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學藏秦水陸里程簡册的性質和擬名問題 被引量:3
1
作者 辛德勇 《简帛》 2013年第1期17-27,7+579,共13页
北京大學藏秦水陸里程簡册(為行文方便,以下或省稱為《里程簡册》),比較詳細地記錄了秦南郡內部及其迤北直至洛陽的道路里程,不僅對研究春秋戰國以迄秦漢時期相關區域的交通地理以及其他地理問題價值重大,同時也為研究江漢平原與南陽盆... 北京大學藏秦水陸里程簡册(為行文方便,以下或省稱為《里程簡册》),比較詳細地記錄了秦南郡內部及其迤北直至洛陽的道路里程,不僅對研究春秋戰國以迄秦漢時期相關區域的交通地理以及其他地理問題價值重大,同時也為研究江漢平原與南陽盆地問以楚國為核心的古國歷史問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其史料價值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里程 秦水 交通地理 春秋 太史公 《七略》 洛陽 傳記 姚察 金縢
下载PDF
兩周金文所見“曾伯”身份考——兼論“曾伯”稱謂消失的原因
2
作者 羅笛軒 《出土文献研究》 2023年第1期10-22,共13页
從相關出土銅器銘文來看,西周、春秋時期的曾國君主多稱爲“曾侯”。除“曾侯”這一主流的君主稱謂外,“曾伯”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金文中也比較常見。金文所見“曾伯”的身份地位關涉到曾國宗族的特點、春秋戰國諸侯國君主稱謂... 從相關出土銅器銘文來看,西周、春秋時期的曾國君主多稱爲“曾侯”。除“曾侯”這一主流的君主稱謂外,“曾伯”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金文中也比較常見。金文所見“曾伯”的身份地位關涉到曾國宗族的特點、春秋戰國諸侯國君主稱謂的變化等重大問題,有較大研究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時期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身份地位 曾侯 曾伯 周金文 春秋
原文传递
春秋戰國時期“勢”概念的探討
3
作者 趙璐 《诸子学刊》 2021年第2期1-11,共11页
“勢”概念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思想一個具有深刻意義的範疇。無論是從哲學角度還是從治國理念的角度,都具有獨特意義。春秋戰國時期“勢”的概念也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階段,以春秋和戰國兩個大的時間點爲界,可以分爲“形勢説”和... “勢”概念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思想一個具有深刻意義的範疇。無論是從哲學角度還是從治國理念的角度,都具有獨特意義。春秋戰國時期“勢”的概念也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階段,以春秋和戰國兩個大的時間點爲界,可以分爲“形勢説”和“權勢説”。春秋時期的“勢”概念多以本義呈現,多表示爲“地形高下”的自然趨向這個意思,進一步引申,便爲“形勢”“情勢”“態勢”之意。春秋時期對於“勢”概念的論述,以老子的“道勢”和孫子的“兵勢”最具代表性。戰國時期的“勢”概念有了進一步的引申,表現爲“權勢”“威勢”,以孟子與荀子的“德勢”、慎到的“勢位”和韓非子的“威勢”爲代表。諸子“勢”的概念内涵既有聯繫,又有顯著區别,它不但豐富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思想、外交思想和哲學思想,而且對社會政治、外交乃至戰争形態都産生了重大影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勢” 老子 孫子 理念
下载PDF
秦、漢初“士”與“吏”的性質——以《為吏之道》和《為吏治官及黔首》為中心
4
作者 金慶浩 《简帛》 2013年第1期309-331,579,共24页
序言眾所周知,在自古至今兩干多年的中國歷史上,士的傳統的發展變化與各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思想等社會各方面的變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①觀察士的發展演變過程和特點,可以發現先秦時期士多被稱為遊士,②而秦漢時期其多... 序言眾所周知,在自古至今兩干多年的中國歷史上,士的傳統的發展變化與各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思想等社會各方面的變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①觀察士的發展演變過程和特點,可以發現先秦時期士多被稱為遊士,②而秦漢時期其多以士大夫的"形態"出現。③但是,每個時期對"士"的稱呼都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思想 儒家思想 諸子百家 法吏 春秋 廉絜 坑儒 袁盎 武安侯 内容整理
下载PDF
中國飲食文化一瞥
5
作者 邢振齡 《今日中国》 1990年第11期50-51,共2页
中國的飲食文化,已有三千多年的發展史。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大體可分為古代飲食文化、近代飲食文化和現代飲食文化,這是中國整個文明史宏偉長卷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從“茹毛飲血”、“食肉寢皮”進化到“刀骨割肉”、“火炙鼎沸”的生活... 中國的飲食文化,已有三千多年的發展史。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大體可分為古代飲食文化、近代飲食文化和現代飲食文化,這是中國整個文明史宏偉長卷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從“茹毛飲血”、“食肉寢皮”進化到“刀骨割肉”、“火炙鼎沸”的生活,表明蠻荒的原始社會進入到青銅期的奴隸社會?搅伺`社會的末期至春秋時代中葉,便有了我國較早的有關飲食方面的文字記載。在《詩經》中有不少詩篇,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食物和飲食習慣,也反映了烹飪技術和食譜方面的簡單內容;《周禮》中則進一步談到“饍夫”、“烹人”、“酒人”等方面的膳事調理。而我國有關食譜方面的最早介紹則見於春秋戰國時的《禮記》,其中“內則”篇載有“周代八珍”的烹調方法等。然而,宨T談古代飲食的論著,是在秦漢以後的魏晉南北朝,如西晉何曾著的《安平食單》,南齊虞悰的《食珍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史宏 禮記 詩經 周禮 安平 酒人 烹鲜 宫廷菜 大體
下载PDF
說楚文字“瑟”
6
作者 郭珂 《出土文献》 2012年第1期176-186,共11页
戰國楚簡中有■、■、■等幾例字形,舊多不識。近年來随着學者們深入研究,采用出土實物比對、辭例辨析等方法判定其爲'瑟'字,即先秦常見的一種樂器。[1]但對其字形構造意見不一,有說从'辛',有說从'丌'或'亓... 戰國楚簡中有■、■、■等幾例字形,舊多不識。近年來随着學者們深入研究,采用出土實物比對、辭例辨析等方法判定其爲'瑟'字,即先秦常見的一種樂器。[1]但對其字形構造意見不一,有說从'辛',有說从'丌'或'亓',或直言'不清楚其來源'。[2]筆者將楚文字'瑟'的不同形體與春秋戰國、漢代墓葬中瑟的實物對比後認爲:'瑟'在戰國文字中多爲象形字,象瑟面上用以承弦的'瑟柱'形狀;少量爲形聲字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墓 象形字 春秋 性自命出
下载PDF
白玉鱼戲莲葉间
7
作者 楊捷 《紫禁城》 1994年第6期32-32+17,17,共2页
在玉器中,以水族動物為紋飾的玉器很多,主要有魚、龜、鱉、蛙等,其中最為常見的當首推玉魚。 玉魚產生於商周時期,它是古代重要的玉佩飾。佩魚之風始見於商代,商代玉魚一般為單體薄片狀,商中晚期的殷墟婦好墓出土了一大批玉魚,其刻法簡... 在玉器中,以水族動物為紋飾的玉器很多,主要有魚、龜、鱉、蛙等,其中最為常見的當首推玉魚。 玉魚產生於商周時期,它是古代重要的玉佩飾。佩魚之風始見於商代,商代玉魚一般為單體薄片狀,商中晚期的殷墟婦好墓出土了一大批玉魚,其刻法簡單,草草刻劃似不經意,但簡潔之中具有真實感。周代玉魚在技法上比商代稍有進步,平面雕刻中彎身魚增多,魚身出現圓弧形的鱗紋。春秋戰國至漢代,玉魚飾品極為罕見。據南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載:“元豐間,官制行,上欲寵嘉、岐二王,乃昭賜方團玉帶,著為朝議。先是乘輿玉帶皆排方,故以方團別之。二王力辭,乞寶藏於家而不服用,不許。乃請加佩玉魚,遂詔以王魚賜之,親王玉帶佩玉魚自此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鱼 佩飾 婦好 於商 官制 二王 春秋 刻法 王力 商周
下载PDF
教育傳承·選擇接受·更新淘汰——略論先秦時期文獻成書、積聚與散佚的内在機制
8
作者 李建華 《古典文献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1-14,共14页
儘管《尚書·多士》已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記載,但文獻的大規模書寫特别是大量編纂成書則開始於春秋,勃興於戰國。降至戰國中後期,不僅主要經典皆已成書,私家著述並亦載爲篇籍,而且書册之流傳、積聚也有了相當規模。... 儘管《尚書·多士》已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記載,但文獻的大規模書寫特别是大量編纂成書則開始於春秋,勃興於戰國。降至戰國中後期,不僅主要經典皆已成書,私家著述並亦載爲篇籍,而且書册之流傳、積聚也有了相當規模。同時,文獻書籍的散佚亦漸次發生。秦火以前,前代故籍和各家著述即有散失不見之篇;入漢以後,秦火不及之書亦大有不能整理恢復之册。成書、積聚和散佚三位一體,共同組成先秦時期文獻書籍發生、發展的核心内容。春秋戰國時期所以成爲中國文獻傳統和書籍生產的奠定、發生階段,具有物質、傳統、社會文化諸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竹簡成爲文獻的主要載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秦火 詩經 《管子》 經典 尚書 芮良夫 滕文公 檮杌 詹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