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opulations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宁利 吴河坪 范志刚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706-1715,155,共10页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major progress in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 METHODS: Contents of this article were selected from the original papers or reviews related to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ublished...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major progress in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 METHODS: Contents of this article were selected from the original papers or reviews related to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ublished in Chinese and foreign journals. A total of 76 articles were selected from several hundred original articles or reviews. The content of selected articles i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urpose and the authors are authorized scientists in the study of glaucoma. RESULTS: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glaucoma in the Sino-Mongoloid population. PACG in Chines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depending on the mechanism of angle closure: 1. Multimechanism: 54.8% of Chinese PACG is caused by co-existing factors. The pattern of angle closure appears to mainly be creeping closure. After iridectomy, almost 40% of the cases still manifest 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darkroom provocative test and progressive synechial closure or recurrent angle closure may occur. Several mechanisms are involved in this form of PACG such as pupillary blocking component, iris crowding component and anterior positioned ciliary body. These factors can coexist in the follow patterns: pupillary blocking and iris crowding coexist; pupillary blocking and anterior positioned ciliary body coexist or three of them co-exist. 2. Pupillary block: (38.1% of Chinese PACG) is caused by iris bombe due to pupillary block with acute or subacute attack. It responds well to iridectomy or laser iridotomy. 3. Non-pupillary blocking: (7.8% of Chinese PACG). They usually have a deeper anterior chamber, and tend to be younger (below 40 years of age). Angle closure in this form of PACG is caused by: iris crowding mechanism or/and anteriorly positioned ciliary body against iris root to angle. It is critical to distinguish multi-mechanism PACG from other types. The initial treatment for this type of PACG is also iridectomy, but after the pupillary block component is eliminated by iridectomy, the residual non-pupillary blocking comp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n Continental Ancestry Group China Glaucoma Angle-Closure Humans
原文传递
超声生物显微镜暗室激发试验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宁利 赖铭莹 +1 位作者 陈秀琦 叶天才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3-186,I012,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暗室激发试验与传统暗室激发试验在闭角型青光眼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2例(22只眼)先兆期闭角型青光眼作为患者组,15例(30只眼)... 目的比较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暗室激发试验与传统暗室激发试验在闭角型青光眼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2例(22只眼)先兆期闭角型青光眼作为患者组,15例(30只眼)深前房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传统暗室试验和UBM暗室试验。比较两种暗室试验前后房角的变化与眼压差,采用统计学χ2检验比较两者的阳性率。结果两种暗室试验结果显示,闭角型青光眼组22只眼中,10只眼试验前后眼压差>1.07kPa(1kPa=7.5mmHg),12只眼试验前后眼压差<1.07kPa或无变化。UBM暗室试验发现,15只眼出现房角功能关闭,其中3只眼1个象限关闭,5只眼2个象限关闭,7只眼超过2个象限关闭。传统暗室试验结合Goldmann房角镜检查发现8只眼房角关闭;其中3只眼2个象限关闭,5只眼2个以上象限关闭。对照组3只眼试验前后眼压差>1.07kPa,UBM及Goldmann房角镜检查均未发现房角功能关闭。以两种暗室试验下诱发的房角关闭为判断标准,UBM暗室试验诊断的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100.0%;传统暗室试验的阳性率为31.8%,两者间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室激发试验 超声生物显微镜 诊断 青光眼.闭角型
原文传递
三分钟暗室激发试验的机制和标准化操作规范探讨 被引量:4
3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7-169,共3页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的发病机制复杂,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女性高于男性.PACG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晶状体位置偏前、前房变浅而导致的瞳孔阻滞.此外,周边虹膜肥厚以及睫状体位置前移也是P...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的发病机制复杂,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女性高于男性.PACG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晶状体位置偏前、前房变浅而导致的瞳孔阻滞.此外,周边虹膜肥厚以及睫状体位置前移也是PACG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暗室激发试验是为诊断PACG而设计的激发试验,旨在从可疑的浅前房、窄房角患者中筛查出具有房角关闭风险的高危患者.但是,传统暗室激发试验的准确性并不高,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良,以期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室激发试验 标准化操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PACG 高危患者 房角关闭
原文传递
APAC对侧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3min暗室激发试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梁涛 高燕华 +2 位作者 刘桂波 向燕茹 王永红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340-1343,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cut primary angle colsure,APAC)对侧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后3min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sounic biomicroscopy,UBM)暗室激发试验的相关生物学参数,探讨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 目的:观察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cut primary angle colsure,APAC)对侧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后3min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sounic biomicroscopy,UBM)暗室激发试验的相关生物学参数,探讨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患者LPI术后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78例APAC对侧眼(无周边虹膜前粘连)为研究对象,LPI术后进行3min UBM暗室激发试验,观察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_(500))、周边虹膜厚度(IT)、虹膜膨隆度(IC)、虹膜根部附着位置、小梁网睫状突距离(TCPD)等各项眼前节结构参数及房角接触性关闭方位数(NPA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PI术后暗室下UBM检查至少1个方位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的有26眼(33%),其中3min UBM暗室激发试验阳性的有19眼(24%),暗室激发试验时眼压升高值与接触性房角关闭的方位数呈正相关(r=0.84,P<0.01)。接触性房角关闭(+)组与接触性房角关闭(-)组暗室时与正常光线下比较AOD_(500)、IT、IC变化值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因数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OD_(500)(P=0.003)、IT(P=0.012)、IC(P=0.043)、TPCD(P=0.015)、虹膜根部附着位置(P=0.024)是暗室下接触性房角关闭(+)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T(P=0.011)、TPCD(P=0.009)和虹膜根部附着位置(P=0.02)是暗室下接触性房角关闭(+)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PACS患者行LPI术后仍有部分在暗室下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虹膜周边肥厚、睫状体前位、虹膜根部附着点前移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在LPI术后应当进行长期随访与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房角关闭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 暗室激发试验 超声生物显微镜
下载PDF
UBM观察浅前房患者明暗环境条件下房角形态变化联合暗室激发试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庄钰 崔凯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2年第7期774-776,共3页
目的:观察浅前房患者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明室/暗室)前房角状态的变化,并行暗室激发试验以观察浅前房患者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房角形态变化情况,对暗室激发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6~1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符合下列条件... 目的:观察浅前房患者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明室/暗室)前房角状态的变化,并行暗室激发试验以观察浅前房患者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房角形态变化情况,对暗室激发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6~1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符合下列条件者:裂隙灯周边前房深度≤1/3角膜厚度,压陷式眼压正常(≤21 mmHg),眼底视神经无典型青光眼性损害表现。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采用先明室后暗室的顺序。按常规检查中央前房深度和12、3、6、9点方位的房角结构。暗室激发试验方法:患者在暗室安静俯卧1 h,分别在俯卧前及俯卧后采用压陷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值。结果:共检查患者35例(70眼),其中男性10例,女性25例。中央前房深度:右眼为(1.93±0.24)mm,左眼为(1.99±0.29)mm。房角相贴关闭眼的比例:在暗室检查中,左、右眼均有≥2/4方位房角关闭共计58眼(占83%);在明室检查中,房角关闭≤1/4方位,右眼检出18眼方位(占25.7%),左眼检出16眼(占22.8%);而与明环境对比在暗环境中,双眼中至少多一个方位检出房角相贴关闭的有25例(占80.6%)。以上患者全部行暗室激发试验结果显示:在暗室检查中,左、右眼均有检出房角关闭≥2/4方位的58眼(占83%),暗室俯卧前眼压在(16±5)mmHg,俯卧后有48眼(占暗室下房角关闭总数的83%)眼压在(32±10)mmHg,每只眼试验前后两次测量之间结果相差在8mmHg以上,结果为阳性。其余22眼俯卧前眼压在(15±3)mmHg,俯卧后眼压在(16.5±5)mmHg,结果为阴性。结论:浅前房患者,应用UBM检查,在暗室状态较明室状态下,房角更多发生相贴遮挡巩膜突者,与暗室激发试验阳性率,较明暗室状态下房角变化不明显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角关闭 超声生物显微镜 暗室激发试验
下载PDF
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与患者虹膜的相关因素分析
6
作者 祝芸芸 《临床医学》 CAS 2015年第6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阳性与患者虹膜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排除标准选取2013年2月至2013年8月在福田人民医院就诊的156例单眼患者,暗室激发试验阳性患者96例作为阳性组,60例暗室激发试验阴性患者为阴性组。比较两组的试验结... 目的探讨和分析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阳性与患者虹膜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排除标准选取2013年2月至2013年8月在福田人民医院就诊的156例单眼患者,暗室激发试验阳性患者96例作为阳性组,60例暗室激发试验阴性患者为阴性组。比较两组的试验结果。结果两组试验前的眼压、虹膜的膨隆度及虹膜的厚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试验前的眼压、周边虹膜厚度的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析所有患者眼压、虹膜的膨隆度及虹膜的厚度的相关性。结论虹膜参数与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结果相关。其中,虹膜的厚度与眼压压升高幅度呈正相关,虹膜的膨隆度与眼压升高幅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暗室激发试验 虹膜 相关性 超声生物显微镜
原文传递
正常人群暗室激发试验中瞳孔对前房形态变化的影响
7
作者 张鹏 艾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023-1025,共3页
目的:观察正常人群暗室激发试验及联合缩瞳前后眼压、前房形态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研究对象为20~35岁的健康受试者30例60眼。所有受试时间均在10颐00~12颐00进行。首次试验:受试者位于暗室,反坐于椅子上,头低俯在椅... 目的:观察正常人群暗室激发试验及联合缩瞳前后眼压、前房形态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研究对象为20~35岁的健康受试者30例60眼。所有受试时间均在10颐00~12颐00进行。首次试验:受试者位于暗室,反坐于椅子上,头低俯在椅背上1h,受试前后测量眼压,Pentacam测量眼前节参数;缩瞳后试验:毛果芸香碱缩瞳后进行二次暗室激发试验,收集前后眼压及眼前节参数,将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首次试验:受试后眼压显著升高(P=0.000),瞳孔直径明显缩小(P=0.00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前房容积缩小(P=0.008),前房角度增宽(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央前房深度无变化(P=0.2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缩瞳后试验:受试后眼压升高、前房容积缩小、前房角度变窄、中央前房深度变浅(P=0.00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瞳孔直径无变化(P=0.1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缩瞳前后眼压变化不明显(P=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房容积变小(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房角度变窄、中央前房深度、瞳孔直径明显缩小(P=0.00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房容积减少、前房角变窄是暗室激发试验阳性的基础;毛果芸香碱使房角变宽,是其降眼压解剖基础之一;Pentacam测量眼前节参数分析中要考虑瞳孔造成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室激发试验 前房形态 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 毛果芸香碱
下载PDF
影响暗室俯卧试验因素的新发现及对症护理
8
作者 阿拉坦其其格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年第S4期144-145,共2页
暗室俯卧试验是可疑闭角型青光眼病人早期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比较安全,不需要特殊设备,方法简便易行。我们于2008年6~12月,共6个月内给125例病人进行暗室俯卧试验检查中新总结了几点不能忽视的影响因素及对症护理措施。1临床资料1.1... 暗室俯卧试验是可疑闭角型青光眼病人早期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比较安全,不需要特殊设备,方法简便易行。我们于2008年6~12月,共6个月内给125例病人进行暗室俯卧试验检查中新总结了几点不能忽视的影响因素及对症护理措施。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5例,男51例,女74例。年龄39岁~81岁,平均年龄66.4岁。单眼发作5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室激发试验 早期诊断
下载PDF
三分钟暗室激发试验技术
9
作者 张国梅 《实用防盲技术》 2018年第4期179-180,F0002,共3页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病,是不可逆性盲最主要原因,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1]glaucoma,PACG)是我国最主要的青光眼类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发病机制复杂。PACG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晶状体位置偏...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病,是不可逆性盲最主要原因,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1]glaucoma,PACG)是我国最主要的青光眼类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发病机制复杂。PACG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晶状体位置偏前、前房变浅而导致的瞳孔阻滞。此外,周边虹膜肥厚以及睫状体位置前移也是PACG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室激发试验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发病机制 致盲眼病 危险因素 PACG ANGLE 不可逆性
下载PDF
AS-OCT暗室激发试验在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眼房角形态变化的观察
10
作者 范文燕 庄文娟 +1 位作者 哈少平 贾沁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910-912,共3页
目的通过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观察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患者行3 min暗室激发试验前、后眼压及前房角形态的改变,探索早期确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诊断指标,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31例(62只眼)疑似PAGG患者均行... 目的通过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观察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患者行3 min暗室激发试验前、后眼压及前房角形态的改变,探索早期确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诊断指标,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31例(62只眼)疑似PAGG患者均行3 min暗室激发试验,监测试验前、后眼压变化,应用AS-OCT检查房角开放距离(AOD500/AOD750)、小梁网虹膜间面积TISA(TISA500/TISA750),观察3 min暗室激发试验前后眼前节参数的动态变化差异,所测得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前眼压为(17.35±2.16)mmHg,试验后眼压为(18.03±2.32)mmHg,试验后眼压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患者鼻侧AOD500、颞侧AOD500、鼻侧AOD750、鼻侧TISA500、鼻侧TISA750均显著小于试验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AOD750、颞侧TISA500、颞侧TISA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OCT联合3 min暗室激发试验可以客观、准确地筛查可疑PACS早期患者前房角形态的变化,为早期诊断PACG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扫描仪 暗室激发试验 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
下载PDF
眼前段生物学结构与青光眼激发试验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忠浩 钟毅敏 +3 位作者 李媚 蔡小于 林军 刘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6-931,共6页
【目的】探讨房角狭窄者眼前段结构参数与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阳性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房角狭窄者的眼前段生物学参数和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结果。所有患者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定量测量眼前段生物学参数,包括前房深度(ACD... 【目的】探讨房角狭窄者眼前段结构参数与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阳性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房角狭窄者的眼前段生物学参数和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结果。所有患者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定量测量眼前段生物学参数,包括前房深度(ACD)、瞳孔直径(PD)、晶状体矢高(LV)、周边虹膜厚度(IT)、虹膜膨隆度(IC)、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网-睫状突夹角(TCPA)和房角同位关闭的象限数(NPAC);所有患者均完成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比较暗室激发试验阳性者与阴者间的眼前段结构差异,分析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中眼压升高的相关因素。【结果】房角狭窄者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的阳性率为27.3%;暗室试验中眼压升高的幅度与AOD(r=-0.249,P<0.001)、IC(r=-0.125,P=0.043)负相关,与IT(r=0.188,P=0.002)、NPAC(r=0.305,P<0.001)正相关;暗室试验阳性者的IT和NPAC大于阴性者,AOD小于阴性者。【结论】房角和虹膜参数与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结果相关,房角狭窄、房角同位关闭、厚虹膜是暗室激发试验阳性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暗室激发试验 超声生物显微镜 眼前段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