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40)Ar/^(39)Ar年代格架 被引量:103
1
作者 周肃 莫宣学 +4 位作者 董国臣 赵志丹 邱瑞照 王亮亮 郭铁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2095-2103,共9页
在详细的地质填图和地层层序研究基础上,系统采集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底部、近顶部以及各组不同层位的样品,测定了其阶段升温40Ar/39Ar同位素年龄.由此建立了林子宗火山岩各组的年代学框架,确定林子宗火山岩活动时期为古新世~始新... 在详细的地质填图和地层层序研究基础上,系统采集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底部、近顶部以及各组不同层位的样品,测定了其阶段升温40Ar/39Ar同位素年龄.由此建立了林子宗火山岩各组的年代学框架,确定林子宗火山岩活动时期为古新世~始新世中期(64.43~43.93Ma).其中,帕那组48.73~43.93Ma;年波组54.07Ma;典中组64.43~60Ma.通过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西藏南部地层综合研究对比,认为不整合于晚白垩世设兴组之上的林子宗火山岩典中组最底部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可能最接近西藏南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开始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盆地 西藏南部 地质填图 形成年龄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年代学 古新 顶部 白垩
原文传递
鲁东晚白垩世玄武岩中的幔源捕虏体: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时间制约的新证据 被引量:74
2
作者 闫峻 陈江峰 +1 位作者 谢智 周泰禧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1570-1574,共5页
^(40)Ar-^(39)Ar定年结果表明,胶莱盆地大西庄碱性玄武岩的形成年龄为73.5±0.3 Ma.玄武岩的εNd(t)值为+7.5~+7.6,表明原始岩浆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形成深度在65~95km之间。该玄武岩中含有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捕虏体,橄榄石的F... ^(40)Ar-^(39)Ar定年结果表明,胶莱盆地大西庄碱性玄武岩的形成年龄为73.5±0.3 Ma.玄武岩的εNd(t)值为+7.5~+7.6,表明原始岩浆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形成深度在65~95km之间。该玄武岩中含有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捕虏体,橄榄石的Fo值为88~89,平衡温压估算为T=1010~1140℃,P=2.OGPa,稳定深度在65 km左右。山东晚中生代(110~125 Ma)幔源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华北地块南缘富集性质的岩石圈地慢的普遍存在,而大西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幔源捕虏体的平衡温压显示,该地区73 Ma时期的岩石图厚度和中国东部新生代的一致,捕虏体矿物的化学成分显示岩石圈地幔具有新生的性质,说明中国中东部岩石圈的减薄发生在约120~73 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玄武岩 幔源捕虏体 岩石圈 减薄 ^40Ar-^39Ar定年 时间制约
原文传递
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72
3
作者 闫义 夏斌 +3 位作者 林舸 刘宝明 阎贫 李忠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3-61,共9页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西部裂陷活动及海侵时间明显早于东部,裂陷中心由西向东呈雁列式扩展。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裂陷活动应是东亚陆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延续,始新世中、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导致裂陷中心南移,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效应是南海中央海盆扩张方向顺时针旋转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沉积 地球动力学背景 新生代 南海 北缘 构造演化 构造-岩浆演化 大地构造单元 顺时针旋转 相互作用 形成演化 沉积盆地 特征分析 早始新 白垩 板块俯冲 碰撞效应 欧亚板块 裂陷 旋转性 中生代 太平洋 活动 邻区
下载PDF
琼南晚白垩世基性岩墙群的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60
4
作者 葛小月 李献华 周汉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0,共10页
系统的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琼南晚白垩世基性岩墙群形成于81Ma,富K(K2O约为1.95%~3.63%,K2O/Na2O约为0.61~1.12)、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具高的87Sr/86Sr初始值(0.7078~0.7... 系统的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琼南晚白垩世基性岩墙群形成于81Ma,富K(K2O约为1.95%~3.63%,K2O/Na2O约为0.61~1.12)、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具高的87Sr/86Sr初始值(0.7078~0.7084)和负的εNd(t)值(-3.2~-2.3),为典型的钾玄质系列岩石,类似于与俯冲环境相关的高K/Ti-低Ti钾质岩石。该岩墙群形成于“后碰撞弧”的板内拉张环境,源自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富钾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交代地幔,并经历了明显的以单斜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作用。此外,琼南基性岩墙群和粤北及福建沿海地区晚白垩世基性岩脉的对比表明,晚白垩世中国东南部岩石圈地幔组成存在区域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与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的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基性岩墙群 年代学 元素地球化学 锶同位素 钕同位素 海南岛
下载PDF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东段晚白垩世埃达克岩:新特提斯洋脊俯冲的产物? 被引量:69
5
作者 管琪 朱弟成 +5 位作者 赵志丹 张亮亮 刘敏 李小伟 于枫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65-2179,共15页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进一步约束冈底斯带晚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了南冈底斯东段朗县至米林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进一步约束冈底斯带晚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了南冈底斯东段朗县至米林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侵位于84~78Ma,以高Al2O3(15.69%~17.65%),低MgO(0.47%~1.24%),极低相容元素(Cr=1.34×10-6~3.27×10-6、Ni=0.69×10-6~3.32×10-6)含量和高Sr(542×10-6~774×10-6)以及高Sr/Y比值(48~397)为特征,显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中钾钙碱性偏铝质岩石(A/CNK=0.95~1.0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部分样品具显著的正铕异常(δEu=1.16~2.26)和中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0.2~+15.1)。这些晚白垩世埃达克岩可能是先期底侵的镁铁质下地壳在含水角闪岩相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通过与冈底斯带110Ma和50Ma左右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的对比,本文赞成洋脊俯冲模式是用来解释南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成因的一种最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埃达克岩 白垩 新特提斯洋脊俯冲 南冈底斯 西藏
下载PDF
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及其地质响应 被引量:61
6
作者 贾承造 陈汉林 +2 位作者 杨树锋 卢华复 周宇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15,共6页
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技术 ,并结合地质学研究方法 ,对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进行了研究。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约发生在 89Ma前 ,平均隆升速率为 3 7 8~ 45 3m/Ma ,是一个较缓慢的隆升过程。这一隆升过程不仅造成了库车坳陷全区缺失... 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技术 ,并结合地质学研究方法 ,对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进行了研究。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约发生在 89Ma前 ,平均隆升速率为 3 7 8~ 45 3m/Ma ,是一个较缓慢的隆升过程。这一隆升过程不仅造成了库车坳陷全区缺失晚白垩世地层 ,而且也导致了库车坳陷构造变形雏形的发育。晚白垩世的隆升事件局限在库车坳陷内部 ,没有影响到天山造山带。隆升事件的北部界限位于库车坳陷的前陆逆冲断层带中 ,界线南北的隆升差异明显 ,南部的隆升发生在晚白垩世时期 ,而北部的隆升事件发生在中新世时期。这一隆升过程在特提斯北缘的盆地群中都有表现 ,而隆升的形成是青藏高原地区Kohistan_Dras岛弧与拉萨地体在晚白垩世时期的碰撞事件远距离效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白垩 裂变径迹分析 隆升过程 地质响应
下载PDF
滇西北红山晚白垩世花岗斑岩型Cu-Mo成矿系统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 被引量:62
7
作者 徐兴旺 蔡新平 +3 位作者 屈文俊 宋保昌 秦克章 张宝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22-1433,共12页
红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滇西北中甸红山一带,其一直被认为是印支期夕卡岩型矿床。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红山矿区存在两个成矿系统:①与印支期石英二长斑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系统,其典型矿床是与石榴子石夕卡岩伴生的含铜磁铁矿体... 红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滇西北中甸红山一带,其一直被认为是印支期夕卡岩型矿床。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红山矿区存在两个成矿系统:①与印支期石英二长斑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系统,其典型矿床是与石榴子石夕卡岩伴生的含铜磁铁矿体与磁黄铁矿体;②与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型Cu—Mo~Pb—Zn成矿系统,其包括地表喷溢沉积成因的含铁钙硅质岩、可能为流体通道相的Cu—Mo多金属石英网脉与大脉、充填于岩溶洞穴中的层状Pb—Zn矿体、花岗斑岩内部的浸染状Cu—Mo矿化、及岩体外接触带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含矿石英脉6个辉钼矿样品Re—Os模式年龄介于75.46~78.46Ma之间,等时线年龄为77Ma,红山矿区花岗斑岩型Cu~Mo矿床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红山矿区晚白垩世花岗斑岩及其伴生斑岩型Cu—Mo矿床和大规模流体活动是滇西地区晚白垩世区域构造一流体一成矿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有关,据此可推断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作用及其伴生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在77Ma就已开始。红山矿区晚白垩世斑岩型Cu—Mo矿床成矿系统的厘定对于斑岩型矿床成矿流体结构模型和区域成矿与构造学的研究具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斑岩型 Cu—Mo矿床 成矿系统 白垩 红山 滇西北
下载PDF
晚白垩世中国东南沿岸山系与中南地区的沙漠和盐湖化 被引量:54
8
作者 陈丕基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3-213,共11页
晚白垩世在中国东南沿古太平洋西岸地区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沿岸山系,其山峰高度在3500—4000m之间,东西宽度近500km,挡住了东来的暖湿气流,使中南地区云梦泽内陆水域的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变成了一个热带—亚热带干旱、炎... 晚白垩世在中国东南沿古太平洋西岸地区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沿岸山系,其山峰高度在3500—4000m之间,东西宽度近500km,挡住了东来的暖湿气流,使中南地区云梦泽内陆水域的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变成了一个热带—亚热带干旱、炎热的半沙漠和盐湖地区,这一古地理和古气候格局一直持续到早第三纪末才开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东南沿岸 山系 沙漠 盐湖化
原文传递
伸展构造盆地的平衡剖面及其构造意义——以松辽盆地南部为例 被引量:33
9
作者 颜丹平 田崇鲁 +2 位作者 孟令波 张建增 周美夫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5-280,共6页
挤压构造的平衡地质剖面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造山带构造分析 ,但伸展构造区的平衡地质剖面分析实例仍然很少 .运用盆地分析的技术与方法 ,分层序或阶段将地质构造依次恢复、地层逐层回剥 ,并通过在松辽盆地南部吉林两井油田扶余油层 4条... 挤压构造的平衡地质剖面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造山带构造分析 ,但伸展构造区的平衡地质剖面分析实例仍然很少 .运用盆地分析的技术与方法 ,分层序或阶段将地质构造依次恢复、地层逐层回剥 ,并通过在松辽盆地南部吉林两井油田扶余油层 4条剖面的实践 ,复原出不同时代盆地构造与地层发育的连续剖面 ,揭示出松辽盆地南部主要构造样式是以浅表构造层次的负花状构造及深层剥离断层发育为特征 ;断层生长指数、盆地的伸展史和伸展量等参数显示 ,晚白垩世是构造转型的重要阶段 ,此前主要为走滑构造样式形成阶段 ,此后则主要为伸展滑脱构造发育阶段 .在此基础上 ,提出松辽盆地具有伸展 -走滑双重力学构造性质 ,可能是一个弧后构造盆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盆地 挤压构造 平衡地质剖面 地质构造 白垩 走滑构造样式 伸展滑脱构造
下载PDF
云南马关老君山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6
10
作者 张斌辉 丁俊 +2 位作者 任光明 张林奎 石洪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7-601,共15页
马关老君山花岗岩体位于滇东南-桂西锡钨多金属成矿带上。为了限定马关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事件的准确时间,本文对老君山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对第一期花岗岩的定年结果为96±2Ma,表明老君山花岗岩应... 马关老君山花岗岩体位于滇东南-桂西锡钨多金属成矿带上。为了限定马关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事件的准确时间,本文对老君山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对第一期花岗岩的定年结果为96±2Ma,表明老君山花岗岩应为晚白垩世,与华南西部晚白垩世成岩-成矿事件耦合。老君山花岗岩具有中等SiO2(69.6%~73.6%),高碱(K2O+Na2O=6.56%~8.66%),高钾(K2O>Na2O),强过铝质(A/CNK>1.1)的特征。较低的Sr(<50×10-6),较高的Rb(>270×10-6),低Na2O、CaO,以及P2O5、Y与Rb的演化趋势表明其应为分异的S型花岗岩。低CaO/Na2O值(<0.3),高Rb/Sr、Rb/Ba值的特征表明其源岩为富粘土泥质岩石。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老君山花岗岩应与滇东南-桂西晚白垩世成岩-成矿事件形成于同一动力学背景下,即华南西部晚白垩世岩石圈伸展作用。通过对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和成矿地质背景的分析,围绕岩体(和隐伏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盖层内受伸展构造控制的断层系统是区域上的重点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强过铝质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云南马关
下载PDF
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的发现及形成时代 被引量:42
11
作者 孙晓猛 龙胜祥 +2 位作者 张梅生 刘晓燕 郝福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7-643,共7页
吉林省四平市石岭新发现的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其逆冲断裂、碎裂岩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佳-伊断裂带东、西两条主干边界断裂附近次级断裂密集分布、褶皱构造以较紧闭的直立褶曲为主,相反在断裂带中部断裂和褶皱稀少、地层... 吉林省四平市石岭新发现的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其逆冲断裂、碎裂岩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佳-伊断裂带东、西两条主干边界断裂附近次级断裂密集分布、褶皱构造以较紧闭的直立褶曲为主,相反在断裂带中部断裂和褶皱稀少、地层产状平缓,反映主干边界断裂是挤压应力集中地带。断裂大部分向南东110°~130°方向逆冲。根据逆冲断裂与中、新生代地层之间的切割、覆盖关系,认为佳-伊断裂在白垩纪以来至少发生两期强烈的逆冲作用:第一期逆冲作用即大型逆冲断裂带的形成时代是晚白垩世晚期;第二期发生在渐新世末期。结合野外调查和盆地资料,将佳-伊断裂的构造演化分为左旋走滑(K_1早期)、区域伸展(K_1晚期—K_2早期)、挤压逆冲(K_2晚期)、断陷(E)和挤压反转(E_3末期)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白垩 佳木斯-伊通断裂带 中国东北
下载PDF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生物演化与古湖泊缺氧事件 被引量:33
12
作者 黄清华 陈春瑞 +3 位作者 王平在 韩敏欣 李星军 伍大庆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7-425,共9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青山口组-嫩江组的地层特征,对其生物组合面貌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全球板块构造运动和海侵控制作用下,松辽盆地在此期间曾发生过三次全盆地的缺氧事件,沉积了三套巨厚层的暗色泥岩、... 本文简要介绍了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青山口组-嫩江组的地层特征,对其生物组合面貌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全球板块构造运动和海侵控制作用下,松辽盆地在此期间曾发生过三次全盆地的缺氧事件,沉积了三套巨厚层的暗色泥岩、油页岩、页岩,为松辽盆地后期油气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油源母岩。盆地缺氧事件的发生,导致了古湖泊生物的三次变革,形成了具有其独特特色的生物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叶肢介 缺氧事件 白垩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东北地区晚白垩世—第三纪孢粉组合序列 被引量:36
13
作者 刘牧灵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77-285,共9页
依据孢粉组合特征,东北地区晚白垩世—第三纪共有20个组合:晚白垩世5个组合,达宁期—古新世3个组合,始新世4个组合,渐新世3个组合,新第三纪分南、北两个部分计5个组合。
关键词 孢粉 组合 序列 白垩 第三纪
原文传递
拉萨地块中北部晚白垩世(约90Ma)拔拉扎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36
14
作者 余红霞 陈建林 +3 位作者 许继峰 王保弟 邬建斌 梁华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11-2022,共12页
拉萨地块中北部形成于90-88Ma的拔拉扎含矿斑岩具有明显的埃达克质岩特征:高SiO2(〉69%)、Al2O3(平均为15·89%)、Sr(平均为354×10-6),低Y(平均为12·97×10-6)、Yb(平均为0·95×10-6)含量,轻重... 拉萨地块中北部形成于90-88Ma的拔拉扎含矿斑岩具有明显的埃达克质岩特征:高SiO2(〉69%)、Al2O3(平均为15·89%)、Sr(平均为354×10-6),低Y(平均为12·97×10-6)、Yb(平均为0·95×10-6)含量,轻重稀土强烈分异((La/Yb)N平均为19·8);同时它们有着高Mg#(平均为65)、Cr(平均为107×10-6)、Ni(平均为13×10-6)含量。研究区这些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含矿斑岩并非源于俯冲洋壳、底侵或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也不是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而很可能是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另一方面,南向俯冲的Slainajap洋壳或班公湖-怒江洋壳的断离也可能诱发板片窗上部的壳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研究区的含矿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拨拉扎 含矿斑岩 地球化学 拉萨地块
下载PDF
大别山天堂寨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剥露历史的(U-Th)/He和裂变径迹分析证据 被引量:30
15
作者 周祖翼 许长海 +2 位作者 P.W.Reiners 杨凤丽 R.A.Donelick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8-602,共5页
对采自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地区高差约1.4 km的垂直剖面内不同高程上的6个样品进行了锆石/磷灰石的(U-Th)/He和裂变径迹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天堂寨地区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期间仍处在冷却剥露过程之中. 垂直剖面上各样品的各个测年体系的年... 对采自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地区高差约1.4 km的垂直剖面内不同高程上的6个样品进行了锆石/磷灰石的(U-Th)/He和裂变径迹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天堂寨地区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期间仍处在冷却剥露过程之中. 垂直剖面上各样品的各个测年体系的年龄-高程关系表明, 在距今110 Ma时存在一个快速的冷却剥露时期; 从距今90 Ma开始, 各样品的年龄随着高程的降低而减少, 可以进一步识别出两个具有不同平均视剥露剥蚀速率的时期. 43.4~22.5 Ma间的平均视剥露剥蚀速率为0.062 km/Ma, 76.4~47.4 Ma间的平均视剥露剥蚀速率为0.039 k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天堂寨 白垩 剥露历史 (铀-钍)/氦 裂变径迹分析 碰撞造山作用 年代学
原文传递
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风成沙丘的发现及其古风向 被引量:31
16
作者 江新胜 潘忠习 +3 位作者 徐金沙 李晓勇 谢国刚 肖志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33-838,共6页
长期以来,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圭峰群塘边组(K2t)均定为水成沉积,本文的研究结果则认为属风成沉积。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的主体岩性为紫红色中—细粒净砂岩,基本不含泥质和云母等悬移质,大型高角度平... 长期以来,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圭峰群塘边组(K2t)均定为水成沉积,本文的研究结果则认为属风成沉积。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的主体岩性为紫红色中—细粒净砂岩,基本不含泥质和云母等悬移质,大型高角度平板状交错层理发育,层系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石英沙磨圆度好,在电子显微镜下普遍可见风成沙特有的碟形撞击坑、新月形撞击坑和毛玻璃化表面特征,属于风成沙丘沉积。古流向恢复表明,信江盆地以西风为主,东北风为次,同时见有少量东南风与西北风。根据当时的古地理格局及地表风带模式判断,研究区位于当时的北半球西风带和东北信风带之中,同时可能存在东南向和西北向的古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风成沙丘 塘边组 信江盆地 赣东北
下载PDF
藏南晚白垩世宗卓组巨型混杂堆积的特征及其地裂——地震成因论证 被引量:29
17
作者 周志广 梁定益 +3 位作者 刘文灿 万晓樵 赵兴国 王克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4-320,i0003,共8页
藏南晚白垩世宗卓组为超常规模的地裂—地震成因的混杂堆积,主体为一套延伸距离远、厚度巨大的巨震浊积岩。分为基质和岩块两个组成部分,基质为泥、砂质浊积复理石,岩块的岩性有不同时代的砂岩、泥晶灰岩、结晶灰岩、火山岩和硅质岩等,... 藏南晚白垩世宗卓组为超常规模的地裂—地震成因的混杂堆积,主体为一套延伸距离远、厚度巨大的巨震浊积岩。分为基质和岩块两个组成部分,基质为泥、砂质浊积复理石,岩块的岩性有不同时代的砂岩、泥晶灰岩、结晶灰岩、火山岩和硅质岩等,物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北缘和洋壳本身。宗卓组中广泛发育有同沉积角砾岩、同沉积塑性变形、微断层、液化脉和砂岩脉等震积标志。依据岩块大小和碎屑沉积物粒径,这套巨震浊积岩可划分为8个“巨浊积旋回”,表现为8个地震周期。宗卓组震积岩形成于会聚板块边缘,是被动伸展构造环境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白垩 混杂堆积 地裂-地震 震积岩 构造背景
下载PDF
狼山发现蛇绿混杂岩--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碰撞边界的关键证据 被引量:32
18
作者 吕洪波 冯雪东 +4 位作者 王俊 朱晓青 董晓朋 张海春 章雨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7-805,共29页
通过对内蒙古西部狼山地区进行野外调查,笔者等在狼山南缘的一系列构造逆冲片露头中发现了蛇绿混杂岩。根据野外观测、岩石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锆石U-Pb定年等综合研究,确定了蛇绿混杂岩的基质为绿泥石片岩,而混杂岩块包括:紫... 通过对内蒙古西部狼山地区进行野外调查,笔者等在狼山南缘的一系列构造逆冲片露头中发现了蛇绿混杂岩。根据野外观测、岩石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锆石U-Pb定年等综合研究,确定了蛇绿混杂岩的基质为绿泥石片岩,而混杂岩块包括:紫红色硅质岩、石英角斑岩、玄武岩、蚀变辉绿岩和变质辉长岩等。其中,绿泥石片岩、玄武岩、蚀变辉绿岩中年轻的岩浆锆石年龄将岩浆喷发时代锁定在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早期,而且该三种岩石都具有高铝(Al_2O_3>17%)玄武岩的特征,指示了本区白垩纪与俯冲带相关的构造环境。依据狼山白垩纪蛇绿混杂岩的发现笔者等尝试重新厘定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之间的碰撞时间和边界:作为华北克拉通西北重要组成部分的鄂尔多斯地块在晚白垩世向北俯冲并最终与中亚造山带碰撞拼合,从而造成了阴山造山带西段狼山的隆起。根据构造地貌相似性原理,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界可能要从白云鄂博至西拉木伦河一带向南移到阴山—燕山一带,而最后的碰撞时间则由晚古生代推迟到晚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与西伯利亚克拉通之间的中亚造山带的宽度也进一步向南加宽为整个蒙古南部与内蒙古高原区,构成新的中亚造山带。这一认识为华北克拉通和中亚造山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以及重要成矿带成因机制探讨提供了新的大地构造模型,也为促进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破坏理论的改进提供新的信息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狼山 蛇绿混杂岩 华北克拉通 中亚造山带 碰撞边界 白垩
下载PDF
东尼日尔盆地海侵的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0
19
作者 刘邦 潘校华 +4 位作者 万仑坤 毛凤军 刘计国 吕明胜 王玉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5-1006,共12页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东尼日尔盆地晚白垩世发生海侵。Saha-1井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微体古生物鉴定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海相沟鞭藻、介形类、钙质超微、有孔虫等化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具有高丰度的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且指示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物甲藻甾烷丰富。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晚白垩世地层沉积于海相环境。晚白垩世为全球海平面高位期,东尼日尔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在早白垩世,东尼日尔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在晚白垩世热沉降和海侵的背景下,东尼日尔各坳陷成为一个统一的海相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 微古生物 β-胡萝卜烷 甲藻甾烷 白垩 东尼日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构造演化动力学 被引量:27
20
作者 何登发 况军 +3 位作者 吴晓智 周路 唐勇 李伯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5年第1期22-33,共12页
隆起构造是沉积盆地内的大型正向构造单元,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由于沉积盆地的多旋回叠加演化,隆起的形成发育表现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隆起在沉积期、(油气)成藏期、调整期与定型期具有不同的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形成、聚集与分布... 隆起构造是沉积盆地内的大型正向构造单元,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由于沉积盆地的多旋回叠加演化,隆起的形成发育表现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隆起在沉积期、(油气)成藏期、调整期与定型期具有不同的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形成、聚集与分布的地质环境,因此,隆起构造演化动力学是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的核心。从古构造分析的角度,解析了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的构造演化史。莫索湾凸起是在石炭纪“基底”隆起的背景上,经二叠纪构造运动发育起来的大型隆起构造;在经过三叠纪—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沉积期的稳定沉降与埋藏之后,在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遭受强烈改造;其后,在早白垩世再次稳定沉降,晚白垩世—古近纪发生“振荡”运动,在新近纪随着南侧昌吉坳陷的急剧挠曲沉降而发生向南倾斜。莫索湾凸起经历了雏形期、发育期、埋藏期、改造期、调整期与定型期等6个地球动力学阶段的演化,现今成为深埋藏的大型背斜,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动力学 准噶尔盆地 凸起 隆起构造 沉积盆地 构造分析 中侏罗 动力学过程 含油气盆地 构造演化史 地球动力学 构造单元 油气聚集 形成发育 地质结构 油气形成 地质环境 构造运动 西山窑组 侏罗 白垩 白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