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覆盖全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减少并控制人为干扰的影响(特别是漓江中游城市段),并通过提升和保护流域喀斯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并提升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等有效途径,提升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促进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土壤有机 有机活性组分 漓江流域 结构方程模型(SEM)
原文传递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星 段建军 +4 位作者 王小利 徐虎 王桂红 郭振 王萍萍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88-93,共6页
以贵州普定县陈家寨小流域为对象,探讨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20 cm土层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特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陈家寨喀斯特小流域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为42.03(±25.08)g/kg,其中灌木林地有... 以贵州普定县陈家寨小流域为对象,探讨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20 cm土层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特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陈家寨喀斯特小流域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为42.03(±25.08)g/kg,其中灌木林地有机碳含量最高为77.44(±28.38)g/kg,是耕地有机碳含量的3.5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荒草地>人工林>果园>耕地,游离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人工林>荒草地>果园>耕地,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人工林>荒草地>耕地>果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各活性碳组分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游离活性有机碳的相关系数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说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复杂性,因此不同活性有机碳的表征指标无论数值还是变化趋势不能直接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活性组分 活性有机分配比例
下载PDF
荒漠草原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与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学东 陈林 +3 位作者 杨新国 张义凡 赵伟 李学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82-1890,共9页
以宁夏荒漠草原典型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物群落不同土层深度(0-5、5-10和10-15cm)土壤活性... 以宁夏荒漠草原典型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物群落不同土层深度(0-5、5-10和10-15cm)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特征及其与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SOC、MBC、E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表层(0-5cm)土壤显著高于亚表层(5-10cm)和深层(10-15cm)土壤(P〈0.05),而土壤D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同一土层深度,灌木(柠条和沙蒿)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高于禾本科植物(短花针茅和蒙古冰草)。(2)4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局部土层深度表现出波动性;同一土层不同植被群落土壤酶活性未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3)4种典型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除DOC外,其余均与S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熵以及有机碳活度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不仅依赖于总有机碳,也与土壤酶活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活性组分 活性
下载PDF
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对灌丛化的响应
7
作者 黎萱 陈东毅 +1 位作者 李良安 王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7-325,334,共10页
[目的]草地灌丛化过程的植被群落演替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库,而土壤有机碳(SOC)活性组分能够敏捷反映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分析灌丛化对高寒草甸SOC活性组分的影响,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和固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目的]草地灌丛化过程的植被群落演替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库,而土壤有机碳(SOC)活性组分能够敏捷反映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分析灌丛化对高寒草甸SOC活性组分的影响,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和固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藏高原川西锦鸡儿(Caragana erinacea)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灌丛化阶段(未灌丛化、中度灌丛化和重度灌丛化草甸)0—10,10—20,20—40 cm土壤理化性质、碳转化酶活性和SOC活性组分特征。[结果](1)灌丛化使得0—20 cm土壤含水量(SWC)显著减小,各土层SOC含量均在重度灌丛化草甸最大,中度灌丛化草甸土壤pH值显著增大。(2)中度灌丛化草甸土壤淀粉酶活性(SAA)显著低于未灌丛化草甸,10—40 cm土壤蔗糖酶活性(SSA)也显著较低,SSA在重度灌丛化阶段显著强于未灌丛化草甸。(3)与未灌丛化草甸相比,中度灌丛化草甸0—10,10—20,20—40 cm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分别显著减少16.79%,21.73%和31.11%,0—10 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也显著减少;重度灌丛化草甸0—10 cm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ROOC含量分别增大24.37%和29.54%,10—20 cm土壤MBC和DOC分别增大12.96%和10.38%,20—40 cm土壤MBC和DOC分别增大57.62%和22.10%。(4)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均与TN,SWC,SOC以及碳转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ROOC与pH值显著负相关。[结论]研究区域川西锦鸡儿灌丛化初期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降低,而灌丛化后期土壤有机碳及其各活性组分均得到积累,可能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积累和土壤质量提升产生积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活性组分 高寒草甸 灌丛化 川西锦鸡儿
下载PDF
乌蒙山区环境中退耕还林主要林分土壤有机碳变化对比 被引量:3
8
作者 林虹 陈先刚 《环境与发展》 2018年第2期112-113,共2页
为探讨退耕还林不同树种林地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选取了贵州省盘县不同退耕还林年限的柳杉林和杉木林地为研究对象,并以耕地为对照,进行了土壤有机碳变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不同树种林地0~60 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 为探讨退耕还林不同树种林地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选取了贵州省盘县不同退耕还林年限的柳杉林和杉木林地为研究对象,并以耕地为对照,进行了土壤有机碳变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不同树种林地0~60 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颗粒组分含量均随林龄的增大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并且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活性组分 土壤有机颗粒组分
下载PDF
更新造林措施对桉树采伐迹地土壤有机碳氮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詹志丽 《防护林科技》 2020年第1期8-10,37,共4页
土壤有机碳氮活性组分能敏感地反映出林分树种结构的变化。文章总结了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桉树林分改造的主要技术模式,分析了不同更新树种的生长情况及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壤有机碳氮的活性组分的影响,以期为后期林分改造树种选择提... 土壤有机碳氮活性组分能敏感地反映出林分树种结构的变化。文章总结了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桉树林分改造的主要技术模式,分析了不同更新树种的生长情况及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壤有机碳氮的活性组分的影响,以期为后期林分改造树种选择提供技术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改造所选的树种对造林地的适应性均较强,其中天竺桂、马占相思生长相对较快;林分改造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可溶性碳氮、铵态氮含量,降低了硝态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尾桉 土壤有机活性组分 涵江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