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炉石遗址与香炉石文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善才 《四川文物》 2001年第2期22-28,共7页
香炉石遗址是鄂西清江中游的一处早期巴文化遗址 ,出土遗物较丰富 ,计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甲骨和陶印章等文物近万件 ,已被研究者命名为“香炉石文化”(即早期巴文化 ) ,其时限为距今 40 0 0~ 30 0 0年间 ,属我国青铜时代一种... 香炉石遗址是鄂西清江中游的一处早期巴文化遗址 ,出土遗物较丰富 ,计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甲骨和陶印章等文物近万件 ,已被研究者命名为“香炉石文化”(即早期巴文化 ) ,其时限为距今 40 0 0~ 30 0 0年间 ,属我国青铜时代一种地域性的考古学文化。香炉石文化的人们多居住在河流两旁的台地上 ,其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 ,采集和种植为辅。该文化的源头 ,从陶器中的罐釜等炊具的形制特征看 ,可追溯到大溪文化和城背溪文化 ,香炉石文化的文明程度较高 ,这里出土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陶印章和商周时期的大批甲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炉石遗址 早期文化 香炉石文化 甲骨 陶玺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 被引量:12
2
作者 林向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5,共7页
巴蜀文化中的巴文化,至今没有发现高级别的中心遗存和文化辐射中心。夏商周时期四川盆地及邻近地区是以“蜀”为核心的“古蜀文明”。东周时江汉平原的“巴人”进入四川盆地东部,与原是蜀地的一些土著民族结合形成“巴文化”,于是与“... 巴蜀文化中的巴文化,至今没有发现高级别的中心遗存和文化辐射中心。夏商周时期四川盆地及邻近地区是以“蜀”为核心的“古蜀文明”。东周时江汉平原的“巴人”进入四川盆地东部,与原是蜀地的一些土著民族结合形成“巴文化”,于是与“蜀文化”一起,共同形成“巴蜀文化区”。因此,这是三峡考古至今未发现夏商西周时期“巴文化”或“巴墟”的原因。寻找东周以前的“巴文化”、“早期巴文化”,应是在汉水流域和江汉平原,其中汉水流域尤其值得关注;巴文化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的演进值得关注。而以前认为是巴文化遗址的罗家坝遗址,确切讲应属于“巴文化”中的“賨文化”,李家坝遗址也与賨、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文化 探索 三峡考古 罗家坝遗址 李家坝遗址
下载PDF
从鄂西考古发现谈巴文化的起源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0-43,共14页
从鄂西考古发现谈巴文化的起源杨华巴文化(也有人称巴蜀文化)究竟起源于何地,又起源于何时?这是目前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民族学界等所普遍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现和深入,特别是鄂西地区和川西平原... 从鄂西考古发现谈巴文化的起源杨华巴文化(也有人称巴蜀文化)究竟起源于何地,又起源于何时?这是目前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民族学界等所普遍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现和深入,特别是鄂西地区和川西平原等地发现的大量的巴文化早期的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平原 早期文化 二里头文化 考古发现 鄂西地区 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溪文化 洞庭湖流域
下载PDF
巴蜀文化的地域差异及秦的郡县控制 被引量:5
4
作者 金秉骏 段渝 《中华文化论坛》 1998年第1期117-122,共6页
关键词 文化 战国时代 地域差异 早期文化 川西平原 川东地区 中原文化 文化 蜀国 三星堆
下载PDF
略论古代的巴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权喜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2-17,共6页
《史记·货殖列传》云:“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研究楚文化,不能不研究巴。三峡,为“西通巫巴”的天然孔道,是探讨川、鄂两地历史交往的关键地区,也是探索古代巴人活动的重点区域。六十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做了大量勘查和发... 《史记·货殖列传》云:“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研究楚文化,不能不研究巴。三峡,为“西通巫巴”的天然孔道,是探讨川、鄂两地历史交往的关键地区,也是探索古代巴人活动的重点区域。六十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做了大量勘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不少与古代巴蜀、荆楚有关的遗迹遗物,特别是与古代巴人有关的遗迹遗物十分重要。关于古代巴的不少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笔者在鄂西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中,接触了一些与巴有关的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古代 三峡地区 成都平原 早期文化 夏商时期 文化遗存 文化 考古资料 考古调查
下载PDF
巴文化基本问题述略 被引量:4
6
作者 艾露露 《长江文明》 2010年第2期77-95,共19页
本文从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巴'与'巴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巴国、巴人、巴文化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早期巴文化性质以及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认识... 本文从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巴'与'巴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巴国、巴人、巴文化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早期巴文化性质以及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认识与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早期文化
原文传递
三峡的重大考古发现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权喜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5-91,59,共8页
三峡的重大考古发现杨权喜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在配合长江三峡大型水利建设工程中,获得了许多重要收获。中央和川鄂等省及长办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大专院校考古专业师生,大约从50年代开始就在三峡两岸及... 三峡的重大考古发现杨权喜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在配合长江三峡大型水利建设工程中,获得了许多重要收获。中央和川鄂等省及长办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大专院校考古专业师生,大约从50年代开始就在三峡两岸及其支流谷地做了一系列的文物调查、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家岭文化 大溪文化 三峡地区 新石器时代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中堡岛 早期文化 文化 中国考古学 考古学文化
下载PDF
鄂西巴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华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7,共5页
鄂西巴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杨华对巴文化的探讨和研究,历来是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民族学界等所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过去,学者们在研究巴文化时,由于考古发现的资料有限,多从文献中去追索。文献中又不可能记载得十分清楚,要把远... 鄂西巴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杨华对巴文化的探讨和研究,历来是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民族学界等所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过去,学者们在研究巴文化时,由于考古发现的资料有限,多从文献中去追索。文献中又不可能记载得十分清楚,要把远古时期的事情说清楚那就更困难了。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河文化 早期文化 文化遗存 考古资料 考古发现 夏商时期 遗址 三苗集团 原始文化 宜昌地区
下载PDF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兴起及深入(上)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华 粟慧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9,共9页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里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里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于“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于“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 考古发现 早期文化 晚期文化 学术研究活动
下载PDF
论早期巴文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果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首先提出了对巴文化起源地的观点,认为巴文化的起源就是居住在巫山、巫溪境内的原大溪文化的居民。其次阐述巴文化的形成阶段,并论证它就是由峡江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而来。再次提出了巴文化的扩张阶段,是由峡内分别向东、向西扩... 本文首先提出了对巴文化起源地的观点,认为巴文化的起源就是居住在巫山、巫溪境内的原大溪文化的居民。其次阐述巴文化的形成阶段,并论证它就是由峡江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而来。再次提出了巴文化的扩张阶段,是由峡内分别向东、向西扩张,并且提出了早期巴文化向东发展的路家河类型和向西发展的中坝子类型。最后解释了巴文化为什么会向不同方向扩张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早期文化 大溪文化 路家河类型 中坝子类型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宜昌县小溪口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1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5-68,共4页
宜昌县小溪口遗址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小溪口遗址位于长江西陵峡的北岸,其东为小溪口,南临长江,西距太平溪镇约1000米左右,隶属宜昌县太平溪镇西湾村柑桔厂,为配合三峡大坝工程,1984年6月和1986年11月,... 宜昌县小溪口遗址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小溪口遗址位于长江西陵峡的北岸,其东为小溪口,南临长江,西距太平溪镇约1000米左右,隶属宜昌县太平溪镇西湾村柑桔厂,为配合三峡大坝工程,1984年6月和1986年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昌县 遗址 溪口 夹砂 考古研究所 红陶 湖北省 太平溪 褐色土 早期文化
下载PDF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兴起及深入(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华 何怀红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25-35,52,共12页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的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 考古发现 早期文化 晚期文化 学术研究活动
下载PDF
巴文化研究与民族形成浅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渔君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94-96,共3页
考古文化与民族的关系十分密切,“它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特征,它已成为区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考古文化为民族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了民族形成的若干问题。 巴文化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文... 考古文化与民族的关系十分密切,“它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特征,它已成为区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考古文化为民族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了民族形成的若干问题。 巴文化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化,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形成。目前对巴文化的研究,是以春秋战国时期鼎盛的巴文化为中心,上下索源来探讨其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考古文化 早期文化 民族文化 民族特征 原始社会 发展过程 文化 人们共同体
原文传递
夏商时期巴文化与先前“石家河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华 何怀红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1-38,共8页
所谓"早期巴文化"指的是鄂西、三峡地区夏商时期考古文化,这些早期巴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具陶器。运用考古"地层学"的叠压关系和考古"类型学"对各类陶器进行比较,发现鄂西、三峡地区夏商时... 所谓"早期巴文化"指的是鄂西、三峡地区夏商时期考古文化,这些早期巴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具陶器。运用考古"地层学"的叠压关系和考古"类型学"对各类陶器进行比较,发现鄂西、三峡地区夏商时期文化遗存中的不少陶器都与该地区先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遗存中的陶器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从而证明鄂西、三峡地区夏商时期巴文化,其主要是由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土著居民生息繁衍而来。这为巴文化起源于鄂西、三峡地区说提供了主要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时期 早期文化 新石器时代 石家河文化 渊源关系
下载PDF
湖北清江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孟洲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60,共7页
一些学者认为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属于早期巴文化。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可分为两两间存在时间缺环的三类遗存;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还无法支持将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推定为早期巴文化这一... 一些学者认为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属于早期巴文化。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可分为两两间存在时间缺环的三类遗存;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还无法支持将清江流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推定为早期巴文化这一说法。本文同时还探讨了一些与早期巴文化研究相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江流域 三峡地区 夏商时期 文化交流 早期文化
原文传递
夔国文化及早期楚民族文化的再讨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权喜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0年第1期504-514,共11页
夔国为楚国所封,是楚嫡系。夔国文化属楚文化发展系统,即属早期楚民族文化的三峡类型。夔国文化以鼎、釜、鬲、甗四种陶炊器为主要特点,它形成的时代在夔被楚灭亡的春秋中期前段。所以三峡地区春秋中期以前普遍存在的四种陶炊器共存的... 夔国为楚国所封,是楚嫡系。夔国文化属楚文化发展系统,即属早期楚民族文化的三峡类型。夔国文化以鼎、釜、鬲、甗四种陶炊器为主要特点,它形成的时代在夔被楚灭亡的春秋中期前段。所以三峡地区春秋中期以前普遍存在的四种陶炊器共存的一种遗存应属于夔国文化,而庙坪周代第二期、第三期遗存非'夔国文化的考古学证据'。夔国文化是在三峡地区特殊的人文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判断的。它是研究三峡地区商周文化和探溯楚文化之源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夔国文化 早期楚民族文化 东周楚文化 早期文化 两期遗存
原文传递
试论“早期巴文化”与“廪君巴”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雄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6期56-61,55,共7页
夏商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曾出现几个“巴国”:有“孟涂所处”之“巴”;“廪君”之“巴”;“宗姬”之“巴”;江州之“巴”及“枳巴”等。其中以“廪君”巴和“宗姬”巴较为著名。近年来,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界对夏商时期巴文化遗存的发现与... 夏商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曾出现几个“巴国”:有“孟涂所处”之“巴”;“廪君”之“巴”;“宗姬”之“巴”;江州之“巴”及“枳巴”等。其中以“廪君”巴和“宗姬”巴较为著名。近年来,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界对夏商时期巴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更引人注目。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早期巴文化”与“廪君”巴之间的关系,试陈管见。一、鄂西川东的“早期巴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已找到同中原二里头文化时代相当的多处早期巴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从湖北宜都(枝城)、宜昌、秭归等县的长江沿岸到四川巫山、忠县以至嘉陵江流域。考古工作者在鄂西先后调查和发掘了宜都毛溪套遗址、红花套遗址、向家沱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文化 西南地区 遗址 黄河中游 考古工作 文化遗存 长江沿岸 鄂西 二里头文化
下载PDF
“巴文化”与毗邻诸文化关系概说
18
作者 张雄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4期23-29,共7页
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处长江中上游的“巴文化”,曾以其区域性、民族性显示了独特风采,并在同毗邻区域诸文化的频繁交流和相互吸收中,使自已得到丰富和发展,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1 考古工作者在鄂西秭归、宜昌、宜都(... 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处长江中上游的“巴文化”,曾以其区域性、民族性显示了独特风采,并在同毗邻区域诸文化的频繁交流和相互吸收中,使自已得到丰富和发展,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1 考古工作者在鄂西秭归、宜昌、宜都(今枝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文化 文化关系 中华文化 文化遗存 出土 区域性 考古工作 民族性 船棺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