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击暴流实例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马文玉 冯树常 金朝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17-121,共5页
通过实地灾情调查,本文提供了一个证据较为充分、说服力较强的下击暴流实例,加深了人们对下击暴流的感性认识。实践证明,在观测密度(时间和空间上)远不能满足中小尺度分析要求、探测手段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用实地灾情调查和地面拍照... 通过实地灾情调查,本文提供了一个证据较为充分、说服力较强的下击暴流实例,加深了人们对下击暴流的感性认识。实践证明,在观测密度(时间和空间上)远不能满足中小尺度分析要求、探测手段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用实地灾情调查和地面拍照的办法进行下击暴流这类中小尺度系统的分析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流 下击暴流 暴风 风灾
下载PDF
一次系列下击暴流事件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被引量:147
2
作者 俞小鼎 张爱民 +3 位作者 郑媛媛 方翀 朱红芳 吴林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5-393,共9页
该文首次利用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一次系列下击暴流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2003年6月6日在安徽定远县和肥东县交界处附近发展起来的一个孤立的强烈多单体风暴,产生了一次伴随强降雹的系列下击暴流事件.此次系列下击暴流事件实际上是... 该文首次利用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一次系列下击暴流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2003年6月6日在安徽定远县和肥东县交界处附近发展起来的一个孤立的强烈多单体风暴,产生了一次伴随强降雹的系列下击暴流事件.此次系列下击暴流事件实际上是由多单体风暴中3个相继发展的对流单体分别产生的3次下击暴流构成的.每轮下击暴流触地前,都伴随着相应对流单体反射率因子核心的逐渐下降.在首轮下沉气流触地前6 min,1.5°到4.3°仰角的径向速度图上都出现向着风暴中心的辐合,其中以2.4°仰角(地面以上约3~4 km)的辐合最明显.因此,反射率因子核心的逐渐降低并伴随云底以上的速度辐合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可以用来提前数分钟预警下击暴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云底以上辐合 反射率因子核心下降 大冰雹
下载PDF
“6.3”区域致灾雷暴大风形成及维持原因分析 被引量:133
3
作者 王秀明 俞小鼎 +1 位作者 周小刚 牛淑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04-514,共11页
利用商丘和郑州雷达资料,结合地面加密观测等多种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3日傍晚至次日凌晨,河南商丘、安徽和江苏北部出现的大范围致灾雷暴大风。本文分两个阶段从中尺度环境、风暴结构、风暴与环境相互作用、雷暴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商... 利用商丘和郑州雷达资料,结合地面加密观测等多种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3日傍晚至次日凌晨,河南商丘、安徽和江苏北部出现的大范围致灾雷暴大风。本文分两个阶段从中尺度环境、风暴结构、风暴与环境相互作用、雷暴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商丘风暴的发展、维持及灾害性大风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商丘雷暴大风环境类似美国暖季型Derecho环境;(2)商丘风暴由晋冀雷暴群下沉气流导致的出流阵风锋移动到水汽相对充沛处触发,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迅速发展成具有较强的中层径向辐合超级单体风暴,多个超级单体的强下沉气流合并产生了超级单体阶段的地面大风;(3)飑线发展、维持的原因是飑线的自组织结构,飑线与环境入流的相互作用既有利于强上升气流发展,亦有利于强下沉气流发展,干线及叠加在干线上扰动触发的新生回波带不断并入飑线北端;(4)根据径向速度增幅估计,风暴强下沉气流辐散、强冷池密度流和层状云部分降水粒子蒸发对弓形回波阶段地面灾害性大风的增幅作用几乎相当,冷池合并是商丘极端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强对流 弓形回波 下击暴流
下载PDF
雷暴大风环境特征及其对风暴结构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1
4
作者 王秀明 周小刚 俞小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9-852,共14页
2009年6月3日,受冷涡后部次天气尺度横槽的影响,在相邻的两个区域先后出现雷暴大风天气,造成两地强风的风暴类型、地面大风分布及灾害程度差异显著。风暴结构分析表明:产生晋陕大风的雷暴类型为一般单体风暴和脉冲风暴,而产生商丘致灾... 2009年6月3日,受冷涡后部次天气尺度横槽的影响,在相邻的两个区域先后出现雷暴大风天气,造成两地强风的风暴类型、地面大风分布及灾害程度差异显著。风暴结构分析表明:产生晋陕大风的雷暴类型为一般单体风暴和脉冲风暴,而产生商丘致灾大风的则为典型的弓形回波。结合观测和数值模拟资料分析产生上述两类雷暴大风的环境要素,并构建其环境温、湿度廓线,结果表明:(1)晋陕大风区环境探空温、湿度廓线呈倒V形,为典型的干下击暴流探空廓线,类似探空在中国西部高原地区夏季常见;(2)商丘雷暴大风区环境温、湿度廓线类似典型湿下击暴流探空。数值模拟给出了典型的一般单体特征结构,老雷暴单体出流在其前方触发新单体。在中低层相对干的环境下多个对流单体的冷下沉形成冷池,强风由对流单体下沉辐散气流叠加在冷池密度流上造成。两类雷暴大风环境风垂直切变特点为:深层环境风垂直切变较弱、强水平风垂直切变集中在中低层。数值模拟表明:在这种风垂直切变配置下,低层湿度成为风暴结构的决定因素:中一高湿度环境下形成高度组织化的飑线,且其单体具有较强中层旋转;低湿度环境下产生组织程度差的一般单体和脉冲风暴,并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结果给出了环境影响风暴结构的物理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下击暴流 弓形回波 脉冲风暴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雷暴大风过程特征分析 被引量:85
5
作者 廖晓农 俞小鼎 王迎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50-1362,共13页
分析了2006年6月24日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瞬时极大风速超过32 m.s-1的雷暴大风事件。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表明,此次强雷暴大风与镶嵌在飑线回波带中的弓形回波相关。后侧入流急流促使飑线回波带南段快速移动并与其前面的新生单体合并加强... 分析了2006年6月24日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瞬时极大风速超过32 m.s-1的雷暴大风事件。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表明,此次强雷暴大风与镶嵌在飑线回波带中的弓形回波相关。后侧入流急流促使飑线回波带南段快速移动并与其前面的新生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形回波。深厚的中气旋、低层径向速度辐合和高层辐散等在构成弓形回波的强对流单体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根据雷达回波特征演变推断,这次雷暴大风直接由构成弓形回波的一个强对流单体内的下击暴流导致。使用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仪的观测资料揭示了上述强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即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值、中等强度的风垂直切变,以及风切变的分布特征为飑线等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下沉对流有效位能和对流层低层环境大气温度直减率明显增加并接近干绝热,这对即将到来的下击暴流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弓形回波 下击暴流 多普勒天气雷达 微波辐射计
下载PDF
“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周边区域风灾现场调查与多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78
6
作者 郑永光 田付友 +6 位作者 孟智勇 薛明 姚聃 白兰强 周晓霞 毛旭 王明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共13页
2015年6月1日21:30左右长江湖北监利段发生"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特大事故。本文根据事发周边陆地区域现场天气调查结果,结合卫星和雷达观测资料分析认为,6月1日21:00-21:40左右事发江段和周边区域发生了下击暴流导致的强烈大风... 2015年6月1日21:30左右长江湖北监利段发生"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特大事故。本文根据事发周边陆地区域现场天气调查结果,结合卫星和雷达观测资料分析认为,6月1日21:00-21:40左右事发江段和周边区域发生了下击暴流导致的强烈大风灾害,最强风力超过12级,并具有空间分布不连续、多尺度和强灾害时空尺度小等特征。事发周边区域北部受中气旋影响陆地区域(顺星村、老台深水码头、四台村养猪场附近、新沟子养鸡场附近等)灾情较南部阵风锋及其后侧下击暴流影响的陆地区域更为显著。综合雷达观测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判断多数调查点灾害为显著微下击暴流所致,其中老台深水码头有龙卷发生的可能。导致此次风灾的强对流风暴气流具有显著的多尺度性;事发周边区域北部的四台村养猪场附近树林中同时发生了多条相邻的微下击暴流条迹,呈现出辐散和辐合交替分布的特征,展示了此次强对流风暴中大气运动的复杂分布特点。虽然下击暴流会伴随中小尺度的涡旋特征,但此次现场调查发现的与下击暴流相联系的辐合特征水平尺度仅几十米,远小于弓形回波两端的书挡涡旋或者中涡旋等几千米级的水平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调查 下击暴流 龙卷 涡旋 多尺度
下载PDF
风速等级标准与2016年6月23日阜宁龙卷强度估计 被引量:75
7
作者 郑永光 朱文剑 +6 位作者 姚聃 孟智勇 薛明 赵坤 伍志方 王啸华 郑媛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89-1303,共15页
文章回顾了不同的风速等级标准,对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2016年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龙卷灾害和2015年6月1日导致"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的下击暴流灾害进行了较详细的强度评估,探讨了已有等级标准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未来工... 文章回顾了不同的风速等级标准,对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2016年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龙卷灾害和2015年6月1日导致"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的下击暴流灾害进行了较详细的强度评估,探讨了已有等级标准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未来工作展望。基于详细的现场调查资料,评估江苏阜宁龙卷为EF4级,而导致"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的下击暴流仅为EF1级;对这两个典型灾害个例的强度估计展示了EF等级与F等级之间的差异;但阜宁龙卷导致的每一个受灾点的灾害等级还需要进一步详细评估。由于建筑物结构、植被自身状况、相应环境和致灾机制的复杂性,风灾强度估计必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且龙卷由于其复杂涡旋动力结构、气压空间分布和卷起的飞射碎片作用等因素使得强度估计的不确定性较下击暴流更大。提高风速等级评估的客观性、普适性、准确性、一致性和便捷性是评估工作的必然需求。未来还需发展综合考虑强度分布、路径长度和宽度、持续时间和移动速度等的风灾等级标准,从而为全面评估下击暴流或者龙卷的致灾性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 等级 龙卷 下击暴流 现场调查
下载PDF
一次强雷暴阵风锋和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被引量:56
8
作者 吴芳芳 王慧 +1 位作者 韦莹莹 王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64,I0004-I0007,共14页
利用江苏盐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自动气象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25日苏北兴化等地的一次雷雨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灾是由两种不同类型的雷暴大风产生的。一种是阵风锋,产生于风暴前沿,影响时地面产生7~9级大风。... 利用江苏盐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自动气象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25日苏北兴化等地的一次雷雨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灾是由两种不同类型的雷暴大风产生的。一种是阵风锋,产生于风暴前沿,影响时地面产生7~9级大风。另一种是下击暴流,产生于多单体风暴中,其反射率因子核初始高度高于-20℃等温线高度,有中层径向辐合和反射率因子核下降的特征。影响时风暴内部下沉气流在地面强烈辐散,产生10级以上的大风。阵风锋上空有新生单体合并进原风暴,风暴发展加强;当下击暴流产生、风暴减弱后,阵风锋上又有新生单体补充进原风暴,导致下击暴流连续产生,阵风锋持续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多单体风暴 阵风锋 下击暴流
下载PDF
三次下击暴流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42
9
作者 刁秀广 赵振东 +1 位作者 高慧君 姜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22-531,共10页
利用济南、徐州和临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3次下击暴流进行了分析。2009年6月27日和2006年7月25日强风暴不仅产生了尺度大于4 km的宏下击暴流,而且还产生了冰雹和强降水天气,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60dBz以上,单体... 利用济南、徐州和临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3次下击暴流进行了分析。2009年6月27日和2006年7月25日强风暴不仅产生了尺度大于4 km的宏下击暴流,而且还产生了冰雹和强降水天气,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60dBz以上,单体VIL在45~70kg·m^(-2)之间。2009年7月8日对流风暴只产生了尺度小于2 km的微下击暴流,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55~59 dBz,高度在10 km以上,单体VIL在30~48kg·m^(-2)之间。结果表明,三次风暴中层为明显的气旋性旋转上升气流结构,利于风暴发展和维持,近地层基本速度产品上表现为纯辐散或反气旋性辐散结构;反射率因子强核高度或风暴顶高度从高空的快速下降,使得风暴中层下沉气流加强,从而引发了地面下击暴流。低层和中层环境风切变及C APE的大小决定风暴下击暴流的强弱,近地层径向速度极值超过28 m·s^(-1),可在地面产生25 m·s^(-1)以上的瞬时强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中层气旋性旋转结构 反射率因子核下降 单体顶高下降
下载PDF
武汉“6·22”空难下击暴流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孙凌峰 郭学良 +1 位作者 孙立潭 付丹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77-1092,共16页
使用武汉实测探空资料 ,利用三维强风暴冰雹分档模式对 2 0 0 0年 6月 2 2日发生在武汉的一次引起坠机事件的下击暴流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并与实际观测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造成此次空难的下击暴流的发生发展与大的天气背景紧密相... 使用武汉实测探空资料 ,利用三维强风暴冰雹分档模式对 2 0 0 0年 6月 2 2日发生在武汉的一次引起坠机事件的下击暴流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并与实际观测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造成此次空难的下击暴流的发生发展与大的天气背景紧密相关 ;模拟微下击暴流的各种主要结构和生消演变特征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该下击暴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冰雹的重力拖曳作用引起 ,其次是冰雹的融化和雨水蒸发的冷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下击暴流 三维数值模拟 空难
下载PDF
4.28临沂强对流灾害性大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分析 被引量:36
11
作者 朱君鉴 刁秀广 +1 位作者 曲军 黄秀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26,I0001,共7页
分析了2006年4月28日发生在临沂的罕见灾害性大风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分析发现,雷达回波具有典型的弓状回波特征,在弓状回波前沿,对流单体强烈发展,出现有界弱回波区,低层入流缺口等超级单体的典型特征,风暴中出现中气旋,强降水之后... 分析了2006年4月28日发生在临沂的罕见灾害性大风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分析发现,雷达回波具有典型的弓状回波特征,在弓状回波前沿,对流单体强烈发展,出现有界弱回波区,低层入流缺口等超级单体的典型特征,风暴中出现中气旋,强降水之后风暴回波顶高、风暴质心高度、风暴的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迅速下降,灾害性大风出现在这个时段。实地考察表明,灾害性大风的路径与中气旋最大风速圈南缘移过的路径一致。分析认为,弓状回波后部存在较强后部下沉入流,由于强降水的拖曳作用,将中层中气旋的水平动量带到地面,中气旋右侧动量的方向与弓状回波后部的强下沉入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地面风速加大,造成灾害性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部下沉入流 中气旋 超级单体 下击暴流
下载PDF
陕西中部一次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36
12
作者 毕旭 罗慧 刘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3,I0003-I0004,共6页
利用西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一次下击暴流天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状回波并产生了33m·s-1的大风天气;弓状回波反射率因子核心(60dBz)的高度下降明显;垂直液态水含量高达70k... 利用西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一次下击暴流天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状回波并产生了33m·s-1的大风天气;弓状回波反射率因子核心(60dBz)的高度下降明显;垂直液态水含量高达70kg·m-2;弓状回波中层辐合较强,多普勒风场中层辐合区特征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弓状回波 中层辐合区
下载PDF
输电塔线体系抗风设计理论与发展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李春祥 李锦华 于志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25,共11页
输电塔线体系是国家重要的电力工程设施。显然,它们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电网运行的可靠性,而风荷载是影响它们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发展前景。接着,从输电塔线体系的分析模型、动力特... 输电塔线体系是国家重要的电力工程设施。显然,它们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电网运行的可靠性,而风荷载是影响它们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发展前景。接着,从输电塔线体系的分析模型、动力特性、风致动力响应、风致振动控制等几个方面,对输电塔线体系抗风设计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最后,论文重点阐述了输电塔线体系抗下击暴流风荷载设计的重要性,提出了有待于研究的若干问题。指出了对下击暴流风荷载的研究将为我国建造模拟雷暴风环境的新一代风洞实验室和输电塔线体系的抗下击暴流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指导,同时为输电塔线体系的风致振动控制设计与实现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塔线体系 动力特性 风致动力响应 风致振动控制 下击暴流 台风 雷暴风
下载PDF
雷暴大风与龙卷的预报预警和灾害现场调查 被引量:31
14
作者 郑永光 田付友 +1 位作者 周康辉 朱文剑 《气象科技进展》 2018年第2期55-61,共7页
近年来强雷暴大风与龙卷导致的灾害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在总结雷暴大风和龙卷机理、短期预报技术和天气形势特征基础上,给出了这两类天气的监测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技术,最后简要总结了灾后现场调查工作和风灾强度评估方法。雷暴大风多数... 近年来强雷暴大风与龙卷导致的灾害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在总结雷暴大风和龙卷机理、短期预报技术和天气形势特征基础上,给出了这两类天气的监测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技术,最后简要总结了灾后现场调查工作和风灾强度评估方法。雷暴大风多数是由对流风暴内强烈下沉气流产生;而龙卷一类由中气旋产生,另一类由辐合线上的中小尺度涡旋和快速发展对流风暴中的强上升气流共同作用形成。但归根结底,巨大的静力不稳定能量是产生强雷暴大风与龙卷(热带气旋龙卷除外)的必要条件。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是雷暴大风与龙卷的监测和临近预警主要手段。自动气象站观测风场能够相当程度上监测大风天气,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和自动气象站变压、变温等观测资料也能够辅助监测雷暴大风天气,但龙卷监测尚无法直接使用这两类资料。对这两类天气所致灾害的现场调查工作依然必不可少。快速更新或者集合的高时空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及其后处理是这两类天气短时预报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下击暴流 龙卷 监测 预报预警 现场调查
下载PDF
2014年7月14日新乡强对流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31
15
作者 马月枝 苏爱芳 +1 位作者 叶东 刘伟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1期54-63,共10页
利用常规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新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东移冷槽与低层暖脊叠加使新乡上空形成明显的不稳定层结,而中低层暖湿空气在午后表现出明显的... 利用常规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新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东移冷槽与低层暖脊叠加使新乡上空形成明显的不稳定层结,而中低层暖湿空气在午后表现出明显的北抬和向高空扩展的趋势,使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强,有利于雷暴大风和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同时,强对流天气发生前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程度,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起对流触发作用,辐合线尾部前侧的对流云团发展更强更快。云团合并导致对流云团迅猛加强,对流单体合并有利于对流回波的暴发性发展及回波顶快速抬升。过程中雷暴外流边界也是强对流的重要触发机制,太行山脉东侧的雷暴外流边界受地形抬升作用,触发大范围分散的对流单体,导致了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风灾主要是由多单体风暴中的下击暴流和雷暴外流边界造成的,下击暴流造成的大风比由雷暴外流边界导致的大风更强。此外,强回波中心强度增强、质心高度迅速升高,回波顶高和VIL值跃增等对强对流过程中局地冰雹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高空冷槽 地面辐合线 雷暴外流边界 下击暴流
下载PDF
“东方之星”翻沉事件强对流天气分析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29
16
作者 段亚鹏 王东海 刘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6-677,共12页
2015年6月1日21:32(北京时)左右,"东方之星"号客轮由南京开往重庆途中,行至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长江大马洲水道时遭遇狂风暴雨天气而翻沉。经调查分析,此次事故是由一次突发罕见的飑线天气伴随的下击暴流袭击所致。使用ARPS模... 2015年6月1日21:32(北京时)左右,"东方之星"号客轮由南京开往重庆途中,行至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长江大马洲水道时遭遇狂风暴雨天气而翻沉。经调查分析,此次事故是由一次突发罕见的飑线天气伴随的下击暴流袭击所致。使用ARPS模式,同化常规资料及监利县周边4部雷达资料,综合多种观测分析飑线伴随下击暴流过程中系统结构及发展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降水质点的拖曳和下沉气流的共同作用是强对流活动发生发展和下击暴流产生的重要原因,低层干燥、中层湿润的不稳定层结有利于动能向下传输及地面大风的生成。数值模拟表明:地面水平风场大值区、近地面水平和垂直风向风速变化、10 min累积降水量大值中心和组合反射率因子高值区走向呈一致的带状分布,与观测对应良好。受下击暴流直接影响,事故点附近的雷雨大风强度陡增,近地面出现狭窄的阵风锋,风切变明显;事故点附近主要受到超过10 m·s^(-1)的下沉气流和超过18 m·s^(-1)的强烈偏西风共同影响,降水中心分钟降水量超过1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下击暴流 雷达观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及合并过程研究Ⅰ:以单多普勒雷达资料为主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29
17
作者 王俊 龚佃利 +2 位作者 刁秀广 盛日锋 陈西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67-1077,共11页
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他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形成新弓状回波后又演变成逗点回波的过程。结果表明:(1)强对流过程发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 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他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形成新弓状回波后又演变成逗点回波的过程。结果表明:(1)强对流过程发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过程,大气环境具有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中等强度的低层垂直风切变。FY-2C卫星的红外云图显示,产生弓状回波的云团是在邻近云团的出流边界影响下发展、加强的,而地面自动站资料清楚地显示出弓状回波影响区域温、压、湿等在20min内发生的剧烈变化。(2)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分析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弓状回波过程,系统演变经历了典型弓状回波演变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高大对流回波、弓形和矛状阶段及逗点回波阶段。(3)强对流风暴出现在弓状回波前沿约75km的暖区中,具有普通超级单体的一些特征,移动缓慢。(4)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阶段,弓状回波已处于逗点云系的后期。超级单体逐渐靠近弓状回波的颈部,在短时减弱后又快速发展并填补了弓状回波减弱部分。在弓状回波后侧强入流作用下,超级单体发展成弓状回波,并很快演变成逗点云系,其旋转头部发展很强并产生灾害性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回波 强对流风暴 下击暴流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下击暴流作用下高层建筑物表面风压分布特性 被引量:29
18
作者 吉柏锋 瞿伟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9-94,共6页
以CAARC(英联邦航空咨询理事会)高层建筑物标准模型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下击暴流作用下高层建筑物的表面风压分布特性,并将结果同大气边界层近地风作用下的风压分布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下击暴流作用下建... 以CAARC(英联邦航空咨询理事会)高层建筑物标准模型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下击暴流作用下高层建筑物的表面风压分布特性,并将结果同大气边界层近地风作用下的风压分布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下击暴流作用下建筑物模型迎风面风压力最大值位于建筑物的中下部约1/3高度处,不同于近地风作用下的最大值位于建筑物中上部靠近顶部附近;在背风面,下击暴流作用下负压力分布呈下小上大、中间小两侧大的特征,不同于近地风作用下的负压力分布较为均匀、上下端和两侧较大、中间小的分布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物 风压 数值模拟 下击暴流 计算流体动力学
原文传递
微下击暴流的特征及其数值模似 被引量:26
19
作者 刘洪恩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3-195,F003,共14页
文中概述了微下击暴流的特征 ,研究了 1 997年 7月 2 2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个湿型微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速度场结构 ;使用非静力全弹性中 -γ尺度模式 ,模拟了这个湿型微下击暴流线的主要结构和演变过程 ,与雷达实测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 文中概述了微下击暴流的特征 ,研究了 1 997年 7月 2 2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个湿型微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速度场结构 ;使用非静力全弹性中 -γ尺度模式 ,模拟了这个湿型微下击暴流线的主要结构和演变过程 ,与雷达实测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 :在背景场为高温、高湿、垂直风速切变小的环境条件下 ,下沉气流的发展并非完全由蒸发、融化降温所产生的负浮力所支配 ,恰恰相反 ,降水拖曳力起主导作用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下沉气流发展的云物理过程可以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下击暴流 数值模拟 下沉气流 多普勒速度场结构 降水拖曳力
下载PDF
2015年“东方之星”翻沉事件和2016年阜宁EF4级龙卷对流风暴环境条件、结构特征和机理 被引量:28
20
作者 郑永光 朱文剑 田付友 《气象科技进展》 2018年第2期44-54,共11页
2015年"东方之星"翻沉事件(简称2015年事件)和2016年阜宁EF4级龙卷(简称2016年事件)都是极其罕见的极端强对流大风事件。利用多种观测资料、综合应用"配料法"的分析思路对比分析了两次事件的环流背景、环境条件、... 2015年"东方之星"翻沉事件(简称2015年事件)和2016年阜宁EF4级龙卷(简称2016年事件)都是极其罕见的极端强对流大风事件。利用多种观测资料、综合应用"配料法"的分析思路对比分析了两次事件的环流背景、环境条件、对流风暴的结构特征和地面大风与龙卷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两次事件虽然发生在有些类似的环流背景下,但环境条件存在很大差异。2015年事件对流层中层的显著干层使得大气具有较大下沉对流有效位能是有利于地面大风的重要环境条件,而0~6km垂直风切变强度则为中等;2016年事件则具备了有利于中气旋龙卷的所有有利环境条件。2015年对流风暴为一个主要伴随负地闪、质心低、最大反射率因子约50d Bz的β中尺度弓形线状对流系统;而产生2016年龙卷的则为一个主要伴随正地闪、质心高、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65d Bz的β中尺度经典超级单体对流风暴。2015年对流风暴存在多个微下击暴流区,约5km高度的中层附近存在强后侧入流区和中涡旋结构;而2016年超级单体风暴存在底高低于1km、自下向上、向东北方向倾斜的强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以及钩状回波和回波悬垂等特征,并在高分辨率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图像上有明显的旋转特征。2016年超级单体风暴冷出流与环境地表大气温度差小于4℃,显著弱于2015年对流风暴,这种不太强的下沉气流是该超级单体风暴能够产生龙卷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极端大风 下击暴流 中气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