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本译写:一个亟待开发的翻译研究领域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晓峰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93,共6页
文章提出“无本译写”和“无本译写研究”两个新范畴。“无本译写”是指没有某一固定底本的“译写”,是相对于传统从某个原文底本到译本的“有本翻译”而言的;围绕研究对象“无本译写”活动、结果和影响等方面的系列研究,学科意义上可... 文章提出“无本译写”和“无本译写研究”两个新范畴。“无本译写”是指没有某一固定底本的“译写”,是相对于传统从某个原文底本到译本的“有本翻译”而言的;围绕研究对象“无本译写”活动、结果和影响等方面的系列研究,学科意义上可称作“无本译写研究”或“无本译写学”,这是翻译界一直忽视的边缘领域。文章在界定“无本译写”和“无本译写研究”之名的基础上,探索其研究内容和学科价值,尝试开拓无本译写研究。此领域的开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写 译写研究 翻译研究新领域 名与实 学科价值
原文传递
Ts’ao Yin and K’ang-hsi Emperor:Bondservant and Master的无本译写曹寅形象研究
2
作者 马淑梅 刘晓峰 《译苑新谭》 2024年第2期71-81,共11页
史景迁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学界对其作品的研究颇多。但从译写方面的研究鲜而有之。因此,本文运用无本译写理论分析汉学家史景迁译写中国历史文化的英文原著Ts’ao Yin and K’ang-hsi Emperor:Bondservant and Master,追踪其碎片式底本,... 史景迁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学界对其作品的研究颇多。但从译写方面的研究鲜而有之。因此,本文运用无本译写理论分析汉学家史景迁译写中国历史文化的英文原著Ts’ao Yin and K’ang-hsi Emperor:Bondservant and Master,追踪其碎片式底本,关注文本中的译、写关系,并探讨史景迁在无固定底本时重点选择哪些底本建构了怎样的曹寅形象。研究发现,史景迁重点建构了曹寅的“高雅文士”形象和“干练能臣”形象,前者的底本来源主要是《红楼梦新证》,后者是《曹寅奏折》和《曹寅档案》。本研究可以助推无本译写中的形象译写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ao Yin and K'ang-hsi Emperor:Bondservant and Master 译写 追踪 译写关系
原文传递
比尔·波特Road to Heaven: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中隐士精神的无本译写研究
3
作者 杨倩 李林波 《译苑新谭》 2024年第2期59-70,共12页
在Road to Heaven: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一书中,比尔·波特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典籍相关文字的翻译俯拾即是,此外还包含作者对中国隐士文化的看法和评价,是典型的无本译写文本。文章以Road to Heaven:Encounters with C... 在Road to Heaven: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一书中,比尔·波特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典籍相关文字的翻译俯拾即是,此外还包含作者对中国隐士文化的看法和评价,是典型的无本译写文本。文章以Road to Heaven: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为研究对象,采用无本译写特有的底本追踪方法,分析书中译的元素、译写关系以及无本译写所展现的中国文化中的隐士精神。首先,本文从中国典籍、民间传说、历史事件、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寻访见闻五个方面分析书中译的元素,其次探讨译写关系,最后从三个层面分析该书无本译写展现的隐士精神。研究发现:译写关系具体表现为互释互构、互相拓展的渐变连续体关系;比尔·波特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翻译不准确、对某一特定文化的了解不全面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ad to Heaven: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 隐士精神 译写 译、写关系
原文传递
史诗《格萨尔》夏皮罗英译本的无本译写行为及当代价值?
4
作者 李春晓 臧子墨 《民族翻译》 2024年第4期23-30,共8页
史诗《格萨尔》夏皮罗英译本采用无本译写方式,在保留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从语言、文体、排版等三重维度对其进行适当的改编和重构,将原著的内涵和价值带入目的语社会。文章以此为例,围绕这一译写行为的过程、结果和影响,探究无本译写的... 史诗《格萨尔》夏皮罗英译本采用无本译写方式,在保留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从语言、文体、排版等三重维度对其进行适当的改编和重构,将原著的内涵和价值带入目的语社会。文章以此为例,围绕这一译写行为的过程、结果和影响,探究无本译写的深层逻辑与当代价值,以期为民族典籍的外译提供可资借鉴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 夏皮罗英译 译写 当代价值
下载PDF
非虚构文学Country Driving中国社会形象叙事话语中的无本译写研究
5
作者 亚晓晗 刘晓峰 《译苑新谭》 2024年第2期82-90,共9页
本文以非虚构文学Country Driving为研究案例,在探究中国社会形象的基础上,以理性的“他者”、文化适格与自觉为切入点,同时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叙事话语中的母语非本土的译写现象进行考察,试图发现其中较为典型的译写语言及特点。通... 本文以非虚构文学Country Driving为研究案例,在探究中国社会形象的基础上,以理性的“他者”、文化适格与自觉为切入点,同时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叙事话语中的母语非本土的译写现象进行考察,试图发现其中较为典型的译写语言及特点。通过异语他构的形式来审视中国对外形象,有助于加深对无本译写的认识和创造性思考,并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文学 译写 叙事话语 异语他构 社会形象
原文传递
华裔作家张纯如The Rape of Nanking无本译写研究
6
作者 赵阳阳 刘晓峰 《译苑新谭》 2024年第2期91-100,共10页
华裔作家张纯如于1997年出版了The Rape of Nanking: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一书(后文简称The Rape of Nanking),不久便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文章将以张纯如的The Rape of Nanking为... 华裔作家张纯如于1997年出版了The Rape of Nanking: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一书(后文简称The Rape of Nanking),不久便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文章将以张纯如的The Rape of Nanking为研究对象,从无本译写研究视角去理解张纯如在通读、翻译多个底本之后,如何将碎片式底本内化,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文章将对该书译的成分展开“底本追踪”,分析原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译”“写”关系和该书对于西方世界与中国所产生的种种建构和影响,以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来深入探讨文本的社会化和反作用力。文章有利于深化对华裔作家写作方式的研究,从当代美华文学回溯其作品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写 追踪 华裔作家 翻译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