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作为崛起大国的“战略透支”问题探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高程 《战略决策研究》 2017年第3期49-55,共7页
时殷弘教授在《中国“战略透支”风险日增》一文中指出,中国近年来同时推进“战略经济”和“战略军事”政策,并将在可预见的未来从事“多线战斗”,这可能导致损伤中国对内对外大局的“战略透支”风险。此后,关于中国战略是否“透支... 时殷弘教授在《中国“战略透支”风险日增》一文中指出,中国近年来同时推进“战略经济”和“战略军事”政策,并将在可预见的未来从事“多线战斗”,这可能导致损伤中国对内对外大局的“战略透支”风险。此后,关于中国战略是否“透支”的问题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界的热议。在当前中国对外战略转型期阶段,将这一讨论纳入学理范畴,既是对中国外交“真问题”的理论探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战略 透支 中国对外战略 政策价值 国际关系学 中国外交 转型期
下载PDF
也谈开罗会议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兼与时殷弘和陶文钊同志商榷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志辉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0-95,共6页
关键词 陶文 美国对华政策 太平洋战争 历史研究 开罗 转折 争鸣 中美关系史
全文增补中
战略对头战术欠妥——评马立诚和时殷弘的两篇文章 被引量:3
3
作者 凌星光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7-21,共5页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2 5周年 ,本刊编辑部与《世界知识》编辑部于 2 0 0 3年 7月 8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对日关系战略思考与比较”研讨会 ,来自学术界及有关部门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大家围绕如何从长远和战略...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2 5周年 ,本刊编辑部与《世界知识》编辑部于 2 0 0 3年 7月 8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对日关系战略思考与比较”研讨会 ,来自学术界及有关部门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大家围绕如何从长远和战略角度思考中日关系展开了认真、深入的讨论。现将与会代表的发言刊登出来 ,以飨读者。需要说明的是 ,各位学者的发言纯系个人见解 ,不代表其所在单位及本刊编辑部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立诚 中日关系 外交格局 国际关系 日本 中国
原文传递
从艺术的角度看待战略透支 被引量:2
4
作者 徐进 《战略决策研究》 2017年第3期42-48,共7页
近两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的时殷弘教授在多个场合提出,中国应警惕“战略透支”的风险。其基本观点是:中国近年来同时推进“战略经济”和“战略军事”政策,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从事“多线战斗”,而且这些战线没有任何一个在短期内是能够... 近两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的时殷弘教授在多个场合提出,中国应警惕“战略透支”的风险。其基本观点是:中国近年来同时推进“战略经济”和“战略军事”政策,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从事“多线战斗”,而且这些战线没有任何一个在短期内是能够定胜负的,因此可能导致损伤中国对内对外大局的“战略透支”的风险日益增长,令人忧虑。他建议中国政府应坚持“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仗一仗地打”的原则,下一阶段要以国内改革为主,适当收缩对外权势扩展的速度与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支 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 中国政府 国内改革 风险
下载PDF
“对日关系新思维”质疑——与时殷弘教授商榷 被引量:2
5
作者 林治波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5-219,共5页
时殷弘的<中日接近与"外交革命">一文认为:中日关系再这样紧张下去,对中国是相当危险的.因此,有必要进行一场"外交革命",大力实现中日接近.只要中日关系有大幅度进展,就可以"显著增强中国对美外交的杠杆... 时殷弘的<中日接近与"外交革命">一文认为:中日关系再这样紧张下去,对中国是相当危险的.因此,有必要进行一场"外交革命",大力实现中日接近.只要中日关系有大幅度进展,就可以"显著增强中国对美外交的杠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外交关系 侵略战争 历史问题
原文传递
时殷弘——寻找历史与战略连接的思想者 被引量:1
6
作者 时殷弘 陆昕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7-62,共6页
关键词 中国 历史研究 国际关系史 国际政治 国际利益
原文传递
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南大风格”
7
作者 刘卫忠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5-108,共4页
关键词 国际关系史 中美关系 新中国 冲突 由来 美国 史学界 史著 著作
下载PDF
面向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国际政治探究———评时殷弘著《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历史概观·战略思考》
8
作者 宋德星 《欧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关键词 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历史概观·战略思考》 书评 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思想史 国家安全
原文传递
探寻现当代国际体系嬗变的特点与规律——评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
9
作者 张杨 毕元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58-160,共3页
关键词 国际关系史 国际体系 16世纪 嬗变 GEORGE 理论性
下载PDF
一本史论结合、高屋建瓴的好书——介绍《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
10
作者 邵永灵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2-123,共2页
关键词 国际关系 回避 重大问题 新格局 本质 新趋势 史论结合 教授 学术价值
原文传递
地平线上的多极世界
11
作者 安德鲁.莫迪 《世界知识》 2015年第13期74-74,共1页
时殷弘,中国一流的对外政策专家之一,相信我们可能正进入一个时代,在其中世界由三四个强国而非仅由美国支配。这位60岁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和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确信,美国霸权衰亡的征兆已经浮现。
关键词 多极世界 地平线 中国人民大学 美国研究 对外政策 国际关系 美国霸权
原文传递
回顾20世纪,推荐三本书,兼说四点看法
12
作者 姚椿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0-140,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史学研究 世界史 政治研究 国际关系 资中筠 金重远 发达 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展
下载PDF
时殷弘: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13
《红旗文稿》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40-40,共1页
中国只是到20世纪30年代才拥有的一大法宝,是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的最大独特处,或日他们的根本思想方式和他们对中国思想的最大贡献。它并不显见于他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而是显见于他们既与华盛顿和莫斯科的洋人,也与... 中国只是到20世纪30年代才拥有的一大法宝,是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的最大独特处,或日他们的根本思想方式和他们对中国思想的最大贡献。它并不显见于他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而是显见于他们既与华盛顿和莫斯科的洋人,也与传统的持儒家“普遍主义”世界观的中国人不同甚至相反的独特“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列宁主义 30年代 20世纪 中国思想 普遍主义 世界观
原文传递
中国要追求“文化崛起”
14
作者 郑永年 《财经文摘》 2006年第4期30-30,共1页
延续上期对“软实力”的关注,本期重点推出邱永年先生有关“文化崛起”的雨篇新作。而时殷弘教授力作的宏:大架构和深遂思考,同样值得关心中国命运的所有读者认真品读。
关键词 文化 中国 软实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