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中山与昭和站重力海潮负荷效应及背景噪声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清超 孙和平 +3 位作者 徐建桥 陈晓东 张苗苗 贺前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773-2782,共10页
利用南极中山站LCR-ET21重力仪器与昭和站GWR058仪器获得的重力潮汐观测资料,采用最新的三个全球海潮模型(Dtu10,Eot11A和HAM11A)研究了南极地区的海潮负荷效应和背景噪声.结果表明,由三个海潮模型计算的重力负荷均值改正后,中山站O_1和... 利用南极中山站LCR-ET21重力仪器与昭和站GWR058仪器获得的重力潮汐观测资料,采用最新的三个全球海潮模型(Dtu10,Eot11A和HAM11A)研究了南极地区的海潮负荷效应和背景噪声.结果表明,由三个海潮模型计算的重力负荷均值改正后,中山站O_1和M_2振幅观测残差分别由13.83%和20.55%下降到5.32%和5.95%,昭和站O_1和M_2振幅观测残差分别由10.84%和21.52%下降到1.91%和3.40%,说明海潮负荷改正的有效性.利用加汉宁窗的FFT变换,获得了地震频段的地震噪声等级(SNM),其值分别为1.574(中山站)和1.289(昭和站).而在潮汐频段,中山站的背景噪声比昭和站高一个数量级,主要由不同观测仪器和台站局部环境所致.本文结果可为进一步利用南极重力资料研究局部环境和全球动力学问题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 昭和 重力潮汐参数 海潮负荷 背景噪声
下载PDF
南极洲东南极中山站附近深部构造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束沛镒 朱碚定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1-38,共8页
本文就东南极恩德比地所接受到的5张深源远震地震图P波直达波形的理论地震图拟合,探讨南极洲的壳幔构造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中山站附近的地壳厚度约43Km,深部结构简单,说明南极大陆是较为稳定的板块,它所经历的构造运动轮回或造山运动相... 本文就东南极恩德比地所接受到的5张深源远震地震图P波直达波形的理论地震图拟合,探讨南极洲的壳幔构造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中山站附近的地壳厚度约43Km,深部结构简单,说明南极大陆是较为稳定的板块,它所经历的构造运动轮回或造山运动相对要弱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洲 深部结构 昭和 中山
下载PDF
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和昭和站大气臭氧的中期振荡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陆龙骅 周秀骥 +2 位作者 卞林根 张正秋 郑向东 《南极研究》 CSCD 1996年第3期20-28,共9页
本文用1993和1994年7~12月中山站及昭和站大气臭氧观测资料和1993年7~12月中山站地面温度、气压及戴维斯站探空资料,对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和昭和站的中期振荡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准一周和准二周振荡是南... 本文用1993和1994年7~12月中山站及昭和站大气臭氧观测资料和1993年7~12月中山站地面温度、气压及戴维斯站探空资料,对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和昭和站的中期振荡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准一周和准二周振荡是南极地区大气臭氧和各层次温压参数普遍存在的两种主振荡周期,且在不同年份其振荡强度也有所不同。在中山站和昭和站地区,1993年大气各参数的准二周振荡强度大于准一周振荡,准一周和准二周振荡都是由西向东传播的;而在1994年则除准一周振荡外未出现准二周振荡。在普里兹湾地区平流层中下部臭氧和等压面高度、温度准一周和准二周振荡的位相差很小,振荡是同时发生的。准一周和准二周振荡都可以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穿越对流层顶,平流层和对流层的中期振荡有着密切的关系。准二周振荡是大气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天气尺度的中期振荡,在不同地区可以对应不同的天气实体。在南极地区,大气臭氧总量的准二周振荡可能是极涡本身固有振荡的反映,而周期较短的准一周振荡则可能是外来扰动强迫振荡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 昭和 臭氧洞 中期振荡 大气臭氧
下载PDF
南极及周边海域的地震活动性
4
作者 K.Kaminuma 陈大庆 《世界地震译丛》 2008年第3期57-64,共8页
根据国际地震中心(ISC)编修的1964~2002年期间的数据评估了南极及周边海域的地震活动性。几十年来,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被认为是全球的无震区之一。然而,在全球地震台网及区域地震台阵建成之后,在南极大陆及其周边区域监测到了许多构造... 根据国际地震中心(ISC)编修的1964~2002年期间的数据评估了南极及周边海域的地震活动性。几十年来,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被认为是全球的无震区之一。然而,在全球地震台网及区域地震台阵建成之后,在南极大陆及其周边区域监测到了许多构造地震。南极及周边区域可以分为13个地震区,其中3个在陆区,另外10个在海区。威尔克斯地是南极大陆最活跃的区域,在这里监测并定位到了几次小震。在南极周边海域中,120°~60°W扇形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比别的海区强3倍。这可能主要是应力向南极板块、太平洋板块和纳兹卡次板块形成的复活节岛三重交汇区集中引起的。迪塞普申岛、埃里伯斯山、墨尔本山这3座火山区也是地震活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南极 南极板块 全球地震台网 地震监测台 地方震 本地地震 南极大陆 地震 昭和 地震台阵 组合台 震中分布图 震中图 周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