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根系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67
1
作者 苗果园 张云亭 +2 位作者 尹钧 侯跃生 潘幸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04-115,共12页
从1981—1986年,主要在晋南黄土高原干旱条件下,分阶段地对冬小麦根系生长的数量特征、根群的构形分布、根系与地上部分的生长的关系、种子根与次生根、深层根与上层根的功能,做了系统的研究。还在生产条件下,对旱地小麦根系构形与土壤... 从1981—1986年,主要在晋南黄土高原干旱条件下,分阶段地对冬小麦根系生长的数量特征、根群的构形分布、根系与地上部分的生长的关系、种子根与次生根、深层根与上层根的功能,做了系统的研究。还在生产条件下,对旱地小麦根系构形与土壤水分的利用、产量的形成及根系生长的调控技术,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对建立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及促进根土、根苗系统的协调生长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旱地 生长规律 根系 小麦
下载PDF
长期施氮对旱地小麦灌浆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53
2
作者 张雷明 上官周平 +1 位作者 毛明策 于贵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95-698,共4页
探讨了长期施氮对黄土旱塬冬小麦灌浆期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结果表明 ,PSⅡ反应中心的实际光化学效率 (ФPSⅡ )随叶片水分胁迫的加剧而降低 ,施氮可明显提高ФPSⅡ .施氮量为 0kg·hm-2 、90kg·hm-2 和 180kg·hm-2 三个... 探讨了长期施氮对黄土旱塬冬小麦灌浆期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结果表明 ,PSⅡ反应中心的实际光化学效率 (ФPSⅡ )随叶片水分胁迫的加剧而降低 ,施氮可明显提高ФPSⅡ .施氮量为 0kg·hm-2 、90kg·hm-2 和 180kg·hm-2 三个处理中午时叶片的ФPSⅡ分别为 0 .197、0 .2 79和 0 .2 83,与上午相比分别降低了 5 7.7%、5 6 .4 %和 4 0 .2 % ;下午各处理的ФPSⅡ均得以恢复 ,0kg·hm-2 和 90kg·hm-2 处理分别恢复到上午的 87.3%和 81.5 % ,180kg·hm-2 处理则完全恢复 ,并稍高于上午 .施氮可提高PS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 (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 (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qNP)等荧光参数 ,表明施氮一方面提高了光能转换效率和PSⅡ的潜在活性 ,另一方面增强了过剩光能的非光化学耗散 ,有利于保护光合机构免受环境胁迫的破坏 .但 90kg·hm-2 和 180kg·hm-2 施氮处理之间对光合的促进作用差异不显著 ,表明过量施氮无助于光合性能的提高 ,作物的光合能力并不随施氮量而同比例的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氮 叶绿素荧光 冬小麦 旱地
下载PDF
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作物减产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143
3
作者 高亚军 李生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5-19,共5页
结合多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对中国旱地秸秆覆盖的方法、效果、减产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绝大多数资料显示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提高作物产量,但覆盖条件下作物不增产甚至减产的现象不容忽视,其原因可... 结合多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对中国旱地秸秆覆盖的方法、效果、减产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绝大多数资料显示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提高作物产量,但覆盖条件下作物不增产甚至减产的现象不容忽视,其原因可能与覆盖导致土壤水分、温度和供肥状况等因素的变化有关,作用机理尚需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秸秆覆盖 作物减产 原因和机制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旱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素累积、运输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35
4
作者 赵满兴 周建斌 +3 位作者 杨绒 郑险峰 翟丙年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3-149,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西北旱地4个主要冬小麦品种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对氮素的吸收、累积和转移特性。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地促进了小麦地上部分氮素累积总量,子粒氮素累积量在施氮量180 kg/hm2时最高,再增加氮肥用量子粒氮素累积量降低;...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西北旱地4个主要冬小麦品种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对氮素的吸收、累积和转移特性。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地促进了小麦地上部分氮素累积总量,子粒氮素累积量在施氮量180 kg/hm2时最高,再增加氮肥用量子粒氮素累积量降低;施氮明显增加了收获时茎秆氮素的残留量。不同品种间氮素累积量差异显著,其中小偃22最高,其后依次为陕253、小偃503和陕229;小偃22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效率均高于其它几个小麦品种。不同器官相比,开花前氮素主要累积在叶片中,茎秆的累积量在开花期达到最大。不同部位氮素转移效率为叶片>穗>茎秆;叶、茎、穗氮素转移效率存在基因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旱地 氮肥 氮素吸收与转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适应性试验及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08
5
作者 贾延明 尚长青 张振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8-81,共4页
国内外围绕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试验 ,我国于 1991年引进澳大利亚先进模式——保护性耕作法 ,在山西省布点试验。试验表明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改土、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但播种质量不高 ,一度使... 国内外围绕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试验 ,我国于 1991年引进澳大利亚先进模式——保护性耕作法 ,在山西省布点试验。试验表明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改土、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但播种质量不高 ,一度使试验受挫 ,虽然靠改进机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适应性 ,但当秸秆产量达到 80 %的覆盖率时 ,又出现秸秆越冬防风防火难、春季地温回升缓慢 ,清除长在秸秆中的杂草难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进一步试验 ,增加浅旋或浅耙表土作业 ,可解决问题。秸秆覆盖 ,表土浅耕和硬茬播种构成保护性耕作法成熟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保护性耕作 表土耕作 可持续发展 适应性试验
下载PDF
旱地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98
6
作者 樊军 郝明德 党廷辉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0年第1期23-26,共4页
在15a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用不同用量和配比的氮、磷肥对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分布和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大量施用氮肥,在土壤剖面100~180cm之间形成硝态氮累积层。峰值出现在140cm处,最... 在15a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用不同用量和配比的氮、磷肥对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分布和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大量施用氮肥,在土壤剖面100~180cm之间形成硝态氮累积层。峰值出现在140cm处,最大值为97.92mg/kg;配合施用磷肥可以降低土壤剖面硝态氮质量分数,根据试验,提出了旱地合理施肥的氮磷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长期施肥 硝态氮 累积 分布 氮肥 定位施肥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5
7
作者 郭清毅 黄高宝 +1 位作者 Guangdi Li YIN Chan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5-169,共5页
选择黄土高原陇中丘陵半干旱典型区———定西地区,在前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2002~2004年通过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提高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 选择黄土高原陇中丘陵半干旱典型区———定西地区,在前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2002~2004年通过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提高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及含水量,这种作用在降水较少年份表现更为突出。免耕及免耕覆草较常规耕作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1 93%~7 25%和0 06%~3 58%。休闲轮作有利于提高土壤对降水的保蓄,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墒作用,但不同的轮作序列表现不同。P/W各处理小麦收获期土壤0~50cm含水量均比W/P各处理小麦收获期土壤0~50cm含水量有所增加,增幅为0 33%~0 62%。0~200cm土壤含水量呈反S型变化,播种期、五叶期及收获期土壤具有较高含水量,而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则较低。免耕覆草处理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3709 69kg/hm2和10 45kg/hm2·mm,分别较常规耕作提高30 28%和40 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旱地 轮作 水分利用效率(WUE)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麦豆双序列轮作体系的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100
8
作者 黄高宝 郭清毅 +4 位作者 张仁陟 逄蕾 GuangdiLI KwongYinCHAN 于爱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76-1185,共10页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tillage)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产量,是一类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持续性农业耕作形式。2002年至2004年在定西旱地农业地区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的试验...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tillage)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产量,是一类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持续性农业耕作形式。2002年至2004年在定西旱地农业地区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改善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及含水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多土壤对降水的保蓄能力增强。在降水较少年份免耕秸秆覆盖的这种作用表现突出,而在降水充沛的年份免耕地膜覆盖则更具优势。耕层土壤水分因受降水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剧烈,耕层以下土壤水分变幅相对较小。播种期、五叶期及收获期土壤具有较高含水量,而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则较低。在两种轮作体系中,播种期春小麦和豌豆免耕秸秆覆盖处理0~50cm土层含水量分别较常规耕作增加28%、26%和11%、23%,降水生产效率较常规耕作提高了17.79%~26.81%。在春小麦豌豆轮作体系中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作物产量(春小麦+豌豆)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3420kghm2和8.11kg(hm2·mm),较常规耕作分别提高26.81%和25.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旱地 双序列轮作 水分动态 水分利用效率(WUE)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旱地春玉米生理生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2
9
作者 王喜庆 李生秀 高亚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48-353,共6页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结合生理生态分析方法,研究了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产量效果。结果表明:①地膜覆盖增加了土壤贮水量,促进土壤深层贮水向表层富集,加快了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间的运转;②地膜覆盖可减少土壤热量损失,...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结合生理生态分析方法,研究了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产量效果。结果表明:①地膜覆盖增加了土壤贮水量,促进土壤深层贮水向表层富集,加快了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间的运转;②地膜覆盖可减少土壤热量损失,增大作物对光能的截获能力,同时也利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作用;③地膜覆盖可大大地提高粮食产量,氮肥肥效及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生理生态 旱地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麦草覆盖与地膜覆盖对旱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0
10
作者 薛少平 朱琳 +1 位作者 姚万生 韩文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73,共3页
基于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黄土高原地区对麦草和地膜覆盖保墒的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认为 ,采用地膜覆盖 ,虽在短期内有较好的保墒能力和明显的增产效果 ,但逐年有使土壤水肥降低和产量减少的趋势 ,在坡地会加剧水土流... 基于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黄土高原地区对麦草和地膜覆盖保墒的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认为 ,采用地膜覆盖 ,虽在短期内有较好的保墒能力和明显的增产效果 ,但逐年有使土壤水肥降低和产量减少的趋势 ,在坡地会加剧水土流失而且残膜影响较大。采用麦草覆盖保墒 ,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 ,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 ,增加了土壤肥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草覆盖 地膜覆盖 旱地 可持续利用 土壤含水率 旱作农业 土壤肥力 黄土高原地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轮作与施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Ⅰ.长期轮作与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樊 被引量:99
11
作者 樊军 郝明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3,共5页
在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对连续轮作、施肥15年后不同处理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长期轮作施肥降低了旱地黑垆土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以长期不种作物的休闲地酶活性最高,各处理比休闲地降幅... 在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对连续轮作、施肥15年后不同处理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长期轮作施肥降低了旱地黑垆土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以长期不种作物的休闲地酶活性最高,各处理比休闲地降幅为1 2%~20 6%。其它4种酶的活性则比休闲地有不同程度提高,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分别增加26 0%~138 3%、22 5%~321 7%、31 4~157 8%、15 2%~483 3%。有机肥的作用明显大于化肥,豆科作物苜蓿、豌豆、红豆草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地 轮作 施肥 长期定位试验
下载PDF
施肥对提高旱地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 被引量:88
12
作者 张仁陟 李小刚 胡恒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1-226,共6页
1991 ~1995 年,在陇东半湿润易旱地区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通过氮、磷、有机肥三因素试验从生态学角度探讨了施肥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结果表明,施肥,尤其是氮磷化肥配施,可明显促进冬小麦根系生长,扩大觅水空间;... 1991 ~1995 年,在陇东半湿润易旱地区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通过氮、磷、有机肥三因素试验从生态学角度探讨了施肥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结果表明,施肥,尤其是氮磷化肥配施,可明显促进冬小麦根系生长,扩大觅水空间;氮磷化肥配施具有时效互补性和功能互补性;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蒸散量仅提高了54 % ,而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却分别提高了928 % 和797 % ;施肥促进了冬小麦冠层发育,增加了蒸腾量,而减少了蒸发量,从而提高了腾/发比,使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分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旱地 冬小麦 根系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82
13
作者 樊军 郝明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85-87,共3页
就设在黄土高原旱作农耕地上的长期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进行研究 ,主要就长期不同施肥、种植不同作物及轮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施肥与种植作物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 ,长期施用... 就设在黄土高原旱作农耕地上的长期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进行研究 ,主要就长期不同施肥、种植不同作物及轮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施肥与种植作物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 ,长期施用土粪肥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氮含量 ,施化肥与有机肥并种植苜蓿处理微生物量碳氮是长期休闲地的 3.7倍 ,轮作比连作更有利于微生物量碳氮的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施肥 微生物量 旱地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轮作与施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Ⅱ.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 被引量:89
14
作者 樊军 郝明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本文分析了长期试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C、全N、有效P含量、主要微生物类群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随土壤有机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C之间的关系因施肥种类及种植方式... 本文分析了长期试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C、全N、有效P含量、主要微生物类群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随土壤有机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C之间的关系因施肥种类及种植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微生物数量仅真菌与脲酶、蛋白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除过氧化氢酶外,其它4种酶的活性均与当年种植冬小麦处理的产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与通径分析揭示了土壤酶活性与养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及酶活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旱地土壤肥力状况用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优于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地 轮作 施肥 长期定位试验 土壤酶活性 土壤肥力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旱地和水田有机碳分解速率的探讨与质疑 被引量:84
15
作者 黄东迈 朱培立 +1 位作者 王志明 余晓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82-492,共11页
14C标记的羊粪、杂交狼尾草(象草)及其根部分别施于淋溶土中,在30℃培养365天。土壤保持旱地(70%WHC)和淹水两种状态,进行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的对比试验。另一组试验采用14C标记的水稻秸和玉米秸,分别施于老成土和变性土中,在... 14C标记的羊粪、杂交狼尾草(象草)及其根部分别施于淋溶土中,在30℃培养365天。土壤保持旱地(70%WHC)和淹水两种状态,进行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的对比试验。另一组试验采用14C标记的水稻秸和玉米秸,分别施于老成土和变性土中,在上述相同的水分条件下于30℃培养112天进行对比。所有加入的不同有机物料。不论是在何种土壤,其在淹水土壤中的有机碳分解速率均快于旱地土壤,而前者的残留率却明显低于后者。淹水处理中各种不同有机物料的分解半衰期约为旱地相应处理的1.4—2.0倍。这和有关有机质在旱地和水田土壤中分解速率的传统概念相反。作者认为如果旱地和水田的土壤条件均适宜于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水田土壤中不论是有机碳的分解速率还是分解量实质上均大于旱地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分解 旱地 水田 土壤有机物质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技术研究 被引量:97
16
作者 李洪文 陈君达 李问盈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2-45,共4页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地表状况和对深松作业的要求 ,对比单柱凿铲式和可调翼铲式深松机的工作性能 ,并在玉米和小麦地进行了 7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可调翼铲式深松机在间隔深松底层土壤的同时 ,能够全面疏松表层土壤 ,而且不需使用大功...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地表状况和对深松作业的要求 ,对比单柱凿铲式和可调翼铲式深松机的工作性能 ,并在玉米和小麦地进行了 7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可调翼铲式深松机在间隔深松底层土壤的同时 ,能够全面疏松表层土壤 ,而且不需使用大功率拖拉机。对于旱地小麦 ,利用可调翼铲式深松机深松后 ,可以增加播种前土壤含水量 ,改善播种质量 ,提高作物产量 ;对于旱地玉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深松 旱地
下载PDF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云南省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 被引量:72
17
作者 杨存建 刘纪远 +1 位作者 张增祥 党承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1-188,共8页
以云南省为例 ,探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其中包括 4个步骤。首先 ,建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坡度、植被指数、水体、降雨和温度等数据库。其次 ,从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旱地的数据 ,并... 以云南省为例 ,探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其中包括 4个步骤。首先 ,建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坡度、植被指数、水体、降雨和温度等数据库。其次 ,从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旱地的数据 ,并与坡度数据、土壤侵蚀数据、植被指数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对水体建立缓冲区 ,并与耕地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再次 ,确定退耕还林还草的原则 ,并在 GIS的支持下 ,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空间分布及其面积。最后 ,利用降雨和温度数据进一步确定分别退耕还林和还草的空间分布及其面积。研究结果可以为云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旱地 林地 草地 云南 农业遥感 退耕还林 决策分析
下载PDF
施氮量对晋南旱地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9
18
作者 李廷亮 谢英荷 +3 位作者 洪坚平 冯倩 孙丞鸿 王志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4-711,共8页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晋南旱地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氮素利用效率以及0~200cm土层NO3-N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kghm-2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气孔导度增大...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晋南旱地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氮素利用效率以及0~200cm土层NO3-N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kghm-2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气孔导度增大,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旗叶蒸腾速率显著提高;但施氮量超过180kghm-2时,除蒸腾速率外其他光合指标均无显著变化。N180处理的氮素当季回收率及氮素农学效率均最高,且显著高于N90处理。生物产量以N270处理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但施氮量超过180kghm-2时,氮素营养对籽粒产量不再有显著贡献。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提高穗数和穗粒数是增加当地旱作小麦籽粒产量的关键。施氮量90~270kghm-2会造成土壤NO3-N的残留,残留量占施氮量的35%左右,其中20~40cm和40~60cm土层出现NO3-N积累峰值,NO3-N残留会导致氮素淋失风险增加及产量对氮肥反应不明显。综合考虑光合特性、产量、氮素利用率和NO3-N残留量,当地旱作冬小麦施氮量以180kghm-2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旱地 光合特性 产量 氮素利用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旱地红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5
19
作者 王伯仁 徐明岗 文石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7-100,144,共5页
通过对红壤旱地连续13年定位监测研究,发现在红壤旱地长期坚持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从开始的11.5g/kg上升到24.3g/kg,增加的有机质以易氧化的有机质为主,稳定性高的有机质较少。红壤长期施用... 通过对红壤旱地连续13年定位监测研究,发现在红壤旱地长期坚持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从开始的11.5g/kg上升到24.3g/kg,增加的有机质以易氧化的有机质为主,稳定性高的有机质较少。红壤长期施用化学磷,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供磷性能大为改善,施用有机肥料能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提高磷肥的有效性和利用率。红壤长期施用单一化学肥料,土壤明显酸化,土壤交换性氢铝显著增加,作物生长变差,产量降低。施用有机肥料,明显降低土壤交换性氢铝含量,增加土壤养分,保持作物的稳产和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土壤 作物生长 有机肥料 长期施用 旱地 施肥 酸化 有机质 定位监测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84
20
作者 李新爱 肖和艾 +5 位作者 吴金水 苏以荣 黄道友 黄敏 刘守龙 彭洪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27-1831,共5页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而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旱地土壤pH值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 林地 旱地 稻田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