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时间语和空间语及其文化特性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扬 《山东外语教学》 2001年第4期52-53,共2页
非言语语是跨文化交流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主要分为二类:1)非言语行为;2)非语言手段.时间语和空间语是环境语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讨论了容易引起跨文化交流冲突的两个因素:时间语和空间语.
关键词 非言 时间 空间 文化特性
下载PDF
浅议非言语语与外语教学 被引量:2
2
作者 薛广历 《唐都学刊》 1998年第4期100-103,共4页
本文从时间语、空间语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不同文化的非言语语间的差别,说明了非言语语的重要性。
关键词 非言 时间 空间 教学
下载PDF
语境和语言教学 被引量:2
3
作者 谢徐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90-91,94,共3页
一、语境说略 国外语言学界有许多关于语境问题的论述,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的概念源自伦敦功能学派和后来的社会学流派最早的创始人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里诺斯基(Malinowsk),他在南太平洋工作期间,曾发现当地土人的话很难... 一、语境说略 国外语言学界有许多关于语境问题的论述,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的概念源自伦敦功能学派和后来的社会学流派最早的创始人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里诺斯基(Malinowsk),他在南太平洋工作期间,曾发现当地土人的话很难译成英语。比如一个划独木船的人管他那只桨叫“Wood”。马里诺斯基说,如果不把这个人的话与当时的语境结合,就不能理解“Wood”指的是什么,他认为,语言是“行为的方式”,不是“思想信号”,“话语和环境是互相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马里诺斯基的观点后来被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所继承和发展。在他的《社会的个性和语言》中,弗斯对“语境”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弗斯把“context”(上下文)的含义加以引伸,认为不仅一句话的上句或下句,一段话的上段或下段是“context”,而且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叫“context”。费斯把前者看作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把后者看作是“情境的上下文”,他认为语言是不可能和语境分开的。 语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出发点。人们是运用语言交流思想的,交流思想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际关系,离不开跟它有关系的一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因素 第二言教学 context 心理 时间 狭义上下文 人类言学 言环境 言因素 一词多义
下载PDF
从环境语言的文化特征看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慧敏 张晓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90-192,共3页
环境语言,作为非言语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包括空间语和时间语两个重要因素。因不同文化对其鉴别标准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误解与交流障碍。文章通过分析二因素的文化特征,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误解产生的主要... 环境语言,作为非言语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包括空间语和时间语两个重要因素。因不同文化对其鉴别标准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误解与交流障碍。文章通过分析二因素的文化特征,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误解产生的主要成因及规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空间 时间 跨文化交际误解
下载PDF
时间语初探
5
作者 粟新华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69-71,共3页
非言语交流中,还存在着一种时间语交流形式,它以时间传递信息,渗透在人际交流的各个领域,由于时间不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因此,用时间传递信息这一形式也就很少引起人们注意,时间语的提出,将寿命人们了解言语交流和其他非言语交... 非言语交流中,还存在着一种时间语交流形式,它以时间传递信息,渗透在人际交流的各个领域,由于时间不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因此,用时间传递信息这一形式也就很少引起人们注意,时间语的提出,将寿命人们了解言语交流和其他非言语交流没有表达的内容,填补非言语交流中时间语研究的空白,本文用大量事实证明了时间语的存在,论述了时间语的概念,特点和类型,并指出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时间 非言交流 信息传递 词言 功能 时序 时量
下载PDF
英语语义刍议 被引量:1
6
作者 秦秀白 《外国语》 1982年第4期34-39,共6页
语义属语言范畴。它是语言成分中的意义要素,是概念及其所附有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及文体修辞色彩等在语言中的表现。笔者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对英语的语义问题提出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 义联想 感情色彩 言范畴 社会文化 修辞色彩 意义要素 言环境 时间
原文传递
时间语与跨文化交际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秀琴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8期204-205,共2页
时间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了解时间语的概念、在交际中的作用及其文化差异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 时间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原文传递
自由开放:85’前后“先锋小说”的叙述顺序
8
作者 常芳清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22-26,共5页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上,“先锋小说”以其大胆的叙事变革,划下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号。1985年前后,以马原、洪峰、格非、余华、残雪、孙甘露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先锋小说”,脱出传统文学的创作常规,或传达出“麦田守望者式”的情绪心...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上,“先锋小说”以其大胆的叙事变革,划下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号。1985年前后,以马原、洪峰、格非、余华、残雪、孙甘露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先锋小说”,脱出传统文学的创作常规,或传达出“麦田守望者式”的情绪心态,或展示“夸张嘲讽故意粗俗但又忍不住炫耀高雅的情绪型叙述语调”和“无中心人物无秩序主次情节无故事‘无结构’的结构”,强化感觉与语言风格,注重叙述方式和叙事策略,以完全彻底的形式变革,与既定的叙述模式、文化范型、语言秩序构成尖锐的冲突,改变了人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拓展了小说的功能和表现力。“先锋小说”这种冒险的形式主义革命,在新时期业已规则化的文坛竞技场上,无疑是一场独特而新颖的艺术探索。本文无意对“先锋小说”的叙事变革进行全面分析,只试图选取1985年前后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从叙述时间和叙述感觉两个方面,着重分析“先锋小说”叙述顺序的变革,以期对“先锋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小说 叙述时间 自由开放 叙述顺序 余华 故事时间 中国当代文学 时间 “感觉” 叶兆言
下载PDF
阿拉伯语句子的语序研究
9
作者 陈中耀 《阿拉伯世界研究》 1996年第4期69-73,共5页
阿拉伯语形态变化丰富,语序较灵活,语与语之间的关系主要靠格位来维持,但语序的排列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一、多项修饰语的位置 同格语(定语、强调语、同位语、并列语)是与先行语同格的成分,传统语法中把它们作为次要的句子成分,实际... 阿拉伯语形态变化丰富,语序较灵活,语与语之间的关系主要靠格位来维持,但语序的排列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一、多项修饰语的位置 同格语(定语、强调语、同位语、并列语)是与先行语同格的成分,传统语法中把它们作为次要的句子成分,实际上它们是名词短语的构成部分,整个名词短语(包括同格语和与其相关的先行语)在句子中担任某个句子成分。同格语中,定语、强调语、同位语都是修饰先行语的,其先行语是中心语。修饰语的叠加在外延上对中心语增加限制,使中心语的意义更为严格与精确。我们以定语为例来研究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多项定语的顺序是由小到大排列在中心语之后的,这与阿拉伯人由内到外的思维模式相对应。先出现中心语,再出现修饰语,有利减轻短时记忆的负担,而修饰语又由外延较小向外延较大逐渐过渡,在心理上比较稳定,波动较小。一般地说,外延较小的修饰语与中心语的距离总是小于外延较大的修饰语与中心语的距离,从紧密层逐渐扩展到松散层,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模式。例如: 旧木门 伟大的爱国主义义务 历史性大决战 布置好的漂亮的大橱窗 半透明的黑色内衣 宽大的白色大理石楼梯 “旧门”的外延总比“木门”的外延大,所以“旧”在“木”之后。“伟大的”外延可包含“爱国主义”,倒过来却不行。这两个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阿拉伯 句子成分 先行 修饰 时间 思维模式 外延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解析中美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差异与影响
10
作者 时静 《对外经贸实务》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6-69,共4页
时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们太熟悉它在自己国家的规则,所以经常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其实时间也会说话,尤其是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如果人们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时间观,就听不懂对方的时间语,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甚至商务活动的失败。
关键词 时间 跨文化 商务交往 中美 解析 商务活动 时间 国家
下载PDF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时间语
11
作者 刘宇萌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42-144,共3页
时间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非语言交际中一直是最难理解的一部分,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了解时间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文章试从时间语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时间语在写作课堂教学中的作... 时间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非语言交际中一直是最难理解的一部分,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了解时间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文章试从时间语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时间语在写作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 言交际 时间 课堂教学
下载PDF
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 被引量:82
12
作者 戴耀晶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2-106,共15页
体是观察时间进程中的事件构成的方式,体意义属于句子而不仅仅属于动词。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具有三项主要的语义内容:非完整性着眼于事件内部的观察,由此限制了时间词语、动量词语,动作结果词语与“着”的同现;持续性反映了事... 体是观察时间进程中的事件构成的方式,体意义属于句子而不仅仅属于动词。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具有三项主要的语义内容:非完整性着眼于事件内部的观察,由此限制了时间词语、动量词语,动作结果词语与“着”的同现;持续性反映了事件过程的连续特征,部分瞬间动词与“着”同现含有动作重复或主体复数的语义;动态/静态二重性是由持续性决定的,实际语句中动态或静态的强弱受动词的语义类型和句中其他成分的影响而发生偏移。本文还对较为流行的“着”了”在存在句里可“互换”的说法作了分析,认为二者的语法语义特征并不相同,互换说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间动词 句子 存在句 时间 义类型 瞬间动作 现代汉 句法 静态性 事件过程
原文传递
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的相互制约关系 被引量:41
13
作者 邵敬敏 《汉语学习》 CSSCI 1997年第3期3-7,共5页
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的相互制约关系*邵敬敏本文拟通过对常用副词“才”的分析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副词的各个义项如何归纳出它们的基本语法意义以及派生语法意义;二是语义与句法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如何起作用的。零副词“才”的使... 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的相互制约关系*邵敬敏本文拟通过对常用副词“才”的分析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副词的各个义项如何归纳出它们的基本语法意义以及派生语法意义;二是语义与句法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如何起作用的。零副词“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语法意义也显得比较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意义 “才”字句 句法结构 说话人 时间 义分析 关联词 “就” 基本法意义 句子
下载PDF
韩国留学生的篇章偏误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黄玉花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0-106,共7页
根据篇章语言学理论,韩国留学生的篇章偏误可分为省略、照应、关联词语、时间词语、词汇衔接等5类。省略偏误包括主语省略、定语省略;照应偏误包括代词照应误为名词照应或零形式照应,零形式照应误为代词照应或名词照应;关联词语偏误包... 根据篇章语言学理论,韩国留学生的篇章偏误可分为省略、照应、关联词语、时间词语、词汇衔接等5类。省略偏误包括主语省略、定语省略;照应偏误包括代词照应误为名词照应或零形式照应,零形式照应误为代词照应或名词照应;关联词语偏误包括省略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搭配不当、错用关联词语;时间词语偏误包括省略时间词语、错用时间词语;词汇衔接偏误主要是词语重复。其中省略偏误比例最高,依次是关联词语、照应、时间词语偏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留学生 篇章 偏误 偏误分析 韩国留学生 省略 关联词 时间
下载PDF
关于叙述体的篇章教学——怎样教学生把句子连成段落 被引量:30
15
作者 刘月华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1998年第1期72-78,共7页
关键词 连接成分 叙述体 句子成分 篇章教学 时间 法研究 连接作用 连接方式 教学生 法教学
原文传递
“是不是”问句说略 被引量:23
16
作者 陶炼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5-107,共3页
下面两个问句通常都被看作是正反问句:A:你是不是英语教师 B:你是不是去过北京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是语法特点很不相同的两类问句:A 句是通常所说的正反问句,而 B 句则与 A 不同;由于 B 类问句都带有一个"是不是",以... 下面两个问句通常都被看作是正反问句:A:你是不是英语教师 B:你是不是去过北京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是语法特点很不相同的两类问句:A 句是通常所说的正反问句,而 B 句则与 A 不同;由于 B 类问句都带有一个"是不是",以下我们就称之为"是不是"问句。我们将通过与正反问句的对比来说明"是不是"问句的语法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反问句 疑问句 法特点 重叠结构 句子 介宾结构 教师 否定句 肯定句 时间
原文传递
儿童对时间顺序的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Ⅰ 被引量:13
17
作者 方格 方富熹 刘范 《心理学报》 1984年第2期165-173,共9页
本实验以按时序排队和组成时间系列以及口头申述理由为客观指标、探讨4—7岁儿童对每日时序(早晨、中午、晚上)和一日之延伸(昨晚、明早)以及对时序的相对性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5、6岁儿童对一日之内早午晚时序已能正确认知... 本实验以按时序排队和组成时间系列以及口头申述理由为客观指标、探讨4—7岁儿童对每日时序(早晨、中午、晚上)和一日之延伸(昨晚、明早)以及对时序的相对性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5、6岁儿童对一日之内早午晚时序已能正确认知,但4岁儿童仍相当困难;4、5、6岁儿童对一日前后延伸的时序和时序相对性的认知随年龄而发展,但总的认知水平仍较低;对时序相对性的认知到7岁可以达到。儿童对时序的理解是以本身的生活经验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儿童时间词语的发展与对时间关系的认知是互相促进的,两者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发展 儿童 实验研究 时间顺序 时间关系 时间 相对性 认知水平 生活经验 参照物
下载PDF
汉语时间表达中的“前后式”与“来去式” 被引量:12
18
作者 史佩信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9-64,共6页
 汉语中,不管是借用方位词"前、后"表示时间("前后式")还是借用动词"来、去(往)"表示时间("来去式"),实际上都有两种不同的隐喻方式,因此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一些复杂的现象。但无论"前后...  汉语中,不管是借用方位词"前、后"表示时间("前后式")还是借用动词"来、去(往)"表示时间("来去式"),实际上都有两种不同的隐喻方式,因此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一些复杂的现象。但无论"前后式"还是"来去式",只有一种隐喻方式是基本的,另一种方式只起辅助或补充作用,是一种有标记的方式,人们在理解中能够加以分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前后式” “来去式” 隐喻方式 标记 言表达
下载PDF
关于“了_1”使用情况的考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卢英顺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194-200,共7页
关于“了_1”使用情况的考察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了”,语法学界习惯地根据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分为“了1”和“了2”。“了1”位于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一般居于句中,“了。”则居于句末(表示语气)。事实上“了1”不一定非居句... 关于“了_1”使用情况的考察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了”,语法学界习惯地根据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分为“了1”和“了2”。“了1”位于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一般居于句中,“了。”则居于句末(表示语气)。事实上“了1”不一定非居句中不可,它可以居于句末,位于宾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情况 动作行为 动词 义因素 谓词性宾 时间 动补结构 法意义 完成体 用因素
下载PDF
后置时间词刍议 被引量:9
20
作者 关玲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0-24,共5页
“前”、“以前’、“后”、“以后”、“时”、“时候”等词 ,可以置于多种词语后成为表示时间的词组 ,我们称这类词为后置时间词。本文详细论述了后置时间词的语法和语义特征 ,诸如结合范围、句法功能、管辖的时间范围和所表示的时间... “前”、“以前’、“后”、“以后”、“时”、“时候”等词 ,可以置于多种词语后成为表示时间的词组 ,我们称这类词为后置时间词。本文详细论述了后置时间词的语法和语义特征 ,诸如结合范围、句法功能、管辖的时间范围和所表示的时间的性质、与某些相近词的区别等。文章提出了相对时间与绝对时间、语义重合与语用有别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后置时间 相对时间 绝对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