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8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曲康唑间歇冲击治疗远端侧位甲下甲真菌病的疗效特征及其促进甲生长的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伊曲康唑临床治疗研究协作组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8-409,共2页
关键词 甲真菌病 间歇冲击治疗 疗效 甲生长
原文传递
三唑类抗真菌药及其在眼科的应用 被引量:100
2
作者 陈祖基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4年第5期257-262,共6页
三唑类(triazoles)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和赛泊康唑等),由于具有抗真菌活性高、毒副作用少和优越的药代动力学等特性,而成为目前最有希望的抗真菌药物。本文对此类药物的抗真菌作用特点、眼内通透性、眼科临床应用... 三唑类(triazoles)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和赛泊康唑等),由于具有抗真菌活性高、毒副作用少和优越的药代动力学等特性,而成为目前最有希望的抗真菌药物。本文对此类药物的抗真菌作用特点、眼内通透性、眼科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真菌药 眼病 类药物
下载PDF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真菌学研究及治疗 被引量:57
3
作者 刘朝晖 杜近云 +3 位作者 董悦 樊尚荣 万哲 李若瑜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90-191,共2页
目的 :研究引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vulvovaginal cnadidiasis,VVC)的真菌种类的变迁 ,评价口服伊曲康唑及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治疗 VVC的疗效。方法 :对 1998年 3月至 1999年 8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 12 3例 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 目的 :研究引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vulvovaginal cnadidiasis,VVC)的真菌种类的变迁 ,评价口服伊曲康唑及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治疗 VVC的疗效。方法 :对 1998年 3月至 1999年 8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 12 3例 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并将其随意分为口服伊曲康唑组 (5 0例 )和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组 (73例 )。用药后 1周和 4周进行随诊。结果 :1白色念珠菌为引起 VVC的主要病原 ,占 82 .1%(10 1/ 12 3例 ) ,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 (4.88%)及热带念珠菌(4.88%)。2口服伊曲康唑组和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组用药后 1周的治愈率分别为 88.0 %和 82 .2 %(P>0 .0 5 ) ,用药后4周的治愈率分别为 86 .7%和 89.6 %(P>0 .0 5 )。 3白色念珠菌所致 VVC的治愈率明显高于非白色念珠菌所致 VVC的治愈率 ,分别为 88.1%和 6 8.2 %,P<0 .0 5。结论 :白色念珠菌仍为 VVC的主要病原 ,口服伊曲康唑和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治疗 VVC均有较好疗效 ,对白色念珠菌所致 VVC的治疗效果好于治疗非白色念珠菌所致 V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 治疗
下载PDF
伊曲康唑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43
4
作者 王进 肖永红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7-388,共2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侵袭性真菌感染 类抗真菌药物 细胞色素P450 抗真菌活性 真菌细胞膜 诊断困难 治疗水平
原文传递
临床常见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被引量:45
5
作者 刘小平 李建武 +2 位作者 樊尚荣 徐安平 吴志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1-674,共4页
目的检测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敏感性。方法应用Etest法对173株念珠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93株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耐药率依次为1 .1%、10 .8%、5 .4%... 目的检测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敏感性。方法应用Etest法对173株念珠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93株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耐药率依次为1 .1%、10 .8%、5 .4%、2. 2%和5 .4%;31 株光滑念珠菌对上述5 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6 .5%、54 .8%、22. 5%、3 .2%和16. 2%;24株热带念珠菌对上述5 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12. 5%、12 5%、4 .2%、4 .2%和4. 2%;12 株克柔念珠菌对上述5 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16. 7%、33 3%、8 3%、16 7%和33 3%;4株近平滑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0、25 .0%、0、0 和25.0%。结论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非白色念珠菌较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ETEST 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 敏感性
下载PDF
伊曲康唑在我国的应用:五年临床经验回顾 被引量:35
6
作者 陈志强 徐文严 +1 位作者 陈祥生 彭世瑜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30-334,共5页
目的 评价适宜中国人的伊曲康唑治疗方案。方法 复习 5年来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报告。结果 伊曲康唑每日 2 0 0mg ,连用 7d的方案治疗体股癣及花斑癣的疗效最好 ,而每日 40 0mg ,连用 7d的方案治疗手足癣的疗效最好。每日 40 0mg ... 目的 评价适宜中国人的伊曲康唑治疗方案。方法 复习 5年来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报告。结果 伊曲康唑每日 2 0 0mg ,连用 7d的方案治疗体股癣及花斑癣的疗效最好 ,而每日 40 0mg ,连用 7d的方案治疗手足癣的疗效最好。每日 40 0mg ,连用 7d间歇冲击疗法对甲真菌病效果最佳。伊曲康唑对念珠菌病和深部真菌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和依从性亦很好。结论 伊曲康唑在中国人中的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病 治疗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伊曲康唑制剂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2
7
作者 孙黎 刘晓琰 费艳秋 《医药导报》 CAS 2002年第2期99-101,共3页
关键词 临床药理 剂型 胶囊 口服液 注射液
下载PDF
伊曲康唑治疗难治性复发性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4
8
作者 何平 钱晓琼 +1 位作者 陆江楠 顾能荣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9-481,共3页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治疗治疗难治性复发性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耳鼻喉科门诊的难治性复发性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52例,口服伊曲康唑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真菌学检查以确定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临...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治疗治疗难治性复发性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耳鼻喉科门诊的难治性复发性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52例,口服伊曲康唑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真菌学检查以确定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治愈率达88.5%。痊愈患者经1年随访,无复发现象。结论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外耳道炎 真菌学检查
下载PDF
抗真菌药单独及联合应用对曲霉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董平 万喆 李若瑜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27-529,共3页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AmB)、伊曲康唑 (ICZ)和特比萘芬 (TBF)在体外对 4种 70株曲霉菌的抑菌作用。方法 应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M38 P方案 ,AmB、TBF和ICZ在单独用药时分别取 10 0 %、10 0 %、≥ 80 %的生长抑制为最低...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AmB)、伊曲康唑 (ICZ)和特比萘芬 (TBF)在体外对 4种 70株曲霉菌的抑菌作用。方法 应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M38 P方案 ,AmB、TBF和ICZ在单独用药时分别取 10 0 %、10 0 %、≥ 80 %的生长抑制为最低抑菌浓度 (MIC) ,联合用药时均为 10 0 %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解释为FIC <1有协同作用 ,FIC≥ 1但 <2有相加作用 ,FIC≥ 2有拮抗作用。结果 3种抗真菌药单独应用对曲霉菌种间MIC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经q检验P <0 0 5 ) ,联合用药时TBF ICZ对曲霉菌产生协同作用百分比与AmB TBF、AmB ICZ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11 6 6 7,P =0 0 0 1和 χ2 =2 5 899,P <0 0 0 0 1) ,而AmB TBF和AmB ICZ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3 70 4 ,P =0 0 5 4 ) ,但有种间不同。结论  3种抗真菌药对曲霉菌敏感性不同 ,TBF ICZ联合用药对曲霉在体外具有协同作用 ,其效果优于AmB与TBF或ICZ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真菌药 单独用药 联合用药 霉菌 药敏试验 两性霉素B 特比萘芬
原文传递
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真菌感染1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高平 陈正贤 黄禹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9-240,共2页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疗效。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科2006年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7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研究。PFI诊断根据“IP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确诊病例...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疗效。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科2006年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7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研究。PFI诊断根据“IP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确诊病例9例,临床诊断5例,拟诊病例3例。结果17例患者中共培养出真菌14株,包括白色念珠菌5株,曲霉菌6株,未分类真菌3株。在接受治疗的17例患者中,痊愈9例,显效2例,进步3例,无效(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64.7%。12例接受氟康唑针剂治疗后改为伊曲康唑者9例有效,3例死亡。死亡的3例中2例为肾移植术后感染,1例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仅3例患者有轻微恶心、呕吐,未观察到严重的副反应。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是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有效的药物,临床上可作为一线用药治疗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73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军体 孟凡义 +2 位作者 孙竞 徐兵 刘晓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6-378,共3页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的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1992-01-2004-10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73例,单用常规剂量的氟康唑33例、伊曲康...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的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1992-01-2004-10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73例,单用常规剂量的氟康唑33例、伊曲康唑26例、两性霉素B14例;氟康唑治疗无效者改用伊曲康唑9例和两性霉素B6例,伊曲康唑治疗无效改用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16例,47例同时应用了粒细胞集落细胞刺激因子(G—CSF)治疗至白细胞正常,37例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结果 73例IFI总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3.4%和63.0%,在各诊断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用氟康唑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低于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组,分别为39.4%、53.9%和57.1%(P〈0.05);用氟康唑治疗无效改用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77.8%和83.4%。结论 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IFI的疗效相似,明显高于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副反应多。抗真菌的有效率在确诊组、临床诊断组和拟诊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两性霉素B
原文传递
米卡芬净对分离自中国的念珠菌和曲霉临床株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乔建军 刘伟 +1 位作者 万喆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7年第1期5-9,13,共6页
目的了解新型抗真菌药物米卡芬净(micafungin,MFG)对分离自中国的念珠菌和曲霉临床株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参照CLSI(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以前为NCCLS)制定的M27-A2和M38-A方案测定86株念珠菌和35株曲霉的最低... 目的了解新型抗真菌药物米卡芬净(micafungin,MFG)对分离自中国的念珠菌和曲霉临床株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参照CLSI(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以前为NCCLS)制定的M27-A2和M38-A方案测定86株念珠菌和35株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有效浓度(MEC)。结果MFG对大多数念珠菌属和曲霉属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对念珠菌属的MIC90从高到低依次为:氟康唑(FLC)敏感的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为0.125μg/ml,FLC耐药和剂量依赖敏感株为0.25μg/ml,克柔念珠菌为0.5μg/ml,近平滑念珠菌8μg/ml,季也蒙念珠菌>16μg/ml。MFG对烟曲霉的MEC90为≤0.03μg/ml,对非烟曲霉的曲霉属MEC90为0.06μg/ml。MFG与唑类药物、两性霉素B(AMB)不存在交叉耐药,对FLC耐药的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的曲霉、AMB不敏感的曲霉均有好的抑菌活性。结论MFG对多数念珠菌属和曲霉属(包括对唑类耐药和AMB不敏感的菌株)有较好的体外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体外 米卡芬净 两性霉素B 念珠菌 耐药
下载PDF
伊曲康唑在中国应用近十年的临床经验回顾 被引量:24
13
作者 林新瑜 王尚兰 +4 位作者 段西凌 兰长贵 陈学军 薛竞 杨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29-430,共2页
伊曲康唑在中国上市近10年来被广泛用于多种浅部及深部真菌病,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地积累了经验。笔者复习了1993~2002年4月我国3本皮肤科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治疗浅部及深部真菌病的相关文章共279篇,且将文章中的治疗方案、疗效及不良... 伊曲康唑在中国上市近10年来被广泛用于多种浅部及深部真菌病,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地积累了经验。笔者复习了1993~2002年4月我国3本皮肤科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治疗浅部及深部真菌病的相关文章共279篇,且将文章中的治疗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作一全面综述,为更好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
下载PDF
伊曲康唑的抗真菌性及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24
14
作者 徐文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A60期3-7,共5页
伊曲康唑是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它具有高亲脂性,此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药代动力学。在人类其特点是: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组织中的浓度比血浆中高很多倍。在一些感染组织中其浓度要比血浆中维持的时间长得多。伊曲康唑不干... 伊曲康唑是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它具有高亲脂性,此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药代动力学。在人类其特点是: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组织中的浓度比血浆中高很多倍。在一些感染组织中其浓度要比血浆中维持的时间长得多。伊曲康唑不干优哺乳动力物谢酶,减少了与之同时服用的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危险性。体外试验及动物模型证明伊曲康唑具有抗真菌谱广、疗效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真菌活性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伊曲康唑联合吡美莫司治疗头面部脂溢性皮炎的效果观察及其对皮肤生理参数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吴娟 叶俊儒 +2 位作者 陈力 陈灿 陈静 《广西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联合吡美莫司治疗头面部脂溢性皮炎伴糠孢子菌感染的疗效及其对皮肤生理参数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脂溢性皮炎伴糠孢子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并外用2...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联合吡美莫司治疗头面部脂溢性皮炎伴糠孢子菌感染的疗效及其对皮肤生理参数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脂溢性皮炎伴糠孢子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并外用2%酮康唑洗剂,疗程4周;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吡美莫司乳膏外用,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皮肤生理参数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为88.24%,高于对照组的61.76%(P<0.05);研究组的真菌镜检阴性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皮肤含水量、白介素-10、经表皮失水量、皮脂分泌率、γ-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皮质醇水平、p H值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伊曲康唑联合吡美莫司可显著提高头面部脂溢性皮炎伴糠孢子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增加皮肤含水量,降低油脂分泌和炎性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溢性皮炎 吡美莫司 皮肤生理参数 炎性因予
下载PDF
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被引量:22
16
作者 蔡永宁 梁德荣 +4 位作者 朱焕玲 沈奇 刘挺 王霞 黄杰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1-163,共3页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临床研究,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患者22例。确诊4例、拟诊10例、经验性治疗8例。剂量用法:d1-d2,伊曲康唑注射液200mg,iv,bid;d3-d14,200mg,iv,qd;d15-d42,改用伊...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临床研究,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患者22例。确诊4例、拟诊10例、经验性治疗8例。剂量用法:d1-d2,伊曲康唑注射液200mg,iv,bid;d3-d14,200mg,iv,qd;d15-d42,改用伊曲康唑胶囊200mg,bid。结果:确诊和拟诊的14例患者真菌清除率为6/14,阴转率为6/14;综合疗效评价有效率为8/14,痊愈率为2/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8。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重症深部真菌感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液 深部真菌感染 开放性临床研究
下载PDF
口服与阴道使用抗真菌药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于洋 徐红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3034-3038,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应用伊曲康唑、氟康唑、阴道用药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炎疗效。方法 :遵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专业杂志等。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8篇临床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氟康唑与阴道联... 目的:系统评价应用伊曲康唑、氟康唑、阴道用药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炎疗效。方法 :遵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专业杂志等。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8篇临床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氟康唑与阴道联合用药与阴道用药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达克宁OR=5.54,95%CI(2.49,12.30),P<0.0001;制霉菌素OR=4.38,95%CI(1.82,10.53),P=0.001〕,氟康唑联合用药与阴道用药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93,95%CI(0.58,6.42),P=0.28〕。伊曲康唑与阴道用药比较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10,95%CI(2.51,145.15),P=0.004〕。结论 :伊曲康唑、氟康唑与阴道联合用药能更有效的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且不良反应与阴道局部用药比较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 阴道局部用药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维达 王金燕 吴建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建立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方法学,为该类实验的标准化打下基础。方法:用96孔酶标板做药敏试验载体,10级倍比稀释药液,测定30株皮肤癣菌临床分离株对三唑类新药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 目的,建立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方法学,为该类实验的标准化打下基础。方法:用96孔酶标板做药敏试验载体,10级倍比稀释药液,测定30株皮肤癣菌临床分离株对三唑类新药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结果:30株皮肤癣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MIC范围分别为≤0.06~4μg/ml和1~32μg/ml,均值分别为0.32μg/ml和7.76μg/ml.结论: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MIC初步显示了用药量少、重复性好、结果较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癣菌 最低抑菌浓度 微量稀释法
下载PDF
解读美国传染病学会2007年修订版组织胞浆菌病临床治疗指南 被引量:20
19
作者 牟丽娉 姚瑜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08年第3期125-139,共15页
以前临床上使用的组织胞浆菌病治疗指南均是由美国传染病学会的专家组以证据为依据制定的,而此份经过重新修订的指南则替代了该学会于2000年发表的治疗指南(Clin Infect Dis,2000,30:688-95)。该指南的使用者主要是为处于组织胞浆菌病... 以前临床上使用的组织胞浆菌病治疗指南均是由美国传染病学会的专家组以证据为依据制定的,而此份经过重新修订的指南则替代了该学会于2000年发表的治疗指南(Clin Infect Dis,2000,30:688-95)。该指南的使用者主要是为处于组织胞浆菌病感染风险的人群或已经被感染的患者提供预防和治疗服务的医疗保健工作者。自2000年以来,又有几个新的抗真菌药物上市,临床试验和一系列病例促使人们对组织胞浆菌病的防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对炎症采取免疫抑制治疗的进展给预防和治疗组织胞浆菌病带来了新的问题。针对这些变化,专家组在该指南中整合了1999—2006年期间发表的新信息,并且增加了针对儿科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有别于成年患者的方面)的推荐治疗方案。2007年版组织胞浆菌病治疗指南(CID,2007,45:807)所涵盖的内容包括:⑴急性和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⑵肺组织胞浆菌病并发症(包括心包炎、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纵隔淋巴结炎、纵隔肉芽肿、纵隔纤维变性、支气管结石病及肺结节)的治疗方法;⑶进行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⑷是否推荐对免疫抑制患者采取预防治疗;⑸CNS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⑹孕妇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⑺儿科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膜组织胞浆菌 组织胞浆菌病 免疫抑制 两性霉素B 儿科 治疗指南
下载PDF
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上市后不良反应信号的挖掘与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海林 袁红梅 +6 位作者 王虎 刁俊林 周春巧 丁晓莉 张雪林 董志 王松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18-1123,共6页
目的:挖掘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上市后的安全警戒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4年1月1日-2019年3月30日接收的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药... 目的:挖掘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上市后的安全警戒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4年1月1日-2019年3月30日接收的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数据挖掘方法对这4种唑类药物进行不良反应(ADR)信号挖掘,重点分析该类药品说明书安全性信息所涉及的主要ADR。结果:提取FAERS数据库信息得到氟康唑ADE报告27 831例、酮康唑ADE报告5 712例、伊曲康唑ADE报告5 381例、伏立康唑ADE报告11 333例。经ROR法检测,上述4种唑类药物在医学检查、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肾脏和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与肝胆疾病中均出现ADR强信号。其中,氟康唑、伏立康唑肝毒性ADR信号较强(氟康唑ROR=6.51,伏立康唑ROR=14.65);伊曲康唑类库欣综合征(ROR=24.86)和肾上腺抑制(ROR=44.06)ADR检测结果显示为强信号;酮康唑、伊曲康唑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中ADR信号较强(酮康唑ROR=15.64,伊曲康唑ROR=23.26),而酮康唑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中ADR信号强度(ROR=2.81)明显强于其他药物。此外,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在其说明书中尚未收录(氟康唑ROR=17.73,伊曲康唑ROR=31.43,伏立康唑ROR=17.06);氟康唑引起网状青斑(ROR=10.50)在其说明书中尚未收录。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相关主要ADR差异性的认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引起出血性膀胱炎,氟康唑引起网状青斑等说明书中未提及、但真实世界发生率又较高的ADR,以及伊曲康唑导致的类库欣综合征和肾上腺抑制等虽然说明书中有提及、但检测结果呈异常强信号的ADR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 不良反应 信号挖掘 报告比值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