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墨印花用液态活性染料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艳 郝龙云 +1 位作者 蔡玉青 房宽峻 《染料与染色》 CAS 2006年第6期8-11,共4页
通过对液态染料溶解性、稳定性、耐水解程度等的测试,综合考察了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量对高浓度液态活性艳蓝P-3R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四种有机共溶剂中,N-甲基吡咯烷酮(NMP)的效果最好,且其最佳用量为10%;缓冲溶液中Na2HPO4/NaH2... 通过对液态染料溶解性、稳定性、耐水解程度等的测试,综合考察了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量对高浓度液态活性艳蓝P-3R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四种有机共溶剂中,N-甲基吡咯烷酮(NMP)的效果最好,且其最佳用量为10%;缓冲溶液中Na2HPO4/NaH2PO4的效果较好,最佳用量为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艳蓝P-3R 高浓度液态染料 有机溶剂 缓冲溶液
下载PDF
添加剂对高质量分数液态活性染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艳 郝龙云 +1 位作者 蔡玉青 房宽峻 《印染助剂》 CAS 2006年第11期27-30,32,共5页
通过对高质量浓度(200 g/L)液态活性染料溶解性、稳定性、耐水解程度等的测试,综合考察了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量对高质量浓度液态活性艳蓝P-3R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4种有机共溶剂中,N-甲基吡咯烷酮(NMP)的效果最好,且其最佳... 通过对高质量浓度(200 g/L)液态活性染料溶解性、稳定性、耐水解程度等的测试,综合考察了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量对高质量浓度液态活性艳蓝P-3R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4种有机共溶剂中,N-甲基吡咯烷酮(NMP)的效果最好,且其最佳用量为10%(对高质量浓度液态活性染料质量);缓冲剂中Na2HPO4/NaH2PO4的效果较好,最佳用量为3%(对高质量浓度液态活性染料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艳蓝P-3R 高用量液态染料 有机溶剂 缓冲剂
下载PDF
液体染料助剂间相容性的研究
3
作者 张艳 张伟 房宽峻 《染整技术》 CAS 2008年第11期32-34,共3页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有机共溶剂与缓冲剂之间的相容性较差。通过对有机共溶剂的种类、缓冲剂种类及浓度等因素对它们之间相容性影响的探讨得出,缓冲剂的电导率是影响他们之间相容性的首要因素。电导率越低,贮存稳定性越好,相容性越好。
关键词 液态染料 相容性 缓冲剂 有机溶剂
下载PDF
漆酶在有机溶剂体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谢慧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7-72,共6页
漆酶由于其非特异性的氧化能力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在制浆造纸、纺织、食品、化妆品、环保、纳米生物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非水酶学的研究可以赋予漆酶更广泛的应用。文章综述了2000年以来漆酶在有机体系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所涉及... 漆酶由于其非特异性的氧化能力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在制浆造纸、纺织、食品、化妆品、环保、纳米生物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非水酶学的研究可以赋予漆酶更广泛的应用。文章综述了2000年以来漆酶在有机体系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所涉及的漆酶包括真菌漆酶和植物漆酶,涉及的有机体系包括低水溶剂体系、有机共溶剂体系(水-有机溶剂单相体系)、水-水不溶有机溶剂两相体系、反向胶束体系以及漆酶-表面活性剂复合物-有机溶剂体系和碳水化合物-短链醇-水三元体系等。讨论了构建漆酶在有机介质中的催化反应需要考虑的因素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漆酶在有机溶剂体系中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 有机溶剂体系 二相体系 反相胶束体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压敏胶粘剂及其制备
5
作者 王兆海 《粘接》 CAS 2003年第2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压敏胶粘剂 制备 TG 高粘性 有机溶剂 甲苯
下载PDF
生物基活性炭对有机-水共混溶剂中的甲基橙吸附平衡与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许湖敏 石刚 +4 位作者 顾文秀 王大伟 桑欣欣 倪才华 李赢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09-2313,共5页
探究生物基活性炭对有机-水共混溶剂中的甲基橙的吸附性能、吸附平衡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基活性炭对甲基橙的最大单层吸附量为80. 4 mg/g。相比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于描述有机-水共混溶剂中活性炭吸附甲基... 探究生物基活性炭对有机-水共混溶剂中的甲基橙的吸附性能、吸附平衡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基活性炭对甲基橙的最大单层吸附量为80. 4 mg/g。相比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于描述有机-水共混溶剂中活性炭吸附甲基橙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活性炭 有机-水溶剂 吸附平衡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