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83
1
作者 付萍 王连森 +4 位作者 陈江 白光大 徐粒子 王帅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401起,累计发病21 374人,死亡139人。已知病因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6.2%(794/1 717)和60.3%(79/131),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51.5%,7 861/15 250)。暴发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分别占50.9%(1 222/2 401)和43.8%(1 051/2 401),发病人数分别占22.6%(4 823/21 374)和68.9%(14 727/21 374);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蔬菜类和肉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1.1%(235/2 122)和10.5%(223/2 122),发病人数分别占14.5%(2 561/17 696)和15.6%(2 768/17 696)。结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主要发生场所是家庭及餐饮服务场所,家庭误食毒蘑菇和对乌头加工不当(食用量或加热温度和时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网 中国大陆 致病因素 致死
原文传递
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9
2
作者 付萍 刘志涛 +4 位作者 梁骏华 戴月 刘成伟 朱姝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8-634,共7页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8.0%(437/1 151)和58.1%(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致病因素 原因食品 发生场所 食物中毒 死亡 毒蘑菇
原文传递
中国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2
3
作者 张晶 李薇薇 +2 位作者 杨淑香 郭云昌 付萍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79-1382,共4页
目的分析中国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数据,对发病时间、地区、致... 目的分析中国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数据,对发病时间、地区、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引发环节等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2010-2016年共发生5197起家庭食源性疾病,累计发病数29210例,平均每年发病数约为4173例,死亡780例,病死率为2.7%;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数从2010年的1873例增加到2016年的7842例,5-10月发病数最多且聚集在南方地区,发病数以云南省居首位;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一级致病因素主要为菌类(9438例,32.3%)和生物性污染(8277例,28.3%),2010-2013年生物性污染是最主要的一级致病因素,2014-2016年以菌类居首位;致病微生物中,沙门氏菌引起发病数最多(3891例,59.2%),2012年后逐渐减少;原因食品中,菌类食品导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数最多(9592例,32.8%),其次是肉类(4854例,16.6%);引发环节以多环节为最多(7901例,27.0%),其次是误食误用(7647例,26.2%)。结论中国5-10月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数较多且聚集在南方地区,菌类是导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家庭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吴雨晨 宗雯琦 +1 位作者 戴月 甄世祺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分析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江苏省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目的分析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江苏省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2 657例,无死亡。全年各月均有暴发事件发生,第三季度高发,8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占24.47%和21.45%);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3市报告数占总数的67.14%;20~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占71.96%);发生场所主要在宾馆饭店(占37.06%)、单位食堂和农村宴席(各占18.18%);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37.06%);细菌性致病因素是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占63.6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系统建设,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流行病学分析 防控措施
下载PDF
2003—2017年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被引量:23
5
作者 陆冬磊 齐辰 +1 位作者 段胜钢 刘弘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0-682,共3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及发生原因。方法收集上海市2003-2017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分析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事件的特点。结果 2003-2017年,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 目的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及发生原因。方法收集上海市2003-2017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分析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事件的特点。结果 2003-2017年,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有112起,病例2837例,分别占总数的42.59%和41.67%;5-10月为流行高峰;发病症状以腹泻(92.48%)和腹痛(87.85%)为主;引起事件的可疑食品以混合食品为主(32.14%);主要发生场所为宾馆饭店(30.36%),引发事件的主要原因为交叉污染(30.36%)。结论上海市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副溶血性弧菌 流行特征 危险因素 疾病控制
原文传递
2011─2013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崔燕 梁效成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5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分析2011─2013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方法对2011─2013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中所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甘肃省共报告食源... 目的分析2011─2013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方法对2011─2013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中所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甘肃省共报告食源性暴发事件81起,发病1 089例,死亡17例,病死率1.56%;报告事件多发生在第二、三季度,其中5月最多;中毒场所以家庭最多,占总报告起数的55.55%;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均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5.68%和69.51%;化学性食物中毒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94.12%。结论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以细菌性为主,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误食农药、鼠药污染的食品;建议加强食源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及农药、鼠药的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致病菌
原文传递
辽宁省农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盛威 龙峰 +1 位作者 孟琳 周利媛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4-315,共2页
目的分析辽宁省农村地区食源性疾病疫情状况及发生原因。方法对辽宁省农村地区1996-2008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个案报告资料进行汇总,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1996-2008年辽宁省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12起,患... 目的分析辽宁省农村地区食源性疾病疫情状况及发生原因。方法对辽宁省农村地区1996-2008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个案报告资料进行汇总,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1996-2008年辽宁省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12起,患病人数4 569例,死亡30例。其中原因明确的爆发事件178起,累计发病3 556例,死亡30例;引起爆发事件的食品依次为肉制品(23.2%)、毒蘑菇(23.0%)、粮食类(17.4%)、蔬菜类(16.3%)、水产品(12.4%)、其他食品(10.7%)。结论食品污染及食源性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仍时有发生,主要原因为肉制品及有毒菌类(毒蘑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原因食品
原文传递
2015—2019年云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留萍 赵江 刘志涛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0-443,共4页
目的分析2015—2019年云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2019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2019年云南... 目的分析2015—2019年云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2019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家庭食源性疾病3159起,发病12402人,死亡229人,病死率为1.85%(229/12402)。2015—2019年云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数呈上升趋势,发生在6—8月事件数、发病数和死亡数最多。从致病因素和原因食品分析,野生菌引起的事件数、发病数和死亡数最多,其次是乌头类植物。结论加强野生菌和乌头类植物中毒的防控力度,提高群众预防野生菌和乌头类植物中毒的意识和能力,是有效预防和控制云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分析
原文传递
2010-2016年河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磊 牛蓓 +2 位作者 田美娜 梁勇 刘长青 《医学动物防制》 2019年第4期377-379,382,共4页
目的分析2010-2016年河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了解暴发流行趋势和特征,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汇总2010年10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河北省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2010-2016年河北省共... 目的分析2010-2016年河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了解暴发流行趋势和特征,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汇总2010年10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河北省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2010-2016年河北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08起,发病3 152人,死亡25人,病死率0. 79%。第二、三季度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发季节,微生物性和化学性是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报告总数的24. 7%和24. 4%;以采食野生毒蘑菇为主的有毒动植物及真菌毒素中毒是死亡的主要原因,13人因食用野生毒蘑菇致死,占报告死亡人数的52. 0%。家庭和饮食服务单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分别占报告总数的45. 1%和35. 7%。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针对以上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预警提示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2013—2017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谢艺红 刘银品 +3 位作者 钟延旭 杨永鹏 蒙浩洋 姚雪婷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178-182,共5页
目的:分析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点及主要致病因素,为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7年广西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2起,发... 目的:分析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点及主要致病因素,为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7年广西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2起,发病2347例,死亡33例,病死率为1.4%。致病微生物性是春季和夏季的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该季节事件数的40.0%和59.1%,以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前3位病原;秋季致病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均较为常见;冬季以有毒动植物中毒为主,占63.2%。有毒动植物以四季豆、桐油、桐油果、木薯和药酒中毒为主,多发生在家庭;发生在家庭的事件后果较为严重,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7.9%,其中药酒、木薯和毒蘑菇中毒引起死亡21例;发生在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的事件以致病微生物为主,沙门氏菌污染最为常见,33.3%的集体食堂事件原因不明。结论:广西食源性疾病防控应根据不同场所、不同季节、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食堂以安全管理、卫生管理为主,并降低不明原因事件的比例;农村家庭重点加强春季野蘑菇、野菜中毒和秋冬季药酒中毒、木薯中毒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流行病学特征 致病因素
下载PDF
2012-2016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睿 梁效成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8年第3期27-30,共4页
目的分析2012—2016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探讨制定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对策和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中2012—2016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场... 目的分析2012—2016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探讨制定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对策和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中2012—2016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场所和致病因素等变量进行统计。结果 2012—2016年甘肃省共报告食源性暴发事件233起,发病2 528人,死亡12人、病死率为0.47%;事件多发生在7-9月(107起),占报告总起数的45.92%;发生场所以家庭最多(123起),占报告总数的52.79%;有毒植物引起的中毒事件报告最多(75起)、占报告总数的32.19%,微生物性暴发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1 300人)、占发病总数的51.42%;导致死亡主要是化学性致病因子(7人)、占死亡总数的58.34%。结论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以有毒植物性为主,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误食被农药和鼠药污染的食品;建议加强食源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及农药和鼠药的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原文传递
2010—2020年中国大陆生熟交叉污染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雪原 史一 +8 位作者 王尚敏 戴月 黄琼 陈莉莉 李宁 付萍 石萌萌 郭云昌 王三桃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6-1021,共6页
目的 了解2010—2020年中国大陆由生熟交叉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生熟交叉污染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食物加工环节为生熟交叉污染导致的食... 目的 了解2010—2020年中国大陆由生熟交叉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生熟交叉污染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食物加工环节为生熟交叉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生熟交叉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67起(1.85%),发病11 766例,死亡4例;高发季节为第二、三季度;高发地区为南方地区;发生场所以餐饮服务场所(66.4%,443/667)和集体食堂(22.6%,151/667)为主;原因食品(除去不明食品、多种食品、混合食品)主要为肉类(26.2%,175/667)和水产类食品(14.1%,94/667);致病微生物及毒素是导致生熟交叉污染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排在前3位的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副溶血性弧菌事件的高危食品是水产类(55.1%,75/136)和肉类(37.5%,51/136);沙门菌事件的高危食品为肉类(62.2%,46/74);主要致病因子有地域性差异,其中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事件(χ^(2)=26.3,P<0.001)和沙门菌事件(χ^(2)=18.3,P<0.001)的构成比有差异。结论 生熟交叉污染食源性疾病事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在高温季节和南方地区,尤其要加强餐饮服务场所和集体食堂制备动物类食品时的卫生管理和食品从业人员的操作规范、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认知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生熟交叉污染 发生场所 致病因素 原因食品
原文传递
2012—2020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蔡泽瑜 张明 张春雨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345-346,371,共3页
目的分析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2020年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2020年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0起... 目的分析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2020年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2020年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0起,发病511例,无死亡病例,总罹患率为16.94%,9年罹患率为8.64%~3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9,P<0.01);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4.53,P<0.01)。病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69∶1,主要集中在20~49岁(334例,占65.36%)。3季度为发病高峰,共报告12起(占40.00%)暴发事件、208例(占40.70%),罹患率(20.49%)高于1、2、4季度平均罹患率(1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P<0.01);发生场所主要为酒店/饭店(占70.00%),危险食品主要为动物类食物(占40.00%);致病因子主要为微生物类(占50.00%),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微生物类33.33%);诱发环节多为加工制作与贮存条件不当和交叉污染(占63.33%)。结论应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副溶血性弧菌 流行病学特征
下载PDF
血液透析室丙型肝炎病毒暴发事件的分析与防控 被引量:11
14
作者 缪兴全 王超然 +5 位作者 曾翠 郭草秀 汤紫媛 李洁 张宵月 吴安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40-1144,共5页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多种疾病,血液透析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在多个国家都有报道,主要原因在于感染预防与控制出现了漏洞。回顾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的文献并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相关管理文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科学地...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多种疾病,血液透析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在多个国家都有报道,主要原因在于感染预防与控制出现了漏洞。回顾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的文献并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相关管理文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科学地防控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透析室内的传播,将其感染暴发的风险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丙型肝炎病毒 医院感染 暴发事件 预防与控制
下载PDF
2010—2020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林黎 陈文 +3 位作者 兰祎婷 张誉 许毅 周玉锦 《职业与健康》 CAS 2022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了解2010—2020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10—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四川省食源性疾病事件,并进行三间分布的描述分析。结果2010—2020年四川省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 目的了解2010—2020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10—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四川省食源性疾病事件,并进行三间分布的描述分析。结果2010—2020年四川省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共上报事件1786起,发病13573人,死亡70人,病死率为0.52%。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峰时间是6—8月,占51.52%。毒蘑菇和微生物是主要致病因素,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毒蘑菇,分别占总事件数和总人数的36.17%和48.57%。中毒人数最多的是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中毒,占总人数的47.46%,其中以沙门菌为主。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占报告总数的87.14%。结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夏秋季,主要致病因素为毒蘑菇和微生物,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应针对以上流行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从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青岛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丹丹 王天毅 +2 位作者 叶兵 宋旭岩 王本利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8-750,共3页
目的了解山东省青岛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及时快速处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收集青岛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1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上报的277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对... 目的了解山东省青岛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及时快速处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收集青岛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1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上报的277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青岛市2011—2016年报告的277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年分别报告12、22、49、36、49、109起,发病数分别为228、285、446、474、377、503例;不明原因事件报告起数最多(164起,占59.21%),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事件报告起数次之(73起,占26.35%);微生物事件发病数最多(1 093例,占47.25%),其中副溶血弧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24起,占32.88%);7—9月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月份(196起,占70.76%);饮食服务单位和旅行团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常见发生场所,分别为70起(25.27%)和65起(23.47%);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单位是常见责任单位,分别为100起(36.10%)和64起(23.10%)。结论青岛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规模及严重程度居高不下,防控重点场所为饮食服务单位和游行团,重点类型为副溶血弧菌等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2010—2020年中国大陆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庄茂强 吴光健 +7 位作者 蒋玉艳 陈江 宗雯琦 郭云昌 王连森 李宁 付萍 褚遵华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2-1028,共7页
目的 描述中国大陆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网报告的全国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20年全国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101起,... 目的 描述中国大陆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网报告的全国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20年全国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101起,累计发病44 510例,住院15 193例,死亡6例。平均每起事件的发病人数为21例。50.9%(1 069/2 101)的暴发未确定致病因素,21.2%(446/2 101)的暴发事件未确定原因食品。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已知病因暴发事件65.7%(678/1 032);引起死亡的暴发事件首要因素是化学性因素,占总死亡人数的83.3%(5/6)。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和蜡样芽孢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分别占已知病因暴发报告的14%(145/1 032)和13%(135/1 032)。最常见的原因食品为肉类食品(9.2%,194/2 101)、误食有毒植物(8.8%,184/2 101)和米面食品(8.1%,171/2 101);9月是高发月份(20.2%,425/2 101);暴发中的原因食品受污染的环节主要为制备食品时加热温度或时间不充分,或者误食误用有毒动植物、化学物质,以及对食物储存不当。结论 学校和食品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指导及监督管理,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针对中小学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各部门紧密合作,加强现场卫生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网 中国大陆 学校
原文传递
2013—2018年佳木斯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陆子春 蒋一 曾宏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9年第11期72-75,共4页
目的分析佳木斯市2013—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获取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本身涉及的时间、地区和人群... 目的分析佳木斯市2013—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获取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本身涉及的时间、地区和人群等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2013—2018年佳木斯市共处置3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人数为313人,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人群,6~8月份是食源性疾病高发月份,植物性食物引发爆发事件数最多,共16起(42.11%),涉及发病人数最多,共144例(46.01%),因加工不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共12起(31.58%),涉及138人(44.09%),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家庭,共18起(47.37%)。结论加强对集体食堂、餐饮行业的卫生监管,开展针对性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公众正确识别有毒有害动植物,健康烹饪,科学饮食,从而大幅度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流行特征 防控措施 佳木斯
下载PDF
基层疾控机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策略的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梁红云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8期1404-1405,共2页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食源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它的暴发事...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食源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它的暴发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秩序,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暴发 处置过程 流行病学调查 暴发事件 基层疾控机构 事件处置 处置策略
下载PDF
连云港市2008-2022年传染病监测自动预警分析
20
作者 陈玉格 杨皓舒 +3 位作者 郑艳泽 周鑫 庄晨 李娣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56-159,164,共5页
目的 分析2008-2022年连云港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功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8-2022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连云港市监测数据,统计分析预警系统响应率、暴发事件阳性率等指标,评价系统运行效果。结果 2008-202... 目的 分析2008-2022年连云港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功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8-2022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连云港市监测数据,统计分析预警系统响应率、暴发事件阳性率等指标,评价系统运行效果。结果 2008-2022年连云港市接收预警信号12 466条,响应率100%,及时响应率为99.77%,平均响应时间为0.66 h,疑似事件阳性率为17.50%,暴发事件阳性率为0.27%。预警信号病种以手足口病、麻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主,占79.26%;预警信号高峰为11-12月和5-6月;预警信号最多的地区为海州区、东海县;预警信号核实方式以综合分析为主;预警信号准确率为18.58%。结论 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各项指标运行良好,但存在预警信号大量冗余,浪费人力资源情况,预警系统仍需优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预警系统 响应时间 暴发事件 系统运行 效果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