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贵阳方言语气词初探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涂光禄
-
机构
贵州大学中文系
-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78-83,92,共7页
-
文摘
贵阳方言的语气词系统特点突出,一是语气词数量多,在汉语各方言中比较罕见;二是语气词的功能复杂,往往一词多义(语气);三是可按一定层次叠用,在一定语境下可达六个语气词叠用。本文分词条逐个详细描述各词的语义和功能、并以极富方言口语特色的例句予以解释说明。
-
关键词
叠用
方言口语
一词多义
名词性成分
反问句
形容词性短语
假设复句
动态助词
否定形式
既定事实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客方言的词汇特征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李惠昌
-
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59-66,共8页
-
文摘
客方言源于古代的北方话。在不同地域经历了千百年的不同变化之后,今天的客方言同北方话以及同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都已很不相同。单就词汇而言,同普通话比较起来,差别也很明显。
-
关键词
词汇特征
基础方言
方言口语
方言词汇
语音变异
同义异词
并列式
现代方言
双音词
郭璞注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吉林方言“子”缀名词的结构类型及主要特点
被引量:4
- 3
-
-
作者
王立和
-
出处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21-22,共2页
-
文摘
吉林方言口语中的'子'缀词极多,使用频率也很高。吉林方言口语中的'子'缀词虽然不全都是名词,如'这个人哪样都好,就是好串门子'姑娘出门子了''净干一些下眼子活'中的'串门子''出门子''下眼子'都不是名词,但是,如果从'子'缀词的总体上看,就会发现吉林方育的'子'缀词中名词占绝大多数。
-
关键词
方言口语
方言词汇
表义
构词能力
方言区
词型
构词成分
语言实践
词级
子洲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聊斋俚曲》与淄博方言的比较句
被引量:4
- 4
-
-
作者
罗福腾
-
出处
《蒲松龄研究》
1993年第Z1期241-245,共5页
-
文摘
本文讨论下列问题:淄博方言比较句的现状;《聊斋俚曲》比较句的说法;自清代以来淄博方言比较句的发展演变。文巾所指的淄博方言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区县:张店、博山、周村、淄川、临淄、桓台、广饶、沂源、邹平、高青等。一、今淄博方言比较句的说法1.0 普通话比较句的常用结构形式是:
-
关键词
比较句
高青
广饶
桓台
方言口语
常用结构
邹平
增补幸云曲
语法现象
分写
-
分类号
I207.41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潮汕方言训读字研究——兼谈方言字典对训读字的注音
被引量:5
- 5
-
-
作者
林伦伦
-
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115-122,共8页
-
文摘
一、关于“训读”在方言中,有一种“用方言口语常用词的字音去读另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的现象。“汉语语言学称这种张冠李戴的现象为训读。”如潮汕话读“夜”为“暝”,读“昔”为“早”,读“亦”为“也”,读“打”为“拍”等等。本文把被读错的字,如“夜”、“昔”、“亦”和“打”
-
关键词
潮汕话
《广韵》
方言口语
汉语语言学
常用词
本音
重唇音
阴上
语音形式
文白异读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金瓶梅》中的内蒙古西部方言
被引量:3
- 6
-
-
作者
刘成荫
-
机构
包头师专附中
-
出处
《阴山学刊》
1996年第3期21-23,32,共4页
-
文摘
《金瓶梅》中的许多方言口语,至今依然活在内蒙西部的方言中。现代内蒙西部的汉人,先辈大多为明朝中晚期及清代从晋陕北部迁移而来,语言亦从晋北、陕北方言演化而来。
-
关键词
《金瓶梅》
内蒙古
西部方言
方言口语
-
分类号
H172.2
[语言文字—汉语]
I207.41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无锡方言中的惯用语
被引量:3
- 7
-
-
作者
侯家欣
-
机构
无锡市委组织部
-
出处
《江南论坛》
1993年第Z1期61-63,共3页
-
文摘
惯用语是汉语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它精炼、生动、通俗、有趣,就其结构来说是词组,在句子中却相当于一个词。在运用上也较灵活,不仅活跃于人们的口头,而且被广泛地吸收到书面语里。惯用语从形式上看,一般为动宾词组,又以三字格为主。例如:敲竹杠、穿小鞋、走过场、爬格子、钻空子、开后门、吹牛皮、拉后腿等等。
-
关键词
字格
汉语口语
动宾词组
方言口语
比喻意义
定型词组
动词重叠
四川话
头高
出势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汉语“合音词”浅说
被引量:4
- 8
-
-
作者
文西
-
出处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22-27,共6页
-
文摘
一、什么是合音词 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词,且称之为“合音词”。它是由于某种原因,在一定条件下,两个词按音节拼读成一个,书面上合写成一个字,或借用另一个读音相同而意义不相干的字代替的这样一种词。如,孬、焉等。这一独特语言现象,大概由于在汉语词类总数中所占比例微小的缘故,至今尚未引起广大语言工作者的重视。
-
关键词
合音词
方言口语
语言工作者
语音变化
多音词
指代词
汉字集
语音形式
隔音符
兼词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内蒙西部地区汉语方言拾零
被引量:3
- 9
-
-
作者
史震已
-
出处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83-86,共4页
-
文摘
关于内蒙西部地区的汉语方言,已有不少较为系统的调查资料,本文所涉及的只是一些零星现象。内蒙西部地区的汉语方言,包括许多不同的方言点,这些不同的方言点,声调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本文所谈的问题,均与声调无涉,故采用国际音标为某些方言词标音时,一概不标调号。此外,为行文简洁起见,“内蒙西部地区汉语方言”下面一律简称为“西部方言”。
-
关键词
内蒙西部
方言点
方言口语
双音节词
长辈亲属
调查资料
第一人称代词
缓读
标音
类词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吉林方言词汇中加词嵌“得”的三音节形容词和动词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王立和
-
出处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54-60,共7页
-
文摘
在普通话词汇中,加词嵌(也称为“中缀”)的三音节词极为少见,加词嵌“得”的三音节词几乎见不到。任学良同志在《汉语造词法》一书中说:“什么叫词嵌?一个词的中加成分,就是词嵌(又叫中缀)……。加词嵌构成的词都是四个音节的‘四字格’,这算是结构上的特点……”。因此,任学良同志在“加词嵌”一节中,提出能作词嵌的只有“不”“里”“七八”“三四”等四例,所举的词例也都是四个音节的。如“黑不溜秋”“叽里咕噜”“乱七八糟”“低三下四”等,这种加词嵌的四个音节“四个格”词。
-
关键词
三音节
方言词汇
加词
任学良
造词法
方言口语
表义
词例
结构助词
程度副词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河南方言词考释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顾之川
-
出处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90年第1期111-114,共4页
-
文摘
方言是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方性变体。一种方言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流行,作为该地区人民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不仅有语言内部发展规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往往还是这一地区人民历史、文化。
-
关键词
方言口语
新方言
广雅疏证
转语词
方言调查
狼跋
汉语规范化
张揖
河南人
别国方言
-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以德州方言诠释其民风民俗
- 12
-
-
作者
宋纯玲
-
机构
山东省英才学院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5年第1X期29-30,共2页
-
文摘
绪言一、德州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德州位于东经115°45’-117°24’与北纬36°24’-38°0’范围,山东省西北部。德州市辖三区二市八县,是华北、华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德州市在夏、商时期为"有鬲氏""有穷氏"和系侯国。秦汉分设鬲县、安德县,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及民国时期,先后设广川、长河、将陵、陵州、陵县、德县。二、方言概括德州方言隶属汉语官话方言的冀鲁官话。
-
关键词
冀鲁官话
官话方言
山东方言
有鬲氏
陵州
有穷
主要元音
发音部位
方言词汇
方言口语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蜀语》简论
- 13
-
-
作者
纪国泰
-
出处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78-84,共7页
-
文摘
《蜀语》是明末清初一部记载四川方言的词典,也是一部研究四川古代方言的专书。一九九一年夏歌之交,作者李实的故乡四川遂宁曾举办《蜀语》国际研讨会,中外学者多人(?)会。足见该书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据光绪三年重修之《遂宁县志》记载,李实生于明万历廿六年(1598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进士,官长洲(今江苏吴县)令。据张鹏翮所撰《李子静先生传》载。
-
关键词
蜀语
蜀方言
四川方言
遂宁县
方言口语
光绪三年
张鹏翮
江苏吴县
汉语普通话
方言研究
-
分类号
C
[社会学]
-
-
题名楚雄方言口语本字考释——兼谈考本字在训诂中的作用
- 14
-
-
作者
韦绍翔
-
出处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3期39-45,共7页
-
文摘
古汉语词汇的丰富,除古语的承用之外,方言的利用也是原因之一。《公羊》多齐言,《淮南》多楚语,传统训诂学也把杨雄的《方言》包括在内。因为我国古书所采用的书面语词汇,大多以京都的语汇为基础,吸取各地方言;研究训诂学,也应该采集汉语各地方言中有用的材料为佐助,考释出本字来。 “本字”,是训诂学中的常用术语。所谓“本字”,指与它所记录的词的意义直接、完全吻合的文字形体,而义与形是不是吻合,就得考释该字是否用本字。如果不是,就得深入一步探求本字。
-
关键词
方言口语
《广韵》
《方言》
五方元音
楚语
方言笺疏
《集韵》
以形索义
方言语音
亲属称谓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西宁方言中的《老乞大》词语释例
被引量:2
- 15
-
-
作者
都兴宙
-
出处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32-135,共4页
-
文摘
《老乞大》成书于元代末期,作为当时由朝鲜族人编写并供他们学习汉语的会话教科书,应当说该书反映了当时汉语共同语口语的语言特点,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笔者得阅此书,发现其中词汇系统及语法结构等方面有许多特点,与现代普通话有较明显的区别,但和现代西宁方言口语比较却有相通之处。特别是《老乞大》中有大量的口语词。
-
关键词
老乞大
口语词
方言口语
朝鲜族人
释例
词汇系统
词书
指示代词
去来
疑问代词
-
分类号
C95,C55
[社会学—民族学]
-
-
题名谈方言口语对训诂的作用
被引量:2
- 16
-
-
作者
吕正华
-
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107-112,共6页
-
文摘
历代诸家释“训诂”,有涉及方言的,也有不涉及的。郭璞在《尔雅·释诂》的注中明确地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这就涉及训诂和方言的关系。而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睢》的疏中,只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入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但是此说虽然在字面没有提到方言二字,而在“古今异言”这四个字里,不能说不可以包容方言,只不过是提法笼统,没有强调方言罢了。所谓“古今异言”,可以这样理解:古与古有“异言”,今与今有“异言”,古与今有“异言”。在同代的“异言”里,主要是指方言同通语的差别。这种差别,
-
关键词
关睢
方言口语
二字
通语
释诂
《尔雅》
右相
毛传
小雅
黄季刚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威海方言的轻声弱化特征
被引量:2
- 17
-
-
作者
徐明轩
-
出处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42-47,33,共7页
-
文摘
壹 引言 1.1 山东省威海话是“胶东味”较浓的方言之一,威海人口语词中的轻声音变就是这种乡土味的一个成份。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一般口语复合词中的轻声音变,有时提到“儿化”和词缀“巴”等也只谈其弱化音节,不涉及其他。
-
关键词
弱化音节
口语词
变音
单韵
音节结构
语音形式
鼻辅音
方言口语
代替号
疑问代词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
被引量:2
- 18
-
-
作者
许卫
-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4年第4期241-263,共23页
-
文摘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之高,达到使人惊异的程度。话剧《骆驼祥子》的编导曾感叹地说:“每当一读原作时,真觉得如入宝山,触目尽是珠玉,简直觉得无从下手”。
-
关键词
《骆驼祥子》
语言艺术
叙述语言
虎妞
内心独白
使人
矛盾纠葛
叙述人
方言口语
老舍先生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闽南方言用字刍议
- 19
-
-
作者
李竹深
-
出处
《闽台文化研究》
2009年第4期134-136,共3页
-
文摘
长期以来,在闽南方言用字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持"方言有音无字"之论点者,坚持方言应以语音为主,因而在方言用字上大量使用同音字替代;持"方言是古汉语活化石"论者,则坚持方言必须正确使用本字,以利于方言的推广和发展。笔者是持后一观点者,在方言用字上也身体力行之。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汉语在五千多年中,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系统的记录文字。
-
关键词
闽南方言
古代汉语
谢秀岚
闽南语
方言研究
方言口语
废弃不用
史震林
本音
清代诗人
-
分类号
H177.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西宁方言词正字考
- 20
-
-
作者
都兴宙
-
出处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38-43,共6页
-
文摘
方言词汇的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而且有意义的工作。近期阅读一些西宁方言材料及研究西宁方言的著述,发现在西宁方言词汇的文字处理上,有许多口语词,或者用同音字替代,或写别字、错字,或者干脆阙如处之。加上有时字音标注欠妥,使得土生土长的西宁人,也往往是茫然不知何谓。当然,有音无字的现象在各地方言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相对而言这种现象在西宁方言中更多一些也许是事实,
-
关键词
字考
方言词汇
口语词
阴平调
方言口语
文字处理
《集韵》
青海方言
敦煌变文
影儿病
-
分类号
C95,C55
[社会学—民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