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利用扫频光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的施氏管形态测量方法
被引量:
5
1
作者
史国华
王飞
+3 位作者
李喜琪
孙兴怀
姜春晖
张雨东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6-141,共6页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的致盲疾病。青光眼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是房水循环受阻引起的高眼压被认为是主要成因。而作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青光眼类型,开角型青光眼的其房水循环阻力点一直未能明确。大量的前期动物和离体解剖实验表明,...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的致盲疾病。青光眼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是房水循环受阻引起的高眼压被认为是主要成因。而作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青光眼类型,开角型青光眼的其房水循环阻力点一直未能明确。大量的前期动物和离体解剖实验表明,前房角施氏管的形态改变,可能是引起房水受阻的因素。为此,本课题组已研制了专门用于眼前节房角成像的扫频光源光学想干层析成像系统,成功地实现了正常被测者和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施氏管成像,并顺利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形态学测量与比对研究。回顾了课题组在该方向的研究过程,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光学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开角型青光眼
施氏
管
原文传递
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治疗青光眼临床观察
被引量:
1
2
作者
黄玉琴
袁志兰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3年第12期898-901,共4页
目的评价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以下简称黏管切开术)治疗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8例(68只眼),分为黏管切开术(A组)33例.复合小梁切除术(B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的眼压、视力及并发...
目的评价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以下简称黏管切开术)治疗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8例(68只眼),分为黏管切开术(A组)33例.复合小梁切除术(B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的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眼压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方面:A组术后除2例发 生轻度前房炎症反应(6.0%),1例发生前房积血(3.0%)外,无其他并发症;而B组,术后浅前房7只眼(20.0%),所有患者均有轻度前房炎症反应,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3只眼(8.5%),前房积血2只眼(5.7%),内内障3只眼(8.5%)。手术成功率:A组66.67%(22/33),B组68.5%(24/3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组与B组比较,术后眼压更平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其严重程度较轻。因此,A组的安全性明显高于B组,手术成功率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术
扩张
施氏
管
黏弹剂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开角型
原发性
晚期
原文传递
国人前房角小梁网超微结构观察
3
作者
赵桓书
许广源
孙善萍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1期47-50,24,共5页
对一例意外急死的成年健康男性小梁网及施氏管进行了电镜观察。扫描电镜下可见角膜缘内表面小梁粗细不等并以分支连接成网,有的小梁为薄板状,其上可有孔洞。透射电镜观察,施氏管内侧壁为内皮,内皮细胞胞质内有巨大饮液泡及许多小饮液泡...
对一例意外急死的成年健康男性小梁网及施氏管进行了电镜观察。扫描电镜下可见角膜缘内表面小梁粗细不等并以分支连接成网,有的小梁为薄板状,其上可有孔洞。透射电镜观察,施氏管内侧壁为内皮,内皮细胞胞质内有巨大饮液泡及许多小饮液泡。小梁网的外侧部为内皮网区,由多突起细胞连接成网,网孔中有少量胶原原纤维,其内侧部为小梁区,由小梁及小梁间隙组成,小梁由内皮、基板、基质层、致密中轴组成。有的小梁内皮细胞有纤毛。本文对房水排出途径及小梁区、内皮网区电镜构造及相关功能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
管
小梁区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开角青光眼患者药物治疗后的施氏管形态学变化
4
作者
史国华
付玲玲
+2 位作者
李喜琪
姜春晖
张雨东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83-1188,共6页
利用自制的1310 nm中心波长扫频光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前节房角施氏管实现了层析成像并开展了形态测量.37位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过药物治疗,被划分为2个对照组.实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
利用自制的1310 nm中心波长扫频光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前节房角施氏管实现了层析成像并开展了形态测量.37位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过药物治疗,被划分为2个对照组.实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的施氏管的面积(治疗组:(7935.6875±680.003)μm2;未治疗组:(3890.71875±871.49844)μm2;P<0.001)、周长(治疗组:(580.37891±44.96529)μm;未治疗组:(381.9026±41.22123)μm;P<0.001)、长径(治疗组:(272.87806±25.7254)μm;未治疗组:(185.24047±19.72786)μm;P<0.001)存在明显的统计差异.因此,可以认为经过药物治疗后,施氏管扩展使得形态参数增大,促使眼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
青光眼
施氏
管
形态学
原文传递
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陈桦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予以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观察组),30例予以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对比两组...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予以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观察组),30例予以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记录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平均眼压,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平均眼压较术前均有下降,但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平均眼压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效率高,能有效降低眼压,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观察
青光眼
施氏
管
小梁切除
黏弹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扫频光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的施氏管形态测量方法
被引量:
5
1
作者
史国华
王飞
李喜琪
孙兴怀
姜春晖
张雨东
机构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出处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6-141,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61108082)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2012YQ120080)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联合学者项目
文摘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的致盲疾病。青光眼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是房水循环受阻引起的高眼压被认为是主要成因。而作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青光眼类型,开角型青光眼的其房水循环阻力点一直未能明确。大量的前期动物和离体解剖实验表明,前房角施氏管的形态改变,可能是引起房水受阻的因素。为此,本课题组已研制了专门用于眼前节房角成像的扫频光源光学想干层析成像系统,成功地实现了正常被测者和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施氏管成像,并顺利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形态学测量与比对研究。回顾了课题组在该方向的研究过程,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医用光学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开角型青光眼
施氏
管
Keywords
medical optics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Schlemm's canal
分类号
O436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治疗青光眼临床观察
被引量:
1
2
作者
黄玉琴
袁志兰
机构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眼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
出处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3年第12期898-901,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001)
文摘
目的评价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以下简称黏管切开术)治疗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8例(68只眼),分为黏管切开术(A组)33例.复合小梁切除术(B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的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眼压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方面:A组术后除2例发 生轻度前房炎症反应(6.0%),1例发生前房积血(3.0%)外,无其他并发症;而B组,术后浅前房7只眼(20.0%),所有患者均有轻度前房炎症反应,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3只眼(8.5%),前房积血2只眼(5.7%),内内障3只眼(8.5%)。手术成功率:A组66.67%(22/33),B组68.5%(24/3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组与B组比较,术后眼压更平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其严重程度较轻。因此,A组的安全性明显高于B组,手术成功率相近。
关键词
切开术
扩张
施氏
管
黏弹剂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开角型
原发性
晚期
Keywords
Viscocanalostomy
Trabeculectomy
Glaucoma, open-angle, primary, far-advanced
分类号
R779.6 [医药卫生—眼科]
原文传递
题名
国人前房角小梁网超微结构观察
3
作者
赵桓书
许广源
孙善萍
机构
大连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大连医学院眼科教研室
出处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1期47-50,24,共5页
文摘
对一例意外急死的成年健康男性小梁网及施氏管进行了电镜观察。扫描电镜下可见角膜缘内表面小梁粗细不等并以分支连接成网,有的小梁为薄板状,其上可有孔洞。透射电镜观察,施氏管内侧壁为内皮,内皮细胞胞质内有巨大饮液泡及许多小饮液泡。小梁网的外侧部为内皮网区,由多突起细胞连接成网,网孔中有少量胶原原纤维,其内侧部为小梁区,由小梁及小梁间隙组成,小梁由内皮、基板、基质层、致密中轴组成。有的小梁内皮细胞有纤毛。本文对房水排出途径及小梁区、内皮网区电镜构造及相关功能进行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施氏
管
小梁区
超微结构
Keywords
canal of schlemm
trabecular meshwork
ultrastructure
分类号
R [医药卫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开角青光眼患者药物治疗后的施氏管形态学变化
4
作者
史国华
付玲玲
李喜琪
姜春晖
张雨东
机构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眼科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
出处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83-1188,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1108082)
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批准号:2013JQ0028)
+1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计划联合学者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批准号:2012YQ120080)资助项目
文摘
利用自制的1310 nm中心波长扫频光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前节房角施氏管实现了层析成像并开展了形态测量.37位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过药物治疗,被划分为2个对照组.实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的施氏管的面积(治疗组:(7935.6875±680.003)μm2;未治疗组:(3890.71875±871.49844)μm2;P<0.001)、周长(治疗组:(580.37891±44.96529)μm;未治疗组:(381.9026±41.22123)μm;P<0.001)、长径(治疗组:(272.87806±25.7254)μm;未治疗组:(185.24047±19.72786)μm;P<0.001)存在明显的统计差异.因此,可以认为经过药物治疗后,施氏管扩展使得形态参数增大,促使眼压降低.
关键词
眼科
青光眼
施氏
管
形态学
分类号
R775.2 [医药卫生—眼科]
原文传递
题名
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陈桦
机构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疾控中心眼科
出处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2-44,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予以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观察组),30例予以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记录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平均眼压,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平均眼压较术前均有下降,但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平均眼压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效率高,能有效降低眼压,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临床观察
青光眼
施氏
管
小梁切除
黏弹剂
分类号
R779.6 [医药卫生—眼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利用扫频光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的施氏管形态测量方法
史国华
王飞
李喜琪
孙兴怀
姜春晖
张雨东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
5
原文传递
2
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治疗青光眼临床观察
黄玉琴
袁志兰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3
1
原文传递
3
国人前房角小梁网超微结构观察
赵桓书
许广源
孙善萍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开角青光眼患者药物治疗后的施氏管形态学变化
史国华
付玲玲
李喜琪
姜春晖
张雨东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
0
原文传递
5
黏弹剂施氏管扩张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陈桦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