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影响 被引量:35
1
作者 元青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0-169,共40页
五四运动前夕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作为五四新知识界的嘉宾被隆重邀请到中国。在此后两年零两个月的时光里 ,杜威在中国各地巡回讲学 ,系统宣传了实用主义学说。由于该学说满足和适应了五四思想解放的时代需要 ,满足和适应... 五四运动前夕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作为五四新知识界的嘉宾被隆重邀请到中国。在此后两年零两个月的时光里 ,杜威在中国各地巡回讲学 ,系统宣传了实用主义学说。由于该学说满足和适应了五四思想解放的时代需要 ,满足和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理所当然成为广泛流行于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的一股热潮 ,杜威也理所当然成为舆论界关注的焦点和受知识界比较一致欢迎的外国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实用主义热潮的推动下 ,相当一批学者吸收了实用主义所包含的实证精神的营养 ,破旧创新 ,发展了中国现代实证主义哲学、中国现代史学等新型学术研究。同时通过对学制改革进程关键环节及新学制标准和内容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 新学 学说 思想家 一致 灵魂 教育家 史学 五四运动
原文传递
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本提纲为未定稿,仅供编者在鲁艺讲授之用) 被引量:31
2
作者 周扬 《文学评论》 1986年第1期20-32,共13页
这里发表的是周扬同志一九三九——四○年间在延安鲁迅文学艺术院授课的讲稿,至今未曾在报刊上发表过。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黑材料”存入周扬专案中,一九八二年才重见天光。此稿是四十五年前的原稿,为了保持当时的原貌,本刊编辑部对讲... 这里发表的是周扬同志一九三九——四○年间在延安鲁迅文学艺术院授课的讲稿,至今未曾在报刊上发表过。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黑材料”存入周扬专案中,一九八二年才重见天光。此稿是四十五年前的原稿,为了保持当时的原貌,本刊编辑部对讲稿的内容、文字未作改动周扬同志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位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功过得失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这份讲稿,为我们研究周扬同志提供了一个很难得的史料。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批评界所能达到的历史高度和思想水平,也反映了周扬同志本人的作为文学批评家的风格、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但这篇讲稿毕竟是周扬同志年轻时的作品,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准确仍然可以斟酌、讨论。周扬同志这份讲稿,是一篇主要从社会历史角度着眼的批评文章。这种批评方法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流。如何评价这种批评的功过得失,也是我们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周扬同志纯熟地应用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来看待以五四为轴心的前后几十年间的文学发展历史,把这段时期的文学现象放在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系统和动态系统中来加以考察,从而以极简洁的笔墨勾勒出这段文学发展史的基本轮廓,表现了一种文艺社会学研究的宏观气魄这与后来被庸俗化了的社会学批评是很不相同的。这份讲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社会历史批评的特点和优点,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科学的社会学批评与庸俗的、机械的社会学批评的区别我们只是反对庸俗的社会学批评,科学的社会学批评当然是好的。目前我们正在更新文学批评的观念和方法。我们将继续把这种更新深化下去。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运动史 梁启超 资产阶级 现代文学批评 新文体 外国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 鲁迅 周扬 新学
原文传递
中西历史之“会通”与中国史学的转向 被引量:12
3
作者 章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5-95,共21页
晚清知识界分别“新学”与“旧学”,相应地也区分了“中史”与“西史”。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中西历史之“会通”,影响着中国史学的转向。史学之走向“中心”,乃“经世致用”思想所催生;在“援西入中”过程中,“史学”作为西学的重要... 晚清知识界分别“新学”与“旧学”,相应地也区分了“中史”与“西史”。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中西历史之“会通”,影响着中国史学的转向。史学之走向“中心”,乃“经世致用”思想所催生;在“援西入中”过程中,“史学”作为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阐述。经历这些曲折,“史之意义与范围”等明显含有学科意识的问题为史家所关注。然而,史学学科的自主性,在史之范围愈益放大的同时,却成了问题,预示着史学作为现代学科在中国之确立,仍有其“未完成性”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 转向 会通 历史 中西 “经世致用”思想 重要组成部分 新学 “中心” 学科意识 未完成性 自主性 作为 晚清 史家
原文传递
南宋时期新学与理学的消长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华瑞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34,共7页
南宋建立以后,荆公新学受到相当大的冲击,但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在南宋孝宗乾道、淳熙以后才真正走向式微,而被彻底否定,则要到宋理宗淳祐以后。建炎、绍兴时期是理学兴起的阶段,它争得了与新学、苏学并峙的地位,呈现出显学的发展态势;乾... 南宋建立以后,荆公新学受到相当大的冲击,但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在南宋孝宗乾道、淳熙以后才真正走向式微,而被彻底否定,则要到宋理宗淳祐以后。建炎、绍兴时期是理学兴起的阶段,它争得了与新学、苏学并峙的地位,呈现出显学的发展态势;乾道、淳照时期是理学大发展的阶段;嘉定至淳祐是理学确立一尊官学地位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理学 新学 消长
下载PDF
走出“荆公新学”——对王安石学术演变形态的再勾勒 被引量:11
5
作者 徐规 杨天保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1期31-39,共9页
因反对“新经学”的现实需要 ,宋人缺失了对王安石的学术———“王学”作出整体评判。发展到后世 ,尽管“新学”词义有变 ,但“荆公新学”终究成了“王学”的别称。事实上 ,“王学”有原生形态、官学化形态和晚年演化形态三个部分。其... 因反对“新经学”的现实需要 ,宋人缺失了对王安石的学术———“王学”作出整体评判。发展到后世 ,尽管“新学”词义有变 ,但“荆公新学”终究成了“王学”的别称。事实上 ,“王学”有原生形态、官学化形态和晚年演化形态三个部分。其中 ,以金陵 (今南京 )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是“王学”的最初产地 ,“金陵之学”就是“官学化”之前“王学”的原生形态 ,极富地域性和原创性 ;而学界沿用已久的“荆公新学” ,本质上是“金陵之学”被北宋政府“官学化”的产物 ,也是宋人攻击学术“官学化”进程的专称 ,它不能作为研究“王学”的总对象。刷新研究对象 ,走出“荆公新学” ,兼顾“王学”多种演变形态的差别与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荆公 经学 新学 王学 金陵之学
下载PDF
学校品牌扩展策划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琳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9,共5页
关键词 学校品牌 教育市场 策划 成功学 途径 过程 扩展 必然 名学 新学
下载PDF
张之洞与晚清“新学”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先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20-127,共8页
在晚清新旧学更替的历史进程中 ,张之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常认为张的立场是“先新后旧” ,但深入剖析张氏由旧趋新的学术思想历程和他学术思想的内在联系 ,则不难发现他于“新学”的一贯原则始终未变 ,尽管由于时势的变化其侧重... 在晚清新旧学更替的历史进程中 ,张之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常认为张的立场是“先新后旧” ,但深入剖析张氏由旧趋新的学术思想历程和他学术思想的内在联系 ,则不难发现他于“新学”的一贯原则始终未变 ,尽管由于时势的变化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新学 学术思想 张之洞 科举制度 学制变革
下载PDF
南宋理学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华瑞 水潞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18-22,共5页
南宋理学家对 王安石新学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二方面:一是斥新学为异端邪说,藉以标榜理学为继孔孟绝 学的正统,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源,予以无情打击。陆九渊 对王安石个人的政治操守和治国理想给以赞誉... 南宋理学家对 王安石新学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二方面:一是斥新学为异端邪说,藉以标榜理学为继孔孟绝 学的正统,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源,予以无情打击。陆九渊 对王安石个人的政治操守和治国理想给以赞誉,但对王安石新学亦持批评态度。理学家批 判新学对南宋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这就是在“法祖”的旗帜下,使南宋社会上上下下 因循守旧、政治上保守主义日益弥漫,并且直接影响了元明清对王安石新学及新法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王安石 理学家 新学
下载PDF
荆公新学的两个发展阶段及其理论特点 被引量:7
9
作者 肖永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22-27,共6页
荆公新学是北宋中期兴起的儒学学派。其发展可以划分为早期与后期两个理论特点非常鲜明的阶段。早期新学围绕重振儒学纲常、挽救价值失落的主题 ,重视对性命道德之理的探求。
关键词 王安石 新学 发展阶段 理论特点 道德性命
下载PDF
简约、含蓄的《圣经》叙事艺术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意青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6-71,共6页
20世纪中叶艾里克·俄尔巴哈首先提出了《圣经》的叙事特点是简约和含蓄 ,它与荷马史诗外化和铺陈的文体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大类别 ;两者服从于不同的写作目的 ,但都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此后 ,西方就逐渐形成了对《圣经》叙事和文学... 20世纪中叶艾里克·俄尔巴哈首先提出了《圣经》的叙事特点是简约和含蓄 ,它与荷马史诗外化和铺陈的文体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大类别 ;两者服从于不同的写作目的 ,但都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此后 ,西方就逐渐形成了对《圣经》叙事和文学特点进行研究的一个新学科领域 ,许多著名学者都对此做出了精湛的分析。至 2 0世纪末 ,这方面的研讨已发展得如火如荼 ,并对西方形成后现代的多元文学理论起了巨大促进作用。本文就《圣经》的文学研究以及首倡者俄尔巴哈和他的创见做了较详尽的评介 ,为我国读者从文学角度去审视《圣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含蓄 文学特点 铺陈 文学理论 叙事艺术 荷马史诗 首先 新学 西方
原文传递
清朝对南方民族地区的文教政策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绍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8-32,共5页
清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文教为先”的政策,是清朝治理南方民族的重要政策之一。本文对清朝“文教为先”政策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对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作了追述,对具体措施即提倡土司子弟及土民入学,广设义学、社学、新学,设立... 清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文教为先”的政策,是清朝治理南方民族的重要政策之一。本文对清朝“文教为先”政策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对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作了追述,对具体措施即提倡土司子弟及土民入学,广设义学、社学、新学,设立书院及府州县学,开科举之门、培养土司地区人才等作了全面具体的研究。还作出了“文教为先”政策有利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南方民族造就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才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南方民族地区 文教政策 义学 社学 新学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其体系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葎 黄涛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94,共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及其发展的150多年历史,就是其真理性和当代价值不断得以证明和充分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今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及其发展的150多年历史,就是其真理性和当代价值不断得以证明和充分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今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作为当代哲学研究和中西哲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仅直接牵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命运,同时也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道路上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价值 当代哲学 中西哲学 新学 真理性 自身 历史 证明 充分发展
原文传递
20世纪中国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5
13
作者 傅永聚 韩钟文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1,共8页
在 2 0世纪 ,儒学遭遇到空前的危机与严峻的挑战 ,也面临着重建与复兴的历史机遇。百年儒学演进及儒学研究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在“古今中西之争”及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中 ,儒学并没有“博物馆化” ,儒学的命运大致经历了受到... 在 2 0世纪 ,儒学遭遇到空前的危机与严峻的挑战 ,也面临着重建与复兴的历史机遇。百年儒学演进及儒学研究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在“古今中西之争”及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中 ,儒学并没有“博物馆化” ,儒学的命运大致经历了受到怀疑、批判、解构、重新诠释后成为现代思想学术形态 ,或获得创造性转换 ,以至汇入多元的世界文化大流之中的历程。 2 0世纪与 2 1世纪之交 ,儒学不仅是“文化中国”、“全球伦理”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角色 ,对 2 0世纪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既是历史性的课题 ,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前瞻性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文化史 文化转型 发展历史 西学 新学 现代化 唐君毅 20世纪 中国 儒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一项跨入新世纪的暧昧工程──谈模糊美学与模糊美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明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34-140,共7页
模糊美学是 20世纪 80年代才出现的美学新学科。模糊美学以模糊美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模糊美学中的亦此亦彼、不确定论,同模糊美中的亦此亦彼、不确定现象是对应的:但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者是感性的、形象的。模糊美的本质在... 模糊美学是 20世纪 80年代才出现的美学新学科。模糊美学以模糊美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模糊美学中的亦此亦彼、不确定论,同模糊美中的亦此亦彼、不确定现象是对应的:但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者是感性的、形象的。模糊美的本质在于不确定性。其主要特征是:清晰与弗晰相依,具象与抽象互渗,整体与部分圆融,相对与绝对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美学 绝对 互渗 相对 美的本质 新学 逻辑 圆融 感性 形象
原文传递
近代“新学”形成的历史轨迹与时代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先明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1期118-124,共7页
近代新学是容纳了西学的中国学术文化的新形态 ,也是中国传统旧学蜕变的时代产物。本文通过对新学、旧学与中学、西学范畴的厘定、辨析 ,通过对新、旧学之间历史关联和学术关联的剖解 ,展示了近代中国“新学”形成的历史轨迹 ,并揭示其... 近代新学是容纳了西学的中国学术文化的新形态 ,也是中国传统旧学蜕变的时代产物。本文通过对新学、旧学与中学、西学范畴的厘定、辨析 ,通过对新、旧学之间历史关联和学术关联的剖解 ,展示了近代中国“新学”形成的历史轨迹 ,并揭示其基本的时代特征 ,有助于从历史纵向和学术横向上对“新学”地位的把握和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中国 新学 旧学 西学 学术文化
原文传递
洛学、新学、蜀学异同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卢连章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6期130-136,共7页
本文认为 ,二程洛学与王安石新学和苏轼蜀学 ,并非都是完全对立的 ,而是有异有同。三家经过相互驳难 ,相互吸收 ,相互促进 ,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派风格。二程洛学与王安石新学在维护统治集团的政治利益上 ,都希望变法改革 ,来挽救由于... 本文认为 ,二程洛学与王安石新学和苏轼蜀学 ,并非都是完全对立的 ,而是有异有同。三家经过相互驳难 ,相互吸收 ,相互促进 ,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派风格。二程洛学与王安石新学在维护统治集团的政治利益上 ,都希望变法改革 ,来挽救由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局面。只是在具体方法上出现了分歧 ,王安石变法的总目标是富国强兵 ,总方针是“理财”、“通变” ;二程则认为应该通过行仁政、重礼义、重教化的办法调整社会关系 ,缓和社会矛盾。王安石主张“兴利” ,二程主张“尚德” ,二者产生矛盾。二程加入反对变法的行列。但在态度上是比较温和的。他们在学术上 ,都为儒学的哲学化、儒经的义理化做出了贡献。在宋明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二程洛学与苏轼蜀学之争是保守派内部的派系之争 ,他们都反对新法。他们的争论主要是表现在学术上的性情之辩 ,苏轼主张性情统一论 ,二程则主张性善情恶论。洛学、新学、蜀学经过长期的争论 ,最终是洛学派中的程朱理学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学 新学 蜀学
下载PDF
北宋新学与理学人性论建构的不同路径及特点 被引量:5
17
作者 肖永明 《求索》 CSSCI 2004年第2期96-99,共4页
北宋中期 ,荆公新学与理学学者面对儒学人性论建构的理论课题 ,在整合先秦以来儒家人性学说并吸收佛道之学理论思维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性理论的建构。两派学者的理论建构路径各具特点 ,由此在人性论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 新学 理学 人性论 建构路径 特点
下载PDF
贯通内圣外王的努力——评永嘉学派的思想历程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安金 王宇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2-69,共8页
关键词 永嘉学派 新学 “内圣外王” 叶适 陈傅良 天理 儒家 主要贡献 三代 外交
原文传递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中的四种关键力量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淑萍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52,共7页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是孟子和孟学命运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中,有四种力量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这就是以宋初三先生为代表的宋初学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家,以张载、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以...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是孟子和孟学命运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中,有四种力量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这就是以宋初三先生为代表的宋初学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家,以张载、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以宋神宗、宋高宗为代表的宋代帝王。他们从不同方面促成了孟子升格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孟子升格运动 宋初学人 新学 理学 宋代帝王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批评范畴的类型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利群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86-91,共6页
关键词 西方文学批评 现代文学批评 批评观念 言说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特征 王国维 范畴 新学 思维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