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早期汉学试析 被引量:9
1
作者 计翔翔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9-96,共8页
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在学术史上属于早期汉学时期。西方早期汉学大致可以1688年为界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以利玛窦为首的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儒生的帮助下,研习文化典籍,体察风俗习惯,使早期汉学一开始就处... 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在学术史上属于早期汉学时期。西方早期汉学大致可以1688年为界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以利玛窦为首的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儒生的帮助下,研习文化典籍,体察风俗习惯,使早期汉学一开始就处在较高的起点上。第二阶段,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早期汉学转入法国中心。西方的早期汉学为19世纪以后现代成熟的汉学搜集了多方面的原始资料,奠定了基本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汉学 中西文化交流 17-18世纪史
下载PDF
从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看欧洲早期汉学和中国明代社会 被引量:8
2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6年第2期122-127,147,共7页
从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看欧洲早期汉学和中国明代社会(下篇)吴孟雪四《大中华帝国史》反映的明代社会中国明代社会的状况和风貌,在门多萨的这本书中也有许多具体生动的介绍,例如明代中央与地方的某些行政制度、明代的对外交往... 从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看欧洲早期汉学和中国明代社会(下篇)吴孟雪四《大中华帝国史》反映的明代社会中国明代社会的状况和风貌,在门多萨的这本书中也有许多具体生动的介绍,例如明代中央与地方的某些行政制度、明代的对外交往、教育与考试情况、妇女的地位、保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帝国 早期汉学 明代社会 马六甲 葡萄牙 明政府 明王朝 监察御史 对外交往 地方长官
原文传递
北京传教士团与俄国早期汉学 被引量:7
3
作者 谭树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9-101,共3页
北京传教士团是 18世纪初沙俄政府直接派驻北京的东正教会组织 ,目的是搜集各种情报 ,窥测清政府的政治动向 ,为沙俄制订对华政策提供依据 ,实为沙俄派驻北京的官方代理机构。正是它负有的这个使命 ,使得俄国早期的汉学家多出自北京传... 北京传教士团是 18世纪初沙俄政府直接派驻北京的东正教会组织 ,目的是搜集各种情报 ,窥测清政府的政治动向 ,为沙俄制订对华政策提供依据 ,实为沙俄派驻北京的官方代理机构。正是它负有的这个使命 ,使得俄国早期的汉学家多出自北京传教士团教士和留学生中。他们的汉学研究为后来俄罗斯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正教士 留学生 早期汉学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格莱特的《中国故事集》与18世纪欧亚文化交流 被引量:1
4
作者 金雯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6,共10页
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欧洲作家热衷于在小说写作中合东西方叙事形式与文化母题,以东方为文学题材和创作契机的意愿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这些借助早期东方学创作的“东方小说”一一包括中国题材小说一一是西方启蒙思想的重要表达形式。法国... 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欧洲作家热衷于在小说写作中合东西方叙事形式与文化母题,以东方为文学题材和创作契机的意愿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这些借助早期东方学创作的“东方小说”一一包括中国题材小说一一是西方启蒙思想的重要表达形式。法国作家格莱特在18世纪初期创作的小说《达官冯皇的奇遇:中国故事集》是已知第一部欧洲人创作的以中国人物和文化元素为主线的虚构叙事,是18世纪欧洲东方小说热潮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以灵魂转世观念为进路构建东方社会的主权观念,并隐含与早期现代欧洲政治思想的比较,揭示了启蒙思潮与欧亚文化交流之间的有机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东方小说 早期汉学 《中国故事集》 欧亚文学交流
原文传递
柏应理在欧洲早期汉学发展中的贡献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长林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4-81,共8页
源远流长的中西文化交流,在十六、十七世纪之交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这时由于葡萄牙人打开了从印度通往中国的海上航路,中西交通较前方便得多了。充当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人是一大批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到1780年为止,来华的... 源远流长的中西文化交流,在十六、十七世纪之交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这时由于葡萄牙人打开了从印度通往中国的海上航路,中西交通较前方便得多了。充当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人是一大批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到1780年为止,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土就达四百多名,其中著名的有七十多名。他们大都学识渊博,在宣传耶稣基督的教义同时,还介绍了西方的近代科学文化。然而十七、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流向应该讲是自东而西的,通过耶稣会传教土们的报道和著述,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发达、道德高尚以及康熙时代政治清明的情形,详尽地被介绍到西方,使历经“三十年战争”(1619——1648年)前后劫难的欧洲人惊羡不已。由此引发了持续两个世纪的“中国热”,这一时期的“中国热”,不仅指当时欧洲在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方面的所谓“chinoiserie”(汉风),也包括中国的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及其对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早期汉学 孔子 耶稣会士 中西文化交流 莱布尼茨 中国历史 《圣经》 耶稣会传教士 《大学》
原文传递
美国早期汉学中的朱子印象——以卫三畏《中国总论》为例
6
作者 霍明琨 《朱子学研究》 2021年第2期212-218,共7页
作为国际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朱子学从13世纪以来先后影响韩国、日本,16世纪末传入欧洲,成为西方汉学的基本元素。与之相比,虽然美国汉学界对朱熹的研究兴起很晚,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才有更多学者瞩目。但早在19世纪后期,美国学者已... 作为国际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朱子学从13世纪以来先后影响韩国、日本,16世纪末传入欧洲,成为西方汉学的基本元素。与之相比,虽然美国汉学界对朱熹的研究兴起很晚,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才有更多学者瞩目。但早在19世纪后期,美国学者已然开始关注朱熹著作和思想,这也正是其汉学研究的早期和萌芽阶段。在美国来华传教士的相关著述中,有两位代表性学者——裨治文(E.C.Bridgeman)和卫三畏(1812—1884,Samuel Wells Williams)引进和译介了有关朱熹的一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裨治文 朱子学 卫三畏 西方汉学 汉学研究 国际汉学 早期汉学 19世纪后期
原文传递
从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欧洲早期汉学和中国明代社会(上篇) 被引量:1
7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6年第1期131-136,共6页
从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欧洲早期汉学和中国明代社会(上篇)吴孟雪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JuanGonzálezdemendoza,1545-1618)在罗马出版了西班牙文的《大中华帝... 从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欧洲早期汉学和中国明代社会(上篇)吴孟雪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JuanGonzálezdemendoza,1545-1618)在罗马出版了西班牙文的《大中华帝国重要事物及习俗史》,这是欧洲早期汉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帝国 早期汉学 明代社会 西班牙人 印刷术 欧洲 大学出版社 谷腾堡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中国交通史
原文传递
重拾黄嘉略:浅谈许明龙《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欣怡 《法国研究》 2019年第2期108-115,共8页
法国早期汉学奠定了法国整个汉学体系的基础和发展趋势,黄嘉略是其中散落的一颗遗珠。他重新被发现,既是为他本人研究成果正名,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中法交流史的细节。许明龙先生于2013年完成最终稿出版的《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是研究... 法国早期汉学奠定了法国整个汉学体系的基础和发展趋势,黄嘉略是其中散落的一颗遗珠。他重新被发现,既是为他本人研究成果正名,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中法交流史的细节。许明龙先生于2013年完成最终稿出版的《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是研究黄嘉略的宝藏,本文将基于该书,回顾黄嘉略短暂的一生,分析其身份的特殊性,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局限性,陈述他与孟德斯鸠的相识及其对法国早期汉学家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嘉略 早期汉学 许明龙 传教士
下载PDF
晚清来华西人中国知识报道与美国汉学的兴发——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9
作者 庄新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8-180,共13页
《中国丛报》是由美部会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年在广州创办的一份英文期刊。其所报道的方方面面的中国知识已远超学院专业汉学的范畴,其中物质载体——报刊媒介也在19世纪催生出新的汉学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知识报道。本文试图... 《中国丛报》是由美部会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年在广州创办的一份英文期刊。其所报道的方方面面的中国知识已远超学院专业汉学的范畴,其中物质载体——报刊媒介也在19世纪催生出新的汉学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知识报道。本文试图通过建构“中国知识报道”这一概念,从“世俗化”“知识共同体”“实用知识思潮”等维度切入,尝试从多元的历史思潮中探寻美国早期汉学重视对“现实性”“当代性”“综合性”的中国知识进行搜集报道的缘由和路径,并讨论其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兴起、发展的关联,以及其所蕴涵的“中国学研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知识报道 美国早期汉学
原文传递
拉丁美洲早期汉学家研究(16—18世纪)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铠 《国际汉学》 CSSCI 2014年第1期138-158,共21页
地理大发现以后所出现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浪潮不仅冲击到亚欧大陆,而且也曾波及拉丁美洲。而且由于拉丁美洲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而拉丁美洲的早期汉学研究还显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将拉丁美洲早期汉学研究纳入到当前的海外汉学的... 地理大发现以后所出现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浪潮不仅冲击到亚欧大陆,而且也曾波及拉丁美洲。而且由于拉丁美洲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而拉丁美洲的早期汉学研究还显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将拉丁美洲早期汉学研究纳入到当前的海外汉学的总体研究之中,有助于我们对海外汉学研究整体规律的把握。由于资料发掘尚十分有限,所以本文主要是对16—18世纪拉丁美洲早期汉学研究的初步回顾。尽管如此,仍希望有助于同人们对海外汉学整体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文化交流 海外汉学 拉丁美洲早期汉学
原文传递
美国早期汉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学观念——从裨治文的《中国丛报》到威尔逊的《中国文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75,共6页
早期英美汉学家对于译介对象的最初选取与侧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后西方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基本面貌。英美两国传教士由于语言与文化交流方面的便利,以及工作与生活上的密切联系,其译介与研究工作很自然地彼此交织,并在英语世界... 早期英美汉学家对于译介对象的最初选取与侧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后西方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基本面貌。英美两国传教士由于语言与文化交流方面的便利,以及工作与生活上的密切联系,其译介与研究工作很自然地彼此交织,并在英语世界共同发挥着影响。美国汉学在开山时期一方面呈现出兼容博杂的面貌,更由于其世界性的眼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中国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谱系中重新加以审视,传统的经典再次获得了崭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早期汉学 中国文学观念 伊皮法纽·威尔逊的《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荷兰的中国研究与中国文学翻译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文欣 姚建彬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121,共9页
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300年间,荷兰的中国研究与中国文学翻译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荷兰文学也相应地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学做出了种种回应。本文以中荷交往史作为研究的大背景,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如何被纳入荷兰的知识体系,通过学术机构制... 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300年间,荷兰的中国研究与中国文学翻译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荷兰文学也相应地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学做出了种种回应。本文以中荷交往史作为研究的大背景,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如何被纳入荷兰的知识体系,通过学术机构制度化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分支。其次,探讨各种文体的中国文学逐步被翻译介绍到荷兰的过程和特点。第三,分析荷兰文学中的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海外翻译 荷兰文学史 早期汉学
下载PDF
英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与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观念之演进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源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9-146,共8页
英国早期汉学家对于译介对象的最初选取与侧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西方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基本面貌。综观19世纪英国汉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起步与发展阶段(1810s—1860s)、转折与繁荣的新时期(1870s—191... 英国早期汉学家对于译介对象的最初选取与侧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西方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基本面貌。综观19世纪英国汉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起步与发展阶段(1810s—1860s)、转折与繁荣的新时期(1870s—1910s)。梳理这两个阶段的中国文学译介及文学史纂原典,分析这些文本的主要特征及生成原因,探讨其论述立场和叙事逻辑,可以展示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演进以及英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的生成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早期汉学 中国文学观念 中国文学史纂
下载PDF
试论《中华帝国全志》在传播中国地理方面的意义
14
作者 张明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4-128,共5页
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编辑的《中华帝国全志》1735年首刊于巴黎。作为17、18世纪西方人看中国的阶段性集大成之作,《中华帝国全志》在传播中国地理方面,在继承前辈传教士汉学成就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大进步。这些进步既源自传统领域(地图、诸... 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编辑的《中华帝国全志》1735年首刊于巴黎。作为17、18世纪西方人看中国的阶段性集大成之作,《中华帝国全志》在传播中国地理方面,在继承前辈传教士汉学成就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大进步。这些进步既源自传统领域(地图、诸省)新素材的积累、新研究的深入,也源自新领域(周边民族)的拓展,书中的不少内容正昭示着西方早期汉学发展的某些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帝国全志》 西方早期汉学 地理
下载PDF
《中国来信》:一本特殊的译著
15
作者 周振鹤 《世界》 2003年第6期32-33,共2页
最近大象出版社“西方早期汉学译丛”推出一本新书,书名是《中国来信》。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除了拉丁文版与捷克文版以外,第三种版本就是中文版。如果没有中国的波希米亚学家为我们做翻译,相信国人很少能看懂一位名叫严嘉乐的耶... 最近大象出版社“西方早期汉学译丛”推出一本新书,书名是《中国来信》。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除了拉丁文版与捷克文版以外,第三种版本就是中文版。如果没有中国的波希米亚学家为我们做翻译,相信国人很少能看懂一位名叫严嘉乐的耶稣会士,在清朝康熙雍正之际,从中国寄回他的祖国捷克以及巴黎等地的信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来信》 “西方早期汉学译丛” 译著 自然科学 中国 语言障碍 天文学 风俗礼仪
原文传递
《国际汉学译丛》第1辑、第2辑介绍
16
作者 叶枝梅 《国际汉学》 2023年第6期71-71,共1页
为促进国内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学术交流,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22年开始计划定期出版《国际汉学译丛》,目前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第1辑(2023年2月)、第2辑(2023年8月)。该两期辑刊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为促进国内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学术交流,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22年开始计划定期出版《国际汉学译丛》,目前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第1辑(2023年2月)、第2辑(2023年8月)。该两期辑刊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所主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文明互鉴:中国文化与世界”(2021SYLZD020)的研究成果;由张西平、张朝意担任主编,任大援、杨慧玲、薛维华担任副主编,内容涵盖中西文化交流史、著名汉学家的名著、西方早期汉学研究等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史 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苑出版社 国际汉学 双一流 早期汉学 著名汉学 学术交流
下载PDF
试论早期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的认知——以《中国通典》为例
17
作者 李爽 《中国报业》 2022年第16期64-65,共2页
海外汉学家笔下的中国,为我们更深层次地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7—18 世纪有大批优秀的入华耶稣会士通过记录在中国的见闻和感受或通过收集有关中国文化的资料,写成了许多风靡西方的汉学著作。研究这些汉学著作,能让我们更全... 海外汉学家笔下的中国,为我们更深层次地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7—18 世纪有大批优秀的入华耶稣会士通过记录在中国的见闻和感受或通过收集有关中国文化的资料,写成了许多风靡西方的汉学著作。研究这些汉学著作,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以入华耶稣会士为典型代表的早期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的认知。本文以汉学名著《中国通典》为例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海外汉学 《中国通典》 认知
原文传递
《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评介
18
作者 董海樱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4-156,共3页
关键词 《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 许明龙 中国 学术研究 语言体系
原文传递
在漂泊中成就传奇——评《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
19
作者 马燕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3-63,共1页
黄嘉略,一个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淹没到失去光泽的名字,在《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中华书局出版)一书作者的认真发掘和梳理下,他逐渐从迷雾的笼罩中清晰起来。他是用法语编写汉语语法的第一人,是向西方介绍汉字214个部首的第一人,... 黄嘉略,一个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淹没到失去光泽的名字,在《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中华书局出版)一书作者的认真发掘和梳理下,他逐渐从迷雾的笼罩中清晰起来。他是用法语编写汉语语法的第一人,是向西方介绍汉字214个部首的第一人,是将中国小说译成法文的第一人。仅此几项第一,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让世人知道并记住黄嘉略,记住他为中法文化交流史所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 书评 语法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