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白之争的逻辑构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宝明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155,223,共15页
作为对20世纪中国现代性演进作出重要贡献的知识群体,新青年派发动的白话文运动赢得无数国人的喝彩,也遭遇了不同学派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学衡派,学衡派从学理出发与新青年派发生了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意义深远的"文白之争"... 作为对20世纪中国现代性演进作出重要贡献的知识群体,新青年派发动的白话文运动赢得无数国人的喝彩,也遭遇了不同学派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学衡派,学衡派从学理出发与新青年派发生了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意义深远的"文白之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学观念的差异最终落脚在对"文学"的不同理解上:一个热衷于兼收并蓄的"杂文学",一个钟情于自成一体的"纯文学"。在不同的文学观念背后还有着话语与权力的文化博弈。究其实质,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思想谱系乃是其现代性张力的深层逻辑构成。梳理并反思这场论争,无论是对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还是对文化生态抑或是思想的"环保",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学衡 文白对峙 话语权 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
原文传递
五四戏剧论争硝烟散后:梅兰芳与“新青年”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婷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91,共13页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钱玄同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向中国本土"旧剧"发起猛烈攻击,以咄咄逼人的口气对其诋毁谩骂。然而在论战平息后不久,"新青年派"对旧剧的看法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纷纷写...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钱玄同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向中国本土"旧剧"发起猛烈攻击,以咄咄逼人的口气对其诋毁谩骂。然而在论战平息后不久,"新青年派"对旧剧的看法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纷纷写文章进行自我批评,认为自己曾经在五四戏剧论争中发表的言论失之偏颇,而且还与"旧剧派"携手,为梅兰芳改良旧剧共谋策划。"新青年派"态度转变的原因,无不与梅兰芳访日的成功、美国学者的来华访问、梅兰芳访美演出消息日益明朗等事件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青年 梅兰芳 旧剧 访美
原文传递
在“新”“旧”对峙的背后——从林纾看“五四人”与“晚清人”的代际文化心态差异 被引量:3
3
作者 耿传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1-48,共8页
林纾与五四时期"新青年派"的文化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在一种传统主义的常识与全能主义的理性之间的冲突;前者力图维护的是一种其所认为的超时代的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后者则是要追求至高的善,以建成一个现代合理性的社会。这种... 林纾与五四时期"新青年派"的文化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在一种传统主义的常识与全能主义的理性之间的冲突;前者力图维护的是一种其所认为的超时代的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后者则是要追求至高的善,以建成一个现代合理性的社会。这种冲突也代表着一种文化典范的转换以及传统的后喻文化传递方式向并喻、前喻文化传递方式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青年 后喻文化 并喻文化 常识 理性
下载PDF
北大立新与“新青年”之会聚北平——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之的新文化场域优势及其留学背景 被引量:4
4
作者 叶隽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85,192,共14页
本文以观察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改革策略入手,强调其以引进陈独秀及其《青年杂志》为契机,再加留美学人胡适的归来,从而使得新文化派会聚北平,开创了新文化运动的煌煌大业。尤其注意揭示新文化运动的三位核心人物,分别代表留欧... 本文以观察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改革策略入手,强调其以引进陈独秀及其《青年杂志》为契机,再加留美学人胡适的归来,从而使得新文化派会聚北平,开创了新文化运动的煌煌大业。尤其注意揭示新文化运动的三位核心人物,分别代表留欧、留日、留美背景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之,以其各自具备的文化资本,通过教育、传媒、学术的三维互动,实现了新文化运动摧枯拉朽的文化场域占位优势,确立了大变革时代的文化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留学史 蔡元培 陈独秀 胡适之 青年
原文传递
主体的张扬与退隐: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戏曲论争的价值反思
5
作者 戴红梅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22-129,共8页
20世纪初是社会急剧变化与文化转型的时期,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觉醒事件,对戏剧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它推动了戏剧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新旧戏曲之间的激烈争论。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派所倡导的戏剧改革... 20世纪初是社会急剧变化与文化转型的时期,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觉醒事件,对戏剧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它推动了戏剧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新旧戏曲之间的激烈争论。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派所倡导的戏剧改革,其核心目标在于构建一个与传统戏曲截然不同的全新话剧体系。为此他们对传统戏曲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将话剧与戏曲对立起来,并发起了对戏曲的非理性攻击。这种做法客观上违背了中国戏曲的审美特质,否定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内容及表演规律,夸大了民族戏曲的缺陷。尽管新青年派的话剧构建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戏曲依旧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戏曲界明星辈出,剧目不断涌现,甚至传播到海外。戏曲的蓬勃发展,促使先驱者们反思之前对传统戏曲的批判,开始重新考量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价值以及改革创新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戏曲与话剧开始相互借鉴融合,共同推动中国戏剧的发展,为其后的文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 青年 话剧 戏剧改革 戏曲批判 文化反思
下载PDF
“中国之前途:德国乎?俄国乎?”——“问题与主义”之后的“主义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宝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1-147,共7页
“新青年派”知识群体自“问题与主义之争”之后,便一步一步走向自我剥离的里程。送走杜威迎来罗素,南下的“新青年派”同仁以陈独秀为龙头与以张东荪为首的自由派思想者展开了一场关乎中国现代性道路的论争。归根结底,这场争论还是英... “新青年派”知识群体自“问题与主义之争”之后,便一步一步走向自我剥离的里程。送走杜威迎来罗素,南下的“新青年派”同仁以陈独秀为龙头与以张东荪为首的自由派思想者展开了一场关乎中国现代性道路的论争。归根结底,这场争论还是英美派和法俄派知识分子对十字路口不同路标的执意导引。回到历史现场,那场知识与心理的竞赛在思想深处映照并启迪着中国当下的知识界:特色中国需要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社会民主党 社会主义 陈独秀 张东荪
下载PDF
一个“半”残破的梦——余上沅与“国剧运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建军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5-29,共5页
余上沅与“国剧运动”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可以说是联为一体、荣辱与共的。1926年发起的“国剧运动”参与者甚众,除余上沅以外,尚有赵太侔、闻一多、徐志摩、熊佛西等多人,其中只有余上沅与熊佛西在后来把戏剧当作了自己的终身职业,而这... 余上沅与“国剧运动”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可以说是联为一体、荣辱与共的。1926年发起的“国剧运动”参与者甚众,除余上沅以外,尚有赵太侔、闻一多、徐志摩、熊佛西等多人,其中只有余上沅与熊佛西在后来把戏剧当作了自己的终身职业,而这两人之中,余上沅真正秉持并体现了“国剧运动”的精神并与之命运与共,熊佛西则从来都以实验主义的态度来推行戏剧运动,不曾抱着至上的“国剧”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戏剧观 青年
原文传递
对峙的意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世纪回眸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宝明 梁培东(整理) 《关东学刊》 2020年第1期48-60,共13页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对峙的意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世纪回眸》。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我们知道,从“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文化论争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史。近世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中与西、新与...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对峙的意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世纪回眸》。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我们知道,从“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文化论争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史。近世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中与西、新与旧的矛盾。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文化及新旧之争可以说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新青年派”和“学衡派”在文学观念的差异、文化话语权力的争夺以及思想谱系的颉颃方面,构成了今天我们进一步反思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如何使文化走向现代性的一个可资借鉴的意义资源。在我看来,“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争,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场论争,这一个世纪的纠结一直缠绕着我们,构成了我们每位学人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也构成了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前提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学衡 文化论争 思想谱系 话语权力 文学观念 中与西 历史记忆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发生语境的吊诡——从胡适“他们”与“我们”的白话两难心态出发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宝明 褚金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4-121,共8页
作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在白话为"他们"还是为"我们"自己写作的意识上有着十分尴尬的解说。分析胡适的心理深层症结,对其构建的以白话文为底色的新文学逻辑进行深入梳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新青年派... 作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在白话为"他们"还是为"我们"自己写作的意识上有着十分尴尬的解说。分析胡适的心理深层症结,对其构建的以白话文为底色的新文学逻辑进行深入梳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新青年派"知识群体在现代性演进过程中思想谱系的吊诡。胡适主导的精英意识和另一种启蒙路径——民粹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归根结底,无论胡适们当年怎样为"他们"呐喊,他都会走向"我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胡适 白话文 “他们” “我们”
下载PDF
现代性空间的开拓:“新青年派”知识群体走向社会主义的心路历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宝明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0-153,共4页
“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为“新青年派”知识群体的现代性道路选择提供了崭新的选择空间。围绕着“公理”与“强权”,一代思想先驱以人道主义为中介,在“竞争”与“互助”的逻辑关系中走向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归途... “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为“新青年派”知识群体的现代性道路选择提供了崭新的选择空间。围绕着“公理”与“强权”,一代思想先驱以人道主义为中介,在“竞争”与“互助”的逻辑关系中走向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归途。追溯先驱的心路历程,重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演进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强权 公理 人道主义 知识分子 中国现代性 心路历程 社会主义 知识群体 青年
原文传递
儒学现代化:重新审视新青年派与学衡派论战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9-136,共8页
前人从未从儒学现代化的视角研究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战。学衡派是早于20世纪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形态,学衡派弘扬儒学有双重目的:一是对新青年派偏激的反孔思潮进行反拨,二是努力还原被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尊孔所遮蔽的儒学精义。后一... 前人从未从儒学现代化的视角研究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战。学衡派是早于20世纪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形态,学衡派弘扬儒学有双重目的:一是对新青年派偏激的反孔思潮进行反拨,二是努力还原被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尊孔所遮蔽的儒学精义。后一个目的常被学界忽视。学衡派主要借助白璧德等人的学说发掘儒学的人类文化价值,运用新人文主义解读儒学基本理念。在实践中他们努力追求"执中"原则,却失败于与新青年派的论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学衡》 青年 学衡 五四运动 儒学现代化
下载PDF
因“人”而异: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人学话语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宝明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138,共7页
思想启蒙的最终目的是"立人",在这一思想共识下,新青年派与学衡派对所"立"之"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诉求。将双方的"人"之想象置于各自秉持的思想谱系——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中会发现,在两派... 思想启蒙的最终目的是"立人",在这一思想共识下,新青年派与学衡派对所"立"之"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诉求。将双方的"人"之想象置于各自秉持的思想谱系——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中会发现,在两派思想底蕴的深处有着自由意志与责任意识的紧张。梳理两派因"人"而异的思想对峙,从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中国百年启蒙路径差异的来龙去脉,探讨其中"物质之律"与"人事之律"的真意,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路径也会有全新的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学衡 人学话语 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
原文传递
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
13
作者 胡逢祥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0,共7页
史学作为中国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门学术,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深固的传统。降及晚清,随着传统社会走向衰败和西学东渐的文化冲击,史学的发展也日益陷入困顿:观念的陈旧、视野的局促、方法的凝固和社会功能的... 史学作为中国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门学术,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深固的传统。降及晚清,随着传统社会走向衰败和西学东渐的文化冲击,史学的发展也日益陷入困顿:观念的陈旧、视野的局促、方法的凝固和社会功能的明显缺失,无不在迫其展开一场革新自救,以应世变。以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涌起为启程标志的近代化转型,便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最初虽有国粹派、学衡派和新青年派等围绕着“西化”还是坚持本土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建设思路展开过争论,但争论的结果,“西化”派显然占了上风,并由此成为史学近代化的主流路径。西方学术走出中世纪的近代表征,不外以人本主义取代神意史观,力求摆脱对宗教神学的依附关系,建立起独立的学科地位;提倡怀疑精神和科学理性,破除蒙昧主义,借助自然科学方法,树立“无征不信”的治学规则。循此路径,“新史学”把“史学革命”的重点首先集中到改变旧史观念方面,即反对维护君主专制的正统观及其史体、历史循环论和复古观,主张以西方进化论认识整个历史,提倡用近代民主价值观臧否史事人物。这也是梁启超全面批判旧史学的基调所在。但也应看到,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之路又与西方存在着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历史循环论 史体 青年 怀疑精神 宗教神学 国粹 近代转型
原文传递
异音同位:思想史视野下的《学衡》与《新青年》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宝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10,共6页
1922年1月,《学衡》杂志在南京创刊。《学衡》创刊时已是白话文大获全胜、《新青年》凯歌劲吹之时。《学衡》倡导人文主义,《新青年》倡导人道主义,二者在本质意义上源流合辙,一脉相承,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意识上都表现出较大的自信。新... 1922年1月,《学衡》杂志在南京创刊。《学衡》创刊时已是白话文大获全胜、《新青年》凯歌劲吹之时。《学衡》倡导人文主义,《新青年》倡导人道主义,二者在本质意义上源流合辙,一脉相承,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意识上都表现出较大的自信。新青年派与学衡派都怀有为中国现代化寻找出路的抱负和追求,二者同气相求。新青年派是在打破传统以后的重组,学衡派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意义络绎,无论是文化观念的对峙还是文化理论的交锋,二者都是围绕文化的整合方式进行的。《新青年》与《学衡》的对峙给一百年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史带来了一种张力,两者在很多方面相互促进、互为补充。鉴于此,本刊特邀请有关学者就思想史视野下的《学衡》与《新青年》、胡适与学衡派、柳治徽的“社会”发现、“新青年”与学衡派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此纪念《学衡》杂志创刊一百周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 青年 青年 《学衡》 思想史视野 中国思想文化史 同气相求 白话文
原文传递
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
15
作者 胡逢祥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12期73-74,共2页
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最初虽有国粹派、学衡派和新青年派等围绕着“西化”还是坚持本土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建设思路展开过争论,但争论的结果,“西化”派显然占了上风,并由此成为史学近代化的主流路径。西方学术走出中世纪的近代表征,不外... 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最初虽有国粹派、学衡派和新青年派等围绕着“西化”还是坚持本土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建设思路展开过争论,但争论的结果,“西化”派显然占了上风,并由此成为史学近代化的主流路径。西方学术走出中世纪的近代表征,不外以人本主义取代神意史观,力求摆脱对宗教神学的依附关系,建立起独立的学科地位;提倡怀疑精神和科学理性,破除蒙味主义,借助自然科学方法,树立“无征不信”的治学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粹 怀疑精神 近代转型 青年 自然科学方法 宗教神学 学衡 依附关系
原文传递
现代性理论之“实”与改良性操作之“虚”——重评旧戏改良论争中的“新青年派”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斌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2-25,共4页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派"知识分子就旧戏改良问题与张厚载等人进行论争,这是中国文化界第一次对传统戏曲现代化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在论争中,"新青年派"在新旧文化对比、中西文明对比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注重戏曲...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派"知识分子就旧戏改良问题与张厚载等人进行论争,这是中国文化界第一次对传统戏曲现代化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在论争中,"新青年派"在新旧文化对比、中西文明对比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注重戏曲在新文化传播中的载体功用、注重新的剧评体系建设、关注现实题材、追求表演写实性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戏剧理论。但由于对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传播形式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新青年派"所提出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往往不具备可行性,形成了现代性理论之"实"与改良性操作之"虚"之间的矛盾,使旧戏改良无法真正实施。在论争后期,"新青年派"转而主张学习西方戏剧特别是现实主义话剧,并进行话剧的译介、创作等活动,对我国现实主义话剧传统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旧戏 改良 戏剧理论
下载PDF
中国现代学术场域之型构及其侨易格局——以20世纪前期的南北学术与留美学人为线索 被引量:1
17
作者 叶隽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3-165,216,共14页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虽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以降,但若论及一种兼及制度、社会与思想的整体形变,仍当属共和肇兴之后的新文化时代。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文化变迁,自有其内部规律可循。以学衡解体与吴宓北上作为象征符号,则可引出作...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虽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以降,但若论及一种兼及制度、社会与思想的整体形变,仍当属共和肇兴之后的新文化时代。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文化变迁,自有其内部规律可循。以学衡解体与吴宓北上作为象征符号,则可引出作为南北学术调和地的清华大学,进而得以呈现中国现代学术型构的若干二元关系面相,诸如北大—清华双峰汇源的北方学统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之主流、中央研究院与中央大学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之伏流、学术庙堂与知识江湖的对立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之潜流等,对于理解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场域里的结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现代学术(兼及文化与思想)场域所呈现出的侨易格局,既具有一定的继往开来的知识独立诉求之气象,也展示了某种值得总结的客观性学术规律,其核心特征表现为三:侨中有序、变度渐常、由象见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学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学术庙堂 知识江湖 侨易格局
原文传递
“新青年派”知识群体意识形态转换的逻辑依据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宝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3-206,共4页
以1919年为时间中介,以人道主义思潮为思想中介,“新青年派”知识群体完成了从个人意识到社会意识的转变,经历了由整合西方思潮到剥离其价值趋向的过程。从对西方国家诸如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一股脑地“新”潮膜拜到归依... 以1919年为时间中介,以人道主义思潮为思想中介,“新青年派”知识群体完成了从个人意识到社会意识的转变,经历了由整合西方思潮到剥离其价值趋向的过程。从对西方国家诸如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一股脑地“新”潮膜拜到归依俄罗斯的新文明、新精神、新理想,作为新文化元典的《新青年》重整并引领了一个时代现代性的思想发展方向。在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颉颃中,虽然潜存着启蒙的冒险,但我们却能从中充分领略到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代启蒙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中国现代性演进过程中的晴雨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人道主义 意识形态 知识群体
下载PDF
新青年派对青年人生观的重塑与现代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秀玲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0-32,共3页
社会转型对青年人的影响具有历史的共性。20世纪初,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主体的新青年派主张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追求幸福、承担社会责任。当前,我国社会正进入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 社会转型对青年人的影响具有历史的共性。20世纪初,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主体的新青年派主张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追求幸福、承担社会责任。当前,我国社会正进入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转型期,但新青年派的人生观对青年人生观的影响仍然存在。新青年派的人生观主张既反映了转型期社会的特点,也反映了转型期中青年人应该具有的人生观,因此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人生观 现代价值
下载PDF
怀旧人之魂,哀今人之事——由张厚载与新青年派论争所引发的思考
20
作者 刘雅 刘浩洋 《戏剧之家》 2014年第3期316-317,共2页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场以主张"建立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文化运动中,戏剧以其广泛的民众基础扮演者特殊的角色。以鼓吹新文化的先锋刊物《新青年》为阵地,新青年派与青年学生张厚载各为一方,展开了新旧戏...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场以主张"建立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文化运动中,戏剧以其广泛的民众基础扮演者特殊的角色。以鼓吹新文化的先锋刊物《新青年》为阵地,新青年派与青年学生张厚载各为一方,展开了新旧戏剧论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傅斯年等"新青年派"带着宣传五四新文化的思想,将先锋的、极端的革命思想带入戏剧改良当中,他们痛批一切旧剧的表演体制和思想内容,希望废除旧剧,推广新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张厚载 戏曲表演艺术 戏剧论 民众基础 钱玄同 青年学生 刘半农 中国剧之组织 扮演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