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深海大洋最小含氧带(OMZ)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4
- 1
-
-
作者
李学刚
宋金明
袁华茂
李宁
段丽琴
王启栋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7-138,共12页
-
基金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16ASKJ14)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1030202)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Y100802)~~
-
文摘
大洋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OMZ)通常是指大洋水体中氧含量缺乏的水层,一般在水深200~1000 m之间,其形成主要与厌氧细菌降解有机物导致的溶解氧消耗有关。但到目前为止对OMZ的浓度及水层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以DO低于20μmol/L为标准,低于此标准的海域面积可占全球大洋面积的8%,水体体积可达大洋体积的7%,分布的主要区域包括东北太平洋(ENP)、东南太平洋(ESP)、阿拉伯海(AS)和孟加拉湾(BB)等海域。OMZ在全球海洋氮循环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那里不同化学形态的氮(NH_4^+、NO_2~–、NO_3~–、N_2O、N_2)在微生物的参与下会发生多种复杂反应。在OMZ的上部混合层,硝化作用将NH_4^+转化为NO_3~–,但在OMZ核心区主要进行着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过程,可以将NO_3~–、NO_2~–和NH_4^+转化为气态氮(如N_2、N_2O),释放到大气中,造成大洋生物可利用氮含量更加不足。大洋OMZ区的存在不仅影响浮游生物的丰度、分布、多样性,而且影响生物的生存和迁移行为,但低氧区并不意味着是生物的贫乏区。同时,OMZ有利于有机质在沉积物中的保存,影响Fe、Mn、S等对氧化还原环境敏感元素的迁移与转化。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大洋OMZ对全球物质循环、大洋生态系统和极端环境下生物演化过程有重要作用,但对大洋OMZ可能带来的复杂生态环境效应的认识仍然很有限,目前亟须深入探讨大洋OMZ的形成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
关键词
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
OMZ)
分布与成因
生态环境效应
大洋
-
Keywords
oxygen minimum zones(OMZs)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ocean
-
分类号
P734.2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