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广西沿岸浅海有孔虫群分布 被引量:7
1
作者 黎广钊 卞云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611-620,共10页
本文对北部湾广西沿岸浅海101个表层样品进行了有孔虫研究,经鉴定统计的有孔虫计有82属140余种约75800多枚。根据定量分析的数据和主要属种区域分布特点,确定了5个组合3个亚组合,论述了本区有孔虫群分布与水深、盐度、pH值、水温及沉积... 本文对北部湾广西沿岸浅海101个表层样品进行了有孔虫研究,经鉴定统计的有孔虫计有82属140余种约75800多枚。根据定量分析的数据和主要属种区域分布特点,确定了5个组合3个亚组合,论述了本区有孔虫群分布与水深、盐度、pH值、水温及沉积物类型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沿岸 浅海 有孔虫分布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碳酸盐溶跃深度及其变化规律 被引量:4
2
作者 齐泽坤 徐继尚 +4 位作者 李广雪 赵蒙维 翟科 龙海燕 熊梦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852-3863,共12页
碳酸盐的溶解与保存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碳酸盐溶解作用对探索碳循环机制、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雅浦海沟南部附近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和3个柱状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底栖... 碳酸盐的溶解与保存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碳酸盐溶解作用对探索碳循环机制、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雅浦海沟南部附近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和3个柱状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和碳酸钙含量等变化特征分析了海底碳酸盐溶跃深度、补偿深度及其自中更新世以来的变化规律。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浮游与底栖有孔虫丰度、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比例、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壳比例等多种指标变化表明,本区现代碳酸盐溶跃面(carbonate lysocline depth,CLD)位于水深3800m附近,碳酸盐补偿深度(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CCD)约为4800m。柱状样有孔虫溶解指数(foraminifera dissolution index,FDX)的变化表明,冰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减弱,碳酸盐溶跃面和补偿深度变深;冰消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增强,溶跃面和补偿深度变浅。位于现代溶跃面附近的柱状岩心碳酸盐含量呈现冰期高、间冰期低的"太平洋型"旋回特征,同时古生产力替代性指标的变化曲线与碳酸盐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中更新世以来的碳酸盐含量变化主要受溶解作用的控制,特别是在冰期-间冰期转换时期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有孔虫分布 碳酸盐补偿深度 溶跃面变迁 碳酸盐溶解旋回
下载PDF
低纬季风区现代浮游有孔虫主要属种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3
作者 任镇杰 金海燕 +1 位作者 罗琼一 李巍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6,共12页
提要本次工作利用2013年4月-2017年11月在低纬季风海区采集的浮游生物分层拖网样品为材料,共鉴定出活体浮游有孔虫27种,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和较少的广适性冷水种为主。南海、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广泛分布的浮游有孔虫优势属种为Globiger... 提要本次工作利用2013年4月-2017年11月在低纬季风海区采集的浮游生物分层拖网样品为材料,共鉴定出活体浮游有孔虫27种,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和较少的广适性冷水种为主。南海、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广泛分布的浮游有孔虫优势属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和Globorotalia menardii。优势属种中,表层种G.sacculifer和G.ruber丰度最高、占据全种60%以上,主要集中分布在0~50 m水层,受温度和生产力影响较大;次表层种N.dutertrei和P.obliquiloculata分别生活在0~100m、50~100 m水层,其分布与盐度和生产力密切相关。浮游有孔虫的分布受季风影响明显,冬、夏季风通过改变海水上层的温度、盐度以及温跃层、营养跃层的深度极大影响了浮游有孔虫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分布,同时也造成了浮游有孔虫分布的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海区 季风 浮游生物拖网 浮游有孔虫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