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8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分布规律 被引量:187
1
作者 王一刚 文应初 +2 位作者 张帆 杨雨 张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0-15,共6页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是发育在下二叠统侵蚀面上的一套海侵沉积。其碳酸盐岩沉积主体在川东及鄂西地区,沉积环境属碳酸盐缓坡。该沉积体系包括碳酸盐浅缓坡(海陆交互带)、碳酸盐深缓坡(细分为外带和内带)、海槽(盆地)和环海槽陆棚边...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是发育在下二叠统侵蚀面上的一套海侵沉积。其碳酸盐岩沉积主体在川东及鄂西地区,沉积环境属碳酸盐缓坡。该沉积体系包括碳酸盐浅缓坡(海陆交互带)、碳酸盐深缓坡(细分为外带和内带)、海槽(盆地)和环海槽陆棚边缘带。这些沉积相带自四川盆地西南向东北大致呈同心弧状顺次展布,并随海侵的发展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至长兴期,受南秦岭裂陷洋强烈拉张的影响在川东北部形成开江—梁平碳酸盐海槽,并在陆棚边缘带和深缓坡带分别发育了陆棚边缘礁和点礁,由此开始了由碳酸盐缓坡向碳酸盐台地转化的过程。陆棚边缘礁带是生物礁发育的有利相带。陆棚边缘礁的个体明显大于缓坡内的点礁,分布密度大,是形成大中型生物礁气藏的有利相带。到长兴期末,这些陆棚边缘礁仍未能相互连接构成连续的障壁,致使四川盆地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未能最终由碳酸盐缓坡转变为碳酸盐台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 碳酸盐 沉积 生物礁 气藏勘探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149
2
作者 王兴志 张帆 +5 位作者 马青 杨满平 王一刚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9-254,共6页
据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和储层分布规律 ,认为区内长兴组生物礁和飞仙关组鲕粒滩特征和分布与海平面升降有关。长兴期生物礁发育于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的缓坡坡折地带和缓坡内的局部 ,当生物礁的生长速度低于... 据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和储层分布规律 ,认为区内长兴组生物礁和飞仙关组鲕粒滩特征和分布与海平面升降有关。长兴期生物礁发育于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的缓坡坡折地带和缓坡内的局部 ,当生物礁的生长速度低于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时 ,形成海侵追补型生物礁 ,当生物礁生长速度大于海平面上升速度时 ,则构成海侵并进型生物礁 ;飞仙关鲕粒滩形成于海平面下降阶段的台地边缘和台内局部地区 ,单一台地边缘鲕粒滩分布广、厚度大 ,而台内鲕粒滩数量虽多 ,但单一厚度小 ,分布范围窄。总体来看 ,长兴生物礁发育层位逐渐向海侵方向升高 ,而飞仙关鲕粒滩随海退的进行 ,向台地增生方向迁移。区内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一次较大规模海平面升降过程中的产物 ,海侵始于吴家坪初期 ,长兴期海平面快速上升 ,至飞仙关初期达到最高海平面 ,海平面开始下降 ,直至飞仙关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 早三叠 海平面变化 长兴组 飞仙关组 生物礁 鲕粒滩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89
3
作者 郭旭升 胡东风 +2 位作者 刘若冰 魏祥峰 魏富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8,共8页
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是四川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前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烃源岩评价,而针对页岩气成藏方面的研究则较少。为此,通过对龙潭组取心井——东页深1井分析测试结果的解剖,结合邻区的钻探成果,对龙潭组富有机质... 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是四川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前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烃源岩评价,而针对页岩气成藏方面的研究则较少。为此,通过对龙潭组取心井——东页深1井分析测试结果的解剖,结合邻区的钻探成果,对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分布特征、地化特征、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顶底板条件等进行了研究,并与具有相似沉积背景且已获得良好页岩气显示的页岩层系展开了对比分析,明确了龙潭组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南地区龙潭组海陆过度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厚度大于40 m、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孔隙度较高、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含气性较好,具备页岩气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2)较之于国内外其他已获得良好页岩气显示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川东南地区龙潭组孔隙度、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含气量等关键参数更优;(3)有机质类型是影响龙潭组泥页岩中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页岩气勘探选层应避开煤层富集段。结论认为:在综合考虑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程度及夹层厚度、埋深、保存等条件下,綦江—赤水一带是四川盆地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 龙潭期 海陆过渡相 泥页岩 有机碳含量 热演化成熟度 含气量 页岩气勘探潜力
下载PDF
内蒙古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86
4
作者 和政军 刘淑文 +1 位作者 任纪舜 王瑜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7年第4期403-409,427,共8页
在林西地区新发现的叶肢介和介形虫等化石,证实了大兴安岭南部存在早三叠世地层。这套地层为具有红层性质的河—湖环境产物,与下伏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有较大的差异。林西组中—下部以海相沉积为主,并发育浊流沉积,反映直到晚二叠世... 在林西地区新发现的叶肢介和介形虫等化石,证实了大兴安岭南部存在早三叠世地层。这套地层为具有红层性质的河—湖环境产物,与下伏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有较大的差异。林西组中—下部以海相沉积为主,并发育浊流沉积,反映直到晚二叠世中期大兴安岭南部仍有残余海盆存在,应是造成晚二叠世南北植物化石仍保持区系特征的主因。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揭示,大兴安岭南部的晚古生代板块构造活动一直到印支构造旋回才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二叠 早三叠 沉积演化 构造背景
下载PDF
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格局及其构造控制 被引量:88
5
作者 熊孟辉 秦勇 易同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8-782,共5页
贵州省主要含煤地层是上二叠统龙潭组和长兴组,先前研究基本查明了其沉积环境和区域构造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进一步就区域构速对含煤地层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晚二叠世期间发育的同沉积断裂对含... 贵州省主要含煤地层是上二叠统龙潭组和长兴组,先前研究基本查明了其沉积环境和区域构造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进一步就区域构速对含煤地层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晚二叠世期间发育的同沉积断裂对含煤地层沉积格局起着区域性控制作用,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沉积与聚煤格局.总体来看,以横贯中部的遵义-惠水NNE向断裂带为界,东部地区海相沉积较为发育且煤层发育极差,西部地区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且煤层发育较好;以盘县-六盘水NNE向断裂带为界,西部主要表现陆源区,而东部为沉积区.在此构造背景上,六盘水-瓮安断裂带将贵州中、西部进一步划分为黔北隆起和黔南坳陷2个一级构造单元,2个单元的沉积作用和聚煤特征差异显著.不同断裂带在不同沉积阶段沉降活动的差异性,是导致龙潭早期、龙潭晚期、长兴期沉积格局和聚煤特征有所不同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二叠 含煤地层 沉积格局 构造控制
下载PDF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内发现大隆组 被引量:77
6
作者 王一刚 文应初 +2 位作者 洪海涛 夏茂龙 宋蜀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2-36,共5页
四川盆地广元一旺苍海槽、城口一鄂西海槽和开江-梁平海槽具有相同的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沉积相序组合,它们在长兴晚期-飞仙关早期都是深水沉积区。其中前者上二叠统顶部是由含放射虫、骨针、有孔虫和腕足等二叠纪生物化石的... 四川盆地广元一旺苍海槽、城口一鄂西海槽和开江-梁平海槽具有相同的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沉积相序组合,它们在长兴晚期-飞仙关早期都是深水沉积区。其中前者上二叠统顶部是由含放射虫、骨针、有孔虫和腕足等二叠纪生物化石的硅质岩、硅质灰岩和硅质泥岩等组成的大隆组。而在此之前深埋于地腹中的后者一直没有识别出大隆组。最近通过钻井地层测井对比分析和钻井岩屑薄片研究发现开江-梁平海槽区飞仙关组底部高自然伽马、低电阻层段是由含放射虫、腕足、有孔虫等晚二叠纪生物化石的硅质岩、硅质灰岩、硅质泥岩组成的,应划分为上二叠统大隆组。开江-梁平海槽区大隆组厚12.5~33.5m.平均有机碳含量达3.88形.是优质的烃源岩。与海槽相邻的台地边缘相带是大中型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 早三叠 开江-梁平海槽 沉积相 勘探区
下载PDF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及聚煤特征 被引量:81
7
作者 邵龙义 高彩霞 +3 位作者 张超 汪浩 郭立君 高彩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6-866,共11页
西南地区上二叠统赋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宣威组中、下段或吴家坪组)和长兴组(宣威组上段或汪家寨组)。本文对该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及聚煤作用进行研究,以区域不整合... 西南地区上二叠统赋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宣威组中、下段或吴家坪组)和长兴组(宣威组上段或汪家寨组)。本文对该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及聚煤作用进行研究,以区域不整合面、沉积相转换面以及下切谷砂体底部冲刷面等为层序界面,结合石灰岩标志层向古陆方向延伸距离而显示的旋回性特征,将区内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相应的低位、海侵及高位体系域。层序1形成于晚二叠世吴家坪阶早期,主要分布在川南隆起的南北两侧,包括川东北及滇东、黔西地区;层序2形成于吴家坪阶中期,层序3形成于吴家坪阶晚期及长兴阶,层序2和层序3在西南全区均发育。三个层序的发育特征反映出海侵自东向西脉动推进、东深西浅的古地理格局,当时物源区主要为西侧的康滇古陆,沉积相单元有从西到东依次为陆相冲积平原—过渡相潮坪及三角洲—海相碳酸盐台地的沉积相展布规律。成煤环境主要为河流岸后沼泽、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沼泽、海湾(泻湖)—潮坪沼泽等,以三角洲体系成煤作用最强。总体上随着海水自东向西不断侵进,有利的成煤环境亦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不断向西迁移,聚煤中心亦有逐渐向西迁移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二叠 聚煤作用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形成机理 被引量:75
8
作者 王一刚 张静 +2 位作者 杨雨 刘划一 余晓锋 《海相油气地质》 2000年第2期145-152,共8页
长兴组生物礁气藏有边缘礁气藏和点礁气藏两类,前者较密集地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狭窄的陆棚边缘斜坡相区,后者分散分布在广大的碳酸盐缓坡相区。礁气藏的储集层由海绵—水螅礁复合体中孔隙性晶粒白云岩组成,它们是礁滩相的颗粒灰岩经自云... 长兴组生物礁气藏有边缘礁气藏和点礁气藏两类,前者较密集地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狭窄的陆棚边缘斜坡相区,后者分散分布在广大的碳酸盐缓坡相区。礁气藏的储集层由海绵—水螅礁复合体中孔隙性晶粒白云岩组成,它们是礁滩相的颗粒灰岩经自云石化和晚期溶解作用改造后形成的。长兴组生物礁圈闭是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的岩性圈闭。圈闭曾有过古油藏阶段,气藏储集层孔隙中普遍存在礁沥青。礁油气藏的烃源岩是研究区东南部下伏的上二叠统海陆过渡相的煤系地层及北部海槽相、东部深缓坡相的暗色深水泥晶灰岩。生物礁气藏天然气组分特征与下伏或附近烃源岩类型一致,说明烃类运聚过程是以短距离垂向为主的。在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雷口坡组(!)的石油体系中,烃源岩在198 Ma 进入液态窗,156 Ma 进入气态窗,103 Ma 是气态烃大量生成、运聚的关键时刻。储集层孔隙发育过程划分为原生孔、晶间孔和埋藏溶解孔三个阶段。储集岩中的各种原生孔隙、早期模孔及白云石晶间孔在液态烃成熟、运移之前的近地表及浅埋藏期消失。埋藏溶解作用中—深埋藏期主要发生在晶粒白云岩中,它分为两期。形成于液态烃和气态烃运聚过程的前期和后期埋藏溶解孔是古油藏和气藏的主要储集空间。与之相对应,生物礁圈闭可划分为形成古油藏的前期和后期埋藏溶解孔岩性圈闭,古油藏形成干燕山运动早期,但在深埋过程中被热解破坏,礁气藏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后来的喜马拉雅运动虽然改变了气藏的构造位置,但在没有断层切割圈闭的情况下这些气藏不会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生物礁气藏 油气藏形成 二叠
下载PDF
扬子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67
9
作者 殷鸿福 童金南 +2 位作者 丁梅华 张克信 赖旭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27-632,共6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立扬子地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步骤,即将由生境型得出的水深曲线按阶转换为海平面变化曲线,然后将扬子区曲线与世界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晚二叠世至Griesbachian期,由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缺上二... 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立扬子地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步骤,即将由生境型得出的水深曲线按阶转换为海平面变化曲线,然后将扬子区曲线与世界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晚二叠世至Griesbachian期,由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缺上二叠统海相地层序列,扬子区曲线的这一部分可作为修改世界曲线的重要参考.扬子区早—中三叠世短期变化曲线与世界曲线一致,而长期曲线则不相符.扬子区的长期曲线对受印支运动影响的东亚区有代表性.扬子区的三级旋回与Haq等的世界曲线仅部分相符,但相符的部分其具体界线也不一致.这说明海平面变化在全球并不严格等时,一、二级旋回可能是世界性的,三级旋回则不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 三叠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62
10
作者 邵龙义 窦建伟 张鹏飞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75-581,共7页
对西南地区的19个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岩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探讨了其“年代效应”的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在兴文、贵阳、金沙、南桐、重庆一线以西的地区,Z值<120,δ13C值明显低于此... 对西南地区的19个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岩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探讨了其“年代效应”的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在兴文、贵阳、金沙、南桐、重庆一线以西的地区,Z值<120,δ13C值明显低于此线以东的地区,但与Schopf给出的淡水石灰岩的δ13C范围相比偏高,说明为海陆过渡相沉积;而此线以东的地区Z值>120,δ18O、δ13C均说明为海相沉积,与以前的沉积环境研究结论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碳酸盐岩形成时的介质古温度为14.8-50.9℃,且大多在23-31℃,说明当时该区为温暖-炎热的气候,与古地磁资料显示的当时该区处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的结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 稳定同位素 古地理意义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沉积演化及聚煤 被引量:63
11
作者 邵龙义 刘红梅 +1 位作者 田宝霖 张鹏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5-60,共6页
位于上扬子板块的贵州、滇东、川南地区发育着丰富的晚二叠世煤炭资源,本文对该区晚二叠世地层、沉积环境和古地理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该区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在沉积环境方面,提出本区三大相区、五种沉积体系和多种沉积相类型。分... 位于上扬子板块的贵州、滇东、川南地区发育着丰富的晚二叠世煤炭资源,本文对该区晚二叠世地层、沉积环境和古地理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该区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在沉积环境方面,提出本区三大相区、五种沉积体系和多种沉积相类型。分龙潭早期、龙潭晚期和长兴期。论述了研究区晚二叠世古地理演化。并对聚煤作用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煤层发育层位受幕式聚煤作用控制,煤层厚度则与下伏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有关,聚煤有利部位为位于海陆交互相区的黔西地区,有利聚煤的沉积体系为三角洲-潮坪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煤作用 古地理 二叠 沉积演化
下载PDF
藏北双湖地区才多茶卡一带构造混杂岩中发现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 被引量:64
12
作者 朱同兴 张启跃 +3 位作者 董瀚 王玉净 于远山 冯心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13-1418,共6页
报道了在西藏北部双湖才多茶卡地区新发现的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实测剖面的第9层硅质岩以产Neoalbaillella动物群为特征,其中N.ormithoformis,N.optima是晚二叠世长兴阶的2个带化石;第14层硅质岩以产Entactinids动物群为特... 报道了在西藏北部双湖才多茶卡地区新发现的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实测剖面的第9层硅质岩以产Neoalbaillella动物群为特征,其中N.ormithoformis,N.optima是晚二叠世长兴阶的2个带化石;第14层硅质岩以产Entactinids动物群为特征,其中Stigmosphaerostylusoumonhaoensis,Triloneheechinata,Archocyrtiumriedeli等主要见于晚泥盆世法门阶。上述2个动物群在西藏尚属首次发现。才多茶卡地区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双湖构造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构造环境、“构造带是否东延”等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硅质岩 泥盆 二叠 双湖地区 西藏北部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板块西部瓦吉里塔格地区二叠纪超镁铁岩的岩石成因与岩浆源区 被引量:60
13
作者 姜常义 张蓬勃 +1 位作者 卢登荣 白开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33-1444,共12页
瓦吉里塔格地区位于塔里木板块西部,前人在此区发现了晚二叠世形成的6个爆破角砾岩筒和32条岩脉。爆破角砾岩筒属火山口相和火山管道相,脉岩属次火山相。爆破角砾岩筒由角砾和胶结物组成。角砾的主要类型是纯橄榄岩、橄榄岩、橄榄辉石... 瓦吉里塔格地区位于塔里木板块西部,前人在此区发现了晚二叠世形成的6个爆破角砾岩筒和32条岩脉。爆破角砾岩筒属火山口相和火山管道相,脉岩属次火山相。爆破角砾岩筒由角砾和胶结物组成。角砾的主要类型是纯橄榄岩、橄榄岩、橄榄辉石岩、辉石岩等;胶结物主要是麦美奇岩和苦橄岩。据岩石化学组成和液相线橄榄石的Fo分子确定的原生岩浆的MgO含量分别是18.78%和18.8%。它们的CaO/Al_2O_3平均值为3.9,Al_2O_3/TiO_2平均值为2.6。这些超镁铁岩都富集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和Nb、Ta,而重稀土元素贫化,并有Zr、Hf负异常,不同样品间∑REE和(La/Yb)_N的差异反映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堆晶作用的影响,依据实验岩石学研究成果,熔融深度应为450km~650km。副矿物组合异常复杂,其中,刚玉的结晶深度有可能大于575km,它们的ε_(Nd)(t)=+3.3~+5.4,ε_(Sr)(t)=-4.27~-10.78,^(206)Pb/^(204)Pb=18.47~22.78,^(207)Pb/^(204)Pb=15.52~15.90,^(208)Pb/^(204)Pb=38.45~39.62。Nd、Sr、Pb同位素组成与洋岛玄武岩和一些地幔柱组分相同或相近。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证明,这些超镁铁岩很有可能源自于核一幔边界之上的D^n层,源区本属于亏损型地幔,但在岩浆生成前不久被富含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流体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镁铁岩 岩石学 矿物学 地球化学 岩浆源区 二叠 塔里木板块西部
下载PDF
贵州毕节地区晚二叠世煤质特征及其成煤环境意义 被引量:64
14
作者 程伟 杨瑞东 +2 位作者 崔玉朝 付浩 张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63-1777,共15页
根据贵州毕节地区13个井田和勘探区各主采煤层煤样的工业分析、硫分及灰成分分析数据,评价了该地区晚二叠世煤的总体煤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煤中硫分和灰分与成煤环境的联系。研究表明,毕节地区煤炭资源具有特低全水分、中高硫... 根据贵州毕节地区13个井田和勘探区各主采煤层煤样的工业分析、硫分及灰成分分析数据,评价了该地区晚二叠世煤的总体煤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煤中硫分和灰分与成煤环境的联系。研究表明,毕节地区煤炭资源具有特低全水分、中高硫分、中灰分、特低挥发分等特征,总体属无烟煤(WY3)。根据煤中硫分分布、硫分组成、灰分分布与灰分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可以推测成煤环境。毕节晚二叠世各主采煤层硫分纵向变化规律可清晰"反演"研究区成煤期古海平面的两次大的海进与海退事件;硫分在研究区平面的分布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正是受到当时海水自南东向北西推进的影响;形态硫数据分析显示,煤中有机硫占全硫比重一般较小,明显不同于陆相煤层和浅水台地相煤层(后者以极高有机硫为特点)特征。此外,煤中灰分产率、煤灰成分指数以及灰成分三端元分析均揭示聚煤环境的还原性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与硫分分析的结论相一致。综合分析表明,毕节地区晚二叠世成煤环境以三角洲分流河道/间湾、潮控下三角洲平原、以及潮坪/泻湖等环境为主,海水影响作用较大的泻湖/潮坪环境下煤层中硫分较高,海水影响较弱的三角洲成煤环境下煤中硫分相对较低,并给出了三种沉积环境下一些煤质特质的变化范围。该研究结果与前人基于岩相古地理和元素地球化学方法所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节地区 二叠 煤质特征 成煤环境
下载PDF
广西合山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51
15
作者 邵龙义 陈家良 +1 位作者 李瑞军 张鹏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8-174,共7页
广西合山煤田晚二叠世合山组是在浅水碳酸盐台地背景下形成的典型的碳酸盐岩型含煤岩系 ,其沉积环境有滨外陆棚、生物礁、开阔台地、潮坪和泥炭沼泽等。在包括合山组和大隆组在内的整个晚二叠世地层中 ,可以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 ,并可根... 广西合山煤田晚二叠世合山组是在浅水碳酸盐台地背景下形成的典型的碳酸盐岩型含煤岩系 ,其沉积环境有滨外陆棚、生物礁、开阔台地、潮坪和泥炭沼泽等。在包括合山组和大隆组在内的整个晚二叠世地层中 ,可以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 ,并可根据这些层序界面将区内上二叠统划分为 4个层序。层序 从合山组底面到合山组下段顶部的四 下 煤层底板硅质岩层之底面 ;层序 包括从四 下 煤底板到四 上 煤底板的一套地层 ;层序 为从四 上 煤层底板到二煤层之下铝土质泥岩底板的序列 ;层序 包括从合山组二煤层之下铝土质泥岩底板到大隆组之顶。其中层序 、层序 和层序 厚度在合山煤田范围内变化较大 ,说明受盆地基底沉降作用控制强烈 ,层序 则表现为多次的煤层—石灰岩旋回性 ,并且在合山煤田甚至桂中地区稳定分布 ,说明可能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与滨海平原靠陆一侧的冲积体系的陆源碎屑岩含煤岩系不同 ,陆表海碳酸盐岩型煤系三级层序中的最大海泛带底部以该层序中向上变薄至最薄的一层煤的底面为代表 ,如研究区三 中 煤层底面即为层序 中的最大海泛带底部 ,其下为三级层序中的海侵体系域 ,其上为高位体系域。三级层序中有包含四 上 、三 下 、三 中 、三 上 等煤层为界的 4个四级层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层序地层 碳酸盐岩型煤系 合山煤田 二叠 沉积环境 聚煤作用
下载PDF
普光高含硫气田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50
16
作者 孔凡群 王寿平 曾大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05,共4页
普光气田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海相碳酸岩盐气田,具有高含硫化氢、中含二氧化碳、气藏埋藏深、上覆地层多、含气井段长、地层压力高、有边底水存在等特点,通过技术引进、集成和创新,形成了以礁滩相储层展布及含气性预测技术、高含硫... 普光气田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海相碳酸岩盐气田,具有高含硫化氢、中含二氧化碳、气藏埋藏深、上覆地层多、含气井段长、地层压力高、有边底水存在等特点,通过技术引进、集成和创新,形成了以礁滩相储层展布及含气性预测技术、高含硫气藏开发技术政策优化、复杂地层安全优快钻井技术以及高含硫气井安全高效采气工艺技术为核心的高含硫气田开发关键技术。上述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发井数由52口优化为40口;钻井成功率100%;钻遇气层厚度符合率平均达到86.5%;单井钻井周期同比缩短60 d以上;气层段固井质量优良率超过85%;开发井平均无阻流量达487×104m3/d,实现了普光气田的有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天然气 高含硫化氢 开发 钻井 采气 优化 早三叠 二叠
下载PDF
四川及邻区晚二叠世沉积作用及沉积盆地的发展 被引量:42
17
作者 强子同 文应初 +1 位作者 唐杰 沈照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9-90,共12页
东吴运动之后,因基底所受的挤压转化为拉张效应,从而产生张性应力,引起玄武岩的喷发,与此同时造成基底断裂活动,使上扬子盆地的四川及其邻区的沉积环境分裂为西部含煤盆地,东部碳酸盐缓坡,以及鄂西开阔海盆地。海侵是晚二叠世主要地质... 东吴运动之后,因基底所受的挤压转化为拉张效应,从而产生张性应力,引起玄武岩的喷发,与此同时造成基底断裂活动,使上扬子盆地的四川及其邻区的沉积环境分裂为西部含煤盆地,东部碳酸盐缓坡,以及鄂西开阔海盆地。海侵是晚二叠世主要地质事件。随着地壳的下沉,海侵西进,碳酸盐沉积超复在西部含煤盆地上,生物岩隆向西爬升,直到上二叠世晚期演化为碳酸盐台地。根据生物岩隆是沿碳酸盐缓坡爬升的海侵礁的认识,预测现今四川盆地北部存在着勘探长兴组油气资源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 沉积作用 沉积 盆地 台地
下载PDF
黔西地方流行病——氟中毒起因新解 被引量:42
18
作者 代世峰 任德贻 马施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5,共4页
国内外闻名的黔西地方流行病氟中毒常常归因于黔西晚二叠世煤中高含量的氟以及不科学的燃煤方式。通过对黔西 5 0个煤层刻槽样品的研究发现 ,黔西晚二叠世煤中氟的含量范围为 16 .6~ 5 0 0 μg/ g,算术均值为83.1μg/ g,接近于中国大... 国内外闻名的黔西地方流行病氟中毒常常归因于黔西晚二叠世煤中高含量的氟以及不科学的燃煤方式。通过对黔西 5 0个煤层刻槽样品的研究发现 ,黔西晚二叠世煤中氟的含量范围为 16 .6~ 5 0 0 μg/ g,算术均值为83.1μg/ g,接近于中国大部分煤中氟的含量 (82 μg/ g)和美国煤中氟的平均含量 (98μg/ g)。当地饮用水和新鲜的玉米中氟的含量亦很低 ,不足以导致氟中毒。然而 ,当地居民把粘土作为煤燃烧的添加剂和制作煤球的粘合剂 ,这种粘土中的氟含量很高 ,为 10 0 .8~ 2 4 5 5 .7μg/ g,均值为 10 2 7.6 μg/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中毒 流行病 黔西 二叠 燃煤方式 含量范围 算术均值 平均含量 高含量 国内外 500 饮用水 粘合剂 添加剂 煤燃烧 氟含量 粘土 玉米
下载PDF
峨眉地裂运动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41
19
作者 罗志立 《四川地质学报》 1989年第1期1-17,共17页
本文从板块构造运动观点,提出地裂运动可与造山运动并列,是发展地壳运动理论所必需,对寻找油气等矿产有重要的意义。作者从1979年起研究了西南地区的区域构造、地史发展和峨眉山玄武岩性质后,认为从泥盆纪到中三叠世发生过一次强烈的拉... 本文从板块构造运动观点,提出地裂运动可与造山运动并列,是发展地壳运动理论所必需,对寻找油气等矿产有重要的意义。作者从1979年起研究了西南地区的区域构造、地史发展和峨眉山玄武岩性质后,认为从泥盆纪到中三叠世发生过一次强烈的拉张运动,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喷发达到高潮,1981年命名峨眉地裂运动,这是上扬子地台发生过的一次重大地质事件。 峨眉地裂运动形成的基本构造格架,对内生和外生矿床均关系密切。六五期间用此现点成功地预测川东生物礁块的分布,现已见到经济实效、用此现点探索下二叠统阳新灰岩的储集类型,也取得一定的效果。此外,峨眉地裂运动对西南金属矿床形成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建立和研究峨眉地裂运动,具有重大的地质构造理论和经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运动 峨眉 拉张运动 储集类型 二叠 二叠 控制作用 重大地质事件 岩区 板块构造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白云岩储层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20
作者 郑荣才 史建南 +2 位作者 罗爱君 李爽 李瑰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21,133,共6页
埋藏白云岩化是白云岩储层成因的主导模式,流体来源、交代过程、溶蚀期次和成因特征等一系列与其密切相关的白云岩化成岩系统,已成为当今碳酸盐岩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和困扰勘探实践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以岩石学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 埋藏白云岩化是白云岩储层成因的主导模式,流体来源、交代过程、溶蚀期次和成因特征等一系列与其密切相关的白云岩化成岩系统,已成为当今碳酸盐岩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和困扰勘探实践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以岩石学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划分成岩阶段,对比各成岩阶段的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获得以下认识:埋藏白云岩化作用是控制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和上二叠统长兴组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的关键;飞仙关组和长兴组埋藏白云岩化过程具有相对应的多期次交代和多期次溶蚀特点;白云岩化流体来源于具有高含锶、高盐度热流体性质的飞仙关组海源地层水,飞仙关组和长兴组的埋藏白云岩为同源流体的白云岩化产物。进而得出结论:以不整合面和断裂为流体输导系统的飞仙关组和长兴组滩、礁相地层的埋藏白云岩化过程,在时空展布和演化过程中耦合关系密切,属于以同一流体和同一流体输导体系为主导因素的白云岩化成岩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北 二叠 早三叠 白云岩 储集层 成岩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