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因素对剪内墙最优刚度影响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韦鹏生 王全凤 《工程力学》 EI CSCD 1996年第2期61-68,共8页
本文在考虑剪力墙弯曲变形基础上,由框架边柱(墙)轴向变形、剪力墙剪切变形和连系梁不同联接等三种因素,分六种组合情况,分析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最优刚度。提出在工程实践中,可将以仅考虑剪力墙弯曲变形的简单计算模型计... 本文在考虑剪力墙弯曲变形基础上,由框架边柱(墙)轴向变形、剪力墙剪切变形和连系梁不同联接等三种因素,分六种组合情况,分析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最优刚度。提出在工程实践中,可将以仅考虑剪力墙弯曲变形的简单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最优刚度作为剪力墙布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力墙 最优刚度 轴向变形 剪切变形 连系梁
下载PDF
剪力墙最优刚度及其计算机实现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全凤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系统地提出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最优刚度的概念.解决长期以来困绕着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剪力墙数量合理确定的困难,提供一种确定剪力墙数量的科学方法.在分析剪力墙刚度与地震作用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确定剪力... 系统地提出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最优刚度的概念.解决长期以来困绕着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剪力墙数量合理确定的困难,提供一种确定剪力墙数量的科学方法.在分析剪力墙刚度与地震作用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确定剪力墙最优刚度的数学模型.同时,考虑剪力墙剪切变形、框架柱的轴向变形、剪力墙基础的转动,以及剪力墙刚度沿结构高度变化对剪力墙最优刚度的影响.计算机辅助设计采用动态数据结构、制图模式、模式填表,以及重新分配计算机内存堆栈,对CAD系统进行管理等新技术.最后,给出一个工程实例,说明该成果在工程中应用,可用在方案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力墙 最优刚度 高层建筑 CAD 框架
下载PDF
橡胶减震支座应用于两层两跨地铁车站结构中最优刚度和最优位置研究
3
作者 李洋 杜贺港 +2 位作者 张梓鸿 许成顺 麻全周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2-354,共13页
本文以某两层两跨地铁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地下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分别对橡胶支座不同刚度和不同布设位置条件下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破坏反应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地铁车站结构布设橡胶隔震支座的最优刚度和最优布设位置... 本文以某两层两跨地铁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地下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分别对橡胶支座不同刚度和不同布设位置条件下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破坏反应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地铁车站结构布设橡胶隔震支座的最优刚度和最优布设位置。研究结果表明:(1)柱子一端布设橡胶支座后,对于柱子顶、底端剪力均有明显的减震效果,而对于弯矩仅在布设支座端表现出良好的减震效果;(2)对于地铁车站结构,柱子端部布设橡胶支座时其刚度比的优选范围为0.1左右;(3)仅在两层两跨车站结构某一层布设支座,当支座位于中板侧时,未布设支座层的中柱会出现损伤增大的现象;(4)在结构每层中柱均布设一个支座时,结构上柱顶部和下柱底部同时布设支座时柱子的损伤略低于其他位置工况;(5)两层两跨车站结构布设三个支座时,总体来讲此时所有中柱均取得良好的减震效果,尤其对于中柱顶、底端完全布设的柱子,其减震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结构 橡胶减震支座 柱子 最优刚度 最优布设位置
下载PDF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连长江 周振国 张孝华 《上海地质》 1998年第4期33-37,共5页
运用双层地基模型的线弹性有限元程序对不同类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进行计算,分析了水泥土搅拌桩的桩长、置换率、桩身刚度对地基沉降的影响,由此确定了搅拌桩的有效桩长、最优置换率、最优桩身刚度。
关键词 水泥土搅拌桩 双层地基模型 线弹性有限元程序 有效桩长 最优置换率 最优刚度 优化设计
下载PDF
框架结构最优刚度与临界自振周期计算方法
5
作者 廖河山 《工程抗震》 1998年第3期12-17,共6页
本文根据在一定条件下推导得到的规则框架结构自振周期、振型、地震作用、楼层剪力及水平位移等的解析表达式[1],利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建立了框架结构基本周期与水平位移限值的关系,通过电算给出了2~20层不同层高框架结构的... 本文根据在一定条件下推导得到的规则框架结构自振周期、振型、地震作用、楼层剪力及水平位移等的解析表达式[1],利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建立了框架结构基本周期与水平位移限值的关系,通过电算给出了2~20层不同层高框架结构的临界自振周期与最优刚度,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最优刚度 临界自振周期 计算方法
下载PDF
滑动屋盖被动控制在高层抗震中的应用
6
作者 田志昌 李倩 +1 位作者 王保生 苏佶智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00-102,共3页
包头市同心创业大厦采用滑动屋盖被动控制减震系统进行抗震设计,屋盖与结构之间设置滑动层并用弹簧板对其进行连接,控制系统采用独立关联算法主要对其参数刚度和摩擦系数进行优化,本文主要探讨最优刚度取值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最优刚度 减震
下载PDF
基于均匀变形和混合智能算法的框架结构抗震优化设计 被引量:8
7
作者 何浩祥 王文涛 吴山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3-121,共9页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均匀损伤或均匀变形可以避免出现薄弱层和集中损伤,且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可得到全面提升。以此为目标对结构进行抗震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但相关的理论和规律性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针对目前结构优化算...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均匀损伤或均匀变形可以避免出现薄弱层和集中损伤,且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可得到全面提升。以此为目标对结构进行抗震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但相关的理论和规律性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针对目前结构优化算法计算效率较低的不足,提出基于差分进化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的混合智能算法,并给出结构优化计算流程。针对弯剪型框架结构,以弹性动力时程分析中结构各层的层间相对位移相等为优化目标,基于混合智能算法对结构楼层刚度进行优化设计,获得了楼层刚度的最优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震动随机性和梁柱刚度比等因素对优化结果和刚度分布规律的影响。基于曲线拟合和等效理论分析,建立楼层最优刚度比和等效最优截面尺寸比的多项式函数。通过与现有研究成果的对比,验证所建立的经验函数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为面向均匀变形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依据并可提高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优化 最优刚度分布 均匀损伤 弯剪型结构 智能算法
下载PDF
高层结构剪力墙最优刚度的数学模型法——兼论科研中的唯物辩证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全凤 《福建建筑》 1994年第2期32-34,共3页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确定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最优刚度数学模型的建立1、问题的提出随着高层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如何合理地确定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刚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题。国内一直是采用先凭设计经验设量后验算的方...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确定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最优刚度数学模型的建立1、问题的提出随着高层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如何合理地确定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刚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题。国内一直是采用先凭设计经验设量后验算的方法,这样需经过反复繁冗的计算才能达到目的。且设计方案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技能;有的学者也提出了确定剪力墙合理数量的方法,但没有涉及到剪力墙数量不同对地震作用大小的影响,再加上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性,这样得到的所需剪力墙数量往往不是省的,在国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剪力墙 数学模型 最优刚度
下载PDF
典型规则R.C框架结构在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梁柱最佳刚度比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书 徐凯讯 吴庆荪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5期82-87,共6页
以典型规则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框架结构在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这一基本事实,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原理及抗震设计基本理论,时框架结构提出了弹性工作阶段以顶点侧移为控制目标的结构优化模式,确定了优化目标函数... 以典型规则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框架结构在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这一基本事实,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原理及抗震设计基本理论,时框架结构提出了弹性工作阶段以顶点侧移为控制目标的结构优化模式,确定了优化目标函数,最终给出了典型规则R.C框架结构在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梁、柱截面尺寸的计算公式及梁、柱最佳刚度比的表格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框架 地震作用 最优刚度 目标函数
下载PDF
机器人驱动机构中弹性元件功能分析及刚度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段军涛 苏智剑 时海涛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40-243,248,共5页
为了研究弹性元件在仿人机器人腿部弹性驱动机构中的具体功能,并选择合适刚度的弹性元件,以典型的弹性驱动器为基础,建立了弹性驱动器的位置源驱动模型以及仿人机器人小腿弹性驱动机构模型。对驱动机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参数值... 为了研究弹性元件在仿人机器人腿部弹性驱动机构中的具体功能,并选择合适刚度的弹性元件,以典型的弹性驱动器为基础,建立了弹性驱动器的位置源驱动模型以及仿人机器人小腿弹性驱动机构模型。对驱动机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参数值,在给定转角范围内,通过仿真计算分别得到转角和驱动力与驱动位移关系图。对比不同弹簧刚度下的关系曲线,利用MATLAB函数确定最优刚度值,得出在合适的弹簧刚度下,弹性元件具有增强机器人小腿驱动稳定性和精确性的功能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元件 弹簧刚度 最优刚度 稳定性 精确性
下载PDF
有砟轨道结构刚度变化对既有线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鹿瑶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第5期36-40,共5页
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列车速度的增加会使得运营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平稳性受到影响。轨道刚度在铁路系统中拥有重要地位,它是车轮与轨道之间响应分布的影响成分,会使得轨道的应力分布和结构振动产生不同的变化,还会关系到铁路火车的行驶... 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列车速度的增加会使得运营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平稳性受到影响。轨道刚度在铁路系统中拥有重要地位,它是车轮与轨道之间响应分布的影响成分,会使得轨道的应力分布和结构振动产生不同的变化,还会关系到铁路火车的行驶速度。文章考虑轨道各部分应力以及每个部位在轨道中承担的作用,从有砟轨道结构的实际形式出发,使用准静态研究方法中常用的3层弹簧轨道结构垂直震动系统为基本系统,利用软件构建将钢轨视为连续弹性离散点支承上的有限长梁的3层弹性点支承梁模型模拟轨道结构。仿真14个不同情况,每个情况都采用不同的钢轨抗弯刚度以及扣件、道床和路基刚度模拟既有线中刚度的改变,施加静态荷载和周期性的动态荷载后,分析静态及动态响应的变化规律。以扣件刚度和道床刚度的比例值作为横坐标,模拟轨道结构响应的变化曲线,以曲线最低点对应的横坐标值0.5作为结构的最优刚度比。文章通过动力学优化求得有砟轨道结构总刚度控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砟轨道 刚度 最优刚度 动力学优化
下载PDF
拱梁组合体系的最优跨径组合和最优刚度组合研究
12
作者 徐丹 《福建交通科技》 2011年第1期61-63,共3页
本文以南门江大桥为背景,采用Midas/Civil结构分析软件进行参数分析,在自重和活载作用下研究拱梁组合体系的最优跨径组合和最优刚度组合,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结构参数分析 拱梁组合体系 最优跨径组合 最优刚度组合
下载PDF
设置阻尼负刚度系统的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文光 余欣欣 +1 位作者 许浩 朱宏平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6-44,共9页
基于预压弹簧的变形受力特点设计了一种附带阻尼的负刚度系统,该系统通过预压弹簧的斜向变形出力可实现负刚度性能,并采用黏滞阻尼器提供阻尼性能。根据上述思想设计组装了负刚度模型装置并进行静力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考虑弹... 基于预压弹簧的变形受力特点设计了一种附带阻尼的负刚度系统,该系统通过预压弹簧的斜向变形出力可实现负刚度性能,并采用黏滞阻尼器提供阻尼性能。根据上述思想设计组装了负刚度模型装置并进行静力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考虑弹簧刚度、弹簧长度、弹簧预压缩量的负刚度系统的力学模型,并进一步建立了负刚度隔震系统的动力分析模型,提出了负刚度装置的最优参数选取方法,指出了最优负刚度配比的选取由隔震支座的阻尼比决定。将所提出的负刚度系统应用于某高层隔震结构中并进行了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附加负刚度系统不仅能够减小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层间变形,而且可有效控制隔震层的位移响应,实现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同时降低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和隔震层位移响应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刚度装置 预压弹簧 静力试验 最优刚度配比 地震响应
原文传递
电磁-永磁混合磁悬浮系统的悬浮刚度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慧星 李云钢 常文森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7期148-152,共5页
对电磁–永磁混合磁悬浮系统的悬浮刚度问题展开研究,基于混悬系统的力学模型,导出了悬浮刚度与永久磁铁的厚度、截面积、材料特性等因素及PID控制中的比例系数之间的约束关系,说明悬浮刚度大小对于混合磁悬浮系统控制功耗的影响,并分... 对电磁–永磁混合磁悬浮系统的悬浮刚度问题展开研究,基于混悬系统的力学模型,导出了悬浮刚度与永久磁铁的厚度、截面积、材料特性等因素及PID控制中的比例系数之间的约束关系,说明悬浮刚度大小对于混合磁悬浮系统控制功耗的影响,并分析了最优线性度下的最优悬浮刚度及最优比例系数的取值问题。分析结果表明,选取合理的永久磁铁结构及比例系数能提升系统的悬浮刚度,合理地增加悬浮刚度能降低混悬系统的控制功耗,同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磁悬浮系统 悬浮刚度 控制功耗 最优线性度 最优悬浮刚度
下载PDF
B·S脚蹼的结构设计与理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茵 李卓球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73-80,共8页
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按最优CLT刚度分配设计准则,并详细论述了该准则的理论依据,在这种设计准则理论指导下,设计、研制出的新型B·S脚蹼,经流体力学试验及运动员使用实践证明,运动成绩普遍提高。表明其设计理论行之有效。
关键词 B·S脚蹼 结构设计 最优CLT刚度分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