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晋语的分区(稿) 被引量:135
1
作者 侯精一 《方言》 1986年第4期253-261,共9页
晋语指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根据这条标准可以把晋语跟周围的官话分开。晋语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自治区等五省区的一百七十四个县市,使用晋语的总人数约四千五百多万人。根据古四声在今音的演变情况,晋语... 晋语指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根据这条标准可以把晋语跟周围的官话分开。晋语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自治区等五省区的一百七十四个县市,使用晋语的总人数约四千五百多万人。根据古四声在今音的演变情况,晋语可以分为并州、吕梁、上党、五台、大包、张呼、邯新、志延八片。本文也简单讨论山西省境内的非晋语—中原官话汾河片,广灵县的北方官话。全文分伍节:(壹)晋语的共同点,(贰)晋语的分区,(叁)晋语各片的特点,(肆)中原官话汾河片,(伍)广灵县的北方官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官话 山西省 晋语 北方官话 分阴阳 汾河 内蒙古 古入声字 河南省 县市
原文传递
晋语的分区(稿) 被引量:102
2
作者 沈明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3-356,共14页
根据近二十年来关于晋语的调查研究成果,参照2004年行政区划的变更情况,本文对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B7图“晋语”作了必要的补充和更新,并重新说明晋语各片的特点。
关键词 晋语 分区 各片的语音特点
原文传递
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 被引量:53
3
作者 李蓝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1-59,共19页
晋语分布在华北和西北的内陆地区,闽语分布在东南沿海。在方言特征上,这两种方言的差别也非常大。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都导源于先秦时期的反语。通过比较这种特殊而古老的语言现象后我们发现,晋、闽这两种看去截然不同的方言在方言... 晋语分布在华北和西北的内陆地区,闽语分布在东南沿海。在方言特征上,这两种方言的差别也非常大。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都导源于先秦时期的反语。通过比较这种特殊而古老的语言现象后我们发现,晋、闽这两种看去截然不同的方言在方言类型方面却颇有类同之处。最后,根据知组读同端组、分音词和切脚词、古全浊声母的演变类型和入声韵等四条分区条件,晋语还是仍应划成一个全国一级方言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分音词 方言分区 全浊声母 入声韵 方言类型 方言区 差别 先秦时期 演变
原文传递
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 被引量:42
4
作者 乔全生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本文从现状和历史两方面对晋语与官话的音韵特征进行了比较,先与薛凤生先生提出的测验官话的十条标准相比,晋语有八条不合;又择举八条进一步比较,也显示出晋语与官话语音演变的不一致性。通过十六个方面的音韵比较,发现千余年来有种种... 本文从现状和历史两方面对晋语与官话的音韵特征进行了比较,先与薛凤生先生提出的测验官话的十条标准相比,晋语有八条不合;又择举八条进一步比较,也显示出晋语与官话语音演变的不一致性。通过十六个方面的音韵比较,发现千余年来有种种现象表明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官话 音韵特征 语音演变 测验标准 方言 共通性 阳声 平声
原文传递
晋语“圪”字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白云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59,共3页
“圪”字的运用是晋语最突出的方言特征之一。它与别的语素结合可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等 ,且构词形式丰富多样。文章考察了“圪”从产生之初到近代的历时发展及在现代各方言的分布情况 ,认为“圪”可分为两类 :一类保... “圪”字的运用是晋语最突出的方言特征之一。它与别的语素结合可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等 ,且构词形式丰富多样。文章考察了“圪”从产生之初到近代的历时发展及在现代各方言的分布情况 ,认为“圪”可分为两类 :一类保留了一定的词汇、语法意义 ,为构词语素 ;一类彻底虚化 ,没有任何意义 ,为“不表义入声音节”。“圪”是晋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构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圪” 虚化 构词语素 不表义入声音节
原文传递
关于官话方言早期发展的一些想法 被引量:38
6
作者 JerryNorman 梅祖麟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5-300,共6页
本文的前半部分(1)用入声有没有分化这个条件把现代的官话方言区分为南北两系。(2)说明南北两系官话在两宋、金、元、明、清这一千年间的相互消长。(3)进而支持吕叔湘先生的两个说法:(i)“北宋的时候,中原的方言还是属于南方系;现在... 本文的前半部分(1)用入声有没有分化这个条件把现代的官话方言区分为南北两系。(2)说明南北两系官话在两宋、金、元、明、清这一千年间的相互消长。(3)进而支持吕叔湘先生的两个说法:(i)“北宋的时候,中原的方言还是属于南方系;现在的北方系官话的前身只是燕京一带的一个小区域的方言”,(ii)北系官话复数词尾用“每”,南系官话用“们”(“门”、“懑”)。后半部分说明(4)官话方言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中晚唐已经发生的(甲)日母、微母非鼻音化,(乙)全浊上变去,(丙)第三人称代词用“他”。(5)用这三个标准,可以说明(A)现在的杭州话是一种保守的南系官话,(B)晋语是官话的一种次方言,(C)官话方言在第八、九世纪已经形成。(6)吕先生说:“我们建议把近代汉语的开始定在晚唐五代即第九世纪。”依照(C)项结论,近代汉语的开始就是官话方言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话 方言 近代汉语 第三人称代词 晋语 入声 词尾 中晚唐 两宋 现代
原文传递
论现代汉语方言祈使语气词"着"的形成 被引量:37
7
作者 邢向东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1-323,共13页
本文从现代汉语方言出发,结合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成果,讨论方言中祈使语气词"着"的形成。"着"可分为"着1"和"着2","着1"大多伴随着持续意义,是唐宋以来"着"表祈使用法单... 本文从现代汉语方言出发,结合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成果,讨论方言中祈使语气词"着"的形成。"着"可分为"着1"和"着2","着1"大多伴随着持续意义,是唐宋以来"着"表祈使用法单一化的结果,它在方言中的保留与西北官话和晋语等方言的陈述句中"VO着"的语序有极大关系。"着2"表先行意义,是"着1"在"(等/先+VP了)+着"结构中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祈使 现代汉语方言 语气词 晋语 官话 语法化 近代汉语 唐宋 意义 单一化
原文传递
晋语舒声促化的类别 被引量:34
8
作者 贺巍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9-51,共3页
汉语方言由入声变为舒声是汉语历史演变的总趋势。语言是相互影响的,在有入声的方言中,除了入声向舒声转化之外,也有一些舒声字促化读成了入声。晋语中这种现象比较显著。舒声促化字有两个特点:一是这类字的字音演变没有一定的规律;二... 汉语方言由入声变为舒声是汉语历史演变的总趋势。语言是相互影响的,在有入声的方言中,除了入声向舒声转化之外,也有一些舒声字促化读成了入声。晋语中这种现象比较显著。舒声促化字有两个特点:一是这类字的字音演变没有一定的规律;二是这类字除少数字外,大都只在某些词语里出现。没有入声的方言,未发现有促化现象,只有在有入声的方言里,才可能有促化现象;晋语有入声,由此我们姑且可以说,这类舒声字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声促化 入声字 汉语方言 晋语 历史演变 晋方言 词语 相互影响 类后缀 总趋势
原文传递
论西北方言和晋语重轻式语音词的调位中和模式 被引量:32
9
作者 邢向东 《南开语言学刊》 2004年第1期8-18,共11页
本文比较、分析了西北方言和晋语中重轻式语音词的两种调位中和模式,认为西北型的特点是形成"高-低、低-高"搭配的连调模式,晋语型的特点是后字趋于一致。提出调位中和可能导致在一定范围内"字调"向"词调"... 本文比较、分析了西北方言和晋语中重轻式语音词的两种调位中和模式,认为西北型的特点是形成"高-低、低-高"搭配的连调模式,晋语型的特点是后字趋于一致。提出调位中和可能导致在一定范围内"字调"向"词调"过渡,并可能促使单字调合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方言 晋语 重轻式语音词 调位中和
原文传递
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二) 被引量:28
10
作者 乔全生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3-242,共10页
本文是《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方言》2003,147-160)的续篇,进一步论证千余年来有种种现象表明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
关键词 晋语 官话 语音 韵母 合口呼 汉语方言
原文传递
山西晋语指示代词三分系统的来源 被引量:25
11
作者 张维佳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9-467,共9页
本文从方言指示代词的历史来源及二分系统与三分系统之间的关系着眼,通过分析它们的地理和结构分布,认为:山西晋语指示代词主要由"这/那"二分系统构成,跟其境外晋语保持一致,在与中原官话地缘接触地带也存在"这/几"... 本文从方言指示代词的历史来源及二分系统与三分系统之间的关系着眼,通过分析它们的地理和结构分布,认为:山西晋语指示代词主要由"这/那"二分系统构成,跟其境外晋语保持一致,在与中原官话地缘接触地带也存在"这/几"二分系统,跟毗邻的中原官话关中片方言保持一致。由此推论,晋中的三分系统来自"这/那"系统和"这/兀"系统的叠加,是两种二分系统在地理上竞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晋语 指示代词 三分系统 词源 叠加
原文传递
神木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 被引量:20
12
作者 邢向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2-72,共11页
本文在描写神木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基础上,讨论了该方言轻声的声调条件、调式、性质和词汇、语法环境,简要分析了新老派之间轻声词的差异。认为神木话的轻声是重轻式语音词后字的调位中和现象,单字调和连调形式对轻声具有一定的控... 本文在描写神木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基础上,讨论了该方言轻声的声调条件、调式、性质和词汇、语法环境,简要分析了新老派之间轻声词的差异。认为神木话的轻声是重轻式语音词后字的调位中和现象,单字调和连调形式对轻声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复合词的结构对轻声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制约性,调的使用频率则不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晋语 连读变调 轻声
下载PDF
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 被引量:19
13
作者 蒋平 沈明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本文着重考察晋语诸方言的儿尾变调与儿化变调,分析这两种变调所遵循的不同音系规则。探讨引起变调的因素。考察结果显示:(一)儿尾变调是由词缀非重读而引发的“儿”语素失本调。失调后的儿缀音节延续前邻词根音节的调尾。(二)儿化变调... 本文着重考察晋语诸方言的儿尾变调与儿化变调,分析这两种变调所遵循的不同音系规则。探讨引起变调的因素。考察结果显示:(一)儿尾变调是由词缀非重读而引发的“儿”语素失本调。失调后的儿缀音节延续前邻词根音节的调尾。(二)儿化变调分重叠儿化和非重叠儿化。前者大都变读轻声或降调;后者舒声字大都保留词根音节的声调,入声字多数变同调型相同或相近的舒声调。(三)儿化是儿尾的语流变体。因此,由构词引发的变调同样受到与连读变调相同的音系规则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调 儿化 儿尾 晋语 音系规则 词根 声调 重读 入声字 流变
原文传递
山东博山方言的子变韵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4
14
作者 陈宁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6-322,共7页
本文探讨了山东博山方言的子变韵,认为与晋南豫北的子变韵是同源的。并讨论了与子变韵相关的变调、D变韵等问题。
关键词 子变韵 连读变调 D变韵 博山方言 晋语
原文传递
冀鲁豫三省毗连地区的方言分界 被引量:15
15
作者 贺巍 《方言》 1986年第1期46-49,共4页
河南省跟河北省相连的有林县、安阳、内黄、南乐等四县市。其中林县、安阳是晋语,内黄、南乐是中原官话。山东省跟河南省、河北省相连的有范县、阳谷、莘县、冠县、临清等五个县市。其中范县、阳谷是中原官话,莘县、冠县、临清是北方官... 河南省跟河北省相连的有林县、安阳、内黄、南乐等四县市。其中林县、安阳是晋语,内黄、南乐是中原官话。山东省跟河南省、河北省相连的有范县、阳谷、莘县、冠县、临清等五个县市。其中范县、阳谷是中原官话,莘县、冠县、临清是北方官话参看拙作《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本刊1985.3.163-170。阳谷据普查材料原画归北方官话,现改为中原官话,请参看本期董绍克文。这就是说,冀鲁豫三省的毗连地区有晋语、中原官话和北方官话等三种方言。这三种方言的分界在何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官话 北方官话 方言 三省 河南省 全浊声母 河北省 古人声 毗连 晋语
原文传递
论厦门话[~mb ~ηg ~nd]声母的声学特性及其他 被引量:20
16
作者 胡方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共11页
本文分析了厦门话[b g l]声母的声学特性,指出它们实际上是鼻冠音[mb ηg nd],而不是传统 认为的一般浊塞音和边音。在声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声母的历史成因,认为以厦门 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以及粤语、客家话、晋语等... 本文分析了厦门话[b g l]声母的声学特性,指出它们实际上是鼻冠音[mb ηg nd],而不是传统 认为的一般浊塞音和边音。在声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声母的历史成因,认为以厦门 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以及粤语、客家话、晋语等部分方言中存在的此类声母都是鼻音塞化的结果,并对 此音变的机理进行了语音学上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母 晋语 边音 语音学 音变 客家话 方言 传统 存在 历史成因
原文传递
晋语圪头词流变论 被引量:21
17
作者 邢向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78-85,共8页
一、概述“晋语”这一概念,指的是山西、陕西、内蒙、河南、河北等地保留[?]尾入声韵的方言。“圪头词”指以“圪”打头的词。“圪”音[ke?],共有圪、扢、纥、疙、矻、虼、忔、屹、肐、仡、旯、咯、胳、阁、砢等十数种写法。圪头词的普... 一、概述“晋语”这一概念,指的是山西、陕西、内蒙、河南、河北等地保留[?]尾入声韵的方言。“圪头词”指以“圪”打头的词。“圪”音[ke?],共有圪、扢、纥、疙、矻、虼、忔、屹、肐、仡、旯、咯、胳、阁、砢等十数种写法。圪头词的普遍存在,是晋语方言词汇、语法的主要特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方言词汇 析音 入声韵 山西祁县 表义 上古汉语 语法问题 西安话 语法作用
下载PDF
晋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方式:加“圪” 被引量:20
18
作者 刘育林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3-84,共2页
晋语口语中有大量带“圪”字的词语,如:圪塔、圪榄(杆)、圪针、圪渠、圪夹、圪躺、圪弯、圪节、圪噔、笑圪喜喜儿、圪兴打晃……这是晋语区别于非晋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语言现象。
关键词 晋语 双音化 语言现象 语词 词汇 词语 口语 重要特征
原文传递
陕北、内蒙古晋语中“来”表商请语气的用法及其源流 被引量:21
19
作者 邢向东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7-396,479,共10页
陕北和内蒙古的晋语中,"来"可表请求、邀约、商量、提议等祈使语气,可以合称"商请语气"。主要句子格式有"NP+VP+去+来""NP+VP+来"。通过对神木、绥德、清涧、佳县、吴堡、内蒙古丰镇等晋语方言... 陕北和内蒙古的晋语中,"来"可表请求、邀约、商量、提议等祈使语气,可以合称"商请语气"。主要句子格式有"NP+VP+去+来""NP+VP+来"。通过对神木、绥德、清涧、佳县、吴堡、内蒙古丰镇等晋语方言中"来"的用法调查,发现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性表现在共同的句式"VP去+来""咱们+VP+来",共同的副词"一搭、也"和介词短语"给咱"等,差异表现在是否有"你/我+VP+来"以及"来+我+VP"。近代汉语学界对"来"表祈使的用法做过考察,发现这种用法在东汉以后的汉译佛典中即已出现,此后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元代达到高峰。笔者穷尽搜检了几部元明口语文献,对这种用法的使用特点及其从元至清的变化作了考察,发现今晋语中"来"表商请的用法在继承元代口语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来"表商请用法的高频使用可以作为晋语与元代北方口语之间存在承续关系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商请 语气词 源流
原文传递
山西晋语的疑问系统及其反复问句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郭校珍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9-54,61,共7页
通过对疑问手段的分析,文章归纳出了晋语的疑问系统,并着重分析了其中的反复问句。文章认为从语法意义和疑问功能看,晋语的反复问格式“VP - (Prt) -Neg”相当于普通话的无标记肯定式“吗”问句,它之所以能与“敢”字句并存于晋语的疑... 通过对疑问手段的分析,文章归纳出了晋语的疑问系统,并着重分析了其中的反复问句。文章认为从语法意义和疑问功能看,晋语的反复问格式“VP - (Prt) -Neg”相当于普通话的无标记肯定式“吗”问句,它之所以能与“敢”字句并存于晋语的疑问系统,是因为二者的疑问功能不同,前者是真性问句,后者是非真性问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疑问系统 反复问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