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1
1
作者 江立庚 曹卫星 +6 位作者 甘秀芹 韦善清 徐建云 董登峰 陈念平 陆福勇 秦华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0-496,共7页
在大田不同施氮条件下,研究了3个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素的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提高穗肥比率,氮素积累量及其回收效率和运转效率增... 在大田不同施氮条件下,研究了3个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素的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提高穗肥比率,氮素积累量及其回收效率和运转效率增加,而氮素生产效率下降。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化对产量和品质性状产生重要影响,稻米蛋白质含量随氮素积累量增加而显著增加,随氮素生产效率提高而极显著下降;垩白米率及面积随氮素收获指数增加而显著提高。穗数随氮素积累量增加而显著增加,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生产效率增加而显著下降;结实率随氮素生产效率增加而极显著提高,随氮素积累量增加而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南方地区 早稻 氮素 吸收 利用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氮肥运筹模式对双季稻北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4
2
作者 吴文革 张四海 +3 位作者 赵决建 吴桂成 李泽福 夏加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7-764,共8页
在双季稻北缘地区,以常规品种早籼65和杂交组合香两优6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量15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早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基、蘖肥,提高穗肥比例可增加抽穗—成熟期的叶片含氮量,使SPA... 在双季稻北缘地区,以常规品种早籼65和杂交组合香两优6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量15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早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基、蘖肥,提高穗肥比例可增加抽穗—成熟期的叶片含氮量,使SPAD值维持较高水平,提高齐穗后的绿叶面积和有效叶面积率,提高群体光合势,有利于促进干物质积累而提高产量和氮素吸收,常规稻和杂交稻均以基∶蘖∶穗=50∶25∶25运筹模式产量最高;前氮后移增施穗肥因能为水稻整个生育期提供比较平衡的氮素供应,可促进氮素的吸收;氮肥当季利用效率随穗肥比例提高而增加,但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与产量有更好的对应关系。基∶蘖∶穗=50∶25∶25的运筹模式是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稻合理的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氮肥运筹 产量 吸氮特性
下载PDF
水稻的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97
3
作者 邹长明 秦道珠 +2 位作者 徐明岗 申华平 王伯仁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10,共5页
在田间条件下 ,对包括两系杂交稻在内的 8个水稻品种的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早稻仅在分蘖—拔节期出现一个吸氮高峰 ,约占总吸氮量的 6 0 % ;晚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抽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 ,分别占... 在田间条件下 ,对包括两系杂交稻在内的 8个水稻品种的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早稻仅在分蘖—拔节期出现一个吸氮高峰 ,约占总吸氮量的 6 0 % ;晚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抽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 ,分别占总吸氮量的 4 0 %和 2 4 %左右。早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可从分蘖期一直持续到抽穗期以后 ;而晚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仅在分蘖期 ,其吸收量占全生育期吸收量的 5 5 %以上。在稻谷产量、稻草产量和干物质总积累量方面 ,两系杂交稻比其它品种具有明显的优势 ,分别高出 2 1% ,4 6 %和 32 % ;在这些方面晚稻比早稻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晚稻的磷钾养分 (尤其是磷素 )利用效率比早稻高 ,晚稻吸收较少的养分而生产较多的稻谷。相关分析表明 ,水稻各生育阶段的吸氮量与稻谷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而中后期的磷钾吸收多为奢侈吸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养分吸收特性 产量 早稻 晚稻 相关性 氮肥 磷肥 钾肥
下载PDF
稻田控释氮肥的施用效果与合理施用技术 被引量:78
4
作者 徐明岗 孙小凤 +3 位作者 邹长明 秦道珠 八木一行 宝川靖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7-493,共7页
选用新型控释氮肥(LP)5个类型,采用其不同用量和组合,在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早稻和晚稻的一次性基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控释氮肥,稻田表层土和表面水的NH4+-N含量极显著地低于常规氮肥(尿素);控释肥的氮... 选用新型控释氮肥(LP)5个类型,采用其不同用量和组合,在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早稻和晚稻的一次性基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控释氮肥,稻田表层土和表面水的NH4+-N含量极显著地低于常规氮肥(尿素);控释肥的氮素释放过程与水稻吸氮过程基本一致。控释氮肥用量以N75kg/hm2较适宜,其用量比尿素N150kg/hm2相比仍可维持高产;早稻施用控释氮肥,可成功地实现施肥、播种、抛秧的一次性技术配套与结合,减轻劳动强度,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有利于高产;晚稻采用条施的方法可显著地提高产量。与尿素N150kg/hm2比较,早稻选用控释氮肥LPS40或LPS60较好;晚稻选用LP70和LPS80并按LP70(50%)+LPS80(50%)的比例搭配,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和维持高产。控释氮肥具有缓释作用,其供应氮素持久;LPS40和LPS60用量N150kg/hm2且高密度栽培时有一定的后效,可分别提高再生稻产量10%和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一次性施肥 早稻 晚稻
下载PDF
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6
5
作者 曾勇军 石庆华 +1 位作者 潘晓华 韩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09-1416,共8页
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齐穗期以前... 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齐穗期以前特别是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施氮量增加,分配到茎和叶中氮素的量及比例增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稻谷生产效率下降。(2)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双季早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适量施氮可以提高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增加每穗粒数。过量施氮会抑制水稻的前期分蘖,降低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使每穗粒数降低,同时影响后期特别是乳熟期以后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本试验条件下,穗型较大、株型紧凑的组合陆两优996,施氮量以225kghm-2为宜;而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小、株型较松散的组合金优463,施氮量以180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早稻 氮素利用 产量形成
下载PDF
控释氮肥对双季水稻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4
6
作者 徐明岗 李菊梅 +3 位作者 李冬初 丛日环 秦道珠 申华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0-1015,共6页
为阐明控释氮肥的产量和生态效应,选用N 75和150 kg/hm^2两种不同用量的控释氮肥(日本Meister系列)和尿素对比,在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早稻和晚稻田间试验,观测控释肥氮素田间释放规律及水稻的生长、产量和氮... 为阐明控释氮肥的产量和生态效应,选用N 75和150 kg/hm^2两种不同用量的控释氮肥(日本Meister系列)和尿素对比,在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早稻和晚稻田间试验,观测控释肥氮素田间释放规律及水稻的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控释氮肥S_9和LP_(70)(40%)+LPS_(100)(60%)的氮释放规律分别与早稻、晚稻氮吸收的规律基本一致,且氮累积吸收量与控释肥氮释放率均成显著正相关(相关方程的决定系数R^2=0.9764和0.9968)。与N 75 kg/hm^2用量的尿素相比,早、晚稻施用相同量的控释氮肥分别增产3.6%和9.3%;有效分蘖数和有效穗数明显增加,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9.9个百分点和10.4个百分点。施用高氮(N 150 kg/hm^2)尿素的水稻产量与低氮(N 75 kg/hm^2)控释肥相比,差异不显著。因此,施用控释氮肥N 75 kg/hm^2时,水稻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为我国南方双季稻生产中一种高产高环境效益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早稻 晚稻 生长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70
7
作者 王伟妮 鲁剑巍 +3 位作者 鲁明星 李小坤 李云春 李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5-553,共9页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氮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氮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氮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氮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早、中、晚稻的平均增产量分别为1641、1717和169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37.6%、27.5%和35.0%。早稻和中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加,而晚稻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和千粒重提高所致。早、中、晚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10.7、10.0和10.4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46.2、50.1和45.3 kg/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1.0%、33.2%和24.8%,生理利用率分别为31.8、31.8和41.1 kg/kg。3种类型水稻的土壤氮素依存率平均值都在60%以上,表明水稻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其中晚稻对土壤氮素的依赖程度要大于早稻和中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中稻 晚稻 氮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涝害对早中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1
8
作者 彭克勤 夏石头 李阳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3-176,共4页
为探明洪涝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机理 ,对早稻 (湘早籼 19号 )、中稻 (泰香稻和 IR6 4)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没顶淹水处理 .结果表明 ,受淹稻株膜酯过氧化产物 MDA含量增加 ,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 ,且以孕穗期表现最为显著 ;湘早... 为探明洪涝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机理 ,对早稻 (湘早籼 19号 )、中稻 (泰香稻和 IR6 4)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没顶淹水处理 .结果表明 ,受淹稻株膜酯过氧化产物 MDA含量增加 ,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 ,且以孕穗期表现最为显著 ;湘早籼 19号的 N,P含量略有上升 ,K含量下降 ;泰香稻和 IR6 4的乙醇脱氢酶活性先降后升 ,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先升后降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下降 ;IR6 4的葡萄糖 - 6 -磷酸脱氢酶活性升高 .淹水造成稻谷产量降低且随淹水时间延长而加剧 ,在孕穗期淹水 ,产量的下降是总粒数、千粒重下降、空秕率急剧上升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乳熟期淹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涝害 生理指标 产量性状 早稻 中稻
下载PDF
精量穴直播早稻的产量形成特性 被引量:57
9
作者 唐湘如 罗锡文 +4 位作者 黎国喜 王在满 郑天翔 陈伟通 舒时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87,共4页
研究了在两种种植密度下,精量穴直播种植方式与人工撒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种植方式的产量对比,以研究精量穴直播早稻的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密度的精量穴直播的实际产量比人工撒播和机械插秧的实际产量分别增产24%~28%和8.2%... 研究了在两种种植密度下,精量穴直播种植方式与人工撒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种植方式的产量对比,以研究精量穴直播早稻的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密度的精量穴直播的实际产量比人工撒播和机械插秧的实际产量分别增产24%~28%和8.2%~11.6%,精量穴直播的实际产量比人工抛秧的实际产量稍有增加;精量穴直播较人工撒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的有效穗数分别增加0.9%~7.0%、3.5%~9.7%和7.4%~13.9%,收获指数分别增加22.7%~37.2%、17.2%~26.6%和0.8%~12.7%,精量穴直播结实率较人工撒播的增加8.6~8.73个百分点,精量穴直播较人工撒播和机械插秧的单蔸穗质量分别增加17.84~18.76g和2.15~3.07g,精量穴直播较人工撒播和机械插秧的群体穗质量分别增加1.225~1.430t/hm2和0.447~0.628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收获指数 精量穴直播 早稻 产量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paste properties of octenyl succinic anhydride modified early Indica rice starch 被引量:53
10
作者 SONG Xiao-yan CHEN Qi-he RUAN Hui HE Guo-qing XU Qio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800-805,共6页
Octenyl succinic anhydride (OSA) modified early Indica rice starch was prepared in aqueous slurry system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The paste properties of the OSA starch were also investigated. Results in... Octenyl succinic anhydride (OSA) modified early Indica rice starch was prepared in aqueous slurry system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The paste properties of the OSA starch were also investig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uitable parameter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OSA starch from early Indica rice starch were as follows: reaction period 4 h, reaction temperature 33.4℃, pH of reaction system 8.4, concentration of starch slurry 36.8% (in proportion to water, w/w), amount of OSA 3% (in proportion to starch, w/w). The degree of substitution was 0.0188 and the reaction efficiency was 81.0%. The results of paste properties showed that with increased OSA modification, the starch derivatives had higher paste clarity, decreased retrogradation and better freeze-thaw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Indica rice OSA starch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Paste properties
下载PDF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钾增产效应及钾肥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53
11
作者 王伟妮 鲁剑巍 +3 位作者 鲁明星 李小坤 李云春 李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58-1065,共8页
2006~2009年,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推荐施用钾肥对早、中、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当前水稻生产中的钾肥吸收和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在氮、磷肥的基础上,早、中、晚稻施用钾肥的... 2006~2009年,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推荐施用钾肥对早、中、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当前水稻生产中的钾肥吸收和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在氮、磷肥的基础上,早、中、晚稻施用钾肥的增产量平均分别为716、679和691 kg/hm2,增产率平均分别为12.6%、9.6%和12.0%,钾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0.8%、8.2%和10.3%。说明当前生产条件下,高产水稻生产必须施用钾肥。施钾之所以增产,早稻主要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中稻主要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而晚稻主要由于每穗粒数增加和结实率提高所致。施用钾肥促进了水稻总吸钾量及百千克子粒吸钾量的提高和钾素收获指数的下降。在当前生产条件和推荐施钾量水平下,早、中、晚稻百千克子粒吸钾(K2O)量平均分别为2.96、3.45和2.72 kg,钾肥(K2O)农学利用率分别为9.6、8.2和7.2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92.3、101.5和75.4 kg/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7.1%、53.8%和46.3%,生理利用率分别为21.1、24.1和23.7 kg/kg,土壤钾素依存率分别为78.0%、83.0%和70.4%。3种类型水稻对钾素的吸收和利用虽有不同,但其吸收的钾都主要来自于土壤,因此改善土壤供钾能力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节约钾肥资源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中稻 晚稻 钾肥 产量 钾肥利用率
下载PDF
福建早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50
12
作者 李娟 章明清 +3 位作者 孔庆波 姚宝全 颜明娟 林琼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38-946,共9页
根据近年来完成的135个氮、磷、钾肥效试验结果,建立福建早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土壤对稻谷的平均贡献率为73.5%,施用氮、磷、钾平均增产18.1%、5.4%和8.6%,土壤贡献率和氮、磷、钾增产效果与肥力等级成正比。山区早稻高... 根据近年来完成的135个氮、磷、钾肥效试验结果,建立福建早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土壤对稻谷的平均贡献率为73.5%,施用氮、磷、钾平均增产18.1%、5.4%和8.6%,土壤贡献率和氮、磷、钾增产效果与肥力等级成正比。山区早稻高产临界指标分别为碱解氮212 mg/kg、Olsen-P26 mg/kg和速效钾116 mg/kg,沿海早稻则分别为碱解氮203 mg/kg、Olsen-P 22 mg/kg和速效钾104 mg/kg,明显低于山区稻田。早稻最高施肥量平均为N166 kg/hm2、P2O569 kg/hm2和K2O 113 kg/hm2,经济施肥量平均为N 134 kg/hm2、P2O535 kg/hm2和K2O 78kg/hm2,但不同生产区域和土壤肥力等级的氮、磷、钾推荐用量有一定差异。建立了土测值与氮、磷、钾推荐用量的回归方程式,从而达到因土施肥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氮、磷、钾 临界指标 推荐施肥
下载PDF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 被引量:45
13
作者 肖小平 伍芬琳 +6 位作者 黄风球 李永 孙国峰 胡清 何莹莹 陈阜 杨光立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9-632,共4页
本文以双季稻区早稻不同稻草还田方式田间试验为基础,采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法测定3种稻草还田方式早稻期间的CH4、N2O排放速率。结果表明: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稻田CH4的排放速率影响很大。免耕还田能降低CH4排放速率,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 本文以双季稻区早稻不同稻草还田方式田间试验为基础,采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法测定3种稻草还田方式早稻期间的CH4、N2O排放速率。结果表明: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稻田CH4的排放速率影响很大。免耕还田能降低CH4排放速率,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的CH4排放速率无明显差异;免耕还田的CH4排放峰值比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分别降低67.0%、54.3%,并迟7天出现;免耕还田CH4排放速率平均值比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分别降低了24.3%和27.0%;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早稻生长前期,而免耕还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中后期。旋耕还田和免耕还田的N2O排放峰值比翻耕推迟10天;免耕还田N2O排放速率平均值分别比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降低42.1%和16.7%。试验证明,免耕还田能降低稻田的CH4、N2O排放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方式 CH4 N2O 排放速率 早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吸氮特性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1
14
作者 谢秋发 刘经荣 +1 位作者 石庆华 李木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2-467,共6页
采用15N示踪研究了盆栽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吸氮特性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磷钾量条件下,有机无机肥料一次性基施,有利于氮素向稻谷转移,其增产效果高于单施化肥,且具有氮利用率高、损失少、土壤残留多和省时... 采用15N示踪研究了盆栽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吸氮特性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磷钾量条件下,有机无机肥料一次性基施,有利于氮素向稻谷转移,其增产效果高于单施化肥,且具有氮利用率高、损失少、土壤残留多和省时省工等特点,是兼顾高产和地力保持的施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施肥方式 吸氮特性 氮转化
下载PDF
不同育秧方式对早稻叶片SOD活性、电解质渗透率和发根力的影响 被引量:30
15
作者 童富淡 胡家恕 +1 位作者 陈进红 赵国平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82-686,共5页
以早粳1号、浙辐9号和威-48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旱地和水田育秧秧苗的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电解质渗透率和发根力.结果表明:旱育秧叶片SOD活力分别比水育秧增高18.19%、8.56%和7.25%,旱地和水田育... 以早粳1号、浙辐9号和威-48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旱地和水田育秧秧苗的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电解质渗透率和发根力.结果表明:旱育秧叶片SOD活力分别比水育秧增高18.19%、8.56%和7.25%,旱地和水田育秧影响编码SOD基因的表达量,前者高于后者;旱育秧电解质外渗率低于水育秧,发根力强于水育秧,旱育秧耐寒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超氧物歧化酶 电解质外渗率 发根力
下载PDF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磷增产效应及磷肥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45
16
作者 王伟妮 鲁剑巍 +3 位作者 鲁明星 李小坤 李云春 李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5-802,共8页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磷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了磷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磷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早、中、晚稻施用磷肥都有显著...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磷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了磷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磷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早、中、晚稻施用磷肥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平均增产量分别为706、774和56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3.3%、11.3%和9.4%。不同类型水稻对磷肥投入的反应不同,相应的磷肥利用率也不同,早、中、晚稻的磷肥(P2O5)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13.3、13.3和11.6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116.4、148.0和157.5 kg/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14.2%、13.7%和11.3%,生理利用率分别为85.2、110.4和65.4 kg/kg。3种类型水稻对土壤磷素的依存率平均在87%~89%之间,说明水稻吸收的磷主要来自于土壤而不是肥料,其中晚稻对土壤磷素的依赖程度相对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中稻 晚稻 磷肥 产量 磷肥利用率
下载PDF
早稻旱育秧形态、组织结构和生理特性 被引量:32
17
作者 卢向阳 彭丽莎 +2 位作者 唐湘如 刘选民 罗泽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60-369,共10页
本文分析了杂交早稻威优48-2旱育秧和湿润育秧若干形态、组织结构和生理特性差异,讨论了旱育对秧苗根系生长和根系活力的影响以及南方早稻旱育高产栽培技术的增产机制。结果表明:与湿润育秧比较,旱育秧地上部矮壮,分蘖和叶片表皮毛增多... 本文分析了杂交早稻威优48-2旱育秧和湿润育秧若干形态、组织结构和生理特性差异,讨论了旱育对秧苗根系生长和根系活力的影响以及南方早稻旱育高产栽培技术的增产机制。结果表明:与湿润育秧比较,旱育秧地上部矮壮,分蘖和叶片表皮毛增多,气孔开度增大,叶脉变薄,气腔变小;根系发达,总根数、白根数、根干重、根毛和根系吸收面积增大,根尖和叶肉细胞体积变小,排列更紧密,原生质浓度增高;根尖细胞更扁平,根尖通气组织分化延迟;根系活力,植株氮素和碳素同化能力、植株持水能力和发根能力,根系POD和PAL活性显著增强,但根系呼吸速率、COX活性以及EMP-TCAC途径占总呼吸活性的比例比湿润育秧分别降低34.5%、12.0%和2.3%;此外,叶龄从2.1增至3.1,旱育秧根系活力显著增强,从3.1增至4.5时,则急剧减弱,然而,叶龄从3.1增至4.5时,湿润育秧根系活力仍略有增强。上述结果说明,旱育秧从形态、组织结构和生理特性诸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抵抗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形态学 组织结构 生理特性 干旱胁迫 早稻
下载PDF
不同灌水量对水、旱稻营养生长和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18
作者 邹桂花 梅捍卫 +4 位作者 余新桥 刘鸿艳 刘国兰 李名寿 罗利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79-1183,共5页
以中旱3号(常规旱稻)和汕优63(杂交水稻)为材料,研究5种不同灌水量处理对水稻和旱稻营养生长、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水量处理明显影响水稻和旱稻的营养生长、光合特性以及产量。汕优63在处理A(灌溉水量为对照的25%... 以中旱3号(常规旱稻)和汕优63(杂交水稻)为材料,研究5种不同灌水量处理对水稻和旱稻营养生长、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水量处理明显影响水稻和旱稻的营养生长、光合特性以及产量。汕优63在处理A(灌溉水量为对照的25%)和处理B(灌溉水量为对照的43.75%)时,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分别比对照(处理E)减产80.58%和42.98%,差异极显著;在处理C(灌溉水量为对照的62.5%)和处理D(灌溉水量为对照的81.25%)时,与对照产量差异不显著。中旱3号在处理A时比对照减产68.42%,差异极显著;籽粒产量在处理B^E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特点在所有测定的其他营养生长和光合指标上也表现的非常明显。汕优63、中旱3号获得最高产量的灌溉需水量分别为7 500 m3和5 250 m3/hm2。超过此值,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将有所下降。旱稻获得最高产量的灌溉水量比水稻约可节约30%,节水潜力巨大。在所有灌溉水量处理下,旱稻的产量比水稻的产量均低,有效穗数少是其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营养生长 光合特性 产量 水稻 早稻
下载PDF
硒对早稻光合作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3
19
作者 彭克勤 洪亚辉 夏玮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32-434,共3页
以灌溉水形式从早稻分蘖期开始施硒,使灌浆期剑叶气孔CO2通量增加、气孔阻力降低、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施硒大大提高了实粒数、减少了空秕粒.每盆施硒5mg/L和10mg/L处理的籽粒产量比对照增加48%左右,每盆施硒... 以灌溉水形式从早稻分蘖期开始施硒,使灌浆期剑叶气孔CO2通量增加、气孔阻力降低、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施硒大大提高了实粒数、减少了空秕粒.每盆施硒5mg/L和10mg/L处理的籽粒产量比对照增加48%左右,每盆施硒20mg/L的处理增产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光合作用 产量 影响
下载PDF
热害对早稻结实率的影响 被引量:37
20
作者 徐云碧 石春海 申宗坦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51-54,共4页
1988年7月上中旬正值双季早稻开花结实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到几十年罕见的高温天气。7月1日至20日最高气温均在35℃以上(35.5~38.9℃)。
关键词 热害 早稻 结实率 旱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