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5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学第一定律与时空邻近度的提出 被引量:114
1
作者 李小文 曹春香 常超一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9-71,共3页
地理学第一定律(TFL)由美国地理学家Tobler提出。由于计算机和遥感的应用推动了传统地理学的革命,第一定律作为定量地理空间分析的基础概念,在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引起巨大反响。但它关于距离的定义和空间邻近关系的描述是含糊的,这局限了... 地理学第一定律(TFL)由美国地理学家Tobler提出。由于计算机和遥感的应用推动了传统地理学的革命,第一定律作为定量地理空间分析的基础概念,在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引起巨大反响。但它关于距离的定义和空间邻近关系的描述是含糊的,这局限了它的进一步应用。为此,我们提出加入时间维,用“流”的概念来理解和表达传统应用中的“距离”,从而用“时空邻近度”来替代“空间邻近度”,以促进地理学第一定律的更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第一定律 时空 邻近度 空间关系
下载PDF
近50年中国旱灾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90
2
作者 王静爱 孙恒 +1 位作者 徐伟 周俊菊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共6页
采用省级报刊信息源 ,建立了中国旱灾数据库 ,运用数字地图技术 ,重建了 194 9~ 2 0 0 0年中国旱灾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 :全国旱灾空间格局总体呈东西分异 ,重旱灾区域在北方 ,并相对集中分布在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陕... 采用省级报刊信息源 ,建立了中国旱灾数据库 ,运用数字地图技术 ,重建了 194 9~ 2 0 0 0年中国旱灾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 :全国旱灾空间格局总体呈东西分异 ,重旱灾区域在北方 ,并相对集中分布在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和宁夏 ;在南方主要分布在中部 5省 (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 )及四川东部、贵州和云南中东部。全国旱灾的范围有向西部扩展的趋势。全国旱灾动态变化趋向总体呈现南北分异。长江以北地区为旱灾灾次增多区 ;长江以南地区为旱灾普遍减少区或变化不明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灾 灾次 时空 变化 中国 气象灾害
下载PDF
地理时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云平台建设 被引量:77
3
作者 肖建华 王厚之 +1 位作者 彭清山 郭明武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2,共5页
针对当前国内地理时空大数据生产管理与应用面临的数据存储组织难、数据吞吐处理难、数据集成应用难和数据生产全过程管理难等问题,同时从地理实体产生消亡全过程管理与地理数据生产服务全过程管理两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地理时空大数据全... 针对当前国内地理时空大数据生产管理与应用面临的数据存储组织难、数据吞吐处理难、数据集成应用难和数据生产全过程管理难等问题,同时从地理实体产生消亡全过程管理与地理数据生产服务全过程管理两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地理时空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应用的相关方法;并基于云计算、GIS及SOA等技术,构建了智能高效的云GIS管理平台,实现了地理时空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管理与智能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平台 大数据 全生命周期管理 云GIS 时空
下载PDF
泛在时代的“传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 被引量:76
4
作者 李沁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2,共17页
哈罗德·伊尼斯在其传播学经典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提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具有偏向性,"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互联网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之以前所有媒介发生深... 哈罗德·伊尼斯在其传播学经典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提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具有偏向性,"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互联网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之以前所有媒介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进入泛在传播时代,其传播模式是沉浸传播,在时间上无时不在,在空间上无处不在,时间与空间二者较之旧媒介更为均衡。那么泛在时代的传播是否还存在"传播的偏向"?如果没有偏向,那"传播的偏向"这一理论工具是否过时?如果有"偏向",那么互联网文明的偏向是什么?本研究对"传播的偏向"这一研究工具进行批判性和发展性探讨,提出了泛在时代沉浸传播的偏向是"人",并据此推演出泛在文明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的偏向 伊尼斯 沉浸传播 时空 互联网文明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arid Central Asi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被引量:67
5
作者 CHEN FaHu HUANG Wei +2 位作者 JIN LiYa CHEN JianHui WANG JinS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2期1812-1821,共10页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tempor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arid Central Asia (ACA) and their regional differences during 1930-2009 using monthly gridded precipitation from the Climatic Research Unit (CRU). O...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tempor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arid Central Asia (ACA) and their regional differences during 1930-2009 using monthly gridded precipitation from the Climatic Research Unit (CRU).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is westerly circulation dominated arid region is generally increasing during the past 80 years, with an apparent increasing trend (0.7 mm/10 a) in winter. Th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ACA also differ regionally,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distinct subregions (Ⅰ West Kazakhstan region, Ⅱ East Kazakhstan region, ⅢCentral Asia Plains region, Ⅳ Kyrgyzstan region, and V Iran Plateau region).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falls fairly even on all seasons in the two northern subregions (regions Ⅰ and Ⅱ, approximately north of 45°N), whereas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falling mainly on winter and spring (accounting for up to 80% of the annual total precipitation) in the three southern subregions.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increasing on all subregions except the southwestern ACA (subregion Ⅴ) during the past 80 year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appeared in subregions Ⅰ and Ⅲ. The long-term trends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all subregions are determined mainly by trends in winter precipitation. Additionally, the precipitation in ACA has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variations. The 2-3-year cycle is identified in all subregions, while the 5-6-year cycle is also found in the three southern subregions. Besides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there were 3-4 episodic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all subregions, with the latest episodic change that started in the mid- to late 1970s. The precipitations in most of the study regions are fast increasing since the late 1970s. Overall, the responses of ACA precipitation to global warming are complicated. The variations of westerly circulation are likely the majo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study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Central Asia annual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changing tendency regional difference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framework of tectonic uplift stag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Cenozoic 被引量:54
6
作者 WANG GuoCan CAO Kai +4 位作者 ZHANG KeXin WANG An LIU Chao MENG YanNing XU YaD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29-44,共16页
Four intensive uplift periods, i.e., 60–35, 25–17 and 12–8 Ma (but 18–13 Ma in the Himalayas of the southern Tibet), and since about 5 Ma, can be determine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by synthetical analysis of low-te... Four intensive uplift periods, i.e., 60–35, 25–17 and 12–8 Ma (but 18–13 Ma in the Himalayas of the southern Tibet), and since about 5 Ma, can be determine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by synthetical analysis of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data, sedimentary deposit records,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records of different areas. The strong tectonic uplift periods in different area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penecontemporaneous, except for the Himalayan area of the southern Tibet, where a rapid uplift and exhumation period, controlled by the activity of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faults, occurred during 18–13 Ma. These strong uplift and exhumation periods correspond well to intensive deformation activity periods, suggesting tectonically-controlled uplift and exhumation. The deposit records,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of coarse clastic sedim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tectonically-controlled basins, stratigraphic discontinuousness or unconformity, and fault-controlled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also match well with the strong uplift and exhumation periods. Expanding processes of the plateau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CENOZOIC intensive tectonic uplift and exhumation periods plateau growth and expansion
原文传递
基于T-GIS的广州市居民日常活动时空关系 被引量:54
7
作者 周素红 邓丽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54-1463,共10页
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于生活质量的改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研究个体活动时空关系为重点的时间地理学研究也得到发展。T-GIS能较好地反映和记录个体活动动态过程,为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近年... 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于生活质量的改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研究个体活动时空关系为重点的时间地理学研究也得到发展。T-GIS能较好地反映和记录个体活动动态过程,为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近年来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住房与就业市场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急剧的演化,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也发生变化,居民微观行为和日常活动组织及社会空间的研究正成为解释城市空间重构及其机制的重要研究视角。本研究结合T-GIS和时间地理学基本理论,以广州市为案例,利用居民出行日志的问卷调查数据,开发基于ArcGIS的居民行为链时空分析工具,揭示了典型时间断面居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居民日常活动社会分异的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居民出行行为具有很强的时空关联性。城市中心区在一天不同时间都保持较强的吸引力,成为居民日常活动中各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空间的拓展,改变了部分居民特别是居住在外围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居民的日常活动时空关系存在一定的阶层分化,低阶层日常总体上离开居住地活动的时间最长,但日常活动的活动空间最小,人均月交通费用最低,主要活动空间位于城市中心区和部分传统单位生活区周边;高阶层日常总体上离开居住地活动的时间最短,其活动范围却最大,主要活动空间位于新城市中心区及其周边地区,人均月交通费用最高;中阶层的活动空间相对均衡,交通费用适中。这种时空关联性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居民的日常活动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关系,拓展基于日常活动过程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及交通需求评估,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活动 社会空间 时间地理学 T-GIS 时空 广州
原文传递
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44
8
作者 李润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8,共7页
清代进士人数的增减 ,随历朝的科举政策而变化 ,也明显受时局的影响 ,总体呈不规则的W形 ,但读书人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较低的中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历史、经济及文化原因 ,清代进士的地域分布呈现持续不平衡状态 ,清中期以后 ... 清代进士人数的增减 ,随历朝的科举政策而变化 ,也明显受时局的影响 ,总体呈不规则的W形 ,但读书人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较低的中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历史、经济及文化原因 ,清代进士的地域分布呈现持续不平衡状态 ,清中期以后 ,江南沿海地区高 ,内地边远地区低的分布状况有所改观 ,这是实施兼顾全国的科考政策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进士 时空 分布
下载PDF
空间克里金插值的时空扩展与实现 被引量:45
9
作者 徐爱萍 胡力 舒红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276,共4页
空间克里金插值常用来补充采样点不足的问题,当数据分布与时间和空间都有关系时,面向空间的方法直接应用到时空过程可能导致有价值信息在时间维的丢失,由此导致了时空克里金插值的研究。研究的目标是将空间插值模型扩展到时空领域并实... 空间克里金插值常用来补充采样点不足的问题,当数据分布与时间和空间都有关系时,面向空间的方法直接应用到时空过程可能导致有价值信息在时间维的丢失,由此导致了时空克里金插值的研究。研究的目标是将空间插值模型扩展到时空领域并实现时空变异函数、时空插值和时空交叉验证。其方法是首先获得最佳变异函数模型和时空下的有效基台值、块金值与变程,然后实现时空克里金插值的扩展,最后通过时空交叉验证去验证扩展的时空克里金插值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扩展的时空方法能为随机领域以一定的精度提供较多的信息,为不同时空环境下的预测或插值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 空间 插值 变异函数 克里金插值
下载PDF
超积累植物在时空、科属内的分布特点及寻找方法 被引量:24
10
作者 唐世荣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6-60,共5页
探讨了超积累植物在时空、科属内的分布特点和正常植物演化出镍超积累特性必备的 2个基本条件 ,介绍了国外 2种常用的寻找超积累植物的方法。
关键词 超积累植物 时空 科属 寻找方法 分布特点 化学元素 植物污染
下载PDF
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时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38
11
作者 张晓磊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50,共5页
通过对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64场比赛的145个进球时空特征研究发现,现代足球比赛对时空间争夺日趋激烈,使得本届世界杯进球数量有所下降。拉丁派足球代表了足球比赛发展的方向。半场比赛开始后的前5 min和比赛结束前5 min进球较少... 通过对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64场比赛的145个进球时空特征研究发现,现代足球比赛对时空间争夺日趋激烈,使得本届世界杯进球数量有所下降。拉丁派足球代表了足球比赛发展的方向。半场比赛开始后的前5 min和比赛结束前5 min进球较少,而与其相连的5 min则出现了两次进球高峰;前场发动进攻进球最多;定位球进攻和快速进攻成为主要的进攻组织形式;进球射门主要集中在1区到8区,尤其是3区和4区;球门下部左、右两侧是进球入门的主要区域;远射进攻成为利器;进球以地滚球和高球居多;前锋运动员进球最多;每10个进球中有9个进球是凭借5次或更少次数的传球获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杯足球赛 19届 进球 时空 特征
下载PDF
泾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35
12
作者 杨丽 谢高地 +2 位作者 甄霖 冷允法 郭广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32,共7页
本文以泾河流域为例,应用遥感与GIS方法,对该流域1986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1986年至2000年,泾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均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5%以上... 本文以泾河流域为例,应用遥感与GIS方法,对该流域1986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1986年至2000年,泾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均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5%以上;其次是林地,占流域总面积的10%左右,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仅占流域总面积的5%左右;②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来说,林地和草地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和耕地则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大;③从1986年至2000年这1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比较复杂,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三者之间,以草地—耕地转型为最大,达14·87×104hm2。值得注意的是,在草地的亚类间发生的变化,要远大于大类间的相互转化,转化面积均在53×104hm2以上,占草地总面积的1/6,这一变化过程虽然没影响到草地的面积,但却暗示了草地质量先退化后恢复的演变趋势;④政策、城镇扩张和人口增加是造成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3个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流域 土地利用格局 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变化 1986年 2000年 时空 相互转化 GIS方法 1995年 变化情况 结构变化 建设用地 面积变化 变化过程 演变趋势 草地质量 耕地 林地 人口
下载PDF
近60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37
13
作者 王学佳 杨梅学 万国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57-1567,共11页
利用NCEP/NCAR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1951-2010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及其空间分布,采用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研究了高原年平均感热通量变化的突变特征,并分析了影响高原感... 利用NCEP/NCAR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1951-2010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及其空间分布,采用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研究了高原年平均感热通量变化的突变特征,并分析了影响高原感热变化的因素以及探讨了高原感热的变化对东亚、南亚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全年平均而言,高原感热通量大部分地区为正值,说明高原为热源;冬季是全年感热通量最小的季节,为负值;其余季节感热均为正值,即由地面向大气输送感热。近60年高原的感热通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春、夏季呈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秋、冬季和年平均感热通量的下降趋势比较显著,分别为0.94,0.50和0.49 W·m-2·(10a)-1。感热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由于1969年前后的突变,导致高原感热在1970-1981年的下降趋势显著。高原感热的变化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风速和地温呈正相关,与降水的关系不明显。年际尺度上,春季、年平均高原感热的减弱(增强)区域和东亚、南亚夏季风指数有很好的正(负)相关,其显著变化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东亚、南亚夏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感热通量 青藏高原地区 演变特征 NCEP NCAR 南亚夏季风 时空 基本气候特征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浩瀚时空和卑微生命的对照性书写——池莉访谈录 被引量:30
14
作者 李骞 曾军 《长江文艺》 1998年第2期61-63,共3页
“活命哲学”的代言显然是对池莉小说的误读,如果追寻“活命”背后的精神价值倒不失是对她小说的一种理解。深入池莉的内心,我们会发现,池莉对市民的书写仅仅是以此观照人类的命运和抗争。人类命运在无可抗拒的时空面前显得无足轻重,但... “活命哲学”的代言显然是对池莉小说的误读,如果追寻“活命”背后的精神价值倒不失是对她小说的一种理解。深入池莉的内心,我们会发现,池莉对市民的书写仅仅是以此观照人类的命运和抗争。人类命运在无可抗拒的时空面前显得无足轻重,但人类是不朽的,人有生命、有能够牺牲和怜悯的精神,有能够忍受痛苦和消解痛苦的胸襟,这是人类的荣耀。池莉的书写和价值正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莉小说 知识分子 书写 小市民 人类命运 观照 时空 抗争精神 物质基础 精神价值
原文传递
香港导演王家卫 生命的呢喃——王家卫电影阅读阐释 被引量:27
15
作者 陈墨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27,共8页
本文从王家卫电影的镜头画面——时空印象;画外之音——心理结构;作者电影——生命意识及其表达等三个方面建立阐释框架,并对王家卫创作的7部影片进行简要阐释。
关键词 王家卫 作者电影 导演 镜头画面 影片 创作 阐释 生命意识 时空 心理结构
下载PDF
过程地理信息系统框架基础与原型构建 被引量:30
16
作者 苏奋振 周成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7-484,共8页
GIS的发展正在从基于空间状态的“静态”基础走向基于时空过程的”动态”基础。作者提出了过程地理信息系统(PGIS)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体系。本文剖析了PGIS中过程所在的时空范畴,阐述了过程在PGIS中的含义及其结构,并探讨了PGIS基本空... GIS的发展正在从基于空间状态的“静态”基础走向基于时空过程的”动态”基础。作者提出了过程地理信息系统(PGIS)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体系。本文剖析了PGIS中过程所在的时空范畴,阐述了过程在PGIS中的含义及其结构,并探讨了PGIS基本空间框架、体系结构和过程仓库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定义了PGIS的基本时空处理分析功能范畴,从过程的时空特性出发,结合所研发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MaXplorer,阐述了PGIS不同于传统GIS的相关功能,即过程管理、可视化、特征化、对象化、逻辑运算和符号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 过程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海洋 时空数据挖掘 TGIS
下载PDF
怀旧 被引量:32
17
作者 戚涛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101,共15页
综合最新成果,怀旧可被定义为具有回避、亲附双重倾向的人群,为应对环境断裂引发的自我连续性危机而衍生出的一种适应性机制。其核心是在象征的时空里建构出理想化的社会纽带,以补偿现实中归属感的缺失,激发积极情感,维护自我连续性。... 综合最新成果,怀旧可被定义为具有回避、亲附双重倾向的人群,为应对环境断裂引发的自我连续性危机而衍生出的一种适应性机制。其核心是在象征的时空里建构出理想化的社会纽带,以补偿现实中归属感的缺失,激发积极情感,维护自我连续性。这一机制实际是一个由多个相关要素构成的图式系统,包括对环境的评判、情感反应、应对策略以及认知建构,包括理想精神家园、社会纽带、怀旧身份与替代价值等。这些要素需彼此协调方能发挥怀旧的补偿功能。上述新成果为怀旧类型学、个性化怀旧主题以及共同体、伦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探讨动漫等相关文化现象,也颇具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旧 归属感 自我连续性 时空 认知 情感
原文传递
电影改编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程惠哲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5-129,共5页
关键词 电影改编 编研 综合艺术 文学作品 小说改编 时空 视听 语言
原文传递
Schwarzschild黑洞背景下Dirac场的熵 被引量:27
19
作者 罗智坚 朱建阳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95-401,共7页
利用brickwal方法计算了Schwarzschild黑洞背景下Dirac场的自由能和熵,得出了Dirac场的熵与黑洞视界面积成正比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了Schwarzschild黑洞背景下Dirac场的熵为相应... 利用brickwal方法计算了Schwarzschild黑洞背景下Dirac场的自由能和熵,得出了Dirac场的熵与黑洞视界面积成正比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了Schwarzschild黑洞背景下Dirac场的熵为相应KleinGordon场的熵的7/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时空 黑洞 DIRAC场
原文传递
元宇宙:时空再造与虚实相融的社会新形态 被引量:28
20
作者 王卓 刘小莞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4,共11页
2021年元宇宙爆发,成为社会各界焦点。在国内外讨论中,如何界定元宇宙,如何描述元宇宙的特征,众说纷纭。元宇宙的发展,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边界,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互动方式与生活方式,出现互动操纵性、文化符号泛滥性增强等问题... 2021年元宇宙爆发,成为社会各界焦点。在国内外讨论中,如何界定元宇宙,如何描述元宇宙的特征,众说纷纭。元宇宙的发展,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边界,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互动方式与生活方式,出现互动操纵性、文化符号泛滥性增强等问题。传统的时空边界在技术碾压下同时扩展升维。空间距离在元宇宙里被弱化的同时,信息资源可达性差异又造成巨大的数字鸿沟。元宇宙的冲击在孕育社会风暴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机遇。元宇宙的多重性无处不在。剖析元宇宙社会互动机制,保障元宇宙空间信息资源与数字技术公平,坚持元宇宙实践中人的主体性,构建以行为主体为中心多元参与治理原则,是新冠疫情流行下人类社会正在遭遇的数字技术掀起的浪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社会互动 虚拟世界 时空 社会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