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歌形式与“时代语言”--谈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
1
作者 曾颖 李章斌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0-15,共6页
20世纪50年代,中国诗坛开展了关于诗歌形式的大讨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该理论认为,有必要基于现代汉语的特征,发展出一种区别于古典格律诗或民歌体的“现代格律诗”:节奏均齐,每行诗“顿”数相同,押韵规律,... 20世纪50年代,中国诗坛开展了关于诗歌形式的大讨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该理论认为,有必要基于现代汉语的特征,发展出一种区别于古典格律诗或民歌体的“现代格律诗”:节奏均齐,每行诗“顿”数相同,押韵规律,力求作出语言精练、内容集中、易记诵、抒情性强的理想诗歌。这一理论从文学角度回应了诗歌的民族化、群众化问题,同时也是新诗节奏探索的一次可贵尝试。尽管在实践中,“顿”的节奏模式无法与现代汉语相契合,基本证明了这类理论的失败,但格律化探索仍然为诗坛带来了自觉的形式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现代格律诗 新诗形式讨论
下载PDF
叶公超与“京派”新诗形式讨论
2
作者 姚家育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5-20,共6页
抗战前“京派”新诗形式讨论是平津文坛、学界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结果,朱光潜、叶公超、梁宗岱、罗念生等学者围绕《大公报·文艺·诗特刊》和《文学杂志》深入探讨新诗的形式问题。叶公超原创性地提出新诗“说话的节奏”,赋予... 抗战前“京派”新诗形式讨论是平津文坛、学界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结果,朱光潜、叶公超、梁宗岱、罗念生等学者围绕《大公报·文艺·诗特刊》和《文学杂志》深入探讨新诗的形式问题。叶公超原创性地提出新诗“说话的节奏”,赋予“音组”以现代诗学理论内涵,揭示了新诗与现代汉语之间的某种本质联系。诗是什么,新诗应该怎样写,是朱光潜设定的新诗形式讨论的向度,叶公超的《论新诗》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融学理性和现实性于一体,呈现自由、开放、前瞻的诗学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 新诗形式讨论 叶公超 朱光潜 音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