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孢粉记录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更尕海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 被引量:37
1
作者 刘思丝 黄小忠 +3 位作者 强明瑞 林雪如 白志娟 彭卫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青藏高原现代季风边缘区中晚全新世气候重建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更尕海的GGHA孔岩芯进行了孢粉分析(平均分辨率为80年,最高分辨率约10年),重建了过去6.3ka以来区域植被和气候的演化历史。6.3cal.kaB.... 青藏高原现代季风边缘区中晚全新世气候重建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更尕海的GGHA孔岩芯进行了孢粉分析(平均分辨率为80年,最高分辨率约10年),重建了过去6.3ka以来区域植被和气候的演化历史。6.3cal.kaB.P.以来盆区广泛发育以蒿属、藜科和禾本科为主的荒漠植被,以及一定面积的以禾本科和蒿属为主的草原植被,其中:1)6.3—5.6cal.kaB.P.,盆区周围山地发育有少量以松属为主的针叶林,此时夏季风较强,低A/C值指示湖区相对湿度偏低,但湖区周围仍有小面积沼泽草甸发育;2)5.6—4.1cal.kaB.P.,乔木花粉含量显著降低表明周围山地森林面积逐渐减小,至4.1cal.kaB.P.山地森林已衰退消失,盆区草原和荒漠面积有所扩大,莎草科花粉含量低指示湖泊周围沼泽草甸面积缩小,A/C值指示总体湿度有增加趋势;3)4.1~3.1cal.kaB.P.,周围山地森林不再发育,湖区湿度剧烈波动,湖泊周围沼泽草甸发育停滞;4)3.1cal.kaB.P.以来,蒿属和莎草科含量呈下降趋势,A/C值逐渐降低指示干旱化程度加深,以藜科为主荒漠草原面积增加并伴随以禾本科和蒿属为主的草原面积减小,麻黄和白刺含量有所增加,说明研究区气候较前一阶段更加干旱。中晚全新世以来盆区气候和盆区周围山地森林的衰退可能与夏季太阳辐射的降低以及与之相关的亚洲夏季风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尕海 孢粉 植被 气候变化 中晚全新世
原文传递
晚冰期以来共和盆地更尕海碎屑物质输入过程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渊 强明瑞 +5 位作者 王刚刚 李丰山 刘英英 金彦香 李昊 金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0-171,共12页
湖泊碎屑物质输入过程的认识对于探讨区域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高分辨率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分析法,对更尕海沉积岩芯进行了元素测试.沉积岩芯中元素Si等的变化主要由外源碎屑物质输入而贡献.结合粗颗粒组分含量的变化... 湖泊碎屑物质输入过程的认识对于探讨区域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高分辨率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分析法,对更尕海沉积岩芯进行了元素测试.沉积岩芯中元素Si等的变化主要由外源碎屑物质输入而贡献.结合粗颗粒组分含量的变化,沉积岩芯的元素含量可以用来指示湖泊碎屑物质的输入过程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晚冰期气候寒冷干旱,风化程度低,湖泊碎屑物质输入过程较弱且以风力输入为主;早中全新世气候湿润,风化作用显著增强,湖泊碎屑物质的流水输入过程增强;晚全新世流域降水量减少,植被有所退化,湖泊碎屑物质的风力输入过程增强,并伴随着百年至千年尺度的风沙活动事件.更尕海碎屑物质输入过程的变化可能响应于区域大气环流的变化.全新世早中期,强盛的亚洲夏季风可能是更尕海流域风化作用、流水输入增强的主要原因;而晚全新世频繁的风沙活动则可能与高纬地区千年尺度的气候冷事件有关.可见,亚洲季风与高纬冷气团(西风环流)的相互作用或许是我国亚洲季风边缘区气候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沉积 化学元素 粒度组成 输入过程 尕海
原文传递
更尕海现代碎屑物质粒度组成空间分异及其输入过程 被引量:13
3
作者 宋磊 强明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99-1208,共10页
文章分析了更尕海表层沉积、流域地表沉积、湖泊水体沉积以及岩芯沉积等的粒度组成,并比较了不同沉积类型之间有关的沉积动力联系。更尕海表层沉积具有4种类型的粒度分布模式,其粒度组成由两个端元组分(粗、细颗粒组分)或者二者的混合... 文章分析了更尕海表层沉积、流域地表沉积、湖泊水体沉积以及岩芯沉积等的粒度组成,并比较了不同沉积类型之间有关的沉积动力联系。更尕海表层沉积具有4种类型的粒度分布模式,其粒度组成由两个端元组分(粗、细颗粒组分)或者二者的混合构成。湖泊现代沉积物表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的趋势。粗颗粒组分主要由风力输入,反映了流域风场状况或风沙活动的强度(如尘暴事件);而细颗粒组分输入过程复杂,其环境意义需要进一步理解。更尕海沉积岩芯样品具有类似于湖泊表层沉积的粒度组成特征,然而其粗颗粒组分的变化可能还受控于湖泊水域面积的分异作用。未来的工作拟将在合理评价湖泊水位变化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湖泊沉积 风沙活动 尕海 共和盆地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英得海、更尕海、达连海干涸趋势的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石蒙沂 郭利学 +1 位作者 杨红文 张晓成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1-55,共5页
自《青海农林科技》1984年第3期刊登的关于青海省共和盆地沙珠玉地区英得海、更尕海、达连海逐趋干涸的雏见一文发表后,几年时间,英得海已完全干涸,其他两湖也收缩了许多。1984年初夏,笔者重临英得海,发觉该湖急剧退缩的湖床痕迹。而现... 自《青海农林科技》1984年第3期刊登的关于青海省共和盆地沙珠玉地区英得海、更尕海、达连海逐趋干涸的雏见一文发表后,几年时间,英得海已完全干涸,其他两湖也收缩了许多。1984年初夏,笔者重临英得海,发觉该湖急剧退缩的湖床痕迹。而现在,在该湖原来的湖盆床面上,已看不出任何积水。三湖的存在,无论对本区的气候调节,或是对生物景观方面的改善,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英得海的干涸,是共和高原水文演变剧烈的又一确凿证据,这种趋势必将对本区的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得海 尕海 达连海 干涸 湖泊
下载PDF
青藏高原更尕海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林嘉欣 金彦香 +3 位作者 徐勇 金鑫 刘铖霖 李渊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84-1993,共10页
湖泊作为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收支有着重要作用。理解湖泊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F(CO_(2)))及影响因素是探讨湖泊碳收支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探究青藏高原湖泊水—气界面碳收支及其影响因素,课题组于2021年7月2... 湖泊作为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收支有着重要作用。理解湖泊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F(CO_(2)))及影响因素是探讨湖泊碳收支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探究青藏高原湖泊水—气界面碳收支及其影响因素,课题组于2021年7月23日、8月8日、8月28日、9月25日、9月26日8:00~17:00采用静态箱法对更尕海湖泊水深10、20、30、80和150 cm水—气界面F(CO_(2))开展连续、定点监测,初步探讨了该湖泊水—气界面CO_(2)交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更尕海水—气界面F(CO_(2))变化介于-19.44~22.29 mg·m^(-2)·h^(-1)之间,平均值为-2.89 mg·m^(-2)·h^(-1),因此,更尕海为大气CO_(2)的汇。特别是在12:00~14:00之间,湖泊“汇”的功能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可能主要与强烈的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带来的水体pH值较高有关。此外,湖泊内水—气界面F(CO_(2))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水深30 cm处水—气界面F(CO_(2))平均值为正值,呈现出CO_(2)释放状态;其余4个监测点水—气界面F(CO_(2))平均值均为负值,呈现出CO_(2)吸收状态。这主要与水深30 cm监测点周围生长有大量黄苔,可能抑制了其他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的繁殖有关。青藏高原湖泊水—气界面F(CO_(2))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未来评估其碳源汇潜力时应综合考虑湖泊内部和不同时间湖泊碳收支通量,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草型湖泊 水—气界面 二氧化碳 尕海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青海更尕海水鸟群落组成及其迁徙动态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国钢 刘冬平 +2 位作者 侯韵秋 戴铭 陆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4-107,共4页
2010年对青海更尕海的水鸟季节动态进行调查,共记录到55种27416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17055只,占水鸟总数的69.0%。10月水鸟数量最高,且与其余各月差异显著,而其余各月间没有显著差异。从鸟种数量而言,各月间均... 2010年对青海更尕海的水鸟季节动态进行调查,共记录到55种27416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17055只,占水鸟总数的69.0%。10月水鸟数量最高,且与其余各月差异显著,而其余各月间没有显著差异。从鸟种数量而言,各月间均维持在21~29种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全年水鸟的种类数量比较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峰和低谷。在4月,由于雁鸭类水鸟刚刚抵达,而更尕海部分区域尚未融化,因此可供水鸟取食的区域较少,可能有水鸟死亡的现象发生;而在10月,雁鸭类水鸟数量急剧上升,大多都聚集在一起取食或休息。更尕海也是当地的主要牧场,家畜经常与野生水鸟混群并共用水域,使种间和种内禽流感病毒传播的概率增大,因此4月和10月是该湖禽流感防控的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群落 多样性 尕海 青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