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桡骨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卫卫 殷兵 +3 位作者 李升 刘国彬 张晓娟 张英泽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4期287-291,共5页
目的研究人体桡骨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解剖结构、骨折流行病学等相关关系。方法将3个新鲜桡骨标本分为桡骨头、桡骨颈、桡骨粗隆、桡骨干1~9、桡骨远端、桡骨茎突14个部位,并垂直其长轴切取骨组织切片。于骨组织切片的前、... 目的研究人体桡骨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解剖结构、骨折流行病学等相关关系。方法将3个新鲜桡骨标本分为桡骨头、桡骨颈、桡骨粗隆、桡骨干1~9、桡骨远端、桡骨茎突14个部位,并垂直其长轴切取骨组织切片。于骨组织切片的前、后、内、外4个区域各选取5个测量位点,通过显微维氏硬度仪测量每个部位的显微骨硬度。结果桡骨硬度最硬部位位于桡骨干8,硬度值为(43.82±5.20)HV,硬度最小的部位位于桡骨头,硬度值为(33.30±3.60)HV。桡骨近端的硬度值为(34.15±6.48)HV,桡骨干的硬度为(42.54±5.59)HV,桡骨远端的硬度为(35.24±5.17)HV。结论桡骨最硬处位于桡骨干下段,桡骨近、远端硬度相近,都低于桡骨干。桡骨干的硬度值高于桡骨近端及桡骨远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桡骨近端与桡骨远端硬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前、后、内、外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远端骨折高发除与解剖外形和损伤机制有关外,此处硬度骤降也应视为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硬度 研究
原文传递
人体耻骨上、下支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研究
2
作者 刘国彬 殷兵 +6 位作者 王建朝 李升 张晓娟 吴卫卫 胡祖圣 刘雅克 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人体耻骨上、下支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标本A为62岁男性、B为45岁女性、C为58岁男性),取出耻骨支并剔除附着之软组织。使用微型台锯及高精慢速锯将耻骨上、下支各分成... 目的探讨人体耻骨上、下支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标本A为62岁男性、B为45岁女性、C为58岁男性),取出耻骨支并剔除附着之软组织。使用微型台锯及高精慢速锯将耻骨上、下支各分成3等份,每份进行均分切割,将骨骼制成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标记。依次用800、1000、1200、2000、4000目碳化硅粒砂纸打磨标本。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显微硬度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为该区域的硬度值。结果A、B、C 3具标本耻骨上支骨硬度值分别为(27.99±6.03)HV、(29.93±4.86)HV、(33.42±5.15)HV,耻骨下支骨硬度值分别为(33.99±3.10)HV、(37.95±5.39)HV、(36.19±3.87)HV,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上支=9.540、F下支=12.890,P值均<0.01)。3具标本耻骨下支骨硬度值均高于上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3.432、tB=4.280、tC=3.874,P值均<0.01)。结论人体耻骨下支显微骨硬度高于耻骨上支。这一耻骨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的首次发现,可辅助阐释耻骨支骨折的损伤机制,为研发符合该部位骨硬度特点的内固定物,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TNC-170108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硬度 显微硬度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