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现状及入史策略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彬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48,共5页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少数民族文学存在逐渐弱化的现象。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没有确定,划分少数民族文学的标准没有统一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入史逐渐弱化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者...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少数民族文学存在逐渐弱化的现象。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没有确定,划分少数民族文学的标准没有统一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入史逐渐弱化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者,尤其是少数民族身份的研究者,为了撰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将具有少数民族族属身份的作家的所有文学作品都算作少数民族文学,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泛化。概念的泛化会导致编写文学史的学者难以遴选真正的少数民族作品,因此常常就采用弱化或者不入史的办法对待少数民族文学。要想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的现状,我们应取的策略首先是明确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少数民族文学内涵应界定为:作家的族属身份、作家的民族意识、作品的民族特质。在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时,按照这三点去划分少数民族文学,就能将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学写入文学史,从而可以避免将没有民族意识的作品以及汉族作家写作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等不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作品写入文学史,造成混乱。坚持经典标准,遴选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入史,遴选优秀的少数民族母语文学作品入史,这也是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现状的主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文学 身份 意识 特质 入史策略
下载PDF
历史场域下辽代骨朵形制功用及其族属探讨
2
作者 张景明 马宏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7,共7页
从辽代墓葬壁画图像和实物看,骨朵首部变化分为椭圆形、圆球形、蒜头形、瓜棱形、蒺藜形、多面体六种类型,每种类型在各个阶段所占的比例不同,在各种历史场域中具有武备、刑杖、仪仗、守卫等方面的功用。溯其来源,并非全部来自某种器物... 从辽代墓葬壁画图像和实物看,骨朵首部变化分为椭圆形、圆球形、蒜头形、瓜棱形、蒺藜形、多面体六种类型,每种类型在各个阶段所占的比例不同,在各种历史场域中具有武备、刑杖、仪仗、守卫等方面的功用。溯其来源,并非全部来自某种器物或用具的演变和延伸,而是因功用不同有一定的来源。同时,骨朵为契丹人或少数具有契丹生活倾向的汉人所拥有的用具,反映了辽代“因俗而治”、身份象征、文化认同和民族交融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骨朵 分类与形制 渊源与功用 身份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回族文学民族审美特征成因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继霞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9期121-122,共2页
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从回族文化所具有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属性、回族作家特定的族属身份、回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几方面探究了新时期回族文学民族审美特征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 文学 审美 伊斯兰文化 身份 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