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梅雨锋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的诊断与模拟 被引量:13
1
作者 闵锦忠 张申 杨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和加密自动站资料,结合中尺度WRF模式对2013年苏皖地区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与模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有利的环流背景和热动力条件下,此次暴雨发生在梅雨锋前暖区,雨带呈现"先带...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和加密自动站资料,结合中尺度WRF模式对2013年苏皖地区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与模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有利的环流背景和热动力条件下,此次暴雨发生在梅雨锋前暖区,雨带呈现"先带状后串波状"的分布特征,并随锋面南移。前期降水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受两个相继发展的中α尺度的线状对流系统直接影响;后期降水受地面暖式切变线触发,有多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沿切变线串状排列,并不断东移发展。模拟结果分析表明:降水过程中,大尺度非地转强迫作用也是强对流的触发机制之一。地面辐合线产生条带状的低层辐合区,从而产生条带状连续分布的上升运动,形成线状对流系统及带状降水。此外地面辐合线能够在暴雨区形成南北两个中尺度垂直次级环流,这是降水的增强机制。暖式切变线上的局部扰动在低层局部地区产生强辐合,由此沿切变线形成强上升弱下沉间隔分布的现象,局部强上升区使得对流系统于该处得到发展,并形成分散的强降水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辐合线 切变线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副热带高压边缘连续两次强降水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晓霞 《海洋气象学报》 2017年第3期62-72,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GPS/MET水汽监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副热带高压边缘山东南部连续两次强降水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强降水都是由副热带高压边缘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GPS/MET水汽监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副热带高压边缘山东南部连续两次强降水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强降水都是由副热带高压边缘500 h Pa弱西风槽过境影响产生的,副热带高压主体加强西移,850~700 h Pa有较强的西南急流。强降水产生在西南低空急流的前方、暖式切变线附近;西南低空急流加强北上强降水开始,急流减弱强降水结束。强降水区与CAPE的高值区、低层水汽通量高值舌、水汽辐合中心、暖平流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西南低空急流、GPS/MET水汽监测对强降水的短时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性。对流云团TBB最低为-78^-62℃,各观测站对应最大小时雨量为40~90 mm。强降水期间,850 h Pa及以下有中尺度涡旋发展,涡旋尺度小,气压场上表现很弱,流场上表现明显,有明显的气旋性环流中心,在925 h Pa涡旋中心东南部的暖平流中心降水强度最大。第一次强降水的中尺度涡旋源地发展,稳定少动,在其东南部上升运动强且降水强度大;第二次强降水中,冷空气在低层从西北部侵入,形成气旋,向东北移动,强降水产生在冷锋前部的暖区中,对流不稳定能量高,降水强度大、范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两次强降水 副热带高压边缘 西风槽 切变线 中尺度涡旋
下载PDF
冷式和暖式切变线暴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京英 朱时良 +2 位作者 王庆华 吴君 裴洪芹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2期44-51,共8页
利用临沂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C)观测资料和MM5模式产品及Micaps常规资料,具体分析了2005年9月20日和2006年7月3日发生在临沂市的冷式和暖式切变线暴雨到大暴雨过程的异同。分析表明:两种切变线暴雨雷达回波都表现为和切变线走向一... 利用临沂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C)观测资料和MM5模式产品及Micaps常规资料,具体分析了2005年9月20日和2006年7月3日发生在临沂市的冷式和暖式切变线暴雨到大暴雨过程的异同。分析表明:两种切变线暴雨雷达回波都表现为和切变线走向一致的积层混合云降水云系,有较大范围,长度远大于宽度,对应于切变线成带絮状回波,最大回波强度相同,移速慢等特点。由于冷、暖式切变线结构上存在差异,冷式切变线暴雨低层有明显的东北气流冷垫,物理量场由低到高向北倾斜,加强了其动力上升运动;水汽输送依赖于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急流,雨强的增大和高空急流的向下发展有关系。暖式切变线物理量场呈垂直分布.高低空配置利于上升运动维持,暴雨的水汽输送不仅依赖于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急流,还依赖于低空西南急流,雨强的增大和中高空急流风速辐合中心的建立有关。结构的不同表现在雷达回波上不同特点为:冷式切变线强回波单体或短带位于切变线南侧,而暖式切变线强回波单体或短带基本位于切变线雨带的中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线 切变线 暴雨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淮北夏季暖式切变线暴雨特征及其预报预警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屏 周后福 +4 位作者 汪付华 孙金贺 朱珠 张永芹 吕森林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7-371,共5页
针对2000-2009年安徽省淮北地区夏季22例暖式切变线暴雨过程,利用MICAPS平台获取的多种资料、NCEP逐6h的2.5°×2.5°再分析资料和T213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对比订正等方法,研究暖式切变线暴雨气候特征及其预报预警.基于大... 针对2000-2009年安徽省淮北地区夏季22例暖式切变线暴雨过程,利用MICAPS平台获取的多种资料、NCEP逐6h的2.5°×2.5°再分析资料和T213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对比订正等方法,研究暖式切变线暴雨气候特征及其预报预警.基于大气环流形势分析暴雨影响系统,根据暴雨发生前后的物理量变化得出NCEP资料的物理量阈值,利用T213资料对物理量阈值进行订正,根据满足指标阈值的物理量个数分3个等级进行暴雨的可能性预警,通过预报预警系统界面实现暴雨预报的自动化实时显示,并对预报效果进行试报检验和实际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线 暴雨物理量 对比订正 阈值 预报预警
下载PDF
松原市前春一次明显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郭亚芹 杜海信 李建平 《吉林气象》 2003年第4期16-19,共4页
本文对2002年4月4日20时—6日20时松原市出现的一场中等强度的降水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特征、物理量场特征结合日本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明显降水过程是在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受暖式切变线影响的结果,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水汽... 本文对2002年4月4日20时—6日20时松原市出现的一场中等强度的降水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特征、物理量场特征结合日本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明显降水过程是在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受暖式切变线影响的结果,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水汽输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在一定的物理量场条件的配合下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过程分析 松原市 低空急流 西南急流 日本数值预报产品 水汽通量 降水天气过程 江淮气旋 切变线 水汽条件
下载PDF
2018年4月濮阳春季首场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唐影 杜丽娅 王聪 《河南科技》 2020年第28期149-152,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和濮阳雷达资料,对濮阳2018年4月21—22日首场春季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在高空低槽、中低层暖式切变线、地面暖倒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中低层暖切变线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和濮阳雷达资料,对濮阳2018年4月21—22日首场春季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在高空低槽、中低层暖式切变线、地面暖倒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中低层暖切变线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超低空偏南急流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和能量条件;冷高压后部扩散冷空气入侵地面暖倒槽顶部,对流云团产生在倒槽东部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造成强降水;较弱的低层垂直风切变说明对流过程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径向速度图上西北冷空气入流抬升低层暖湿气流,增加降水效率,触发形成短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暴雨 切变线 地面辐合线
下载PDF
鲁西北西部一次大暴雨过程成因诊断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纪凡华 徐娟 +1 位作者 韩风军 李亚萍 《陕西气象》 2014年第4期24-28,共5页
利用常规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07-26鲁西北西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边缘的暖式切变线是产生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偏南气流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建立了不... 利用常规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07-26鲁西北西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边缘的暖式切变线是产生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偏南气流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建立了不稳定层结,冷空气触发对流,引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强降水产生;大暴雨发生在水汽通量高值区右侧的密集带偏西位置及暖湿空气沿着冷空气爬升的能量锋上;强降水发生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强盛到成熟阶段,降水落区位于强冷云顶的后侧,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云顶亮温梯度最大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切变线 短时强降水 卫星云图
下载PDF
一次渤海“切变线”诱发强对流天气监测及可预报性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郭鸿鸣 费杰 +1 位作者 李燕 李延江 《海洋预报》 2016年第6期93-102,共10页
利用micaps3.2系统强对流实况监测、渤海6部天气雷达、海洋WRF模式等同步资料,对2015年8月31日渤海一次典型"暖式切变线"引发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及可预报性探讨。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系统的有效配置为不同时段的中尺度... 利用micaps3.2系统强对流实况监测、渤海6部天气雷达、海洋WRF模式等同步资料,对2015年8月31日渤海一次典型"暖式切变线"引发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及可预报性探讨。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系统的有效配置为不同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提供了环流背景条件。08—20时渤海湾一线925—850 h Pa切变线东移增强,08时临近探空K指数35℃、SI指数-1.81℃及CAPE为166 J/kg,垂直风切变16 m/s,导致天津一线的强对流天气发生。20—02时低层925 h Pa"暖式切变线"北抬,20时K指数32℃,SI指数为1.36℃,CAPE达383 J/kg,垂直风切变为19 m/s,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增强,在渤海中部的切变线附近诱发多个中γ、β尺度强对流风暴单体,在雷达回波"列车效应"下,造成了秦皇岛近海新一轮强对流天气过程。WRF模式数值模拟与实况对比:对流有效位能(CAPE)08时初始场运行结果误差大于14时;逐小时强对流回波带演变与925 h Pa切变线和CAPE高值区较一致;强垂直运动和边界层水汽辐合触发CAPE的释放;在辽东湾北部Δθse(850—500 h Pa)较弱干冷切入与对流系统的发生、落区有一定对应关系;雷达监测网与WRF物理量叠加是提升海区强对流预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强对流 切变线 带状回波“列车效应” 可预报性
下载PDF
浙北中尺度暖式切变对杭州机场能见度的影响
9
作者 赵秀林 《浙江气象》 1995年第3期52-55,共4页
本文介绍了冬季在无强冷空气南下时,850HPA等压面上的浙北中尺度暖式切变所造成的低能见度天气.在分析了它的压、温、湿的基础上,提出了预报思路、指标、经验等.
关键词 中尺度 低能见度 切变线 近地面层 温度平流 浙北地区 杭州地区 切变 锋区 风速辐合
下载PDF
2001年夏季多雨时段环流形势特征分析
10
作者 李长青 王瀛 张大旭 《辽宁气象》 2003年第3期5-6,26,共3页
针对 2 0 0 1年入夏以来辽宁多次暴雨及大暴雨过程 ,通过对同期天气环流背景及流场分布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高空特定形势场、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冷涡、台风是出现多雨时段、暴雨及大暴雨的重要环流背景 ;暖式切变线。
关键词 冷涡天气系统 副热带高压 切变线 气流辐合 辽宁 2001年 夏季 暴雨 大暴雨
下载PDF
2017年6月23—24日龙口市一次华北冷涡暴雨过程分析
11
作者 翟少婧 王大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5期175-176,183,共3页
本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及欧洲中心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2017年6月23—24日龙口市出现的暴雨天气的天气系统和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华北冷涡与地面倒槽有利的高低空配置下,850 hPa暖式切变线... 本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及欧洲中心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2017年6月23—24日龙口市出现的暴雨天气的天气系统和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华北冷涡与地面倒槽有利的高低空配置下,850 hPa暖式切变线以及低空低涡触发对流产生较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暴雨 切变线 低涡 山东龙口 2017年6月23-24日
下载PDF
宁夏固原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12
作者 余文梅 顾娟 +1 位作者 杨文海 马国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年第9期43-46,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美国NCEP资料、加密自动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8月24日至25日宁夏固原暴雨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发生在副高和大陆高压叠并后形成的强大高压的边缘,且强大高压控制西北地...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美国NCEP资料、加密自动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8月24日至25日宁夏固原暴雨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发生在副高和大陆高压叠并后形成的强大高压的边缘,且强大高压控制西北地区中东部,低层偏南暖湿气流与500hpa西风槽、700hpa暖式切变线、冷锋、地面倒槽共同有机配合造成此次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大陆高压 冷锋 倒槽 切变线
下载PDF
2009年“8·17”鲁南低涡暖式切变线极强降水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杨晓霞 蒋义芳 +3 位作者 胡顺起 姜鹏 高留喜 华雯丽 《暴雨灾害》 2013年第3期224-234,共11页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鲁南极强降水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由500 hPa西风槽、850 hPa暖式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产生。强降水发生前,中低层湿层深厚且有弱的水...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鲁南极强降水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由500 hPa西风槽、850 hPa暖式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产生。强降水发生前,中低层湿层深厚且有弱的水汽辐合,大气对流不稳定,并有较高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暖式切变线辐合、暖平流以及中高层正涡度平流、侧向辐合和倾斜涡度发展,使垂直涡度增大、上升运动发展;低层东南气流与高空槽配合产生次级环流,其上升支使上升运动增强,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并产生强对流,造成强降水。强降水期间,中高层弱冷空气侵入使对流加强和降水强度加大。中尺度对流云团产生在地面低压倒槽东部和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地面加热和冷却不均匀导致低压倒槽中小尺度温度梯度加大,极端强降水中心出现在小尺度温度梯度区。强降水由长条形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北端发展的圆形中尺度对流云团产生;中尺度对流系统(云团)自西向东缓慢移动,在回波强度图上表现为气旋性向北汇合的带状强回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西风槽 低涡切变线 干冷空气 地面辐合线 中尺度低压 对流云团
下载PDF
鲁南三次低涡暖式切变线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晓霞 李春虎 +2 位作者 吴君 姜鹏 郭俊建 《山东气象》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应用地面加密降水观测资料、天气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云图及TBB资料,对山东南部3次中尺度低涡暖切变线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次强降水都是产生在中尺度低涡环流东部的暖切变线附近,有较强的低空西南风气... 应用地面加密降水观测资料、天气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云图及TBB资料,对山东南部3次中尺度低涡暖切变线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次强降水都是产生在中尺度低涡环流东部的暖切变线附近,有较强的低空西南风气流,都是在鲁南和鲁中南部造成强降水,强降水中心都在鲁东南。3次强降水都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直接影响产生,有多个中尺度云团发展和合并,有多个强对流云团中心。造成3次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都是从鲁西南移入,向北发展,缓慢向东移动,在东部沿海达到最强。最低TBB在-62^-78℃,造成1h降水量达30~137mm的强降雨,在同一测站产生强降水的时间为1~3h。对于同一个MCS降雨强度与TBB成反比。"09.8.17"和"12.7.09"的MCS东移快,造成强降水的时间为18~19h,"12.7.09"的MCS东移慢,造成强降雨的时间达25h。"09.8.17"的TBB较高,最低TBB为-61.1℃,但是雨强最大,最大1h雨量达137.2mm,"12.7.09"的TBB最低,达到-78.2℃,但是最大1h雨量为88.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切变线 强降雨 卫星云图 MCS TBB 降雨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