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颖川谋士群体与曹操政权 被引量:9
1
作者 孟繁冶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6期69-74,共6页
颖川谋士群体与曹操政权孟繁冶曹操一生的最大功业是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从而为魏代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自然有曹操个人政治才干、军事才能的重要因素,但他那个庞大的谋士集团在许多关键时刻的运筹帷幄之功,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在... 颖川谋士群体与曹操政权孟繁冶曹操一生的最大功业是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从而为魏代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自然有曹操个人政治才干、军事才能的重要因素,但他那个庞大的谋士集团在许多关键时刻的运筹帷幄之功,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个谋士集团之中,颖川谋士群体由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三国志 士群体 谋士集团 魏书 统一北方 先贤行状 曹氏政权 官渡之战 郭嘉
下载PDF
《萨诃上人寄锡雁阁留题并序呈献》再校与新论 被引量:4
2
作者 汪泛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6-142,共7页
《萨诃上人寄锡雁阁留题并序呈献》再校与新论汪泛舟S4654卷,孙修身先生在《从凡夫俗子到一代名僧的刘萨诃》一文提及,①海内外校录和研究者还有巴宙、郑炳林、张先堂诸家②。笔者《敦煌僧诗校辑》只录其诗(还漏录其题“萨诃”... 《萨诃上人寄锡雁阁留题并序呈献》再校与新论汪泛舟S4654卷,孙修身先生在《从凡夫俗子到一代名僧的刘萨诃》一文提及,①海内外校录和研究者还有巴宙、郑炳林、张先堂诸家②。笔者《敦煌僧诗校辑》只录其诗(还漏录其题“萨诃”、“呈献”四字,“雁阁”、“勇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僧诗 《大正藏》 曹氏政权 曹元忠 归义军 甘州回鹘 敦煌文献 《维摩诘所说经》 诗序 续高僧传
下载PDF
一个应当纠正的历史错误——关于刘备“汉”政权被篡改为“蜀”的内幕及其还原历史真实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0年第2期32-35,共4页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三国时期的历史是最为人们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历史。人们习惯将当时鼎立的三个国家分别称为魏、蜀、吴;或者是曹魏、蜀汉、孙吴。影响很大的90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就是让刘备的人马扛着“蜀”字大旗跑来...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三国时期的历史是最为人们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历史。人们习惯将当时鼎立的三个国家分别称为魏、蜀、吴;或者是曹魏、蜀汉、孙吴。影响很大的90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就是让刘备的人马扛着“蜀”字大旗跑来跑去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称谓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因为:魏、吴分别是曹氏政权和吴氏政权的国号,而刘氏政权的国号是“汉”而非“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氏政权 “蜀” 历史 刘备 《三国演义》 还原 内幕 篡改
下载PDF
“淮南三叛”与曹魏后期政局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必友 《池州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50-52,106,共4页
“淮南三叛”是曹魏后期的重大事件。其性质是曹魏集团地方力量在曹魏政权向司马氏政权转变中对司马氏集团的最后抗争。淮南之所以屡叛及其失败具有客观必然性。它是继高平陵事变后,曹魏后期政局转变的又一转折点。随着“三叛”的平定,... “淮南三叛”是曹魏后期的重大事件。其性质是曹魏集团地方力量在曹魏政权向司马氏政权转变中对司马氏集团的最后抗争。淮南之所以屡叛及其失败具有客观必然性。它是继高平陵事变后,曹魏后期政局转变的又一转折点。随着“三叛”的平定,“亡魏成晋”的局面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氏 《三国志》 曹魏后期 司马懿 地方势力 淮南地区 司马师 司马昭 《晋书》 曹氏政权
下载PDF
瓜州曹氏与甘州回鹘的两次和亲始末——兼论甘州回鹘可汗世系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艳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75,共7页
本文从和亲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瓜沙曹氏与甘州回鹘的关系 ,并就甘沙间两次和亲的背景、时间、对象、影响及相关的甘州可汗世系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曹氏政权 甘州回鹘 和亲 世系
下载PDF
曹氏政权两大政治集团之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孟繁冶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4-16,共3页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军事斗争中,出现了颍川谋士群体和谯沛武人集团,两者在出身、入仕、素养、事功诸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差异。随着魏的建立,颍川政治集团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而谯沛武人的统治地位则受到了削弱。其根本原因在于价值取向、...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军事斗争中,出现了颍川谋士群体和谯沛武人集团,两者在出身、入仕、素养、事功诸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差异。随着魏的建立,颍川政治集团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而谯沛武人的统治地位则受到了削弱。其根本原因在于价值取向、政治目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氏政权 颍川谋士群体 谯沛武人集团
下载PDF
曹操与建安文学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黎君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71-75,共5页
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经三国鼎立时期,直至“五马渡江”之后,仍微波尚传。它上承西汉,下开盛唐,独领风骚数十年。也正因为它的发展,打破了汉代几百年来文人诗坛的沉寂,开辟了... 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经三国鼎立时期,直至“五马渡江”之后,仍微波尚传。它上承西汉,下开盛唐,独领风骚数十年。也正因为它的发展,打破了汉代几百年来文人诗坛的沉寂,开辟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新时代,成为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文学的一个新的高峰。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东汉末年文坛的领袖,他统治整个建安文坛,开创了一代诗风、文风,组织、保护了一代文人,给后世的文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位帝王作家,他的功绩是卓著的。一、曹操对改变汉代文风的影响汉代以来,赋和散文独步天下,东汉产生的文章概念,主要指的就是这两种文体。而汉代的赋崇尚铺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建安文学 乐府诗 建安时期 诗歌创作 乐府古题 建安文坛 曹氏政权 短歌行 新乐府运动
下载PDF
深山宝窟──河西走廊万佛峡
8
作者 赵光 《民族工作》 2000年第9期32-33,共2页
一个与敦煌莫高窟并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姊妹窟”的艺术宫殿,多年来却很少为游人所知,其实它不仅是一个集建筑、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系,窟中所藏的一尊雕刻精美的象牙佛,还是稀世珍宝,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专门到此临... 一个与敦煌莫高窟并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姊妹窟”的艺术宫殿,多年来却很少为游人所知,其实它不仅是一个集建筑、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系,窟中所藏的一尊雕刻精美的象牙佛,还是稀世珍宝,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专门到此临摹;西北军阀马步芳为抢国宝费尽心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榆林窟 观无量寿经变 曹氏政权 丝绸之路 时代特征 弥勒经变 石窟艺术 唐僧取经 佛教艺术
下载PDF
论曹魏文学集团文人凝聚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9
作者 徐晓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3-89,共7页
曹魏文学集团的形成过程,鲜明反映出在东汉末年清浊对立的政治环境中士人阶层的整体立场和合作趋向。曹氏政权利用汉末士人对宦官外戚浊流的排斥心理,积极进行自我重塑与文化建设,成功将一大批士人阶层集中于政权之下,促进了建安文学集... 曹魏文学集团的形成过程,鲜明反映出在东汉末年清浊对立的政治环境中士人阶层的整体立场和合作趋向。曹氏政权利用汉末士人对宦官外戚浊流的排斥心理,积极进行自我重塑与文化建设,成功将一大批士人阶层集中于政权之下,促进了建安文学集团的形成。而在曹魏文学集团内部,各成员在曹氏政权的政治控制与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作为"士族成员"的思想统一体,相互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的交流与批评,这种对话的方式不但极大地推动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进展,而且进一步强化了曹魏文学集团的群体凝聚力,从而构成曹魏文人群体"对话、文学批评、文学创作"三要素之间的良性循环形态,最终使曹魏文学集团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趋于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文学集团 士族阶层 凝聚力 曹氏政权
下载PDF
踵事增华竞辉煌(下)
10
作者 张涌泉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1997年第4期111-117,共7页
公元842 年, 因赞普达磨死后无子, 吐蕃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王位, 发生内乱, 力量大为削弱。敦煌人张议潮乘机“ 阴结豪俊” , 于大中二年(848) 率众起义, 收复敦煌、晋昌二郡, 接着又陆续攻占伊、西、甘、肃、兰、都、河、廓、泯等九州,... 公元842 年, 因赞普达磨死后无子, 吐蕃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王位, 发生内乱, 力量大为削弱。敦煌人张议潮乘机“ 阴结豪俊” , 于大中二年(848) 率众起义, 收复敦煌、晋昌二郡, 接着又陆续攻占伊、西、甘、肃、兰、都、河、廓、泯等九州, “西尽伊吾、东接灵武, 得地四千余里, 户口百万之家, 六郡山河, 宛然而归” ( 敦煌遗书《张淮深修功德记》) , 沦于吐蕃的河西大片土地和居民重归唐朝, 多年受阻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 唐朝在沙州( 敦煌) 设归义军, 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河西陇右十一州观察使。从此, 敦煌进入将近二百年的归义军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义军时期 敦煌遗书 节度使 踵事增华 张议潮 曹氏政权 曹元忠 中原王朝 张承奉 供养人
原文传递
瑯琊王氏政治地位研究
11
作者 卜宪群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88年第8期17-17,共1页
瑯琊王氏起源于西汉,发展于曹魏和西晋,极盛于东晋,衰落于南朝。王氏政治地位的确立。从瑯琊王氏的发展情况看,士族形成主要在汉末至晋初这一时期。从王吉到王融,共有六代,史传仅有三人,到王祥时社会地位并不高。司马氏取代曹氏政权后... 瑯琊王氏起源于西汉,发展于曹魏和西晋,极盛于东晋,衰落于南朝。王氏政治地位的确立。从瑯琊王氏的发展情况看,士族形成主要在汉末至晋初这一时期。从王吉到王融,共有六代,史传仅有三人,到王祥时社会地位并不高。司马氏取代曹氏政权后、以提倡“忠孝”来挽救东汉颓败的儒风,获取清流士大夫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地位 社会地位 曹氏政权 “忠孝” 司马氏 士大夫 西晋 汉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