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运用基于症状(symptoms)、狭窄(stenosis)、斑块(plaque)和颅内代偿(collateral compensation)的颈动脉新型分级体系SSPC的四维度评价方法,评价在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判断及血运重建获益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7...目的运用基于症状(symptoms)、狭窄(stenosis)、斑块(plaque)和颅内代偿(collateral compensation)的颈动脉新型分级体系SSPC的四维度评价方法,评价在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判断及血运重建获益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945例患者资料。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血运重建组(514例)和最佳药物治疗组(best medical therapy,BMT)组(431例)。比较患者的基线情况、临床和病变特征、SSPC分级和随访5年的预后情况,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计算患者免于卒中率。结果血运重建组患者中,10.3%被分类为SSPCⅡ级,41.4%为SSPCⅢ级,45.1%为SSPCⅣ级,而BMT组患者19.7%被分类为SSPCⅡ级,49.2%为SSPCⅢ级,13.2%为SSPCⅣ级。颈动脉SSPCⅢ级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和BMT的5年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3%和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血运重建组5年免于卒中发生率为(94.1±1.1)%,而BMT组为(89.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免于卒中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而在被分类为SSPCⅢ级的无症状患者中,血运重建和BMT之间的5年免于卒中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96.0±2.0)%比(89.1±2.4)%,P=0.041]。结论颈动脉SSPC分级体系能够通过多维度的颈动脉狭窄卒中风险分层,以提供更合适的治疗策略,丰富颈动脉的治疗指征。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侧支循环对非急性期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为此类患者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7月-2015年12月入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积极药物治疗的非急性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目的分析侧支循环对非急性期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为此类患者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7月-2015年12月入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积极药物治疗的非急性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根据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ASITN)/介入放射学会(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SIR)侧支血流分级系统标准评估每位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分为侧支良好组(ASITN/SIR分级0~2级)及侧支不良组(ASITN/SIR分级3~4级)。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责任血管相关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及相关血管性死亡情况;采用Cox回归法分析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02例患者,其中222例为侧支良好组,80例为侧支不良组,随访2~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0(3.0~5.0)年。随访期间,共45例(14.9%)发生了责任血管相关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侧支良好组缺血性血管事件2年累积复发率及死亡率均低于侧支不良组(血管事件复发率:14.3%vs 23.8%,P=0.008;死亡率:4.4%vs 10%,P=0.006)。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冠心病史、侧支循环差(RR 1.86,95%CI 1.03~4.53,P=0.041)和出院时mRS>2分(RR 3.43,95%CI 1.69~6.96,P=0.001)是影响责任血管相关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非急性症状性单侧颈内/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尤其侧支循环不良者,即使经过严格的药物治疗,2年内仍存在较高的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和血管性死亡风险。高龄、冠心病史、侧支循环差和出院时mRS>2分是其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运用基于症状(symptoms)、狭窄(stenosis)、斑块(plaque)和颅内代偿(collateral compensation)的颈动脉新型分级体系SSPC的四维度评价方法,评价在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判断及血运重建获益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945例患者资料。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血运重建组(514例)和最佳药物治疗组(best medical therapy,BMT)组(431例)。比较患者的基线情况、临床和病变特征、SSPC分级和随访5年的预后情况,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计算患者免于卒中率。结果血运重建组患者中,10.3%被分类为SSPCⅡ级,41.4%为SSPCⅢ级,45.1%为SSPCⅣ级,而BMT组患者19.7%被分类为SSPCⅡ级,49.2%为SSPCⅢ级,13.2%为SSPCⅣ级。颈动脉SSPCⅢ级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和BMT的5年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3%和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血运重建组5年免于卒中发生率为(94.1±1.1)%,而BMT组为(89.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免于卒中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而在被分类为SSPCⅢ级的无症状患者中,血运重建和BMT之间的5年免于卒中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96.0±2.0)%比(89.1±2.4)%,P=0.041]。结论颈动脉SSPC分级体系能够通过多维度的颈动脉狭窄卒中风险分层,以提供更合适的治疗策略,丰富颈动脉的治疗指征。
文摘目的分析侧支循环对非急性期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为此类患者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7月-2015年12月入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积极药物治疗的非急性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根据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ASITN)/介入放射学会(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SIR)侧支血流分级系统标准评估每位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分为侧支良好组(ASITN/SIR分级0~2级)及侧支不良组(ASITN/SIR分级3~4级)。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责任血管相关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及相关血管性死亡情况;采用Cox回归法分析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02例患者,其中222例为侧支良好组,80例为侧支不良组,随访2~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0(3.0~5.0)年。随访期间,共45例(14.9%)发生了责任血管相关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侧支良好组缺血性血管事件2年累积复发率及死亡率均低于侧支不良组(血管事件复发率:14.3%vs 23.8%,P=0.008;死亡率:4.4%vs 10%,P=0.006)。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冠心病史、侧支循环差(RR 1.86,95%CI 1.03~4.53,P=0.041)和出院时mRS>2分(RR 3.43,95%CI 1.69~6.96,P=0.001)是影响责任血管相关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非急性症状性单侧颈内/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尤其侧支循环不良者,即使经过严格的药物治疗,2年内仍存在较高的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和血管性死亡风险。高龄、冠心病史、侧支循环差和出院时mRS>2分是其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