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事宗易学研究方法析论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忠天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52,共14页
夫援史证《易》本为易家释《易》普遍之现象,然自赵宋三李一杨(李光、李杞、李中正、杨万里)开宗奠基后,历宋元明三朝而踵继者众,至有清一朝,更以超迈往古之姿,创猗欤盛哉之势,将史事易学推至极盛。由于此派易学著作甚多,易家援引史事... 夫援史证《易》本为易家释《易》普遍之现象,然自赵宋三李一杨(李光、李杞、李中正、杨万里)开宗奠基后,历宋元明三朝而踵继者众,至有清一朝,更以超迈往古之姿,创猗欤盛哉之势,将史事易学推至极盛。由于此派易学著作甚多,易家援引史事形貌多样,不仅丰富史事易学之内容,亦充实义理易学之内涵,并建构出此派易学独特之体系,值得吾人深入研究。海内外曾从事相关研究者虽不乏其人,惟此派易学研究方法仍有讨论之空间,愿将个人研究之拙见,提供未来研究者之参考,冀收后出转精之效。其内容包括史事易学之定义、史事易家之典型、史事易学发展史略、援史证《易》研究之重点(如援史动机、援史类型、援史与卦爻比附之切当性、援史之史观、以说理为本以援史为末),以及史事易学研究之发展性等等,希望透过文献资料之搜集与分析,进而从易学与易学史之角度推论,俾有助于史事宗易学研究方法之建立,与史事易学研究深度广度之推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易 事宗 易学 易学 易经
下载PDF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 被引量:7
2
作者 施炎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6-56,共11页
本文从易学史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矛盾学说的演进历程 ,认为《易传》构建了阴阳矛盾学说的基本框架 ,是阴阳矛盾学说之源。从玄学易到理学易 ,阴阳矛盾学说得以进一步展开 ,而王夫之易学 。
关键词 阴阳 矛盾 周易 易学
下载PDF
有关清华简《筮法》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9
3
作者 梁韦弦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23,共9页
由清华简《筮法》卦图、《别卦》易卦的写法看,可确证先秦时筮书卦爻的写法已用两个数字或符号;由《筮法》卦图和四位占法的八卦取象多同于《说卦传》所述八卦取象看,《说卦传》于《筮法》之前当已存在;《筮法》卦图可证四时、五行、八... 由清华简《筮法》卦图、《别卦》易卦的写法看,可确证先秦时筮书卦爻的写法已用两个数字或符号;由《筮法》卦图和四位占法的八卦取象多同于《说卦传》所述八卦取象看,《说卦传》于《筮法》之前当已存在;《筮法》卦图可证四时、五行、八卦相配的情形于先秦已然发生;但如《筮法》及后来《汉书·魏相传》的四时、五行、八卦结构,实际都暴露出《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与《月令》诸书的五行方位并不能兼容的问题;《筮法》应属战国后期在传统易占基础上形成的更纯粹的占筮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筮法 数字卦 易学
下载PDF
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5
4
作者 蔡方鹿 《周易研究》 1994年第1期9-16,共8页
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程颐以毕生精力研究易学,著《伊川易传》,创宋代易学之义理学派。其易学的特点是以新儒家的义理解释《周易》,认为《易》是载道之书,天地之道便包含在《易》中,《易》与天理相通,即... 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程颐以毕生精力研究易学,著《伊川易传》,创宋代易学之义理学派。其易学的特点是以新儒家的义理解释《周易》,认为《易》是载道之书,天地之道便包含在《易》中,《易》与天理相通,即事尽天理,便是“易”。程颐以天理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易》 程颐 义理学派 《周易》 宋代易学 易学 随时变易 王弼 象数派 天地之道
下载PDF
变卦解《易》思想源流考论 被引量:7
5
作者 翟奎凤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37,共7页
结合四库所勾勒的"变卦解易"这一易学史上的重要线索,本文考述了《易小传》与《易变体义》、《易纂言》与《易象义》、《易象正》与《易原就正》的关系及其思想特色,澄清了其间的一些误传与误会。同时指出变卦解易这一思想流... 结合四库所勾勒的"变卦解易"这一易学史上的重要线索,本文考述了《易小传》与《易变体义》、《易纂言》与《易象义》、《易象正》与《易原就正》的关系及其思想特色,澄清了其间的一些误传与误会。同时指出变卦解易这一思想流派早在四库之前的丁易东那里就已有所总结;指出以动爻变卦解《易》的思想发轫于《左传》中的古老筮例,明确于南宋沈该的《易小传》和都絜的《易变体义》,经宋元之际吴澄的《易纂言》和丁易东的《易象义》,到明代黄道周的《易象正》达到其高峰,清代包仪的《易原就正》受到黄道周《易象正》的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筮例 动爻 变卦 之卦 易学
原文传递
朱熹删改《参同契》经文考 被引量:5
6
作者 钦伟刚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40,F003,共18页
本稿是本刊以前刊出的〈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实态的考察 (上 ) (下 )〉的续篇。一般认为 ,丹经《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所撰 ,并以现在所知的文献形态传承至今。可是 ,前出论文考察了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的实态 ,认为从隋唐五代至... 本稿是本刊以前刊出的〈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实态的考察 (上 ) (下 )〉的续篇。一般认为 ,丹经《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所撰 ,并以现在所知的文献形态传承至今。可是 ,前出论文考察了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的实态 ,认为从隋唐五代至南宋初期 ,《参同契》文本实际上一直处在与《龙虎经》《潜通诀》等丹经、丹诀互相混同的不安定状态中 ,当时 ,冠以《参同契》之名却与现行本不同的《参同契》文本大量存在 ,《参同契》也没有获得可为一般人认同的共同解释方向 ,一般认为最早带有内丹倾向的《参同契》注本———五代彭晓注本 ,也直到南宋初期才逐渐为人所知。本稿在上述论考的基础上 ,继续考察了南宋中、后期《参同契》文献的实态。笔者从考察中看出 ,一般所说的起源于《参同契》丹学思想的先天学理论 ,实际与《参同契》无关 ,所谓的先天易学实际上是建立在李之才、邵雍所述的先天卦变说基础上的。笔者还认为 ,在宋代易学史和《参同契》文献演变史中 ,实际上是朱熹第一个提出了先天学起源于《参同契》丹学思想的论说 ,朱熹为了把与《参同契》旧本 (如《道藏》所收无名氏注本、阴注本和郑焕校正本所见彭注本等 )不合的先天学理论导入到《参同契》思想解释中去 ,删除和更改了《参同契》旧本的经文 ,作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同契》 朱熹 经文 南宋初期 演变 文献形态 隋唐五代 《道藏》 基本情况 南宋后期 宋末元初 道教研究 学理论 注本 先天 思想 考异 易学 无名氏 丹经 所知 文本 状态 安定 解释 起源 内丹 邵雍 认识
原文传递
论象数易学演变、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林忠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21-26,30,共7页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经孔子注释和阐发.儒家的色彩极为浓厚.两汉以降,统治者独尊儒术.《周易》因孔子儒家参入整理和笺注.被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原、变成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官方哲学和时人入仕晋身、谋求富贵的台阶.易学史的研...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经孔子注释和阐发.儒家的色彩极为浓厚.两汉以降,统治者独尊儒术.《周易》因孔子儒家参入整理和笺注.被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原、变成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官方哲学和时人入仕晋身、谋求富贵的台阶.易学史的研究主要以易学发展进程和规律为对象.“其内容包括传授的世系、不同时代和学派解经的倾向、经典注疏的概况和成就.典籍的辨伪和文字训诂的考证等.”纵观几千年的易学发展.其大端有象数与义理两大派别、这两大主线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从这个意义上说,易学史是象数易与义理易相互对立、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象数 《周易》 独尊儒术 发展进程 周易研究 卜筮之书 文字训诂 孔子儒家 官方哲学
原文传递
近十年大陆易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忠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01-105,共5页
近十年大陆易学研究述评林忠军一、当代易学研究之回顾历史发展至民国,由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冲击,人们逐渐摆脱了陈旧的封建意识,开始接受来自西方的新文化,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易学家们不囿于传统治学方法,... 近十年大陆易学研究述评林忠军一、当代易学研究之回顾历史发展至民国,由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冲击,人们逐渐摆脱了陈旧的封建意识,开始接受来自西方的新文化,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易学家们不囿于传统治学方法,或是以新思想去阐发易理,或是以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易学研究 《系辞》 《易传》 易学 周易研究 帛书 大陆 近十年 六十四卦
下载PDF
易学文献原论(一) 被引量:5
9
作者 周玉山 《周易研究》 1993年第4期33-44,共12页
《易经》又称《周易》,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一部由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和相关的繇辞组成的神秘典籍。它直接来源于上古时代的占筮迷信活动。长期以来,它以其朴素的、浓厚的哲理意趣,吸引着历代学者走进这座神秘的学术殿堂。汉代以后,《周易... 《易经》又称《周易》,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一部由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和相关的繇辞组成的神秘典籍。它直接来源于上古时代的占筮迷信活动。长期以来,它以其朴素的、浓厚的哲理意趣,吸引着历代学者走进这座神秘的学术殿堂。汉代以后,《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原,此后的两千多年里,易学一直是中国学术研究的重点,它以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理、数、象、占四位一体的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层面,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文献 周易本义 易学 易经 汉书·艺文志 直接来源 六十四卦 易占 先秦时期 汉代
下载PDF
略论刘向刘歆父子的易学思想与成就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涛 《文献》 1998年第2期79-92,共14页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学术发展史上,西汉后期的刘向、刘歆父子占有重要地位。具体到易学领域,他们也提出过许多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做出过较大贡献。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于从文献学、经学、史学和文学的角度去关注刘氏父子,而对...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学术发展史上,西汉后期的刘向、刘歆父子占有重要地位。具体到易学领域,他们也提出过许多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做出过较大贡献。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于从文献学、经学、史学和文学的角度去关注刘氏父子,而对他们的易学成就却少有涉及,更谈不上什么系统研究。这不利于全面了解和认识刘氏父子,也不利于中国易学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刘向、刘歆父子的易学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思想 刘向 易学 卦气说 重要地位 易传 董仲舒 思想文化 周易 成就
原文传递
论王弼《周易略例》在易学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3
11
作者 余敦康 《周易研究》 1989年第1期12-20,共9页
在易学史上,王弼的《周易略例》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王弼在这部著作中对《周易》的编纂体例、卦爻结构及其哲学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猛烈抨击了汉易象数学的思维模式,为义理派的新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易学史上义理派与象数派的明显... 在易学史上,王弼的《周易略例》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王弼在这部著作中对《周易》的编纂体例、卦爻结构及其哲学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猛烈抨击了汉易象数学的思维模式,为义理派的新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易学史上义理派与象数派的明显的分野就是以这部著作的出现为标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象数派 周易略例 义理派易学 易学 易传 易象数学 哲学思想 易学思想 思维模式
下载PDF
巴蜀易学源流考 被引量:5
12
作者 舒大刚 李冬梅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33,共9页
巴蜀易学素有渊源,两汉为滥觞期,六朝为续传期,唐代为总结期,两宋为高峰期,元明以下则为流衍期。自两汉迄清末,历代巴蜀易学著作约有18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征却很鲜明,流派众多,"四道"毕备,其"尚辞"者则有苏轼... 巴蜀易学素有渊源,两汉为滥觞期,六朝为续传期,唐代为总结期,两宋为高峰期,元明以下则为流衍期。自两汉迄清末,历代巴蜀易学著作约有18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征却很鲜明,流派众多,"四道"毕备,其"尚辞"者则有苏轼之《苏氏易传》,"尚象""尚变"者则有李鼎祚之《集解》、来知德之《集注》,其"尚占"者则如汉严遵,而尤以卜筮易、道家易源远流长。至于《易》《老》兼治者,则有严遵、扬雄;发明图书易者,则如陈抟、胡世安;其以佛陀解《易》者,则有苏轼、龙昌期。至于仿圣拟经,由扬雄开其先(撰《太玄》),而王长文(撰《通玄经》)、卫元嵩(《元苞》)诸人继其事,成为巴蜀易学之一大特色。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蜀学发其轫。刘咸炘曰:"易学在蜀(伊川语),如诗之有唐矣。"(《蜀学论》)信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蜀学 易学 中国儒学
下载PDF
论今、帛本《周易》卦序的先后问题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尚信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32,共8页
关键词 《周易》古经 卦序 《易传》 通行本 易学 学理论 今本 帛书
原文传递
宋易在元代的发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韦弦 《周易研究》 1992年第3期22-27,共6页
易学史上所说的汉易或宋易,是就易学的形态而言的。宋易的基本特征是以探求或者说发挥《周易》所蕴含的哲理为目的,将《周易》的原理高度哲理化。宋易的特征形成于北宋时期,但具有这种特点的学风则一直延续到清初。由于宋代易学在易学... 易学史上所说的汉易或宋易,是就易学的形态而言的。宋易的基本特征是以探求或者说发挥《周易》所蕴含的哲理为目的,将《周易》的原理高度哲理化。宋易的特征形成于北宋时期,但具有这种特点的学风则一直延续到清初。由于宋代易学在易学史上特殊重要的地位,故人们对两宋一些重要人物的易学的研究就相对较为深入,对两宋易学发展一般状况的概括也较为明朗。元代的易学是宋易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对宋易兴衰变化的历史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对于元代易学的具体内容及其一般状况的了解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至目前人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甚少。有见于此,这里将对宋易在元代发展的大略状况试作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启蒙 周易本义 元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宋代易学 朱熹 易学 象数学 吴澄 具体内容
下载PDF
易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浅议当今易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5
作者 王新春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9-37,共9页
关键词 《易》 《周易》 易学研究 传统易学 象数学 义理学派 易学 《易传》 “术”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论王弼易学与《易传》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田永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27,共6页
关键词 《易传》 《系辞》 《易经》 《象辞》 易学 解经方法 象数 周易略例 王弼 解释方法
下载PDF
温海明《周易明意》卦变说研究
17
作者 呼延梁婷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I0007-I0008,共2页
《周易明意》是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的一部易学著作,该书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是以“意本论”为总纲[1],对《周易》经文进行了哲学阐释。朱高正在书中作“序”时写道:“本书的特色之处在于提出‘意’为本的‘意本论’或‘意哲学’,以... 《周易明意》是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的一部易学著作,该书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是以“意本论”为总纲[1],对《周易》经文进行了哲学阐释。朱高正在书中作“序”时写道:“本书的特色之处在于提出‘意’为本的‘意本论’或‘意哲学’,以‘意’贯通六十四卦整体,并对每卦每爻都以‘意’为本做出了哲学思想的分析和构架。”[2]序2第二,该书的解易体例采用的是卦变说,“《周易明意》继承了马恒君的‘卦变说’并有所发展,因为‘卦变说’是解释卦爻辞最精确到位的路子”[3]彩插16。第三,该书在研究出一套完备的卦变体例的基础上,还作出了一幅“文王卦变方圆图”[2]52-57。本文将重点探究《周易明意》的卦变说理论。因为,该书不仅完善了历代卦变说,解决了卦变易学史上诸多卦变体例不一、卦变方式不一的难题,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多卦变理论以及围绕“观象系辞”的卦爻变化规律构建了一套完备的卦变说体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卦变 六十四卦 周易 哲学阐释 卦爻辞 观象系辞 易学
下载PDF
程颐易学方法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耿成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6-10,共5页
《易程传》作为程颐一生费时最长,用功最深的代表作,不仅集中体现了他的理学思想,而且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继王弼之后,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不论研究宋明理学,还是探讨中国易学史,都不应忽视程颐的这一著作,而要真正了解《周易程氏传... 《易程传》作为程颐一生费时最长,用功最深的代表作,不仅集中体现了他的理学思想,而且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继王弼之后,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不论研究宋明理学,还是探讨中国易学史,都不应忽视程颐的这一著作,而要真正了解《周易程氏传》,把握程颐的治易方法,则是重要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理学思想 方法论 周易 易学 宋明理学 发展 王弼 精神本体 集中体现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易学通论──从中华易学总体构成的观点看少数民族的易文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宏声 华铮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1995年第2期156-165,共10页
本文认为,当代易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就在于,它已逐渐从单纯的学理疏证及零星实例的收集和解说,转向易文化系统的总体把握和阐释,而对构成“易”的始源经验的探索,也从汉族扩展而及各个少数民族,进而追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渊源。... 本文认为,当代易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就在于,它已逐渐从单纯的学理疏证及零星实例的收集和解说,转向易文化系统的总体把握和阐释,而对构成“易”的始源经验的探索,也从汉族扩展而及各个少数民族,进而追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渊源。“中心”也许依然存在,当然是常而有变的,这个很大的“圆”不能固定不变地确定它的“同心”。作者指出,中华少数民族易学是一个学术内涵非常丰富的人文科学课题,随着我们理解和研究的深入,很可能不得不对我们信以为常的一些易学和易学史概念,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概念,作一番重大的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 易学思想 纳西族 总体构成 易文化 《水书》 汉族 “太极” 各少数民族 易学
下载PDF
佛教易学发展史综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金生杨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20,共8页
以佛教教义解说易理,或以易理解说佛教教义,可以称之为佛教易学,或佛学易。自三国时康僧会引易明佛始,佛教易学从最初的格义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易学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儒学的义理哲学化发展,对易学传... 以佛教教义解说易理,或以易理解说佛教教义,可以称之为佛教易学,或佛学易。自三国时康僧会引易明佛始,佛教易学从最初的格义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易学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儒学的义理哲学化发展,对易学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隋唐时期,佛教界大多借助易学象数、义理权说佛理,在佛教各宗创教立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两宋时期,儒学复兴,宋儒借佛理论易解易,而佛教徒论易反不如儒家为盛。此时,杨简、王宗传等以心学言易而流于禅,开易学新风。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后期,儒家以狂禅解易,流于异学,而佛学界以佛释易、以易论佛也十分盛行,其中,紫柏真可、释智旭更有专门易著,最为知名。民国以来,以佛论易,其风不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 易学 易学 易佛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