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0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本、世界、故事:作为认知和本体概念的故事世界 被引量:34
1
作者 玛丽-劳拉·瑞安 杨晓霖 《叙事(中国版)》 2015年第1期32-42,共11页
今天借这次发言机会,我提议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故事世界"这个在叙事学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的概念。众所周知,如果单是谈"世界",那么,它当然不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特别新的概念。然而,"故事世界"却与"... 今天借这次发言机会,我提议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故事世界"这个在叙事学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的概念。众所周知,如果单是谈"世界",那么,它当然不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特别新的概念。然而,"故事世界"却与"世界"这个术语的两个更传统的用法截然不同。"世界"这个术语的传统用法之一,是将世界等同于作者的整个创作。例如,在非正式的场合,批评家们会提到"卡夫卡的世界"或者"普鲁斯特的世界"(非常抱歉此处没有提及中国作者),这里"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世界 普鲁斯特 卡夫卡 文学批评 叙事者 叙事学理论 叙事元素 批评流派 热奈 后现代
原文传递
普鲁斯特的形象 被引量:21
2
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 张旭东 《天涯》 1998年第5期146-153,共8页
1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三十卷《逝水华年》来自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炉。诚如常言所说,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建立... 1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三十卷《逝水华年》来自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炉。诚如常言所说,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种文体,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特例。但在那些特例中,这一部作品属于最深不可测的一类。它的一切都超越了常规。从结构上看,它既是小说又是自传又是评论。在句法上,它的句子绵延不绝,好似一条语言的尼罗河,它泛滥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作品 马塞尔 非意愿记忆 可思议 本雅明 好奇心 公主 事情 爱慕者
原文传递
废名小说的时间与空间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勇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34,共11页
关键词 废名小说 周作人 传统小说 故事 民间文学 《莫须有先生传》 叙事时间 文学史 小说史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 意识流小说 琴子 风景描写 菱荡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下载PDF
互文性理论与文本运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黄蓓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共11页
我迟到了一会儿,请大家原谅!因为刚才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与美国大选有关,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关。我是为了听一会儿刚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主持人褚孝泉教授刚才给我们讲了当下经验和未来记忆,以及关联两者的桥梁。我听... 我迟到了一会儿,请大家原谅!因为刚才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与美国大选有关,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关。我是为了听一会儿刚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主持人褚孝泉教授刚才给我们讲了当下经验和未来记忆,以及关联两者的桥梁。我听他发言时心想,我今天的玛德兰娜点心就是奥巴马总统了。因为根据普鲁斯特赋予这个点心的特殊意义,我们可以把我们所经历的特殊事件称为玛德兰娜点心。在奥巴马身上,我不仅看到一个大国总统,还看到我自身作为外国人的经历。就像褚教授说的那样,所有这些因素使一个当下的时刻成为多重意义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理论 文本 美国总统 多重意义 奥巴马 美国大选 世界历史 普鲁斯特
原文传递
建立小说的形式批评框架——西方叙事理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12
5
作者 林岗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45-154,共10页
叙事作为一个文论话题虽然渊源久长,但作为一个理论,却是在现代语言学的直接影响下建立的,现代语言学的思维方法、概念、理论旨趣直接启发了大陆的叙事学,带来正负两面影响。西方叙事理论的三大范畴是:视点、时间和语体,英美学者... 叙事作为一个文论话题虽然渊源久长,但作为一个理论,却是在现代语言学的直接影响下建立的,现代语言学的思维方法、概念、理论旨趣直接启发了大陆的叙事学,带来正负两面影响。西方叙事理论的三大范畴是:视点、时间和语体,英美学者主要关注第一个范畴,大陆学者更关心后两大范畴。西方叙事理论在以下两方面为叙事作品的形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一、视点理论,它从叙述者所运用的话语类型和叙述者观察感知故事的角度,为本文分析建立起一个逻辑性的框架;二、话语时间理论,它为叙事技巧的运用提供了理论证明,也为本文分析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理论 叙述者 小说文体 叙事话语 普鲁斯特 热奈 小说批评 研究述评 形式批评 叙事研究
原文传递
欧美文学改编电影 被引量:12
6
作者 J.奥尔 王昶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14,共11页
关键词 欧美文学 小说 叙述者 电影导演 普鲁斯特 影片 约翰·福尔斯 文学性 马塞尔 汤普森
原文传递
翻译是历史的奇遇——我译法国文学 被引量:14
7
作者 许钧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05,共9页
在长江讲坛,讲文学、讲经济、讲哲学的题目很多,但讲翻译,这是第一次。关于翻译,我想谈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请各位指正。 一、“十六字”翻译特征 首先,翻译的特征是“历史悠久”。人类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历史上,只要持不同语言的人们... 在长江讲坛,讲文学、讲经济、讲哲学的题目很多,但讲翻译,这是第一次。关于翻译,我想谈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请各位指正。 一、“十六字”翻译特征 首先,翻译的特征是“历史悠久”。人类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历史上,只要持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想要交流,就会有翻译的需要,所以翻译史与人类的交流史同样悠久。在这悠久的历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文学 勒克莱齐奥 杜拉斯 普鲁斯特 罗曼·罗兰 《悲惨世界》 海上劳工 当代中国文学 交流史 《巴黎圣母院》
原文传递
小说和记忆 被引量:8
8
作者 格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7-70,共4页
我在着手写《追忆乌攸先生》这篇小说时,第一次意识到了生命、记忆以及写作构成的那种神秘的关系.当时是在一辆拥挤而嘈杂的火车上,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汗渍和腐沤鱼虾的腥味.而窗外则是阳光明媚,青山如黛.树林,田野交替掠过.在长达十四个... 我在着手写《追忆乌攸先生》这篇小说时,第一次意识到了生命、记忆以及写作构成的那种神秘的关系.当时是在一辆拥挤而嘈杂的火车上,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汗渍和腐沤鱼虾的腥味.而窗外则是阳光明媚,青山如黛.树林,田野交替掠过.在长达十四个小时的旅途中,我在日记本上写完了这个故事,自始至终,我沉浸在一种隐隐的激动之中,几乎忘掉了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家 普鲁斯特 写作过程 米兰·昆德拉 威廉·福克纳 《老人与海》 个体生命 选择性 真实性 象征性
下载PDF
文学语言在本质上是反规范的 被引量:9
9
作者 贺兴安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8-29,共2页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时又是思维的桎梏。语言是感情涌动其中的肌肤,有时又是滞塞感情的某种物质外壳。于是,人们同时又使用和祈求其他符号,其他信号,包括声音、造型、动作,有了音乐、绘画、雕塑、舞蹈以及综合艺术的戏剧、影视等等。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时又是思维的桎梏。语言是感情涌动其中的肌肤,有时又是滞塞感情的某种物质外壳。于是,人们同时又使用和祈求其他符号,其他信号,包括声音、造型、动作,有了音乐、绘画、雕塑、舞蹈以及综合艺术的戏剧、影视等等。但是,这一切加起来,在人的思想感情面前,在世界万事万物面前,仍有不甚或不能得心应手之处。艺术大师们苦恼了。这是作为本体的符号的最终不可能克服的局限。刘勰说的“言征实而难巧”、“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外壳 当代作家 莫言 冯骥才 学语 人的眼睛 普鲁斯特 现代作品 文字符号 现代文学
下载PDF
作为“时间艺术”的可能——《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问题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介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1-97,共7页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以附丽于时间的艺术家的成长作为主题,以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形象显现时间,以融时间于空间及无意追忆的画面感、共时性的精细叙述等各种空阃化形式来变形时间,为小说这种“时间艺术”创造了一种新的境界,并...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以附丽于时间的艺术家的成长作为主题,以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形象显现时间,以融时间于空间及无意追忆的画面感、共时性的精细叙述等各种空阃化形式来变形时间,为小说这种“时间艺术”创造了一种新的境界,并为现代小说技巧另辟了新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时间 具像 空间
下载PDF
论“福楼拜问题”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钦峰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14,共10页
论“福楼拜问题”王钦峰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师专中文系在欧洲古典作家中,福楼拜大概是最特别的一位了。从福楼拜成名一直到今天的近一个半世纪里,他几乎是持续不断地激发着人们的兴趣,并且受到大量的研究。李健吾先生在其《福楼拜评... 论“福楼拜问题”王钦峰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师专中文系在欧洲古典作家中,福楼拜大概是最特别的一位了。从福楼拜成名一直到今天的近一个半世纪里,他几乎是持续不断地激发着人们的兴趣,并且受到大量的研究。李健吾先生在其《福楼拜评传》中提供的书目(而且是不完全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楼拜 福楼拜作品 热奈 符号学 结构主义 弗洛伊德 陀思妥耶夫斯基 李健吾 自我认识 普鲁斯特
原文传递
漫议外国文学名著题名的汉译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明元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5-29,共5页
鉴于翻译实践及教学需要,笔者对外国文学名著题名的汉译十分关注并颇有兴趣,今特将学习心得草成此文,以就教于译界同仁。 一 一部作品的题名,不仅要提挈全篇,突出主旨,而且必须简洁生动,以约求丰。
关键词 外国文学名著 主人公 精神与道德 人文主义 巴黎圣母院 唐吉诃德 普鲁斯特 意译 作品 小说
原文传递
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与国族认知——兼论《普鲁斯特之〈追忆似水年华〉》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一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51,共9页
20世纪80年代后,学界的“记忆”研究逐渐兴起。法国当代史学名家皮埃尔·诺拉主编的多卷本《记忆之场》引领了这一潮流,并将之聚焦于富有象征意味的“记忆之场”上。诺拉区分了“记忆”与“历史”,指出了“记忆”的“场所”具有的... 20世纪80年代后,学界的“记忆”研究逐渐兴起。法国当代史学名家皮埃尔·诺拉主编的多卷本《记忆之场》引领了这一潮流,并将之聚焦于富有象征意味的“记忆之场”上。诺拉区分了“记忆”与“历史”,指出了“记忆”的“场所”具有的物质性、功能性与象征性,并以庞大的篇幅建构了法国国族自我认知的社会史。其中,孔帕尼翁的《普鲁斯特之〈追忆似水年华〉》将普鲁斯特及其作品视为一种“记忆之场”,探讨了“泛普鲁斯特学”“法国伟大作家”的普鲁斯特的经典化及其社会基础,将“普鲁斯特”这类“建构之象征物”纳入“法国之所以成为法国”的研究中,表明其保证了一种集体性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再生产;该文也代表了作品研究的另一种进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之场” 皮埃尔·诺拉 集体记忆 安托万·孔帕尼翁 普鲁斯特 国族认同
下载PDF
鲁迅与世界现代主义作家作品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春林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64,共8页
关键词 伍尔芙 鲁迅 现代主义 世界文学史 乔伊斯 勃兴 普鲁斯特 发表 作家作品 忽略
下载PDF
从符号学角度看翻译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新木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1-52,共2页
从符号学角度看翻译南京大学副教授张新木近年来,吉罗的符号分类法对我国翻译理论的拓荒者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翻译层次论》一文中,许钧同志将翻译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即思维层次、语义层次和美学层次。一部文学作品是一个和谐的... 从符号学角度看翻译南京大学副教授张新木近年来,吉罗的符号分类法对我国翻译理论的拓荒者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翻译层次论》一文中,许钧同志将翻译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即思维层次、语义层次和美学层次。一部文学作品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的语言符号、社会语言学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符号 符号学意义 文学翻译 语言符号 再创造性 文学作品 所指对象 《巴黎圣母院》 目的语言 普鲁斯特
下载PDF
话语方式中不在场的作者--福柯《什么是作者?》一文解读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一兵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6-145,共10页
福柯认为,作者在写作中,看起来是表现自己的想法,但实际上是更大尺度中一种话语运作"外部"决定的结果。所以,"作者"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是我在写作,而是话语方式写我。如果说,过去我们说,我写故我在,那么,... 福柯认为,作者在写作中,看起来是表现自己的想法,但实际上是更大尺度中一种话语运作"外部"决定的结果。所以,"作者"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是我在写作,而是话语方式写我。如果说,过去我们说,我写故我在,那么,现在则是我写故话语方式在,因为作为作者的我在写作中恰恰不在。你以为你在写作,可是你却不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方式 文解 戈德曼 专有名称 我在 主体性 普鲁斯特 在场性 可能性空间 原创性成果
原文传递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被引量:6
17
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 张旭东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03-114,共12页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是德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原文1939年单独发表于法兰克福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社会学研究》第8期,后由伦敦新左派书店收入1971年出版的《夏尔·波德莱尔—...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是德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原文1939年单独发表于法兰克福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社会学研究》第8期,后由伦敦新左派书店收入1971年出版的《夏尔·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在当代某些研究者和评论者(比如美国的弗·詹姆逊)看来,这篇文章与本雅明的另外两篇文章——《讲故事的人》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同构成了当代辩证思想对于现代文明、现代艺术和现代经验的基本体验,并提供了反思的内在形式;而在这三篇文章构成的“寓言结构”中,又以“主题”一文最为基本,最为关键。在这篇文章里,本雅明通过西方传统“抒情诗”的没落来把握现时代“经验的衰败”;本雅明把这种内在变化同外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行考察。他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把“反思”引入“体验”的层次,即在意识的“物质构成”上观察某种质的变化(这种方式显然受柏格森、普鲁斯特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也可视为对他们的批评);其次,审视“体验”空间里的“刺激的残存”,把它们还原为外界信息或现象材料,并在这种体验和材料自身的零散性、异质性之中确立一种形式的法则(由此可见,对现代经验的把握本身具有一种强烈的美学性质),最终,在一种个人内在经验的圆满性——从本文中看,这只能通过把握回忆方能达到——中呈现出时代的破碎图景,并在一种历史意识中把“现在”悬搁起来,用寓言加以保存,使之成为“末日审判”的“随时可以援引的例证”(后半部分在“主题”一文中并未阐发)。这种套路在具体的现象界中为自己确立了批评的主题。因此不难理解,在本文中被视为波德莱尔的主题而加以考察的东西正是寓言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历史意识 基本体 法兰克福 距离感 本雅明 兴趣 普鲁斯特 注意力 弗洛伊德
下载PDF
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波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28,共6页
普鲁斯特评论波德莱尔的文字既是对文学批评活动的思考 ,也是对自己批评观的具体演示。这种批评观强调批评者主观的审美感受在文学批评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要求通过批评活动 ,揭示创作者的“深层自我” ,达成对世事人心独特而深刻的发现。
关键词 普鲁斯特 波德莱尔 批评观 文学批评 创作者 审美感受 强调 对文 批评者
原文传递
翻译文学、翻译、翻译体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家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7,共9页
“美好的书是用某种类似于外语的语言写成的”。——普鲁斯特《驳圣伯夫》
关键词 翻译文学 翻译体 《驳圣伯夫》 普鲁斯特
下载PDF
论《追忆似水年华》的叙述程式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新木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9-83,共5页
论《追忆似水年华》的叙述程式张新木翻开《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页,读者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①这种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方法蒙蔽了不少读者和批评家,以为普鲁斯特写的是自传。其实不... 论《追忆似水年华》的叙述程式张新木翻开《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页,读者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①这种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方法蒙蔽了不少读者和批评家,以为普鲁斯特写的是自传。其实不然。早在1920年,作者在给雷尼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 叙述者 叙述程式 主体化 小说素材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中译本 主观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