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义学:原词与普遍性》评介 被引量:7
1
作者 苏剑芳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2-75,共4页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文学院语言系教授AnnaWierzbicka的《语义学:原词与普遍性》(Semantics:PrimesandUniversals.Oxford:OUP.1996.Ppxi,500)堪称语义学研究...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文学院语言系教授AnnaWierzbicka的《语义学:原词与普遍性》(Semantics:PrimesandUniversals.Oxford:OUP.1996.Ppxi,500)堪称语义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以丰富、详实的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语义 自然语义元语言 普遍 普遍语法 原词 普遍语义 概念习得 自然语言 语义理论 可证性
原文传递
从普遍语义结构看英汉互译中“怒”表达式的语义等值
2
作者 刘伟 于月 李哲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32-136,共5页
词汇语义学的对比语用模型以认知为基础,构建适用于不同语言的普遍语义结构,并在普遍语义结构中考量不同语言词语表达式的语义等值。在这一模型设定的维度中,把英汉"怒"表达式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考察,能够体现英汉"怒&... 词汇语义学的对比语用模型以认知为基础,构建适用于不同语言的普遍语义结构,并在普遍语义结构中考量不同语言词语表达式的语义等值。在这一模型设定的维度中,把英汉"怒"表达式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考察,能够体现英汉"怒"表达式表面差异之下的具有共性意义的认知基础,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实现符合语义结构的语义等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语用模型 普遍语义结构 “怒”表达式 语义等值
下载PDF
有趣·有理·有用——漫谈词义正反
3
作者 韩学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72-76,共5页
不说反义词,而说词义正反,因为不仅不同的词表正反两义(反义词),而且相同的词也有正反两义的(同词反义),在语言和心理上它们还有相通的地方,所以谈“词义正反”,以便兼论。词义正反,用得恰当,灵活有力;有时正反相通,妙若天成;有时正兼反... 不说反义词,而说词义正反,因为不仅不同的词表正反两义(反义词),而且相同的词也有正反两义的(同词反义),在语言和心理上它们还有相通的地方,所以谈“词义正反”,以便兼论。词义正反,用得恰当,灵活有力;有时正反相通,妙若天成;有时正兼反义,溶二为一;有时正反同列,或并或偏。但是,如果学用不当,有时发生误解,有的造成悬案,有时执著支节,有时竟成谬论,只是武断。原因在于词义正反是语言的普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节 普遍语义 心向往之 兼论 人情冷暖 自然清新 联想过程 复词 天成 间句
下载PDF
语言、意向行为与价值变换——“假装”别于“说谎”与“欺骗”的符号学阐释(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杜世洪 查尔斯.皮尔森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第10期19-24,78,共6页
语言是用来表达意向的。然而,当意向与价值变换发生关系时,人们会对同样的符号交际产生不同的意义解释。经实验观察,发现不同的人会把同一行为认定为"说谎",或者"欺骗",或"假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解释... 语言是用来表达意向的。然而,当意向与价值变换发生关系时,人们会对同样的符号交际产生不同的意义解释。经实验观察,发现不同的人会把同一行为认定为"说谎",或者"欺骗",或"假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解释差异呢?对于这个问题,皮尔森的"普遍符号语义框架-2000"提供了相应的符号学阐释:同一交际事实中的意向行为存在着三种可能性判断:价值判断、真值判断和效用判断。从符号学阐释角度可以得出结论:"假装"不同于"说谎"和"欺骗",因为假装接受的是效用判断,说谎接受的是真值判断,而欺骗接受的是价值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意向行为 价值变换 假装 普遍符号语义框架-2000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