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白之争的逻辑构成及其意义 |
张宝明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1
|
|
2
|
五四戏剧论争硝烟散后:梅兰芳与“新青年” |
张婷婷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3
|
在“新”“旧”对峙的背后——从林纾看“五四人”与“晚清人”的代际文化心态差异 |
耿传明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4
|
北大立新与“新青年”之会聚北平——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之的新文化场域优势及其留学背景 |
叶隽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5
|
主体的张扬与退隐: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戏曲论争的价值反思 |
戴红梅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24 |
0 |
|
6
|
“中国之前途:德国乎?俄国乎?”——“问题与主义”之后的“主义与主义”之争 |
张宝明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7
|
一个“半”残破的梦——余上沅与“国剧运动” |
陈建军
|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8
|
对峙的意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世纪回眸 |
张宝明
梁培东(整理)
|
《关东学刊》
|
2020 |
3
|
|
9
|
中国新文学发生语境的吊诡——从胡适“他们”与“我们”的白话两难心态出发 |
张宝明
褚金勇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0
|
现代性空间的开拓:“新青年派”知识群体走向社会主义的心路历程 |
张宝明
|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1
|
儒学现代化:重新审视新青年派与学衡派论战 |
魏建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2
|
因“人”而异: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人学话语比较分析 |
张宝明
|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3
|
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 |
胡逢祥
|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4
|
异音同位:思想史视野下的《学衡》与《新青年》 |
张宝明
|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5
|
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 |
胡逢祥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2023 |
0 |
|
16
|
现代性理论之“实”与改良性操作之“虚”——重评旧戏改良论争中的“新青年派” |
王斌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7
|
中国现代学术场域之型构及其侨易格局——以20世纪前期的南北学术与留美学人为线索 |
叶隽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8
|
“新青年派”知识群体意识形态转换的逻辑依据 |
张宝明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9
|
新青年派对青年人生观的重塑与现代价值 |
孙秀玲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
2014 |
1
|
|
20
|
怀旧人之魂,哀今人之事——由张厚载与新青年派论争所引发的思考 |
刘雅
刘浩洋
|
《戏剧之家》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