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本、世界、故事:作为认知和本体概念的故事世界 |
玛丽-劳拉·瑞安
杨晓霖
|
《叙事(中国版)》
|
2015 |
34
|
|
2
|
普鲁斯特的形象 |
瓦尔特.本雅明
张旭东
|
《天涯》
|
1998 |
21
|
|
3
|
废名小说的时间与空间 |
刘勇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3
|
|
4
|
互文性理论与文本运用 |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黄蓓
|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9
|
|
5
|
建立小说的形式批评框架——西方叙事理论研究述评 |
林岗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2
|
|
6
|
欧美文学改编电影 |
J.奥尔
王昶
|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
1999 |
12
|
|
7
|
翻译是历史的奇遇——我译法国文学 |
许钧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4
|
|
8
|
小说和记忆 |
格非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8
|
|
9
|
文学语言在本质上是反规范的 |
贺兴安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9
|
|
10
|
作为“时间艺术”的可能——《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问题研究 |
张介明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0
|
|
11
|
论“福楼拜问题” |
王钦峰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8
|
|
12
|
漫议外国文学名著题名的汉译 |
王明元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9
|
|
13
|
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与国族认知——兼论《普鲁斯特之〈追忆似水年华〉》 |
王一平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8
|
|
14
|
鲁迅与世界现代主义作家作品 |
李春林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6
|
|
15
|
从符号学角度看翻译 |
张新木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6
|
|
16
|
话语方式中不在场的作者--福柯《什么是作者?》一文解读 |
张一兵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8
|
|
17
|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
瓦尔特.本雅明
张旭东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6
|
|
18
|
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 |
刘波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6
|
|
19
|
翻译文学、翻译、翻译体 |
王家新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7
|
|
20
|
论《追忆似水年华》的叙述程式 |
张新木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