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被引量:52
1
作者 陈玉刚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42,59,共8页
本文讨论了软实力建设这个课题与国际关系相互依赖和全球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这个课题的时代背景,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软实力概念中所包含的价值意义和工具意义的区别,指出软实力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挖掘其价值意义,特别是具有普世性... 本文讨论了软实力建设这个课题与国际关系相互依赖和全球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这个课题的时代背景,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软实力概念中所包含的价值意义和工具意义的区别,指出软实力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挖掘其价值意义,特别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意义。而对于中国的软实力建设来说,具有普世性意义的价值主要有发展、稳定与和谐。中国软实力建设的任务就是要使这些价值体系化、制度化和进而的可操作化,并对其学理上的构建作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实力 价值 普世性
原文传递
社会学本土化是个伪问题吗 被引量:64
2
作者 翟学伟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9-57,共9页
社会科学及社会学本土化的讨论已经出现了许多种声音。依据谢宇发表的《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一文中的观点,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现状、趋势,以及其在议题本土化、应用本土化及范式本土化的划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辨析,指出... 社会科学及社会学本土化的讨论已经出现了许多种声音。依据谢宇发表的《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一文中的观点,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现状、趋势,以及其在议题本土化、应用本土化及范式本土化的划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辨析,指出社会学本土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社会学如何面向自己的社会进行学理性的探索,而这一探索基于现有的社会学视角、理论和方法尚不能从学理上说清楚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如果社会学本土化能够得以实现,将为地方性知识与扩展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本土化的分类 地方性知识 本土方法 普世性
原文传递
从“血亲禁忌”到“文化信仰”——由蔡华教授的《人思之人》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32
3
作者 张曙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1,28,共8页
社会血亲禁忌的普遍性,不属于先验的逻辑的普遍性,而是经验的普遍性;普遍存在的社会血亲禁忌是历史地发生的,与人原来自然的生存方式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信仰的产生是一个逐步形成并确立的过程,即由原初的"信"发展到"... 社会血亲禁忌的普遍性,不属于先验的逻辑的普遍性,而是经验的普遍性;普遍存在的社会血亲禁忌是历史地发生的,与人原来自然的生存方式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信仰的产生是一个逐步形成并确立的过程,即由原初的"信"发展到"信念",最后到"信仰",禁忌先于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亲禁忌 信念 文化信仰 普世性
下载PDF
“中庸”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岳川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3-150,共18页
"中庸"是中国思想中最具有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中庸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关于"中庸"的含义,虽然从古至今都有不同的解释,但它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 "中庸"是中国思想中最具有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中庸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关于"中庸"的含义,虽然从古至今都有不同的解释,但它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危机中同样具有调整人心寻求正途的普世性价值。中庸的本意应为中道和常道,即日用常行之"礼",正因为如此,中庸之道须臾不可离。人只有遵循自然,获得道行,才能最后得到教化和提升。然而,施行"中庸"绝非易事,必须具备优秀的素质和坚毅的心志,以平常心去践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中庸"认为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就叫做教化。"中庸"是一种实践,强调从细微处着眼,从慎独做起。"中庸"所提倡的价值操守是坚守节操、宁死不变,行正道而不悔,素位而行、安于所守。"中庸"具有"中和"的生命意识、成己成物的内外一体性、至诚无息的精神超越性、与时俱进的文化超越意识、至诚之道的天地境界、天人相喻的文化意义。从更为全面的文化视野出发考察"中庸"的价值与意义,能够尽量减少历史赘加物带来的种种文化误读,尊重东方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感悟中国文化创新与守成的本体依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道” “礼” 人性 实践 超越性 普世性
原文传递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 被引量:28
5
作者 高建平 《民族艺术研究》 2004年第1期4-13,共10页
本文致力于区分“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这两个概念 ,指出在中国存在着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过渡过程。西方美学的引进 ,对于发展中国美学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 ,引进不能代替中国美学家的独创。“中国美学”与“美学”构成一种特殊与... 本文致力于区分“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这两个概念 ,指出在中国存在着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过渡过程。西方美学的引进 ,对于发展中国美学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 ,引进不能代替中国美学家的独创。“中国美学”与“美学”构成一种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本文认为 ,一般是由特殊构成的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离开特殊的一般的美学。因此 ,“中国美学”不能等同于中国美学家的“美学”。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 ,但是 ,现代形态的美学不能脱离历史而从古代直接跳到现在。构建和发展适应时代 ,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美学具有对话关系 ,来自于中国审美与艺术实践的现代中国美学 ,这是新世纪中国美学研究者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国美学 普世性 对话
下载PDF
关于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被引量:18
6
作者 胡锦光 陈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2-137,共6页
现行宪法颁布实施后,中国宪法学界的两代宪法学人对宪法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是方法与问题的结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方法自觉性要进一步加强。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首先要对方法本身进行探讨;其次要注意区分宪法学研究方法与... 现行宪法颁布实施后,中国宪法学界的两代宪法学人对宪法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是方法与问题的结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方法自觉性要进一步加强。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首先要对方法本身进行探讨;其次要注意区分宪法学研究方法与法的一般研究方法、政治学研究方法、宪法解释方法的差异与联系;同时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还要有中国问题意识,要对中国宪法文本持相对“中立”的立场,处理好宪法学研究中的普世性价值与中国特性的关系,正确处理“时差”问题。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根本难题在于宪政实践的亏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研究方法 颁布实施 现行宪法 解释方法 问题意识 宪法文本 正确处理 中国特性 宪政实践 宪法学 法学界 自觉性 政治学 普世性 区分
下载PDF
人权视阈的尊严理念 被引量:15
7
作者 任丑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9,共6页
关键词 《世界人权宣言》 人的尊严 视阈 《联合国宪章》 20世纪中叶 伦理准则 法律原则 普世性
原文传递
奥林匹克价值观与奥林匹克普世性——在2009年奥林匹克大会上的两次讲话 被引量:14
8
作者 何振梁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共2页
为什么办奥运会?在奥运会已有113年历史、成为当今世界最盛大的文化体育盛会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是多余的。但正是由于奥运会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业参与、政治介入,我们有必要时不时提出并探讨这个问题,... 为什么办奥运会?在奥运会已有113年历史、成为当今世界最盛大的文化体育盛会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是多余的。但正是由于奥运会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业参与、政治介入,我们有必要时不时提出并探讨这个问题,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奥运会存在的理由,使我们在各式各样商业参与、政治介入(正面的、负面的)面前,保持奥林匹克运动的正确航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林匹克大会 2009年 普世性 价值观 奥林匹克运动 奥运会 社会影响 商业
下载PDF
一些人鼓吹的“普世价值”实质上就是西方的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新城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4,共2页
"普世价值"一词近年出现的频率渐增,其影响的范围也呈扩展之势。为了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实质,更好地把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方向,9月19日我刊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在京联合召开了"普世价值"问... "普世价值"一词近年出现的频率渐增,其影响的范围也呈扩展之势。为了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实质,更好地把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方向,9月19日我刊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在京联合召开了"普世价值"问题学术研讨会。本刊第5期刊发了研讨会的综述,本期再次刊发与这次研讨会相关的8篇文章,以对"普世价值"的含义及其实质、"普世价值"思潮出现的过程、原因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更深入阐释。"普世价值"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我国"西化"、分化图谋的又一拙劣行径,因而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前沿问题。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认识"普世价值"的实质与危害,有效抵制这种错误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价值 西方学者 价值观念 普世性 矛盾 自相 逻辑
原文传递
刍议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普世性 被引量:10
10
作者 平飞 《理论与现代化》 2007年第5期58-62,共5页
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文化总是在一定的时空架构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的。源于人类精神和物质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化创造的特定时空规定性和追求目标总体趋同性,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形... 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文化总是在一定的时空架构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的。源于人类精神和物质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化创造的特定时空规定性和追求目标总体趋同性,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形成了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殊性和异质性,同时也体现出文化的普世性和同质性。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普世性,对于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时代性 民族性 普世性
下载PDF
经典的普世性与文化阐释的多元性——从荷马史诗的三个后续文本谈起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德明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7,共9页
本文以19世纪以来荷马史诗的三个后续文本为例,探讨古代经典在后世不同时代、文化背景和作家手中经历的历史命运及其具有的不同文化身份诉求。认为经典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处于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历史的编织物,经典会在不断衍生的后续... 本文以19世纪以来荷马史诗的三个后续文本为例,探讨古代经典在后世不同时代、文化背景和作家手中经历的历史命运及其具有的不同文化身份诉求。认为经典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处于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历史的编织物,经典会在不断衍生的后续文本中变化发展。经典的普世性与文化的多元性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动互补的。经典的普世价值正是在它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显示出来并得到强化和增殖的;而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经典后续文本,也正是从各自的文化立场出发,通过对古代经典的阐释和改写,借助其话语权和传播力量而得以“增势”,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经典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普世性 文化阐释 荷马史诗 后续文本
原文传递
论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与当代儒学的新形态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光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47-52,共6页
在探讨"普世性价值观"是否可能的前提下,着重探讨了儒学的根本精神、基本特性、核心价值观念及其普世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代儒学新形态——民主仁学的新思维。作者认为,儒学的根本精神是道德人文主义精神,具有道德主... 在探讨"普世性价值观"是否可能的前提下,着重探讨了儒学的根本精神、基本特性、核心价值观念及其普世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代儒学新形态——民主仁学的新思维。作者认为,儒学的根本精神是道德人文主义精神,具有道德主体性、人文性、整体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性。其核心价值观念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四大范畴。民主仁学的基本思想模式是"以民主仁爱为体,以科技法制为用",是以多元和谐文化观为指导的文化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性 儒学 核心价值观 道德人文主义 民主仁学
下载PDF
中国全球:1997年后的香港电影 被引量:8
13
作者 傅葆石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56,共5页
踏入90年代,香港电影日走下坡。制作锐减,人才外流,传统市场不断萎缩,加上电影全球化好莱坞大片凌霸亚洲,香港影业不得不转型求存。回归以后,内地市场开放,创造了转型的机遇。内地、香港两地影业互动共制,形成双赢格局。周星驰更推一步... 踏入90年代,香港电影日走下坡。制作锐减,人才外流,传统市场不断萎缩,加上电影全球化好莱坞大片凌霸亚洲,香港影业不得不转型求存。回归以后,内地市场开放,创造了转型的机遇。内地、香港两地影业互动共制,形成双赢格局。周星驰更推一步,集合内地、香港、美国三地资源,打造跨国际华语大片《功夫》,突出香港电影双赢+1的全球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转型 双赢格局 普世性 本土
下载PDF
生命伦理之争的文化视角——以安乐死和人工流产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程新宇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40,47,共3页
从文化的角度看,生命伦理之争是文化之争。也就是说,生命伦理之争的背后是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同一文化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对同一经典的不同诠释之间的争论。然而,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同一文化内部各派别之间也并非完全不可通约,未来生... 从文化的角度看,生命伦理之争是文化之争。也就是说,生命伦理之争的背后是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同一文化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对同一经典的不同诠释之间的争论。然而,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同一文化内部各派别之间也并非完全不可通约,未来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必须保持其普世性和多元性之间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伦理之争 文化视角 普世性 多元性
下载PDF
普世性民族主义与中国的崛起 被引量:8
15
作者 阎学通 《太平洋学报》 1997年第2期68-75,共8页
中国的民族主义向什么方向发展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许多人认为民族主义思潮将导致中国与西方国家发生剧烈冲突,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历史经验。然而这种认识却忽视了社会思潮的发展规律,即任何一种政治思潮、意识形态或宗... 中国的民族主义向什么方向发展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许多人认为民族主义思潮将导致中国与西方国家发生剧烈冲突,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历史经验。然而这种认识却忽视了社会思潮的发展规律,即任何一种政治思潮、意识形态或宗教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地区他们的内涵与功能都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时甚至是与初始时期的思想内涵截然不同的。只要比较一下90年代的社会主义和50年代的社会主义,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和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的宗教作用和殖民统治时期的宗教作用,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变化有多么惊人。本文将从普世性民族主义与传统民族主义的区别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普世性 民族主义 传统民族主义
全文增补中
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6
作者 牟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2000年第6期55-62,共8页
冷战的终结及科技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剧 ,使文化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世界性潮流。文化民族主义的正面作用是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但反面作用却是阻碍了世界文化的统一性。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广泛和深入 ,其文化因素也正... 冷战的终结及科技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剧 ,使文化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世界性潮流。文化民族主义的正面作用是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但反面作用却是阻碍了世界文化的统一性。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广泛和深入 ,其文化因素也正潜移默化地相互渗透着。这种交互性的影响 ,一方面抗拒了西方强势文化的普世性 ,另一方面又在逐步地构建以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世界新文化。统一的世界新文化不会具有单一的色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普世性 世界各国 终结 文化民族主义 统一性 阻碍 广泛 新文化 强势文化
全文增补中
孟而康、比较诗学与世界诗学的建构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0-37,共8页
在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界和文学理论界,虽然精英文学及其理论的研究受到文化研究的冲击,但专事文学理论研究的比较诗学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方面,美国学者孟而康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作者认为,尽管孟而康并非是把目光转向东... 在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界和文学理论界,虽然精英文学及其理论的研究受到文化研究的冲击,但专事文学理论研究的比较诗学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方面,美国学者孟而康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作者认为,尽管孟而康并非是把目光转向东方的比较文学和文论研究的第一人,但可以说,他对跨文化比较诗学的全面探讨却超越了在他以前或同辈的艾金博勒、佛克马和刘若愚,进入了总体文学和文论研究的境地,这显然与当今的世界文学话题比较接近。作者认为,孟而康的贡献不仅仅止于对比较诗学的拓展,他还对世界诗学的建构作了某种预示,可惜由于他的英年早逝而未能在这方面进行深入讨论,而本文作者则沿着孟而康未竟的事业提出了自己关于世界诗学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而康 比较诗学 世界诗学 普世性 建构
下载PDF
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底层叙事 被引量:6
18
作者 田俊武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81-84,共4页
"底层叙事"是近年来学界盛行的一种文学理论,用以解读文学创作中对底层的关注。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源头是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斯坦贝克无疑是这种"底层叙事"的代表人物。由于受"非目的论"和普世情感... "底层叙事"是近年来学界盛行的一种文学理论,用以解读文学创作中对底层的关注。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源头是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斯坦贝克无疑是这种"底层叙事"的代表人物。由于受"非目的论"和普世情感哲学观的影响,斯坦贝克不愿意将自己的创作用于表现"劳资冲突"的政治宣传,而是对各类阶级中的底层人物的命运进行关注,从而被誉为一个伟大的具有普世情感的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贝克 底层叙事 普世性 人道主义
下载PDF
“普世价值”的源起、演变和思考 被引量:6
19
作者 沈思 《红旗文稿》 CSSCI 2014年第8期23-24,共2页
本文析辨了普世价值的缘起、演变,认为普世价值的"普世性"是建立在基督教之上、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概念,它服务于基督教的传播和扩张。这种普世价值不承认其他文明的独立价值和发展轨迹,忽视其他文明对人类文明历史作出的独特贡... 本文析辨了普世价值的缘起、演变,认为普世价值的"普世性"是建立在基督教之上、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概念,它服务于基督教的传播和扩张。这种普世价值不承认其他文明的独立价值和发展轨迹,忽视其他文明对人类文明历史作出的独特贡献,否认在不同文明之间,特别是在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一直都存在着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普世价值观最终否认的是本来就存在的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价值” “欧洲中心论” 演变 启蒙思想家 基督教会 普世主义 “理性” 普世性
原文传递
深入理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中国共产党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红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3,共7页
人类的发展经验还不足以证明自由主义宪政民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正相关性;民主的普世论和内生论都没有形成普遍共识,民主的观念需要由各国民主实践的经验加以丰富和拓展;中国的民主化道路的选择取决于中国最广大人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 人类的发展经验还不足以证明自由主义宪政民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正相关性;民主的普世论和内生论都没有形成普遍共识,民主的观念需要由各国民主实践的经验加以丰富和拓展;中国的民主化道路的选择取决于中国最广大人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制度起点高,基础比较低”;社会主义民主的底线可以概括为:保障国家权力为最广大人民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公权力为人民服务的效能;中国民主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要与解决限制性的条件相关联;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标准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民主化实质已经包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只有符合中国国情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才是中国实际需要的民主,才会在中国具有恒久的价值和生命力,才会成为具有真正文化意义的中国民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相关性 普世性 阶段性 合法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