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8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_S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04
1
作者 徐锡伟 陈文彬 +7 位作者 于贵华 马文涛 戴华光 张志坚 陈永明 何文贵 王赞军 党光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3,T001-T004,共17页
震后野外考察表明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 (MS8 1)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上 ,发震断层具有高速率左旋滑动的基本特征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 (14 8± 2 4 )mm/a ;地震地表破裂带沿库... 震后野外考察表明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 (MS8 1)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上 ,发震断层具有高速率左旋滑动的基本特征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 (14 8± 2 4 )mm/a ;地震地表破裂带沿库赛湖段西起布喀达板峰东缘 (91°0 8′E) ,向东经库赛湖北缘、青藏公路 2 894里程碑、玉珠峰南麓 ,东止于青藏公路东 70km附近 (94°4 8′E) ,地震地表破裂带沿N70°~ 90°W走向线状展布 ,全长约 35 0km ,由一系列走向N4 5°~ 5 0°E拉开状张裂缝、走向N6 0°~ 75°E张剪切裂缝、走向N80°W剪切裂缝以及隆起鼓包或开裂陷坑等斜列状组合而成 ,显示出纯剪切走滑的破裂特征 ,最大左旋水平位移 6m ;宏观震中位于昆仑山口西 80~ 90km附近的库赛湖东北角山麓地带 ,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 30 0m ,在库赛湖北岸至山麓地带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由地震动或重力效应引起的次生破裂带总宽度可达 2km。库赛湖地震地表破裂的左旋走滑特征表明 ,青藏高原物质确实存在着向东的滑移或流动 ,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与库赛湖段斜列的东大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年 11月 昆仑山 地震地形破裂 地震断层 发震构造 库赛湖地震
下载PDF
西昆仑山构造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195
2
作者 潘裕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24-232,共9页
西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的南部。该区存在两条不同时期的重要构造带,即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和库地—苏巴什构造带。昆仑山被这两条构造带分成了三部分:北带、中带和南带。南带从构造意义讲已不属昆仑山区范围,中带是两期岛... 西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的南部。该区存在两条不同时期的重要构造带,即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和库地—苏巴什构造带。昆仑山被这两条构造带分成了三部分:北带、中带和南带。南带从构造意义讲已不属昆仑山区范围,中带是两期岛弧的叠加,北带是在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叠加了岛弧到弧后的发展产物。因此,昆仑山区是一个复合地体,经历了多期变形与岩浆活动,沉积类型也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带 岛弧 被动大陆边缘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昆仑山
下载PDF
东昆仑阿尼玛卿地区古特提斯火山作用和板块构造体系 被引量:118
3
作者 杨经绥 许志琴 +1 位作者 李海兵 史仁灯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9-380,共12页
东昆仑阿尼玛卿蛇绿岩带标志古特提斯洋关闭后的板块缝合带.在该缝合带及周围识别出4套与洋盆扩张和俯冲作用有关的火山岩,由南至北,分别为洋底玄武岩、岛弧火山岩、弧后盆地玄武岩和后碰撞火山岩.板块构造体系说明洋壳俯冲极性从南向北... 东昆仑阿尼玛卿蛇绿岩带标志古特提斯洋关闭后的板块缝合带.在该缝合带及周围识别出4套与洋盆扩张和俯冲作用有关的火山岩,由南至北,分别为洋底玄武岩、岛弧火山岩、弧后盆地玄武岩和后碰撞火山岩.板块构造体系说明洋壳俯冲极性从南向北.已有年代学证据表明:阿尼玛卿洋盆的开启时代至少可以早到晚石炭世(308Ma),洋盆关闭可能在早三叠世;岛弧火山岩的时代为晚二叠世(260 Ma);弧后盆地火山岩的时代为早-中三叠世;后碰撞火山岩的时代为晚三叠世.三叠纪沿缝合带及其北部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左旋走滑断裂系,包括东昆仑南缘左旋走滑断裂(200~220 Ma)、阿尔金断裂的早期走滑剪切断裂系(220~230 Ma)以及南祁连南缘巨型左旋走滑断裂(240~250 Ma).认为它们形成于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的关闭和斜向碰撞作用,但主要在俯冲板块折返阶段或逆 冲岩片的抬升阶段,其时也是后碰撞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特提斯洋 阿尼玛卿 昆仑山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5
4
作者 李荣社 计文化 +4 位作者 赵振明 陈守建 孟勇 于浦生 潘小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3-382,共10页
通过对1999年以来在昆仑山地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了东、西昆仑经历了早古生代造山作用。依据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性质及其产出状态、相伴的沉积、岩浆建造,结合前寒武纪地层的出露情况... 通过对1999年以来在昆仑山地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了东、西昆仑经历了早古生代造山作用。依据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性质及其产出状态、相伴的沉积、岩浆建造,结合前寒武纪地层的出露情况和变质热事件,将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分为3个大的构造单元,昆中构造带为早古生代的岩浆弧,北部为由库地-其曼于特-祁漫塔格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滩间山群、奥陶系—志留系未分地层等相关边缘沉积体组成弧后盆地沉积、岩浆建造系统,南部为由柳什塔格-吐木勒克-乌妥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纳赤台群、温泉沟群共同组成弧前复理石增生楔杂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早古生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的发现与论证 被引量:79
5
作者 潘裕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84-192,共9页
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开展了对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多学科综合性科学考察.本文根据这次考察的大量资料,论证了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的存在.考察资料表明,在西昆仑山存在一个被称作原特提斯的海洋,这个... 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开展了对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多学科综合性科学考察.本文根据这次考察的大量资料,论证了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的存在.考察资料表明,在西昆仑山存在一个被称作原特提斯的海洋,这个洋是在劳亚大陆南部基底上破裂、扩张并形成于震旦纪至奥陶纪时期(大约800-450Ma).原特提斯海洋闭合于加里东造山运动,并形成现在所见的库地-苏巴什缝合带的残迹,即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从而完善了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和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昆仑山 岛弧 缝合带
下载PDF
西昆仑山北部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带的发现 被引量:81
6
作者 许荣华 张玉泉 +3 位作者 谢应雯 陈福坤 张巧大 赵敦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3-328,共16页
1987年以来,先后做了4条横穿昆仑山的综合路线地质调查。它们是:中-巴公路沿线;新-藏公路沿线;于田县普鲁村-苏巴什-硫磺达坂路线;青海茫崖镇-祁曼塔格路线。在西昆仑山北部的调查区内,都有钙-碱性的深成岩体出露。通... 1987年以来,先后做了4条横穿昆仑山的综合路线地质调查。它们是:中-巴公路沿线;新-藏公路沿线;于田县普鲁村-苏巴什-硫磺达坂路线;青海茫崖镇-祁曼塔格路线。在西昆仑山北部的调查区内,都有钙-碱性的深成岩体出露。通过对这些岩体系统地做U-Pb、Ar-Ar及Rb-Sr定年研究,发现它们具有早古生代年龄(384—480Ma),延伸上千公里,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或碰撞后的构造环境,常与属于蛇绿岩套的组分相伴生。这充分说明在青藏高原内部存在一条新发现的缝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花岗岩类 构造-岩浆带 缝合带 早古生代
下载PDF
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岩石成因——对岩石圈拆沉作用的约束 被引量:81
7
作者 罗照华 魏阳 +3 位作者 辛后田 詹华明 柯珊 李文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72-1684,共13页
造山后脉岩组合是在寄主岩基冷却之后形成的,可能是造山带应力场转换的标志。昆仑造山带早中生代末期以及太行山-燕山造山带晚中生代花岗质岩基中广泛出露这种类型的脉岩,可划分为煌斑岩质,玄武质,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和富硅花岗质... 造山后脉岩组合是在寄主岩基冷却之后形成的,可能是造山带应力场转换的标志。昆仑造山带早中生代末期以及太行山-燕山造山带晚中生代花岗质岩基中广泛出露这种类型的脉岩,可划分为煌斑岩质,玄武质,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和富硅花岗质等5组。主元素和痕量元素分析表明它们是不同的原生岩浆固结的产物,相互之间不存在重要的分离结晶,同化混染和岩浆混合作用的关系,因而要求软流圈/岩石圈系统不同圈层的源区岩石同时达到部分熔融的条件。结合已有的高温高压实验,区域岩石圈结构和地质事件序列的分析,认为岩石圈拆沉作用是造山后脉岩组合形成的最合理触发机制。简单热模拟表明,软流圈窗顶界埋深达到一定深度时(例如昆仑造山带为82km),可以满足处于不同深度位置的中性麻粒岩,基性榴辉岩和地幔橄榄岩同时发生部分熔融。这时,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可以有6~8个产生岩浆的位置。热的软流圈物质快速涌入软流圈窗,不仅触发地幔岩的减压熔融,也可能导致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挤压转换为伸展,为岩浆的快速侵位创造了条件。所提供的岩石成因模型可以更合理地解释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地质特征,主元素和痕量元素特征,也可以满足同位素体系变异所要求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岩组合 岩石圈 软流圈 拆沉作用 岩石成因 昆仑山 太行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65
8
作者 李廷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70-376,共7页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记录及机制》科研项目实施4年取得一些新进展:证实西昆仑存在两种基底和4期构造变形;大幅度提高了可可西里盆地研究程度,重塑了滇西高原隆升史;厘定了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时空结构和地壳生长方式;进一步查明羌塘地...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记录及机制》科研项目实施4年取得一些新进展:证实西昆仑存在两种基底和4期构造变形;大幅度提高了可可西里盆地研究程度,重塑了滇西高原隆升史;厘定了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时空结构和地壳生长方式;进一步查明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存在3个亚带和4个活动高峰期;确定南迦巴瓦构造结为一楔入构造,由3个构造单元组成,南迦巴瓦群为元古宇;GPS监测获得高原北部地壳运动速率,发现两个涡旋构造;把高原岩石圈划分为3种类型,识别出3种地球化学端元;获得一批有关高原隆升、盆地沉积、地质年代等的新数据,对高原隆升及对气候影响等提出一些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质科研 昆仑山 构造变形期次 隆升机制 沉积盆地 地壳运动速率
下载PDF
昆仑山区构造区划初探 被引量:62
9
作者 潘裕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89年第3期196-203,共8页
青藏高原虽然经过了多次考察,已经基本摸清了高原的构造格架,然而高原西北部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的构造区划仍很不明确。经过这次考察,获得了大量新资料;新发现了库地-苏巴什为一条独立的更早阶段的重要构造界线。考察发现麻札-康... 青藏高原虽然经过了多次考察,已经基本摸清了高原的构造格架,然而高原西北部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的构造区划仍很不明确。经过这次考察,获得了大量新资料;新发现了库地-苏巴什为一条独立的更早阶段的重要构造界线。考察发现麻札-康西瓦-木孜塔格构造带与东面的昆仑山口-玛沁构造带相联,是真正原第四缝合带所指。由以上这两条构造带把昆仑山分成了北带、中带与南带3部分,而南带从构造发育历史看它与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区相联,不属于真正的昆仑构造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单元 昆仑山 构造区划
下载PDF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湖泊演化 被引量:42
10
作者 李炳元 张青松 王富葆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1年第1期64-71,共8页
由于地质构造的控制,本区湖泊可分为三个湖泊带。本区湖泊几乎均为封闭湖泊,在湖盆中有众多的古湖岸线遗迹。由古湖岸线的分布推算高湖面时期的古湖泊范围为本区总面积的10.6%,为今日湖泊面积的3.06倍。根据地貌、第四纪沉积和^(14)C ... 由于地质构造的控制,本区湖泊可分为三个湖泊带。本区湖泊几乎均为封闭湖泊,在湖盆中有众多的古湖岸线遗迹。由古湖岸线的分布推算高湖面时期的古湖泊范围为本区总面积的10.6%,为今日湖泊面积的3.06倍。根据地貌、第四纪沉积和^(14)C 测年数据分析,最高湖面时期即最高古湖岸线所围限的古湖泊出现的时期为40000—20000aB.P.,大致与末次冰期间冰段相当。本区湖泊退缩十分强烈,喀喇昆仑山以北的湖泊退缩速度大于喀喇昆仑山以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泊 演化 高湖面时代 昆仑山
下载PDF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植物的生活型组成 被引量:39
11
作者 郭柯 郑度 李渤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1-59,共9页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植物生活型组成以地面芽植物为主,约占45.1%。其次是隐芽植物(包括地下芽植物、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约占19.6%。一年生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分别占15.8%、10.5%、9.1%。然...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植物生活型组成以地面芽植物为主,约占45.1%。其次是隐芽植物(包括地下芽植物、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约占19.6%。一年生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分别占15.8%、10.5%、9.1%。然而,不同地段的植物生活型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昆仑北翼山地的3个地段(Ⅰ2、Ⅰ3和Ⅰ4)俯瞰着极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又有海拔3000m以下的山地荒漠带和山地荒漠草原带,其生活型谱比较相似,表现在一年生植物所占比例均在15%以上,高于其余5个地段的约10%;这3个地段地面芽植物的比例约为40%,低于其余5个地段的约52%。植物生活型谱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是,高位芽植物、一年生植物和隐芽植物在生活型谱中所占比例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地面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所占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这个结果说明一年生植物比较适应荒漠气候条件下降水量少、年变率大的特点,而不适应高寒地区低温、生长季短的气候特点。与此相反,地面芽植物和垫状、匍匐状地上芽植物比较适应寒冷地区气温低、生长季短的气候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山 昆仑山 植物 生活型
下载PDF
昆仑-黄河运动的发现及其性质 被引量:39
12
作者 崔之久 刘耕年 伍永秋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8期1986-1989,共4页
1 昆仑-黄河运动的发现昆仑山垭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羌塘高原向柴达木盆地的过渡带.自中更新世以来,本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垭口盆地有一套厚近700m的晚新生代地层,时代为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初(5.0~0.71Ma B.P.),其完整剖... 1 昆仑-黄河运动的发现昆仑山垭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羌塘高原向柴达木盆地的过渡带.自中更新世以来,本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垭口盆地有一套厚近700m的晚新生代地层,时代为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初(5.0~0.71Ma B.P.),其完整剖面出露在青藏公路原六十二道班附近.通过岩性、沉积构造、垂向层序、古流向和沉积体三维形态及其组合等的分析从中识别出冲积扇沉积体系(惊仙谷组)、湖泊沉积体系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羌塘组),惊仙谷组(厚约200m)与羌塘组地层在2.5 Ma B.P.逐渐过渡,环境亦从热渐变到凉,此地层结束于顶部扇三角洲相,时代为0.71 MaB.P.一次抬升运动,使全套地层发生向西南倾斜,倾角12°(图1).而其上不整合覆盖的望昆冰期冰碛层((0.54±0.08)Ma B.P.)亦表明在0.71~0.6 MaB.P.当地,即昆仑山(包括垭口地区)发生了强烈构造抬升,既表现为与后来的上覆冰碛层的不整合,也表现为与构造抬升同时的昆仑河断陷内沉积了相关的纳赤台沟组(0.64 Ma B.P.,泥石流为主)和稍后的三岔河组(0.4~0.06 Ma B.P.,河流相为主).另据王苏民等人对若尔盖RH孔的研究,在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构造运动 黄河 阶段性 突发性
原文传递
《山海经》中的昆仑区 被引量:43
13
作者 顾颉刚 《中国社会科学》 1982年第1期3-30,共28页
本文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遗作。顾先生生前一再叮嘱助手从他的未刊文稿中选出一篇送交本刊,现检出《〈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一文在本期发表。《山海经》是一部幸免于西汉儒者改窜的古书,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一部最早的地理书。书... 本文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遗作。顾先生生前一再叮嘱助手从他的未刊文稿中选出一篇送交本刊,现检出《〈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一文在本期发表。《山海经》是一部幸免于西汉儒者改窜的古书,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一部最早的地理书。书中保存着神话传说和古代地理两个方面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意识,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该书最早记载的关于昆仑的传说,是古代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它可以寻出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化的来源。作者在本文中按照"以《山海经》还《山海经》"的原则,根据该书所记载的材料,经过翔实的考证,论述了昆仑区的地理和人物是从西北传入,其人物是西北民族的想象力所构成,其地理含有西北的实际背景,但不能实定其确切的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经 昆仑山 西王母 黄帝 昆仑 故事 西经 神话传说 海内 西北民族
原文传递
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基性—超基性岩初步考察 被引量:39
14
作者 邓万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89年第3期204-211,共8页
本文报道了考察区若干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初步考祭结果。库地岩体属于传统观念的阿尔卑斯型岩体,但与典型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有所差异;阿卡兹、一些克沟蚀变火山岩可能发育在大洋环境,而晚古生代火山岩大概是在大陆边缘喷出的。本区在... 本文报道了考察区若干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初步考祭结果。库地岩体属于传统观念的阿尔卑斯型岩体,但与典型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有所差异;阿卡兹、一些克沟蚀变火山岩可能发育在大洋环境,而晚古生代火山岩大概是在大陆边缘喷出的。本区在新生代时期陆相火山活动相当频繁,其分布规律和岩石特征表明它们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密切的关系。文中还讨论了昆仑山南侧新生代火山岩喷发的期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 超基性岩 昆仑山
下载PDF
阿尔金—祁连—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及结晶岩年代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5
作者 董顺利 李忠 +1 位作者 高剑 朱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31-746,共16页
阿尔金—祁连—昆仑(阿祁昆)造山带早古生代加里东期的构造事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着重调研了各造山带内构造混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蛇绿岩、岩浆岩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 阿尔金—祁连—昆仑(阿祁昆)造山带早古生代加里东期的构造事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着重调研了各造山带内构造混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蛇绿岩、岩浆岩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阿尔金—祁连—昆仑地区早古生代的蛇绿岩有MORB和OIB两种类型,其产出于成熟的洋盆、小洋盆或是与消减带有关的弧前或弧后盆地,还有很大的争议。根据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阿尔金—祁连—昆仑地区洋盆在晚新元古代开启,寒武纪发育成熟,于中—晚奥陶世开始发生俯冲消减作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再者,通过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对比,证明北阿尔金与北祁连、南阿尔金与柴达木北缘、西昆仑与东昆仑在早古生代分别为同一条构造带,于新生代期间被活动的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错开了400多千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 祁连 昆仑山 早古生代 蛇绿岩 年代学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地下流体的远场异常及其意义 被引量:38
16
作者 车用太 谷元珠 +1 位作者 鱼金子 刘五洲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6-113,共8页
简要介绍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前在河北、陕西、四川、青海、新疆等距震中几百至几千公里之外记录到的地下流体的远场异常(场兆或远兆),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地震孕育的理论与地震预测的科学思路等问题。
关键词 地下流体 运动异常 昆仑山 油田 地震前兆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31
17
作者 柏道远 孟德保 +1 位作者 刘耀荣 马铁球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0-246,共7页
3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反映出阿尔金地块白垩纪末(69.5±2.9)Ma、昆仑山前山地带和昆仑山后山地带(高原区北缘)上新世晚期(4.2±0.8)Ma和(3.9±0.6)Ma、早更新世中期(1.66±0.31)Ma等3次构造抬升事件。根据磷灰石... 3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反映出阿尔金地块白垩纪末(69.5±2.9)Ma、昆仑山前山地带和昆仑山后山地带(高原区北缘)上新世晚期(4.2±0.8)Ma和(3.9±0.6)Ma、早更新世中期(1.66±0.31)Ma等3次构造抬升事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样品的古埋深及据前人有关资料推测的古地表高程,换算出样品的古海拔高程,再由高程差得出绝对构造抬升量,绝对抬升速率为绝对抬升量与时间(裂变径迹年龄)差之比。计算结果:阿尔金山北缘69Ma以来总共抬升了4940m,平均抬升速率为0.072mm/a。昆仑山前山地带4.15Ma至1.66Ma间总共抬升了1380m,平均抬升速率为0.55mm/a;1.66Ma以来总共抬升了4140m,平均抬升速率为2.49mm/a。昆仑山后山地带3.85Ma至1.66Ma间总共抬升量约为1500m,平均抬升速率为0.70mm/a;1.66Ma以来总共抬升量约为5140m,平均抬升速率为3.19mm/a。结合有关阶地特征及年龄,推算出21ka左右的晚更新世末以来昆仑山后山的抬升速率可能达11mm/a。昆仑山后山地带较前山地带4Ma以来相对抬升了1120m,二者的平均隆升速率比约为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昆仑山 构造隆升 磷灰石 裂变径迹
下载PDF
神话中之昆仑山考述 被引量:34
18
作者 汤惠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71-185,共15页
本文对昆仑山神话中昆仑山之所指进行了考察。作者从萨满教曾是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的唯一原始宗教这一认识出发,通过对昆仑山神话和萨满教宇宙观的比较以及对“昆仑”二字的训诂学考察,认为,“昆仑”乃古代匈奴语“天”之谓,古代信... 本文对昆仑山神话中昆仑山之所指进行了考察。作者从萨满教曾是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的唯一原始宗教这一认识出发,通过对昆仑山神话和萨满教宇宙观的比较以及对“昆仑”二字的训诂学考察,认为,“昆仑”乃古代匈奴语“天”之谓,古代信奉萨满教的民族和部落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联系天地的宇宙山,考虑到文化传播的特性,这些民族中的一部分都可能将宇宙山称作昆仑山。汉代以前的昆仑山是一个宗教或神话的概念;大约在汉代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萨满教 海经》 宇宙树 宇宙观 贺兰 神话 人面像 昆仑 昆仑神话
原文传递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33
19
作者 祝意青 王双绪 +3 位作者 江在森 朱桂芝 李辉 张永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1-297,共7页
利用青藏地区 1998~ 2 0 0 0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的区域重力场空间动态变化结果 ,初步分析了该区重力变化特征及其与监测区内 8.1级大地震的关系 .结果表明 :①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发生在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附近的重... 利用青藏地区 1998~ 2 0 0 0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的区域重力场空间动态变化结果 ,初步分析了该区重力变化特征及其与监测区内 8.1级大地震的关系 .结果表明 :①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发生在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附近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 ;② 8.1级大地震前的主要构造变形与能量积累在震中的南侧 ;③主震震中以东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的范围与野外地质考察结果的破裂区域吻合得较好 ;④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的分布与GPS观测给出的应变场第二剪应变高值区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8.1级地震 地震前兆 绝对重力 相对重力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被引量:33
20
作者 丁鉴海 余素荣 肖武军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21,共6页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该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41天前后4天,地点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该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41天前后4天,地点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10月8日也出现了少见的地磁低点位移强震异常.讨论了地磁低点位移的"感应—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磁台网 观测资料 昆仑山 强震 相关性 发震日期 “感应-触发”机制 地震前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