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的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向长青 王敬芳 +1 位作者 邓凌云 熊东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29-737,共9页
依据二维磁流体力学方程组 ,在子午面内分别数值模拟了与动量扰动和温度扰动相关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CME) ,并将二者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认为 :二者在事件的空间结构 ,前沿激波的演化 ,暗腔的形成及作用 ,扰动后近日面新喷发物质的特征... 依据二维磁流体力学方程组 ,在子午面内分别数值模拟了与动量扰动和温度扰动相关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CME) ,并将二者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认为 :二者在事件的空间结构 ,前沿激波的演化 ,暗腔的形成及作用 ,扰动后近日面新喷发物质的特征等方面是相似的 ;但在前沿激波的传播速度 ,强度和径向演化进程 ,暗腔的行为和磁感应强度以及后随等离子体团的密度等方面却不相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冕物质抛射 激波演化 CME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中激波的形成演化过程 被引量:1
2
作者 向长青 王敬芳 +2 位作者 邓凌云 熊东辉 郑立志 《中国科学(A辑)》 CSCD 2000年第z1期57-60,共4页
在子午面内数值模拟了与动量扰动相关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 研究了前沿激波在赤道附近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探讨了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中后随暗腔的形成及其在前沿激波向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日冕物质抛射 激波形成和演化
原文传递
巨腔系统中的光子屏蔽
3
作者 朱明杰 赵微 王治海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0-216,共7页
随着巨原子研究的展开,量子干涉效应的应用逐步广泛.基于量子干涉效应,利用海森伯-郎之万方程,研究了巨腔与波导耦合系统的相位调控,打破了传统小原子与波导耦合体系中偶极近似的限制.研究表明,通过给系统外加一对相位差为?的驱动,在三... 随着巨原子研究的展开,量子干涉效应的应用逐步广泛.基于量子干涉效应,利用海森伯-郎之万方程,研究了巨腔与波导耦合系统的相位调控,打破了传统小原子与波导耦合体系中偶极近似的限制.研究表明,通过给系统外加一对相位差为?的驱动,在三腔系统中,当系统达到稳态时,腔阵列波导的中间腔与单模巨腔内的光子数可以实现双向屏蔽.将研究拓展至多腔系统中时,可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实现巨腔与耦合腔阵列波导的单向和双向屏蔽.基于量子干涉效应的光子调控,该系统可以实现腔的光子数为0,希望在量子器件设计和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实现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模巨 耦合阵列 屏蔽 相位调控
下载PDF
竹叶枯型丛枝病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朱熙樵 王新荣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8-77,共10页
竹叶枯型丛枝病为害新梢嫩叶,造成叶枯、梢枯,连年发病引发小枝丛生,该病发展快,发病时间短,季节性强。老病枝连年发病,使新梢发病率常达90%以上。病叶上普遍产生黑褐色点状的子囊菌子实体。用子囊孢子对健壮株枝梢作人工接种,第2年新... 竹叶枯型丛枝病为害新梢嫩叶,造成叶枯、梢枯,连年发病引发小枝丛生,该病发展快,发病时间短,季节性强。老病枝连年发病,使新梢发病率常达90%以上。病叶上普遍产生黑褐色点状的子囊菌子实体。用子囊孢子对健壮株枝梢作人工接种,第2年新梢嫩叶发病,具典型症状。经鉴定该病病原菌为竹暗球腔菌(Phaeosphaeria bambusae Miyake et Hara)。刚竹属中的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桂竹(Ph. bambusoide)和融安刚竹(Ph. sp.)发病最重。3月间竹腔注射20%粉锈宁乳油剂(1∶200)1次,即可明显减轻该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枯型丛枝病 叶枯 梢枯 防治
下载PDF
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蛇足石杉内生真菌分子鉴定 被引量:6
5
作者 赖政 汪娣 +4 位作者 汪涯 颜日明 张志斌 高波良 朱笃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8-866,共9页
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B)、沙氏液体培养基(SDB)和查氏液体培养基(CDB)中发酵培养蛇足石杉内生真菌菌株SF88和LF52,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菌株SF88和LF52在PDB、SDB和CDB发酵后菌体总生物碱对AChE活性的抑制率... 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B)、沙氏液体培养基(SDB)和查氏液体培养基(CDB)中发酵培养蛇足石杉内生真菌菌株SF88和LF52,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菌株SF88和LF52在PDB、SDB和CDB发酵后菌体总生物碱对AChE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45.6%和56.7%、56.3%和68.5%、40.8%和48.3%。对这两株不产孢内生真菌的DNA ITS、18S rDNA、28S rDNA、TUB和RPB进行了测序,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F88和LF52为Phaeosphaeriaceae科中一未知种,为开发生物碱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药物提供了新的潜在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足石杉 菌科 系统发育分析
原文传递
暗球腔菌属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 被引量:3
6
作者 乔倩 金静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1期44-46,共3页
本文报道了中国黄海黄岛海域潮间带木上的暗球腔菌属中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新海暗球腔菌Phaeosphaeria neomaritima和高山暗球腔菌P.subalpina。文中对它们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描述和讨论。标本存放在青岛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Q... 本文报道了中国黄海黄岛海域潮间带木上的暗球腔菌属中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新海暗球腔菌Phaeosphaeria neomaritima和高山暗球腔菌P.subalpina。文中对它们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描述和讨论。标本存放在青岛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Q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子囊菌 菌属 中国新记录种
下载PDF
暗球腔菌属三个中国新记录种 被引量:2
7
作者 于辉霞 迟胜起 +2 位作者 李秀岚 尹德彩 路炳声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6-141,共6页
在对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和山东昆嵛山的真菌采集鉴定中,发现了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a3个中国新记录种:肩状暗球腔菌P.humerata、马西山暗球腔菌P.marciensis和香蒲暗球腔菌P.typharum。该属真菌多数腐生在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属... 在对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和山东昆嵛山的真菌采集鉴定中,发现了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a3个中国新记录种:肩状暗球腔菌P.humerata、马西山暗球腔菌P.marciensis和香蒲暗球腔菌P.typharum。该属真菌多数腐生在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属等单子叶植物的枯死茎上或其他木材上。对3个种进行了形态描述、图示和讨论,标本保存在青岛农业大学菌物研究室(MHQ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囊菌 菌科 形态特征 双囊壁
原文传递
生于刺柏枝干瘿瘤上的暗葡萄腔菌属1新种
8
作者 彭骋 石太玉 +1 位作者 夏固成 田呈明 《菌物研究》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1-41,共11页
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采集到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枝干瘿瘤的病害标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与单胞分离法获得7株暗葡萄腔菌属Phaeobotryon真菌,基于分子系统学结合形态学的方法明确了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这7个菌株为新... 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采集到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枝干瘿瘤的病害标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与单胞分离法获得7株暗葡萄腔菌属Phaeobotryon真菌,基于分子系统学结合形态学的方法明确了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这7个菌株为新种——刺柏暗葡萄腔菌P.juniperi。该种与漆树暗葡萄腔菌P.rhoinum亲缘关系近,但形态学比较描述显示该种的分生孢子[(24.5~27.5)×(12.0~13.5)μm]明显大于P.rhoinum[(19.0~21.0)×(7.5~9.0)μm]。这也是暗葡萄腔菌属真菌在刺柏上的首次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柏葡萄 分子系统学 新种 分类
原文传递
榆树枯枝病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祝文博 刘建荣 +2 位作者 王永 彭徐剑 刘雪峰 《森林工程》 2020年第1期19-24,共6页
在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内的榆树(Ulmus pumila L.)枝条上发现一种由火炬树暗葡腔菌(Phaeobotryon rhois)引起的榆树枯枝病,是我国在榆树枝条上发现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害主要发生在老龄榆树上,产生黑色子实体,表面附有暗色单隔孢子。为了解... 在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内的榆树(Ulmus pumila L.)枝条上发现一种由火炬树暗葡腔菌(Phaeobotryon rhois)引起的榆树枯枝病,是我国在榆树枝条上发现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害主要发生在老龄榆树上,产生黑色子实体,表面附有暗色单隔孢子。为了解该病害的发生和侵染,根据柯赫氏证病法,对该病害进行分离、接种和再分离确定病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用烧伤、划伤和无伤3种方法接种在健康的水培枝条上,45 d后仅烧伤接种表现出典型症状,说明该病原菌不能从寄主的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表皮入侵,属于一种弱寄生病害。经形态学特征比对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为火炬树暗葡腔菌(Phaeobotryon rho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炬树 RDNA-ITS 榆树新病害
下载PDF
山楂叶悬钩子枯枝病病原菌形态学及分子鉴定
10
作者 刘建荣 王艺洁 +3 位作者 刘忠玄 陈洁 刘雪峰 董爱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5-97,101,共4页
在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内的山楂叶悬钩子(Rubus crataegifolius Bge.)上发现了1种枯枝病,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PDA菌丝体对健康的山楂叶悬钩子进行柯赫氏证病法验证,20 d后烧伤处理接种病原菌的山楂叶悬钩子枝条上出现典型症状;结... 在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内的山楂叶悬钩子(Rubus crataegifolius Bge.)上发现了1种枯枝病,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PDA菌丝体对健康的山楂叶悬钩子进行柯赫氏证病法验证,20 d后烧伤处理接种病原菌的山楂叶悬钩子枝条上出现典型症状;结合形态学鉴定以及rDNA-ITS、26S rDNA D1/D2、EF-1a序列的比对分析,确认引起山楂叶悬钩子枯枝病的病原菌为火炬树暗葡腔菌(Phaeobotryon rhois),该病害为山楂叶悬钩子的国内新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NA-ITS 26S rDNA D1/D2 EF-1a 悬钩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