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西藏新生代裂谷系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20
- 1
-
-
作者
杨文采
江金生
瞿辰
侯遵泽
任浩然
于常青
-
机构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7-279,共1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574111)的成果~~
-
文摘
通过区域重力场的三维密度扰动成像和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我们确定西藏新生代裂谷系反映为上中地壳低密度带,延深可达到42 km;同时,青藏高原下地壳也有低密度和低地震波速的物质蠕动流。和东非大裂谷等其他裂谷带不同,西藏新生代裂谷通常是多条平行裂谷组成的裂谷系,它的形成机制也是特殊的,可称为陆—陆俯冲型裂谷系。印度板块的陆—陆俯冲造成的正交方向拉张与西藏新生代裂谷系形成密切相关。地震变形空白区和陆—陆俯冲型裂谷带空间分布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裂谷带的源头指向地震变形空白区。陆—陆俯冲型裂谷系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①陆—陆俯冲造成前沿带的地壳破裂和地震;②地震变形空白区地应力集中;③挤压地应力向俯冲带前方发散并且转化为張应力,造成前沿带正交方向的地壳破裂和地震;④大地震后应力释放,产生的回跳继续使地壳变形,每一次地震都促使裂谷的进一步发育。青藏高原的下地壳物质蠕动流对中上地壳产生的底辟作用,也促进了西藏新生代裂谷系的形成。地壳拆离面前端上中地壳的成倍加厚使温度升高,造成下地壳流向上挤出,从而使上中地壳張裂。特提斯大洋板块俯冲下去的残块在软流圈下沉也使软流圈上涌,也导致下地壳物质蠕动和西藏新生代裂谷系的形成。
-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裂谷系
三维成像
下地壳流
大陆俯冲
作用模式
-
Keywords
Qinghai-Xizang(Tibetan) Plateau
Cenozoic rifts
3D tomography
lower-crust flow
Continental subduction
dynamic model
-
分类号
P534.6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42
[天文地球—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