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对吻挤压与经典挤压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绍良 张俊杰 +22 位作者 叶飞 陈韵岱 吕树铮 Tan Huaycheem Tejas Patel Kawajiri Kenji Israel Tamari 单守杰 朱中生 林松 田乃亮 李晓波 刘志忠 Michael Lee 魏盟 徐亚伟 袁争白 钱均 孙学文 杨松 陈金国 何奔 Sumitsuji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0-107,共8页
目的比较双对吻挤压(DK crush)和经典挤压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11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入DK crush组(n=155)和经典挤压组(n=156),随访时间8个月。一级及二级终点分别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 目的比较双对吻挤压(DK crush)和经典挤压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11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入DK crush组(n=155)和经典挤压组(n=156),随访时间8个月。一级及二级终点分别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和血管直径再狭窄及晚期丢失。结果DK crush组糖尿病患者较多。经典挤压组及DK crush组最终对吻扩张(FKBI)成功率分别为76%和100%(P〈0.001)。DK crush术式的不足包括造影剂用量大(P=0.04)、球囊数量多(P〈0.01)、手术时间长(P〈0.001),但是对吻扩张不满意率显著减少(27.6%比6.3%,P〈0.01)。临床随访率为100%,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率为82%。经典挤压组累计再狭窄率为32.3%,而DK crush组为20.3%(P=0.01),经典挤压组分支血管再狭窄率高(24.4%比12.3%,P=0.01),而两组间主干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的累计MACE发生率为24.4%(FKBI失败组为35.9%,FKBI成功组为19.7%),显著高于DK crush组(11.4%,P=0.02)。经典挤压组血栓栓塞率为3.2%(FKBI失败组为5.1%,FKBI成功组为1.7%),而DK crush组为1.3%(P〉0.05)。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无靶病变血运重建生存率为75.4%(FKBI失败组为71.2%,FKBI成功组为77.6%),而DK crush组为89.5%(P=0.002)。结论DKcrush可能是治疗冠状动脉分又病变的较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DK CRUSH 最终扩张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单支架术后最终球囊对吻扩张与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郭永喆 郑行春 吴佳易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93-1200,共8页
目的:对比研究主支支架植入术后最终球囊对吻扩张与否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系非盲、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对象是2009-01-2017-0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155例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单支架治疗策略... 目的:对比研究主支支架植入术后最终球囊对吻扩张与否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系非盲、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对象是2009-01-2017-0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155例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单支架治疗策略,其中53例行最终球囊对吻扩张(对吻组),102例未行最终球囊对吻扩张(非对吻组)。结果:一级终点是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MACE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对吻组5.7%,非对吻组5.9%;风险比为0.98[95%可信区间:0.24~3.90],P=0.97)。术后9~12个月,127例接受了造影随访检查,两组患者随访的总体再狭窄率(包括主支和分支)类似(16.7%∶28.2%,P=0.15);对吻组主支再狭窄率2.4%,非对吻组3.5%(P=1.00);分支再狭窄率对吻组为16.7%,非对吻组27.0%(P=0.20)。并且两组的真性分叉病变病例的分支再狭窄率分别为19.4%和22.4%(P=0.72)。但是在手术时间、造影时间和造影剂用量上对吻组明显超过非对吻组(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非对吻组的单球囊扩张(经主支支架的分支开口扩张)可以将分支再狭窄比例从27.0%降低到10.0%,并且与双球囊组(即对吻组)对比(10.0%∶16.7%),二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7)。结论:在冠脉分叉病变患者中,主支血管支架植入术后无论有无最终球囊对吻扩张,其临床随访结果相似,造影随访结果对吻组分支再狭窄率低于非对吻组,但非对吻组在手术时间、造影时间和造影剂用量上明显占优。两组中真性冠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及造影随访结果亦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分叉病变 单支架置入术 最终球囊扩张
原文传递
单支架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效果临床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佳 胡晶 +5 位作者 刘海伟 马颖艳 徐凯 董海 刘莹 荆全民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43-847,共5页
目的比较主支单支架植入后进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与未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治疗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因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状动... 目的比较主支单支架植入后进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与未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治疗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因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并接受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36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主支植入药物涂层支架的治疗策略,其中117例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244例未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及以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以及冠脉造影随访显现分支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6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总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分别为12.0%和13.9%,P=0.93;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1.7%,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则为0.8%,P=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中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分别5.1%和5.7%,P=1.00;靶病变血运重建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发生率非别为3.4%和6.1%,P=0.33;支架内血栓形成两组的发生率均为0;全因死亡率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发生率非别为1.7%和0.8%,P=0.60;6个月后心绞痛CCS分级≥2级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为12.8%,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为13.1%,P=1.00。6个月及以上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与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12.9%与2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低于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34.0%,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55.3%(P=0.03)。结论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而言,植入单支架治疗后,无论是否进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其6个月及以上临床随访心脏不良事件相似,最终对吻球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单支架治疗 最终球囊扩张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后扩张技术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胡静雯 葛雷 葛均波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05-810,共6页
目的评估一种新的依据血管不同部位管径差异选择适当球囊进行依序扩张的后扩张技术(msM技术)的临床可行性,并比较msM与最终对吻球囊扩张(FKBI)两种后扩张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 目的评估一种新的依据血管不同部位管径差异选择适当球囊进行依序扩张的后扩张技术(msM技术)的临床可行性,并比较msM与最终对吻球囊扩张(FKBI)两种后扩张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分叉病变并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根据选择的后扩张技术分为FKBI组(54例)和msM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情况、随访情况,术前即刻、术后即刻和术后随访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定量分析(QCA)参数,手术前后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情况,以及住院、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间血栓、夹层、钙化、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病变构成、病变部位和类型构成,以及主支、分支血管病变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sM组行双支架术的患者构成比、分支血管置入支架的患者构成比、球囊最大释放压力和最大直径均显著低于FKBI组(P值均分别<0.01、0.05)。两组间术前即刻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的QCA参数,术后即刻主支血管的QCA参数,以及术后随访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的QCA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FKBI组术后即刻分支血管的参考血管直径(RVD)、最小管腔直径(MLD)、直径狭窄度(DS%)和管径即刻获得等参数均显著优于msM组(P值均分别<0.05、0.01)。FKBI组和msM组的IVUS检查率分别为37.0%(20/54)和29.2%(14/48),两组间主支血管术前最小管腔面积(MLA)和术后最小支架面积(MS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sM组的主支血管支架膨胀指数和支架对称指数明显优于FKBI组(P值均分别<0.05、0.01)。两组间住院、随访期间MACE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sM技术使主支血管支架近端的对称指数和膨胀指数优于FKBI技术,但其对临床效果的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 最终球囊扩张
下载PDF
分叉病变POT-side-POT技术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5
作者 江晓波 《中外医疗》 2018年第31期13-15,共3页
目的评估分叉病变必要时支架术治疗过程中,主支近端优化-边支扩张-主支近端再优化(POT-side-POT)技术的即刻与近期临床疗效,并对比其与最终对吻球囊扩张(FKBI)技术两种不同方法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 目的评估分叉病变必要时支架术治疗过程中,主支近端优化-边支扩张-主支近端再优化(POT-side-POT)技术的即刻与近期临床疗效,并对比其与最终对吻球囊扩张(FKBI)技术两种不同方法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期间,该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通过冠脉造影证实的138个非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采用必要时支架术式并出现边支受累(边支血流受限,边支闭塞)分为FKBI组(68例)和POTside-POT组(70例),对比两组患者基线的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征以及两组患者QCA参数、术中曝光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的临床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术前即刻和术后即刻的冠状动脉主支和分支冠状动脉检查定量分析(QCA)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OT-side-POT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曝光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低于FK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T-side-POT技术可以简化手术步骤,减少手术曝光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即刻与近期临床疗效不劣于FKBD技术,是PCI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必要时支架术 最终球囊扩张 近端优化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