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样式雷和烫样 被引量:6
1
作者 蒋博光 《古建园林技术》 1993年第1期45-47,14,共4页
在清朝康熙年间曾有一件哄动民间的趣事,"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当时传为佳话,这就是"样式雷"的第一代雷发达,由普通匠人一跃而升为工部营造所长班,入世发祥的事故。事情是这样的,康熙八年修缮太... 在清朝康熙年间曾有一件哄动民间的趣事,"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当时传为佳话,这就是"样式雷"的第一代雷发达,由普通匠人一跃而升为工部营造所长班,入世发祥的事故。事情是这样的,康熙八年修缮太和骰,因当时缺少大木,仓猝间只好折了明陵楠木旧梁柱使用。封建时期大木上梁是件大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发达 样式房 康熙八年 钦天监 雷景修 建筑历史 内檐装修 掌案 康熙年间
下载PDF
论明代皇陵墓石雕艺术 被引量:2
2
作者 艾永生 《雕塑》 2009年第4期68-69,共2页
明代皇陵石雕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阐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对当前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雕塑 石雕 保护与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陵园雕刻的创作意念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鲁豫 《新美术》 1988年第2期51-55,17,共6页
一、传统雕塑艺术的附属性我们今天所立足的“雕塑”艺术分类界定和传统造型艺术分类是有冲突的。我们很难通过石窟雕塑和壁画、建筑的分割而解清其共同的审美基质,很难通过陵墓雕塑(包括陵园雕刻和墓室明器俑类等)
关键词 附属性 创作思想 一体性 墓主 大汉原秘葬经 佳胜 造型观念 寝殿
原文传递
一体化与多层次——中国古代陵园雕刻的创作意念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鲁豫 《美术》 1987年第10期54-57,共4页
当我们正在对继承“艺术传统”争论不休的时候,是否可以说对问题的焦点——“传统”的内涵已经有了深层的了解?就雕塑领域而言,人们习惯将目光盯住古代遗留下来的“好”的或“不好”的雕塑作品,结合少得可怜的“雕塑理论”遗产,从各种... 当我们正在对继承“艺术传统”争论不休的时候,是否可以说对问题的焦点——“传统”的内涵已经有了深层的了解?就雕塑领域而言,人们习惯将目光盯住古代遗留下来的“好”的或“不好”的雕塑作品,结合少得可怜的“雕塑理论”遗产,从各种立场出发得出形式特征上的分析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理论 雕塑作品 艺术传统 创作思想 造型观念 雕塑艺术 现代标准 一体性 墓主
原文传递
清陵中的大碑楼
5
作者 徐广源 《紫禁城》 1991年第2期40-41,共2页
大碑楼是清代陵寝中的重要建筑之一,它位於皇帝陵的最前面(陵区的首陵除外)。其正式名称为神功圣德碑亭或圣德神功碑亭,而大碑楼是其俗称。清陵规制基本沿袭明陵,又稍有区别。清陵大碑楼外部建筑形式与明十三陵的长陵大碑楼形式相同。... 大碑楼是清代陵寝中的重要建筑之一,它位於皇帝陵的最前面(陵区的首陵除外)。其正式名称为神功圣德碑亭或圣德神功碑亭,而大碑楼是其俗称。清陵规制基本沿袭明陵,又稍有区别。清陵大碑楼外部建筑形式与明十三陵的长陵大碑楼形式相同。以清孝陵大碑楼为例,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覆盖,通高33米许,基座为正方形。四面檐墙为朱红色,每面檐墙面阔25.26米,下肩为青白石须弥座,每面檐墻各有一券门。楼内正中,龙首龟趺上树碑一统,碑身全高6.72米,面宽2.17米,厚0.73米。碑阳镌刻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阳 歇山顶 十三 神功 券门 以清
下载PDF
叹东陵
6
作者 陈富强 《岁月(原创)》 2007年第8期57-58,共2页
出北京向东,驱车一百三十余公里,入河北遵化,可达清东陵。那是辽阔的华北平原,燕山余脉在此缓缓收尾,因为过于广袤,陵区内任何一座陵寝都具开阔的视野。东陵之大,是我的想象所无法达到的。在看东陵之前,同样是在北京,很多年以前,我去看... 出北京向东,驱车一百三十余公里,入河北遵化,可达清东陵。那是辽阔的华北平原,燕山余脉在此缓缓收尾,因为过于广袤,陵区内任何一座陵寝都具开阔的视野。东陵之大,是我的想象所无法达到的。在看东陵之前,同样是在北京,很多年以前,我去看过十三陵。那时,就已经为明陵的浩大所叹服在心里想帝王的气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一 天理不容 多尔衮 在人间 君临天下 大清帝国 定东 活着
原文传递
明昭陵
7
作者 胡汉生 《紫禁城》 1991年第5期45-46,44,共3页
1990年9月1日,明十三陵中又一座陵园对外开放了。这就是明代第十二个皇帝穆宗朱载垕的昭陵。昭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域西部的大峪山脚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复原修葺的明陵建筑。陵内建筑金碧辉煌宏伟壮观,苍松翠柏浓郁蔽天,景致... 1990年9月1日,明十三陵中又一座陵园对外开放了。这就是明代第十二个皇帝穆宗朱载垕的昭陵。昭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域西部的大峪山脚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复原修葺的明陵建筑。陵内建筑金碧辉煌宏伟壮观,苍松翠柏浓郁蔽天,景致十分幽美。一、昭陵的营建和陵园制度明朝皇帝建陵,有两种情况。一种,皇帝生前就为自己修建好陵墓,谓之“寿陵”。明陵中孝、长、永、定四陵属於此类。另一种,皇帝生前没有建陵,死後由嗣帝营建陵园。这一类,或因皇帝在位时间短,未及建陵;或因皇帝自觉寿数尚长,不急於建陵,猝然驾崩,只好由嗣帝营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载垕 在位时间 十三 世宗 宏伟壮观 天寿 居正 工部左侍郎
下载PDF
诗词八首
8
作者 杨析综 《岷峨诗稿》 2007年第3期1-5,共5页
关键词 奈何天 渔父歌 后乐 小秦王 漭河 梅里 屏石 盖层 秦淮
原文传递
云山苍茫,故国何在?——读顾炎武《复庵记》
9
作者 王中翼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8年第4期10-14,共5页
[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亭林先生。明亡后,拒绝清廷笼络,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身处逆境,终老不悔。其学问渊博.成就颇多,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亭林先生。明亡后,拒绝清廷笼络,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身处逆境,终老不悔。其学问渊博.成就颇多,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亭林诗文集 亭林镇 《日知录》 范君 天下郡国利病书 江苏昆山 作者简介 养民
原文传递
庄户人的“华表”给我们的启示
10
作者 章铮 《美术》 1985年第5期28-32,共5页
陕西澄城拴马石雕刻的发现和研究,启发了我们对中国古代雕塑(包括民间雕塑)问题的某些思考。这些思考,是从对中国雕塑的历史回顾和将之与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对照比较开始的。 人类和石头打交道,是自从有人类自身以来就开始了的。原始人由... 陕西澄城拴马石雕刻的发现和研究,启发了我们对中国古代雕塑(包括民间雕塑)问题的某些思考。这些思考,是从对中国雕塑的历史回顾和将之与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对照比较开始的。 人类和石头打交道,是自从有人类自身以来就开始了的。原始人由打制石器用以渔猎和自卫,而终于懂得了将石料精心琢磨成初具审美意味的装饰品,美化自己的生活,寄托他们原始的、朦胧的、幻想的某些观念。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便从这里滥觞。 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艺术 中国古代雕塑 中国古代绘画 审美意味 拴马石 打制石器 民间美术 现代雕塑 青铜雕塑
原文传递
吴晗发掘明陵信件考
11
作者 方竟成 《北京观察》 2002年第12期58-61,共4页
在吴晗充满波折的一生中,有一件事不能不特别关注.这件事一开始,就有不同声音,甚至如他的老师、我国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等都劝阻过吴晗.
关键词 吴晗 致信 博物馆 习仲勋 信件
原文传递
对秦俑的艺术价值及地位的再认识
12
作者 贺西林 《文博》 1990年第5期130-135,共6页
几次想缀笔竟未成,历史的责任感要求我不得不最终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并促使我重新冷静地审视我所提出的论题。毫不讳言,本文是一个不全面的反思,也许是肤浅的,但是有益的,因为历史是真实的,作为实体的秦俑也似乎在诉说着一种真实或真实... 几次想缀笔竟未成,历史的责任感要求我不得不最终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并促使我重新冷静地审视我所提出的论题。毫不讳言,本文是一个不全面的反思,也许是肤浅的,但是有益的,因为历史是真实的,作为实体的秦俑也似乎在诉说着一种真实或真实的遥远。秦俑一经发现,举世为之瞩目,惊讶与赞叹已经注满了我们的脑海,充斥了我们的文字。“秦俑丰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有感人的艺术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艺术 艺术价值 古希腊艺术 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 中国美术史 掷铁饼者 生活信念 世界艺术
下载PDF
黄花城:十三陵的肩背
13
作者 高文瑞 《中关村》 2015年第7期116-117,共2页
黄花城,山水中能看到美景,却看不到历史的刀光剑影,与潜在的忧虑、心力与智慧。黄花城,名字美丽,心向往之。几年前,曾关注过十三陵,写过《明陵十三帝》,对陵之堪舆有点儿了解,天寿山左右的蟒山虎峪、前面的凤山都曾知晓,惟山后陵之玄武... 黄花城,山水中能看到美景,却看不到历史的刀光剑影,与潜在的忧虑、心力与智慧。黄花城,名字美丽,心向往之。几年前,曾关注过十三陵,写过《明陵十三帝》,对陵之堪舆有点儿了解,天寿山左右的蟒山虎峪、前面的凤山都曾知晓,惟山后陵之玄武没有去过,也就对黄花城充满了想象。那要何等气魄,才能与之匹配,镇住北方;选中此地,又会藏有何等玄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城 天寿山 心向往之 蟒山 山都 一葵 二字 镇城 传说故事
原文传递
明陵边墙山口及其军备
14
作者 王秀玲 《北京文博》 2000年第1期65-72,共8页
十三陵陵区周围有一道屏障,如同一个院落的院墙。这道墙,建于明朝,时称边城,周围设有二门、十口,它和陵区其它建筑一样,是明陵古建群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座宏伟的建筑,经历了五百七十多年的沧桑岁月,长期的雨水浸蚀和战乱... 十三陵陵区周围有一道屏障,如同一个院落的院墙。这道墙,建于明朝,时称边城,周围设有二门、十口,它和陵区其它建筑一样,是明陵古建群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座宏伟的建筑,经历了五百七十多年的沧桑岁月,长期的雨水浸蚀和战乱破坏,今只存部分残墙及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墙山口 军事装备 中国 名胜古迹 防御措施
全文增补中
乾隆五十年明十三陵修葺始末
15
作者 周悦煌 王其亨 +1 位作者 王巍 张凤梧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8-66,140,共20页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错综复杂,历朝历代对待前朝陵寝的决策性举措同时增加了其演变进程的多样性,清乾隆五十年对明十三陵的修葺即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大学首次发现乾隆皇帝希望嘉庆皇帝参照明长陵建造清...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错综复杂,历朝历代对待前朝陵寝的决策性举措同时增加了其演变进程的多样性,清乾隆五十年对明十三陵的修葺即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大学首次发现乾隆皇帝希望嘉庆皇帝参照明长陵建造清裕陵大碑楼的谕旨,胡汉生依此线索开始追踪乾隆朝修葺明陵档案,2007年,王茹茹、张胜强为完成明永陵、明定陵建筑工程的全案研究,发掘到乾隆朝“呈十三陵汇总地盘图总平面图”。本文即在前述基础上,详细汇集整理相关文献、档案,深入解读“呈十三陵汇总地盘图”,全面梳理乾隆五十年修葺工程的来龙去脉,还原历史史实,并结合测绘勘查,详考《帝陵图说》《昌平山水记》,以探明明十三陵各主体建筑之真实形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制 修葺 呈十三汇总地盘图
原文传递
明陵排水与防渗略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同理 《海河水利》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9-59,共1页
明朝的十三座陵墓从选址到建造施工都对水十分重视.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于永乐7年(公元1409年)开始选择陵址,派礼部尚书赵(羽工)携地舆学家这察京畿秀美的山川,如门头沟区的燕家台、潭拓寺,昌平县的狼儿峪、虎峪等地,
关键词 礼部尚书 朱棣 石雕凿 天寿山 地下宫殿 宝城 花岗岩石 黄土山 排水系统
下载PDF
明陵石象生有直有弯
17
《紫禁城》 1990年第1期35-35,共1页
石象生,古代也叫“石仪卫”,即用石料雕成人物、禽兽的形象,置于墓前,以“表饰坟垄”(《事物纪原》卷九),象征死者生前的仪卫。相传此举源于秦代,秦始皇曾以他生前的大将翁仲之像立于陵前。以后历汉、唐、宋、明、清诸代,一直沿用,制度... 石象生,古代也叫“石仪卫”,即用石料雕成人物、禽兽的形象,置于墓前,以“表饰坟垄”(《事物纪原》卷九),象征死者生前的仪卫。相传此举源于秦代,秦始皇曾以他生前的大将翁仲之像立于陵前。以后历汉、唐、宋、明、清诸代,一直沿用,制度日臻完备。在宋朝以前,石象生的排列部是直的,而明陵石象生的排列却有直有弯。直,是沿用前代制度,史已然之,人们不觉其怪;弯,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象生 仪卫 事物纪原 有直 仲之 祭殿 三大殿
下载PDF
明蜀王陵墓葬群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18
作者 汤红豆 《收藏与投资》 2023年第12期91-93,共3页
成都明蜀王陵墓葬群是明蜀藩王家族的陵墓群,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墓葬数量多、位置较分散的特点。明蜀王陵墓葬群保护方式以明蜀王陵博物馆为主线,博物馆成为保护、展示主体。已发掘陵墓迁移、原地保护及发掘后回填... 成都明蜀王陵墓葬群是明蜀藩王家族的陵墓群,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墓葬数量多、位置较分散的特点。明蜀王陵墓葬群保护方式以明蜀王陵博物馆为主线,博物馆成为保护、展示主体。已发掘陵墓迁移、原地保护及发掘后回填是明蜀王陵墓葬群保护的支线方式。其中,明蜀王陵博物馆建成后,一度寻求文旅融合发展,后因城市化建设陷入困境,近年来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获得新生。作为位于城市内部的大遗址,明蜀王陵墓葬群的保护路径对国内其他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王 墓葬群 蜀王博物馆 大遗址保护
下载PDF
明代西安秦王陵与九井十八寨
19
作者 刘勇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第4期90-97,共8页
研究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明代西安秦王陵周边村落的形成因素、过程等,尝试说明秦王陵周边村落“九井十八寨”的形成与秦王陵墓的关系。通过对明代西安秦王陵墓的分布与周边村寨考察研究,认为陵墓周边的村寨是由守陵(... 研究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明代西安秦王陵周边村落的形成因素、过程等,尝试说明秦王陵周边村落“九井十八寨”的形成与秦王陵墓的关系。通过对明代西安秦王陵墓的分布与周边村寨考察研究,认为陵墓周边的村寨是由守陵(坟)户发展而来,这些守墓坟户在明代已至后来五百余年在此繁衍生息,最终围绕各个秦王陵墓而形成的带有“井”或者“寨”字的聚集性村庄,由此说明明秦王陵周边地区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传承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 村寨 考察
下载PDF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简介(二) 被引量:1
20
《四川文物》 2000年第2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四川 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 成都市 蜀王 彭大将军纪念碑 石笋山摩崖造像 花置寺石刻 十二桥烈士墓 石塔寺石塔 药师岩摩崖造像 飞仙阁摩崖造像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