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9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基性岩的同位素特征及下地壳物质对岩浆源区的贡献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全忠 谢智 +2 位作者 徐夕生 陈江峰 高天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71-1781,共11页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是大陆碰撞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北大别椒子岩和沙村岩体的早白垩世基性岩进行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特别是 Pb-Sr-Nd 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北大别基性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是大陆碰撞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北大别椒子岩和沙村岩体的早白垩世基性岩进行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特别是 Pb-Sr-Nd 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北大别基性岩的岩浆源区性质及下地壳的贡献。椒子岩基性岩的(^(87)Sr/^(86)Sr)_i 的范围为0.7072~0.7075,ε_(Nd)(t)范围为-10.4~11.9;椒子岩和沙村基性岩的(^(206)Pb/^(204)Pb)_i 为16.464~17.394,(^(207)Pb/^(204)Pb)_i 为15.349~15.453,(^(208)Pb/^(204)Pb)_i为37.338~37.976。这样的同位素组成显示岩浆源区中下地壳物质的贡献显著;尤其 Pb 同位素特征表明下地壳贡献来自大别造山带自身的下地壳。下地壳物质的参与可能与拆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 北大别 白垩 Pb—Sr—Nd同位素 下地壳
下载PDF
浙江新昌硅化木的硅质来源 被引量:10
2
作者 竺国强 董传万 银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5-39,共5页
在浙江新昌早白垩世盆地西侧馆头组地层中存在丰富的硅化木。该地硅化木保留清晰的植物结构 ,均由显微结晶质石英组成。从岩石学角度 ,它们属木化石硅质岩。硅化木的硅氧同位素组成δ3 0 Si值为 - 0 .4‰~ - 1 .3‰ ,δ1 8O值为 1 8.1... 在浙江新昌早白垩世盆地西侧馆头组地层中存在丰富的硅化木。该地硅化木保留清晰的植物结构 ,均由显微结晶质石英组成。从岩石学角度 ,它们属木化石硅质岩。硅化木的硅氧同位素组成δ3 0 Si值为 - 0 .4‰~ - 1 .3‰ ,δ1 8O值为 1 8.1‰~ 2 3 .1‰。根据硅化木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及周围岩石的岩石化学成分 ,作者讨论了硅化木的硅质来源和成因 ,认为它们具有热水硅质岩的特点 ,系河湖水和海水向下渗透 ,并在一定深度内发生循环然后上涌 ,火山活动为热水提供热源 ,二氧化硅来源于热水流经的地层和岩石 ,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水交代古树木形成硅化木。根据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 ,计算出硅化木形成时的热水温度为 70 .8~ 1 0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硅质来源 硅化木 硅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新昌盆地 白垩 木化石硅质岩
下载PDF
海南乐东洪帽剖面鹿母湾组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黄嫔 龙文国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8-90,共13页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海南乐东洪帽剖面鹿母湾组孢粉化石,共计26属60种,其中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蕨类植物孢子18属30种,裸子植物花粉7属27种,组成以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porites-Ephedripites-Exesipollenites为特征的孢粉组合...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海南乐东洪帽剖面鹿母湾组孢粉化石,共计26属60种,其中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蕨类植物孢子18属30种,裸子植物花粉7属27种,组成以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porites-Ephedripites-Exesipollenites为特征的孢粉组合。依据组合中主要分子和重要分子地质时限的讨论以及与相关孢粉组合进行比较,将洪帽剖面鹿母湾组的地质时代归为Aptian期-早Albian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鹿母湾组 白垩 Aptian期-Albian期 洪帽剖面 乐东县 海南
下载PDF
攀西地区早白垩世以来地壳抬升运动的裂变径迹年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文中 徐士进 +3 位作者 万景林 姚祖德 于航波 方中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7-344,共8页
 通过对扬子板块西缘攀枝花一西昌地区麻粒岩中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FT)年龄测定,首次研究和报道了该区中一新生代地壳的低温热历史和抬升运动过程,分析显示,锆石FT年龄为143.8~68.4Ma;磷灰石FT年龄为24.1~12.8Ma.磷灰石FT平均长...  通过对扬子板块西缘攀枝花一西昌地区麻粒岩中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FT)年龄测定,首次研究和报道了该区中一新生代地壳的低温热历史和抬升运动过程,分析显示,锆石FT年龄为143.8~68.4Ma;磷灰石FT年龄为24.1~12.8Ma.磷灰石FT平均长度的变化范围在10.54~13.20μm.研究表明,攀西地区从早白垩世到白垩纪末期地壳抬升是十分缓慢的,抬升速率仅为46~51m/Ma;但从第三纪开始地壳抬升运动明显加快,抬升速率达208~391m/Ma.这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攀枝花-西昌地区 白垩 地壳抬升运动 裂变径迹年龄 麻粒岩 锆石 磷灰石
下载PDF
安徽省六安西峰寺钼矿化区正长岩类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钟富明 袁峰 +3 位作者 詹建华 徐学军 孙维安 王继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09-920,共12页
安徽六安西峰寺钼矿化区地处大别造山带内,发育岩浆岩类型主要为正长岩类,可进一步分为细晶正长岩、似斑状正长岩、粗粒正长岩、正长斑岩等,辉钼矿化与后期正长斑岩脉侵入密切相关。利用LA-ICP-MS技术,对不同岩体中的锆石进行了U-Th-Pb... 安徽六安西峰寺钼矿化区地处大别造山带内,发育岩浆岩类型主要为正长岩类,可进一步分为细晶正长岩、似斑状正长岩、粗粒正长岩、正长斑岩等,辉钼矿化与后期正长斑岩脉侵入密切相关。利用LA-ICP-MS技术,对不同岩体中的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得到的侵入岩^(206)Pb/^(238)U年龄从老至新依次为似斑状正长岩(128.2±1.7)Ma、细晶正长岩(128.1±1.5)Ma、正长斑岩(126.8±1.6)Ma、粗晶正长岩124.2±1.6 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区域对比,认为西峰寺钼矿化区与沙坪沟、千鹅冲等多个大型-超大型钼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背景和时代,具有较好的钼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矿化 锆石U—Pb 西峰寺 安徽六安 LA—ICP-MS 白垩 正长岩
下载PDF
霍林河盆地构造控制因素分析
6
作者 王久权 赵文华 +1 位作者 王二兵 于洪涛 《露天采矿技术》 CAS 2013年第2期15-18,共4页
古环境和古构造结合分析是盆地分析的基本内容,因为在盆地范围内古环境和古构造是控制聚煤作用的两个基本因素。其它因素如植物演化、古气候条件等在同一盆地、同一含煤岩系中往往没有显著改变。由于沉积环境直接决定着有利于形成泥炭... 古环境和古构造结合分析是盆地分析的基本内容,因为在盆地范围内古环境和古构造是控制聚煤作用的两个基本因素。其它因素如植物演化、古气候条件等在同一盆地、同一含煤岩系中往往没有显著改变。由于沉积环境直接决定着有利于形成泥炭沼泽的部位,所以盆地分析的大量工作是古环境的重建。沉积环境和煤聚积又受控于古构造因素,因此,只有古环境分析和古构造分析密切结合才能有效阐明煤聚积的规律性。古构造因素在断陷盆地中似乎比在其它类型盆地中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另外,除了盆缘控制性断裂之外,盆地内部基底上的断裂也常造成明显的差异沉降,并导致沉积厚度(包括煤层厚度)和岩相的剧烈分异,这种情况有时在几百米内就有明显表现,而在其它类型盆地,如近海的地台型盆地,有时要跨越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才能显现古构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林河 中生代 白垩 山间断陷盆地 构造 控制因素
下载PDF
辽西义县组早期火山事件层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7
作者 王铁晖 巩恩普 +2 位作者 陈晓红 许江 黄文韬 《世界地质》 CAS 2018年第2期466-477,共12页
义县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沉积层中多含凝灰质成分。为了解沉积期火山活动对沉积层产生的影响,对砖城子层火山碎屑泥灰岩(火山事件层)和纹层状泥灰岩夹层、大康堡层纹层状泥灰岩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研究表明... 义县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沉积层中多含凝灰质成分。为了解沉积期火山活动对沉积层产生的影响,对砖城子层火山碎屑泥灰岩(火山事件层)和纹层状泥灰岩夹层、大康堡层纹层状泥灰岩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研究表明:火山事件层中含大量的火山碎屑(20%±),其他各层均含凝灰质成份。样品中主量元素Ca O、Mg O和Si O_2含量较高,Si O_2含量变化较大,Al_2O_3含量较低;微量元素与上地壳(UCC)元素比值多小于1,大多数微量元素(Rb、Th、Nb、REE等)处于亏损状态,火山事件层富集Li、Sc、As、Sr和Ag元素。沉积期火山活动对沉积层中Si O_2和K_2O含量影响较大,并可能导致As元素富集。火山事件层样品化学风化指数(CIW)在82~91之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指示风化作用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县组 火山事件层 地球化学 化学风化指数(CIW) 白垩 辽西
下载PDF
孔子鸟类的形态-生态多样性
8
《生物进化》 2018年第3期18-19,共2页
孔子鸟类是早白垩鸟类中化石材料最为丰富的一个支系,在系统树上属于最原始的尾综骨类。尾综骨类是指具有缩短的尾骨,其末端止于由若干枚尾椎愈合成尾综骨的鸟类,主要包括反鸟类和今鸟型类,以及孔子鸟类和会鸟类。孔子鸟类的化石主... 孔子鸟类是早白垩鸟类中化石材料最为丰富的一个支系,在系统树上属于最原始的尾综骨类。尾综骨类是指具有缩短的尾骨,其末端止于由若干枚尾椎愈合成尾综骨的鸟类,主要包括反鸟类和今鸟型类,以及孔子鸟类和会鸟类。孔子鸟类的化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骨骼形态非常特殊,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大手指(第2指)的爪节高度退化,以及近相等的前、后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形态 生态多样性 鸟类 孔子 白垩 系统树 化石
原文传递
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火山岩约束 被引量:252
9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5 位作者 莫宣学 王立全 廖忠礼 赵志丹 董国臣 周长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4-546,共13页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南冈底斯、中冈底斯、北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基本同期开始于早白垩世(大约120~130 Ma)并可能延续到晚白垩世,以冈底斯中北部地区规模最大为特征。已有数据显示中冈底斯则弄群火山岩包括部分中钾钙碱性系列的中基性岩石和占优势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火山岩,不同于传统岛弧火山岩,但与中安第斯厚地壳背景下的岛弧火山岩相似,北冈底斯主要为与传统岛弧火山岩相似的中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中冈底斯则弄群中基性火山岩很可能与来自消减沉积物和/或蚀变玄武质洋壳的含水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和中上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即AFC过程),长英质火山岩很可能主要与地壳重熔有关,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镁铁质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目前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揭示的成分变化、地壳厚度、与俯冲带的距离以及冈底斯带同期火山岩的分布特点暗示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很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极性 岛弧火山岩 晚休罗世-白垩 冈底斯中北部 西藏
下载PDF
中国东部及邻区早白垩世裂陷盆地构造演化阶段 被引量:156
10
作者 张岳桥 赵越 +1 位作者 董树文 杨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23-133,共11页
早白垩世是中国东部及邻区强烈的伸展裂陷和岩石圈减薄时期。根据裂陷盆地几何形态特征和展布型式 ,将早白垩世裂陷盆地分为泛裂陷型 (燕山—松辽断陷盆地群、蒙古断陷盆地群等 )、狭窄型 (沂沭裂谷系、伊兰—伊通裂谷带 )和菱形状型 (... 早白垩世是中国东部及邻区强烈的伸展裂陷和岩石圈减薄时期。根据裂陷盆地几何形态特征和展布型式 ,将早白垩世裂陷盆地分为泛裂陷型 (燕山—松辽断陷盆地群、蒙古断陷盆地群等 )、狭窄型 (沂沭裂谷系、伊兰—伊通裂谷带 )和菱形状型 (胶莱盆地、三江盆地、鸡西盆地等 ) 3种类型。通过综合分析和对比不同类型裂陷盆地沉积序列和构造演化历史 ,结合郯庐断裂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白垩纪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成果 ,区分了中国东部早白垩世 2个显著不同的引张裂陷阶段和一个构造挤压反转阶段。早白垩世早期引张裂陷阶段 ( 1 4 0~ 1 2 0Ma)形成了宽广展布的燕山—松辽断陷盆地系和蒙古断陷盆地系 ,沿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活动 ,控制了断裂带西侧南华北伸展走滑盆地和东侧胶莱、三江等和沿敦—密断裂带走滑拉分盆地的发育 ;早白垩世中期引张裂陷阶段 ( 1 2 0~ 1 0 0Ma) ,沿郯庐断裂带中、北段发生裂谷作用 ,形成沂沭裂谷系和伊兰—伊通裂谷带 ;早白垩世晚期 ( 1 0 0~ 90Ma)在区域NW SE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 ,所有早白垩世裂陷盆地发生不同程度的构造反转 ,沿郯庐断裂发生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最后指出 ,太平洋古板块向东亚大陆边缘俯冲诱发的大陆岩石圈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地幔底辟和对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裂陷作用 兴—蒙断陷盆地系 沂沭裂谷系 构造反转 中国东部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40) 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1
11
作者 朱光 宋传中 +2 位作者 王道轩 刘国生 徐嘉炜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0-256,共7页
选择了郯庐断裂带安徽段5处糜棱岩、超糜棱岩、千糜岩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研究. 大别造山带东缘断裂带上3处4个样品给出了128~132 Ma的40Ar/39Ar坪年龄; 北部张八岭隆起带西侧和蚌埠隆起东缘断裂带上两处样品一致给出了120 Ma的40Ar/... 选择了郯庐断裂带安徽段5处糜棱岩、超糜棱岩、千糜岩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研究. 大别造山带东缘断裂带上3处4个样品给出了128~132 Ma的40Ar/39Ar坪年龄; 北部张八岭隆起带西侧和蚌埠隆起东缘断裂带上两处样品一致给出了120 Ma的40Ar/39Ar坪年龄. 等时线分析及其他证据表明这些数据是可靠的. 这些年龄值代表了郯庐断裂带韧性左旋走滑变形的冷却年龄, 北部较年轻的年龄值可能与较缓慢的走滑隆起有关. 由此表明, 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 而不是一些学者认为的印支期. 该断裂带是滨太平洋的陆内平移断裂, 而不是大别—胶南造山带同造山的转换断层或斜向缝合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糜棱岩 直滑时代 构造模式 白垩 冷却年龄 年代学
原文传递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被引量:140
12
作者 朱日祥 范宏瑞 +3 位作者 李建威 孟庆任 李胜荣 曾庆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53-1168,1-4,共16页
华北克拉通金矿床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具有爆发性成矿的特点,成矿时代与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成矿流体主要源于岩浆或地幔脱挥发分,这与世界其他克拉通内造山型金矿床显著不同,后者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区域变质过程中的变质脱挥发分.结合... 华北克拉通金矿床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具有爆发性成矿的特点,成矿时代与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成矿流体主要源于岩浆或地幔脱挥发分,这与世界其他克拉通内造山型金矿床显著不同,后者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区域变质过程中的变质脱挥发分.结合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空范围、破坏机制等研究成果,本文系统分析了华北克拉通金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矿床成因和成矿机制等问题.我们认为,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金矿床不属于"造山型",而是"克拉通破坏型",其与"造山型"金矿床的本质区别在于成矿构造背景(伸展背景)和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与来自克拉通破坏相关的岩浆活动有关).由于早白垩世古西太平洋板块(Izanagi板块)俯冲、回转与后撤、在地幔过渡带的滞留,改变了所在区域地幔过渡带和上覆地幔的物性与流动状态-出现非稳态流动,导致华北克拉通经历了来自深部熔/流体的强烈交代改造,形成强烈富集的岩石圈地幔.正是这种强烈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熔融产生的熔/流体与地壳的相互作用造成金元素短期巨量聚集成矿.通过对比分析北美克拉通破坏过程,我们发现美国内华达州卡林(Carlin)型金矿与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金矿具有相似的形成机制,两者差别仅表现在成矿流体最终就位的赋矿岩石类型不同.内华达州卡林型金矿实际上也属于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具有爆发性成矿规律.根据成矿地理位置,我们推断早白垩世古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后撤速率约为8.8 cm/a,始新世古东太平洋板块(Farallon板块)俯冲后撤速率约为3.3 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克拉通破坏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 成矿模式
原文传递
宁芜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31
13
作者 王元龙 张旗 王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65-575,共11页
宁芜早白垩世火山岩由中基性成分组成,与碱性玄武岩比较,火山岩贫Ti、Fe,富K和LREE,Na2O/K2O近似等于1,在SiO2-K2O图中龙王山组的全部和大王山组的大部落入橄榄玄粗岩区域,属于橄榄玄粗岩系列,为富集LILE和水的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宁... 宁芜早白垩世火山岩由中基性成分组成,与碱性玄武岩比较,火山岩贫Ti、Fe,富K和LREE,Na2O/K2O近似等于1,在SiO2-K2O图中龙王山组的全部和大王山组的大部落入橄榄玄粗岩区域,属于橄榄玄粗岩系列,为富集LILE和水的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宁芜火山岩产于板内环境,富钾质岩浆的形成可能与软流圈地幔上涌和岩石圈的伸展-减薄或裂谷作用有关。宁芜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Ti、Nb(Ta)具负异常。宁芜火山岩底部的龙王山组和主体大王山组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大王山组相比,前者更富Rb、Ba、K,而相对贫LREE(La、Ce、Nd)、Eu、Sr、ISr较高,εNd(t)较低。由于龙王山组层位低,大王山组层位高,不可能解释为分离结晶作用的结果,而只能说明在火山岩喷发的早期阶段(龙王山组),岩浆穿过陆壳上升过程中与围岩发生过混染作用,从围岩中带入较多的K、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从而使得ISr较高和εNd(t)较低。龙王山组SiO2-K2O不具相关性也说明陆壳混染的影响。至宁芜火山岩喷发的极盛时期(大王山组),岩浆与围岩的混染程度降低,ISr和Nd(t)值更接近岩浆的初始组成。据了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晚中生代的埃达克质岩出露,埃达克质岩来自加厚的陆壳底部,需要很高的温度才能使下地壳基性岩发生部分熔融。宁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芜湖地区 白垩 火山岩 橄榄玄粗岩系 埃达克质岩 地球化学
下载PDF
西藏南部二叠纪和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与特提斯演化:新观点 被引量:136
14
作者 朱弟成 莫宣学 +4 位作者 赵志丹 牛耀龄 潘桂棠 王立全 廖忠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0,共20页
西藏高原前新生代时期的特提斯演化和新生代时期的高原隆升历史是西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两个长期被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但迄今对西藏高原自身的物质组成和前新生代演化历史的认知程度仍然较低,直接限制了对新生代时期西藏高原隆升历史... 西藏高原前新生代时期的特提斯演化和新生代时期的高原隆升历史是西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两个长期被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但迄今对西藏高原自身的物质组成和前新生代演化历史的认知程度仍然较低,直接限制了对新生代时期西藏高原隆升历史的更深入研究。新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早—中二叠世时俯冲背景和伸展背景共存于现今的冈底斯带和喜马拉雅带,中二叠世末期(大约263Ma)侵位的皮康过铝质S型花岗岩以及同期发生的松多榴辉岩的高压变质作用和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指示现今的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在那时经历了同碰撞造山事件。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表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带存在以古元古代甚至太古宙物质为特征的古老基底物质,而北冈底斯带和南冈底斯则分别以中—新元古代新生地壳和显生宙新生地壳为特征。已有高质量年龄数据和锆石Hf同位素指示冈底斯带中北部地区在大约110Ma发生了带状岩浆大爆发并伴随着幔源物质显著增加。新的可靠的锆石U-Pb年龄指示喜马拉雅带东部措美(Comei)地区大面积出露的白垩纪火成岩侵位于132Ma左右,代表了新近在藏南和澳大利亚南西部识别出的经历了强烈变形和深位侵蚀的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残余。以这些新资料为基础,讨论了西藏南部的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和特提斯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白垩 构造岩浆作用 特提斯演化 西藏南部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 被引量:114
15
作者 朱光 牛漫兰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道轩 宋传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5-334,共10页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左行平移断层。这反映断裂带的走滑运动从早白垩世初期持续到早白垩世后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诱发了大规模的、以富钾、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岩浆岩既有壳源的信息,也有幔源的贡献,反映是断裂减压、壳-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岩浆活动,也暗示断裂带在走滑期切入壳-幔边界。该断裂带走滑运动中,除了在莱阳盆地形成了拉分盆地外,还在合肥盆地东部造成了走滑挠曲盆地,控制下白垩统朱巷组的沉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是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属于滨太平洋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沉积事件 郯庐断裂带 走滑运动 岩浆活动 走滑盆地 白垩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构造演化 被引量:114
16
作者 殷进垠 刘和甫 迟海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29,共4页
徐家围子断陷是松辽盆地深层一个具代表性的含气断陷。研究表明断陷演化分为火石岭—沙河子期 (J3 h K1sh)和营城期 (K1ych)两个阶段。J3 h K1sh期为断陷主要发育阶段 ,断陷为NW向 ,受NW向基底断层伸展控制。K1sh末期存在一次较强的挤... 徐家围子断陷是松辽盆地深层一个具代表性的含气断陷。研究表明断陷演化分为火石岭—沙河子期 (J3 h K1sh)和营城期 (K1ych)两个阶段。J3 h K1sh期为断陷主要发育阶段 ,断陷为NW向 ,受NW向基底断层伸展控制。K1sh末期存在一次较强的挤压反转 ,断陷发生褶皱与断层逆冲反转。K1ych期具坳陷性质 ,盆地转为NNE向。J3 h K1sh期断陷发育受NW SW向左行扭动应力场影响 ,NW向断陷段具有走滑拉分特点。沙河子期是烃源岩主要沉积期。J3 h K1sh期形成的横向转换构造、断层斜坡和反转期形成的反转背斜 ,最有利于深层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徐家围子 断陷 构造演化 晚株罗世-白垩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宁芜火山岩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被引量:121
17
作者 张旗 简平 +4 位作者 刘敦一 王元龙 钱青 王焰 薛怀民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9-314,共6页
应用SHRIMP方法对宁芜火山岩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各一个样品进行了精确的SHRIMP定年研究。大王山组(NB-01)火山岩锆石年龄为(127±3)Ma,龙王山组(NL-01)火山岩锆石年龄为(131±4)Ma,它们记录了火山岩的形成年龄。这一研究还在龙... 应用SHRIMP方法对宁芜火山岩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各一个样品进行了精确的SHRIMP定年研究。大王山组(NB-01)火山岩锆石年龄为(127±3)Ma,龙王山组(NL-01)火山岩锆石年龄为(131±4)Ma,它们记录了火山岩的形成年龄。这一研究还在龙王山组中发现了太古代锆石,提供了宁芜地区可能存在太古代基底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芜地区 火山岩 锆石 SHRIMP定年 太古代 白垩 盆地地质演化 地质年代学
原文传递
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 被引量:114
18
作者 董树文 马立成 +3 位作者 刘刚 薛怀民 施炜 李建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2-625,共14页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中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更是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供应基地,素称工业摇篮。从地质演化和成矿动力学角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到板内的环...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中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更是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供应基地,素称工业摇篮。从地质演化和成矿动力学角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到板内的环境,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向伸展的转换过程;其次,成岩成矿受基底构造和深部作用控制、与特有的基底有关;最后,长江中下游成矿作用贯穿于"燕山运动"的始终,深刻地记录了太平洋板块作用的影响。本文对上述重大问题提出粗浅的见解,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缘 板内 前陆带 构造转换 成矿作用 深部过程 基底构造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晚侏罗纪 白垩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呼伦湖早白垩世碱性流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05
19
作者 葛文春 李献华 +3 位作者 林强 孙德有 吴福元 尹成孝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6-183,共8页
大兴安岭呼伦湖一带的上库力组第 3段流纹岩具有高硅 (Si O2 =75.41 %~77.32 % )、富碱 (Na2 O+K2 O=7.98%~ 8.74% )、富 Y、Nb、Zr及低 Al、Mg、Ca、Ni、Cr、Ti和高 Ga/Al比值等特点 ,类似于 A型花岗岩 ,而与高度分异的 I型和 S型花... 大兴安岭呼伦湖一带的上库力组第 3段流纹岩具有高硅 (Si O2 =75.41 %~77.32 % )、富碱 (Na2 O+K2 O=7.98%~ 8.74% )、富 Y、Nb、Zr及低 Al、Mg、Ca、Ni、Cr、Ti和高 Ga/Al比值等特点 ,类似于 A型花岗岩 ,而与高度分异的 I型和 S型花岗岩有明显差别。该流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 A1型花岗岩 ,且与该区 A型花岗岩同时 ,很可能是 A型花岗岩浆喷出相的产物。流纹岩的全岩 Rb- Sr等时线年龄 1 2 7± 5Ma,与伊列克得组玄武岩(1 2 5± 2 Ma)时代一致 ,两者构成了双峰式火山岩组合 ,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圈拉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流纹岩 铷-锶年代学 A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白垩 大兴安岭
下载PDF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华北克拉通破坏 被引量:101
20
作者 朱日祥 徐义刚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46-1356,共11页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是学界的重要共识,但西太平洋板块何时开始向东亚大陆俯冲、早白垩世西太平洋俯冲带在何处、东亚大地幔楔何时形成、晚中生代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如何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文章通过...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是学界的重要共识,但西太平洋板块何时开始向东亚大陆俯冲、早白垩世西太平洋俯冲带在何处、东亚大地幔楔何时形成、晚中生代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如何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文章通过综合分析与研究,认为西太平洋板块起始俯冲的时间早达早侏罗世;早白垩世西太平洋俯冲带位于东亚大陆边缘,比现今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靠西2200km;与此相对应,欧亚大陆自早白垩世以来向东漂移了大约900km.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后撤始于~145Ma,说明东亚大地幔楔开始形成于早白垩世;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对华北克拉通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地幔楔增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和交换来实现的.利用地质构造事件反演了大洋板块在俯冲到地球内部之前的演化过程,提出燕山运动A幕和B幕发生的原因分别是西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边缘以高速低角度俯冲和俯冲角度逐渐变低两种不同的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新观点.在早白垩世大约130~120Ma期间,西太平洋板块可能已经转变为高角度俯冲、回转与后撤速率达到最大、最终在地幔过渡带产生滞留体.这个过程可能显著改变了所在区域和上覆地幔的物性和黏滞度,导致上覆地幔楔产生非稳态流动,从而导致岩石圈地幔中熔/流体含量急剧增加、黏滞度降低以及岩石圈伸展/减压,并使其转变为年轻地幔--克拉通破坏.这些认识对揭示西太平洋俯冲板块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克拉通破坏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