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2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33
1
《文物》 1979年第7期1-24,98-105,共32页
随县曾侯乙墓,位于县城西北约三公里叫擂鼓墩的地方,原编为擂鼓墩一号墓。东边紧靠(氵厥)水,南距(氵员)水二公里许,西北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图一)。墓坑在一东西走向的小山岗(当地称为东团坡)的最东端。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 随县曾侯乙墓,位于县城西北约三公里叫擂鼓墩的地方,原编为擂鼓墩一号墓。东边紧靠(氵厥)水,南距(氵员)水二公里许,西北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图一)。墓坑在一东西走向的小山岗(当地称为东团坡)的最东端。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兴建营地、平整山头时发现此墓。1978年3月,湖北省、襄阳地区、随县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勘探小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 图版 出土 中室 铭文 湖北省 铸造工艺 车马器 兵器 青铜礼器
原文传递
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 被引量:60
2
作者 裘锡圭 《文物》 1979年第7期25-33,共9页
应湖北省博物馆之约,我和李家浩同志参加了随县曾侯乙墓文字资料的整理工作。墓中出土文字资料总计在一万字以上。青铜礼乐器和用器大都铸有铭文。挂在中室钟架上的八组六十四件编钟,件件都有关于乐律的铭文,总字数达二千八百字左右。... 应湖北省博物馆之约,我和李家浩同志参加了随县曾侯乙墓文字资料的整理工作。墓中出土文字资料总计在一万字以上。青铜礼乐器和用器大都铸有铭文。挂在中室钟架上的八组六十四件编钟,件件都有关于乐律的铭文,总字数达二千八百字左右。架上的一件大鎛有可以确定墓葬年代的重要铭文。钟架中下层的横梁(即笋)以及挂钟用的铜钩和框架上,也都刻有关于乐律的文字。中室磬架上的四组石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资料 曾侯乙 铜器铭文 左传 简文 兵器 省博物馆 说文 乐律 吕氏春秋
原文传递
曾侯乙编钟铭文考索 被引量:49
3
作者 李纯一 《音乐研究》 1981年第1期56-69,共14页
1978年5月,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一整架曾侯乙编钟六十四件和楚王酓章鎛一件。各钟都有铭文,钟架的中、下两层笋上各悬钟处也几乎都刻有四或五字的铭文。本文拟对些铭文做些初步考释,并对有关乐制等问题做些初步探索。一钲间纪事... 1978年5月,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一整架曾侯乙编钟六十四件和楚王酓章鎛一件。各钟都有铭文,钟架的中、下两层笋上各悬钟处也几乎都刻有四或五字的铭文。本文拟对些铭文做些初步考释,并对有关乐制等问题做些初步探索。一钲间纪事铭文仅有“曾侯乙乍(作)(口寺)(持)”五个字。其义甚明,即曾侯乙为本钟的作者和器主。从语法上讲,曾侯乙制作本钟时必在生前。据骨架鉴定,曾侯乙死于四十五岁左右,而据同出楚王鎛铭,当葬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前433年或稍后。设曾侯乙是在二十五岁左右即位,而编钟的制作是在即位之年或之初,则其制作年代约当前450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 铭文 彝器 法帖 北宋 初步探索 左传 考索 黄钟
原文传递
均钟考——曾侯乙墓五弦器研究(上) 被引量:43
4
作者 黄翔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8-51,共14页
曾侯乙五弦器已经出土十年,至今未曾考定它是否某种乐器或某种用途的用具.笔者以为它就是古文献《国语》中提到的、至迟于公元前6世纪已在周王宫廷中使用,并在秦、汉时失传了的"均钟"——一种为编钟调律的音高标准器,也是中... 曾侯乙五弦器已经出土十年,至今未曾考定它是否某种乐器或某种用途的用具.笔者以为它就是古文献《国语》中提到的、至迟于公元前6世纪已在周王宫廷中使用,并在秦、汉时失传了的"均钟"——一种为编钟调律的音高标准器,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声学仪器.一、专为调钟而设的律准"均钟"作为一种弦准调律器在先秦文献中的首次出现,见《国语·周语下》州鸠对周景王问(公元前522年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 五弦 弦乐器 三分损益律 先秦文献 形制 调律 钟律 性能 黄钟
下载PDF
东周楚式鼎形态分析 被引量:44
5
作者 高崇文 《江汉考古》 1983年第1期1-18,50,共19页
一个特定的考古学文化,代表了某一地域内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面貌。楚文化这一概念,当然体现了它的区域性和特异性。从现在所积累的楚文化的实物中,可以看到青铜礼器中的楚器,有很强烈的自身的风格。为了研究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一个特定的考古学文化,代表了某一地域内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面貌。楚文化这一概念,当然体现了它的区域性和特异性。从现在所积累的楚文化的实物中,可以看到青铜礼器中的楚器,有很强烈的自身的风格。为了研究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本文试图对其中的铜鼎作初步的形态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曾侯乙 春秋 出土 独特风格 发展序列 寿县 形态学分析 吴越地区 文化面貌
下载PDF
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龙白虎图象 被引量:44
6
作者 王健民 梁柱 王胜利 《文物》 1979年第7期40-45,97+101,共8页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根据出土铜鎛的铭文,可以确定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的墓葬。在墓的东室一件漆箱盖的面上,环绕中心的大"斗"字,有一圈二十八宿的古代名称,盖面两端绘有青龙、白虎的图象。这是...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根据出土铜鎛的铭文,可以确定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的墓葬。在墓的东室一件漆箱盖的面上,环绕中心的大"斗"字,有一圈二十八宿的古代名称,盖面两端绘有青龙、白虎的图象。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一件重要文物,本文试作一初步介绍和探讨。一漆箱盖及图象漆箱盖出土时位于东椁室的西南角,靠近主棺。因椁室早年积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八宿 曾侯乙 我国古代 公元前 名称 图象 箱盖 中国古代 出土 战国
原文传递
湖北随州擂鼓墩二号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42
7
作者 刘彬徽 王世振 黄敬刚 《文物》 1985年第1期16-36,99-103,共26页
1981年7月,在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的西侧,又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葬,编号为擂鼓墩二号墓。这是继曾侯乙墓发掘之后,随州地区又一重要考古发现。经报请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由湖北省博物馆、襄阳地区博物馆和随州市博物馆组织清理发掘... 1981年7月,在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的西侧,又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葬,编号为擂鼓墩二号墓。这是继曾侯乙墓发掘之后,随州地区又一重要考古发现。经报请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由湖北省博物馆、襄阳地区博物馆和随州市博物馆组织清理发掘,现将情况简要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 湖北随州 形制 图版 兽面纹 青铜礼器 出土 变形 花纹 省博物馆
原文传递
曾侯乙墓编钟的编次和乐悬 被引量:34
8
作者 李纯一 《音乐研究》 1985年第2期63-71,共9页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架编钟,就其出土情况看来,好象分为九组(表1),但若细加考察,便会发现不少疑点。本文拟就其编次、分组和编次走向以及乐悬问题,试行探究和复原。
关键词 曾侯乙 音列结构 出土 湖北省 标音 铭文 反常规 走向 高音 演奏
原文传递
曾侯墓漆画初探 被引量:29
9
作者 祝建华 汤池 《美术研究》 1980年第2期76-84,共9页
1978年夏,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发掘,出土大批造型精美、纹饰华丽的青铜礼乐器与漆木器,是我国考古史上罕见的重要发现。十分惹人注目的是,此墓出土的漆内棺、漆衣箱及鸳鸯形漆盒上,描绘着诡异多姿的神话传说与乐舞活动... 1978年夏,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发掘,出土大批造型精美、纹饰华丽的青铜礼乐器与漆木器,是我国考古史上罕见的重要发现。十分惹人注目的是,此墓出土的漆内棺、漆衣箱及鸳鸯形漆盒上,描绘着诡异多姿的神话传说与乐舞活动等图像,为研究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增添了极其宝贵的新资料。本文试就这批漆画的题材内容作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画 战国时期 曾侯乙 神话传说 新资料 重要发现 湖北省 绘画艺术 题材内容 青铜
原文传递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 被引量:30
10
作者 裘锡圭 李家浩 《音乐研究》 1981年第1期19-23,共5页
(1)徵(图2:①) 阶名“徵”在钟磬铭文中主要有以下一些(?)为了印刷方便,一律直接释作“徵”。《说文·壬部》“徵”字古文作: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音”字都作“冒”,上引(2)与(3)的左旁应是“(?)”的异体。“(?)”即《说文》“读若... (1)徵(图2:①) 阶名“徵”在钟磬铭文中主要有以下一些(?)为了印刷方便,一律直接释作“徵”。《说文·壬部》“徵”字古文作: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音”字都作“冒”,上引(2)与(3)的左旁应是“(?)”的异体。“(?)”即《说文》“读若愆”的“(?)”字省体。“愆”、“遣”读音极近,所以“(?)”字加注“(?)”声。古文字里常见由同音或音近的两个字合成的字,如“(?)”、“(?)”等,(?)也属于这一类。(1)的左旁与此显然是一个字,它省去了“(?)”所从的“臼”而加注“(?)”声。(2)的右旁是“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资料 曾侯乙 古文字 说文 铭文 西周金文 甲骨文 钟磬 异体 印刷
原文传递
先秦音乐文化的光辉创造——曾侯乙墓的古乐器 被引量:29
11
作者 黄翔鹏 《文物》 1979年第7期32-39,共8页
一、先秦乐器史的第一手材料 1978年3月,在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批古乐器。这批乐器都是先秦实物,对于乐器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其中的箫(今之排箫)两件、建鼓一件、目前尚不知名的五弦乐器一件都是首次发现。也有与汉代以... 一、先秦乐器史的第一手材料 1978年3月,在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批古乐器。这批乐器都是先秦实物,对于乐器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其中的箫(今之排箫)两件、建鼓一件、目前尚不知名的五弦乐器一件都是首次发现。也有与汉代以后的墓葬中出土乐器品种相同或相似的,如竹簧笙(残)五件,疑是篪的横吹竹管乐器两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 铭文 先秦 乐器史 旋宫转调 古乐器 弦乐器 三分损益法 马王堆 管乐器
原文传递
商周青铜双音钟 被引量:24
12
作者 马承源 《考古学报》 1981年第1期131-146,167-172,共22页
一九七八年五月,湖北省随县曾侯墓出土一套青铜编钟,悬挂在曲尺形三层钟架上,架的横梁即钟虡为木制,梁柱即钟笋系青铜铸造的佩剑武士。三层共计六十四枚钟。另有一镈,悬于下层居中,铸铭三十一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楚王舍... 一九七八年五月,湖北省随县曾侯墓出土一套青铜编钟,悬挂在曲尺形三层钟架上,架的横梁即钟虡为木制,梁柱即钟笋系青铜铸造的佩剑武士。三层共计六十四枚钟。另有一镈,悬于下层居中,铸铭三十一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楚王舍章作曾侯乙宗彝,(宀奠)寞之于西(?),其永时用享。"楚王酓章即楚惠王熊章,则此五十六祀即楚惠王五十六年,为公元前433年。估计这六十四枚编钟的铸造年代与曾侯乙镈不应相去过远,大体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铸品。每一层各组音色不相同,中间一层三组为实际演奏所用,各组的数目是11:10:10。下层大钟音低而洪亮,有人认为和声之用。这批钟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次空前的大发现,在世界考古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需要作许多深入的研究。这批钟无论就形制和乐律(tempera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钟 频率 曾侯乙编钟 振动模式 上海博物馆 商周 振型 春秋战国 图版 曾侯乙
原文传递
均钟考——曾侯乙墓五弦器研究(下) 被引量:24
13
作者 黄翔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3-91,共9页
四、夏尺考最早提到律与度量标准之关系的典籍,是《尚书》.古代研究律度计算问题的诸家,一般也都相信其中提出的"同律度量衡"之说,即音高、长度、容量、重量全都统一于"黄钟"标准的学说.问题在于相信这一说法的后... 四、夏尺考最早提到律与度量标准之关系的典籍,是《尚书》.古代研究律度计算问题的诸家,一般也都相信其中提出的"同律度量衡"之说,即音高、长度、容量、重量全都统一于"黄钟"标准的学说.问题在于相信这一说法的后世算律诸家,本人实际上处于律、度、量、衡并不共用同一标准的时代.他们又并未实际掌握"三代"尺度的标准器具.因此先汉典籍所载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 同律度量衡 五弦 黄钟 度量标准 绝对音高 计算方法 弦长 典籍 古代
下载PDF
东周时期的赗赙制度 被引量:21
14
作者 曹玮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9-42,共4页
关键词 助葬制度 曾侯乙 文献资料 东周时期 赗赙制度
下载PDF
江陵楚墓论述 被引量:20
15
作者 郭德维 《考古学报》 1982年第2期155-182,261-264,共32页
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江陵为楚郢都所在地。自1961年以来,湖北省考古文物工作者为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对楚都纪南城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在纪南城内及其四周发现很多楚墓。粗略统计,仍保存有封土的楚墓近八百座,未见封土... 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江陵为楚郢都所在地。自1961年以来,湖北省考古文物工作者为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对楚都纪南城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在纪南城内及其四周发现很多楚墓。粗略统计,仍保存有封土的楚墓近八百座,未见封土的楚墓约两千座。其中已发掘八百余座。笔者参加了一部分楚墓的发掘和编写,对另一部分楚墓材料也作了一些了解,仅就所掌握的江陵地区楚墓加以综合叙述,并用这些材料(包括暂时尚未公布的材料)探讨江陵楚墓的特点及其演变,力图拟出一个年代分期序列。限于水平,本文只能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敬请同志们赐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南城 江陵 张家山 春秋 曾侯乙 中原地区 青铜礼器 陶器 战国
原文传递
曾侯乙墓编钟音律的探讨 被引量:23
16
作者 王湘 《音乐研究》 1981年第1期70-80,共11页
本文拟对曾侯乙墓战国编钟的音律作一初步探讨,以了解当时乐律中的某些问题。因笔者限于业务水平,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同志们提出批评和指正。编钟的音高编钟为青铜制,一套共65件,分上、中、下三层悬挂于钟架上。上层全部是钮钟,... 本文拟对曾侯乙墓战国编钟的音律作一初步探讨,以了解当时乐律中的某些问题。因笔者限于业务水平,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同志们提出批评和指正。编钟的音高编钟为青铜制,一套共65件,分上、中、下三层悬挂于钟架上。上层全部是钮钟,共19件,中层及下层有甬钟45件,下层中央(右起第5钟)为鎛钟,是楚惠王酓章在曾侯乙死时赠送给死者的。每个钟都能发音,并且都有错金铭文记载该钟发音的音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 曾侯乙 音高 初步探讨 音分 铭文 三分损益律 音律 八度音 发音
原文传递
乐问——中国传统音乐历代疑案百题(上) 被引量:18
17
作者 黄翔鹏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24,共20页
乐问——中国传统音乐历代疑案百题(上)黄翔鹏整理者按:这是黄翔鹏先生留下的一部未定稿。这部稿子仿屈原《天问》体取名“乐问”,是积作者四十余年的心得,以一百个小标题的形式,在考察了既往音乐史著述之后,提出了中国音乐文化... 乐问——中国传统音乐历代疑案百题(上)黄翔鹏整理者按:这是黄翔鹏先生留下的一部未定稿。这部稿子仿屈原《天问》体取名“乐问”,是积作者四十余年的心得,以一百个小标题的形式,在考察了既往音乐史著述之后,提出了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一系列重大阙疑环节,为真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 黄翔鹏 魏文侯 中国音乐学 音乐艺术 曾侯乙 黄钟 音乐史 音阶结构 十二律
原文传递
关于曾侯乙墓编钟钮钟音乐性能的浅见——兼与王湘同志商榷 被引量:19
18
作者 谭维四 冯光生 《音乐研究》 1981年第1期81-89,2,共10页
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和考古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许多音乐工作者、考古工作者以及古文字学家、铸造专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大家一致公认这套编钟及同墓的其他乐器的出土是我国音乐史上一次... 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和考古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许多音乐工作者、考古工作者以及古文字学家、铸造专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大家一致公认这套编钟及同墓的其他乐器的出土是我国音乐史上一次空前发现。它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先秦音乐史的认识,解开了不少先秦音乐之谜,与此同时,这一重大新发现的本身也给我们提出了不少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 钮钟 音乐性 王湘 铭文 音乐史 新发现 上层 音高 考古工作
原文传递
战国弋射图及弋射溯源 被引量:15
19
作者 宋兆麟 《文物》 1981年第6期75-77,共3页
弋射,亦称缴(zhuo)射,是一种发射带绳箭矢的射术。"以缴系赠仰射高鸟谓之弋射。"(《汉书·司马相如传》颜氏注)弋射的对象是飞禽,主要是雁与野鸭。"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诗·郑风·女日鸡鸣》)"... 弋射,亦称缴(zhuo)射,是一种发射带绳箭矢的射术。"以缴系赠仰射高鸟谓之弋射。"(《汉书·司马相如传》颜氏注)弋射的对象是飞禽,主要是雁与野鸭。"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诗·郑风·女日鸡鸣》)"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孟子·告子章句》上)由于对象是候鸟大罹,因此弋射是一种季节性较强的狩猎活动。如今,弋射已经失传,但在古代却曾有过流行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代 曾侯乙 溯源 出土 汉画像砖 司马相如 狩猎 发射带 季节性 候鸟
原文传递
曾侯乙墓中漆■上日月和伏羲、女娲图象试释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郭德维 《江汉考古》 1981年第S1期97-101,117,共6页
一九七八年夏,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本文仅对墓中一件漆(?)盖上的图象作些探讨。墓中出土有五件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漆箱,上面均有“之(?)”,“后(?)”字样,可见此器名(?)。有一件有“紫锦之衣”四字,其用途很可能是衣箱... 一九七八年夏,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本文仅对墓中一件漆(?)盖上的图象作些探讨。墓中出土有五件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漆箱,上面均有“之(?)”,“后(?)”字样,可见此器名(?)。有一件有“紫锦之衣”四字,其用途很可能是衣箱。出土时,因椁内有水,箱已飘浮翻复,盖、底分离,箱内未存衣物。器盖圆拱,器身长方形,上端作子口承盖。盖及身的四角均伸出把手。一件长(不计把手)71、宽50、高38.3厘米。它们表里均髹黑漆,顶部均有红彩漆图案,其它几面有的也画有朱彩。除一件残破较甚外,其余保存较好,五件顶部及旁边的朱漆图案均不相同。有两件的图案可明显地看出:与天文或上天的传说故事有关。其中一件盖顶当中绘北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 伏羲 淮南子 传说故事 长方形 高诱注 山海经 珍贵文物 湖北省 图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