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交政策分析的路径与模式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志永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110,共21页
虽然外交政策是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但与国际政治研究相比,外交政策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外交政策分析的特征、价值进行了总结,并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四种分析模式出发,对现有的外交政策分析文献进行分类归纳。根据... 虽然外交政策是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但与国际政治研究相比,外交政策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外交政策分析的特征、价值进行了总结,并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四种分析模式出发,对现有的外交政策分析文献进行分类归纳。根据本文的归纳,外交政策分析存在四种路径、九种模式,但不管哪种路径与模式都未能解决外交政策分析的三个关键难题,因而并不能对外交政策提供令人满意的分析。如何整合不同路径与不同模式以提供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是外交政策分析面临的真正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政策分析 外交政策行为 外交决策 施动者结构
原文传递
内外联动与自主性外交理论的探索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志永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6-79,158-159,共24页
21世纪以来,内政与外交频繁、紧密的互联互动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突出的常态性特征。既有侧重国际体系因素的结构理论和侧重国内因素的外交政策理论均已难以令人满意地解释内外联动新常态下的外交现象,我们需要新的理论工具去观察和分... 21世纪以来,内政与外交频繁、紧密的互联互动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突出的常态性特征。既有侧重国际体系因素的结构理论和侧重国内因素的外交政策理论均已难以令人满意地解释内外联动新常态下的外交现象,我们需要新的理论工具去观察和分析这一现象及其本质。"结构—认知—行为"分析框架通过认知因素能够同时将施动者与结构因素连接起来,是实现国际政治结构理论与外交政策施动者理论相互融合的有效路径。国际关系的施动者是处于"国际社会—国家—国内社会"内外联动结构下的自主性国家。自主性外交理论假定,各国基于自主性的追求而与不同层面、不同属性、不同主体间的结构性因素的互联互动决定了各国外交行为。自主性外交理论实现了施动者理论与结构理论的综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自主性外交理论基于内外联动的国际政治新特征,是理解当代外交行为性质与变迁的有益视角,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作为兼具一般性与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自主性外交理论必将促进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主性 内外联动 施动者-结构 “颜色革命” 国际关系理论
原文传递
全球治理演化视野下的中国与全球治理体系关系——基于“施动者—结构”理论的分析
3
作者 赵敏 刘昌明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17,158,159,共20页
近年来,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积极行动被美西方质疑为颠覆当前体系的修正主义行为。正确认识和阐明中国与全球治理体系关系,须厘清全球治理体系价值内核和理论内涵、选取有效理论分析框架。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基于国家间实力分布形... 近年来,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积极行动被美西方质疑为颠覆当前体系的修正主义行为。正确认识和阐明中国与全球治理体系关系,须厘清全球治理体系价值内核和理论内涵、选取有效理论分析框架。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基于国家间实力分布形成的权力结构、世界主流政治思潮形成的观念结构和世界性制度规范形成的制度结构共同组成的多维系统。“施动者—结构”理论是适应当今美西方社会认知规律、实现中西方通约对话的理想工具。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可知,中国与全球治理体系是本体地位相同的互构关系。全球体系结构,既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规则和资源,也限定中国施动性发挥的边界;中国作为施动者,在与体系的历时态持续互动中以施动性促进体系再生。从全球治理演化视野看,全球治理体系历经自由主义思潮—超国家治理模式、国家主义思潮—大国共治模式和保守主义思潮—大国竞争博弈治理模式等结构形式的嬗变,中国也分别与之形成同频共振的共生关系、调和鼎鼐的协调关系和改制创新的变革关系等关系类型。当前,中国以积极行动匡扶失序的体系多维结构,坚守全球治理应然价值内核;不是体系的“修正”者,而是赋能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动者结构 观念结构 制度结构 权力结构 全球治理体系
下载PDF
国家身份建构中的施动者、结构和实践——一项基于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洋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6-85,共10页
自从肯尼思.华尔兹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以来,结构就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在华尔兹看来,所谓的国际体系的结构是指物质性结构,它支配了行为体(即国家)的行为。在华尔兹所描述的国际关系图景当中,行为体并... 自从肯尼思.华尔兹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以来,结构就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在华尔兹看来,所谓的国际体系的结构是指物质性结构,它支配了行为体(即国家)的行为。在华尔兹所描述的国际关系图景当中,行为体并没有自我选择的余地,而是依据结构的安排去行事。体系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并不仅仅存在着物质结构,还存在着观念结构,而观念塑造了国家的身份和利益。对于体系建构主义而言,国家不仅仅是行为体,而且是施动者,它们具有对自己的身份和利益进行反思并因而塑造自身的行为的能力。本文认为,只有将国际结构看作是由主体间观念所建构的,才能理解其对于国家身份形成的影响。国家身份的形成既受到结构层次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单位层次因素的影响,它是通过这两种因素的互动所塑造的。如果在研究国家身份的形成时仅仅关注施动者或结构某一方面的作用就难免会顾此失彼,因此,需要同时关注这二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动者-结构 国家身份 社会建构 实践
原文传递
国际关系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论战与启示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志永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5-21,共7页
施动者-结构问题是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并困扰着人们的根本问题。自1987年温特将这一问题引入国际关系学科以来,理论家们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早期理论家将施动者-结构问题引入了国际关系研究;第二代理论家围绕施动者-结构的属... 施动者-结构问题是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并困扰着人们的根本问题。自1987年温特将这一问题引入国际关系学科以来,理论家们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早期理论家将施动者-结构问题引入了国际关系研究;第二代理论家围绕施动者-结构的属性及其关系进行了约十年的第一次辩论;第三代理论家则企图从施动者-结构问题的外围来挑战问题本身。经过两次论战,人们逐渐意识到,对国际关系中行为的分析必须诉诸于施动者与结构二者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任何单独聚焦于某一方的分析均是不完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 施动者 结构 施动者-结构论战 理论辩论
下载PDF
俄语科学语体中的无施动者结构及其译法
6
作者 罗苹 钟煜彰 《译苑新谭》 2014年第1期74-79,共6页
苏、俄翻译理论家非常重视对语体的研究,因为语体特征决定翻译的方法和要求,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分析总结俄语科学语体中三类无施动者结构的具体特点,包括被动结构、无人称句和不定人称句,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类无施动者结构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俄语 科学语体 施动者结构 翻译 句型转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